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怎么理解?

2023-07-22 14:11:07 条浏览

吃饭了吗,“还没有”,“怎么不早点吃,饿到现在这么傻”。。。吃饭了吗,“吃过了”。“来我这怎么不来我家吃饭”




其实就是没话找话,打招呼,好联络感情




大家好!我是一株吊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句“吃饭了吗?”其实隐含着几千年来人们对小康富足生活的向往。几千年了,战乱频发,人祸加上天灾,真的是民不聊生。如何保命竟成了普通百姓最大的奢望。吃糠咽菜剥树皮,是活命的仙丹。

我奶奶,她老人家是近九十岁去世的,离今天已经29年,告诉我,榆树皮磨细了最好吃;还有蒲公英、嫩的拉拉藤、鲜茅草根,这些都是救命的东西。

为了能够让我的姑姑、父辈六个人活下来,奶奶栽了杏树、柿子树等,开了菜园。一次,等跑鬼子反回来,树被鬼子砍掉烧锅了,菜被鬼子连吃带祸害也没有了。奶奶说,那时候一看,就像天塌下来了。幸好,大家都挺了过来。那样的日子就是《一九四二》里面表现的。

能够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并刻到了骨子里。“你吃饭了吗?”既是人们的互相关心,更是充满了向往。渐渐地,“你吃饭了吗?”变成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就如使用英语的国家,见了面,“哈喽”一样。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和回答。谢谢!




这个是很平常的一种打招呼的方式,日常问候,不用刻意去理解的




就是简单的问候语,熟人打招呼才这样




谢邀,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人见面语:吃饭了吗?这句话,就相当于,国外的“你好”,我给你讲个笑话哈,你听

有一次,在学校里,一大清早,一位女老师匆匆忙忙从远处往教室的方向赶去,真巧碰到自己的学生A,估计是快要开课了,两人都赶得急,A张口就来了一句:老师,您吃饭了吗?这个女老师,顿时脸色通红,你知道为什么吗?是她,刚才厕所里出来。

故事,笑一笑就可以了,其实也说明了,中国人见面,都是一句,吃饭了吗?只不过是一声简单的问候,并不一定是关心你,是否真的吃了早餐午餐或者晚餐,只是想跟你套下近乎,找个可以聊天的话题等等,一个开场白而已。

吃饭了,里面也许还有着其他含义,比如,中国古时候劳动人民温饱问题的苦日子,“民以食为天”等这些,让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你是在关心对方,会感到比较亲近欣慰等,这和这句话也有关系,另外这点还涉及到,问这句话的人和被问这句话的人,二者是什么关系,中国的话,有的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不过一般对于这种,类似于口头禅的见面礼节语言,也没必要过于纠结对方到底是啥意思,是真的关系我吗,她(他)是在关系我真的,吃饭了吗?我看未必见得。

据说,“吃饭了吗”这句话还被评为中国最常见的问候语,这个也很好理解。




很荣幸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其实还挺开心的。本人是一个实打实的吃货,突然这么一想,貌似平时我也是这么跟朋友打招呼的。

个人认为,这种打招呼的形式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因为毕竟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吃都很热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美食,美食无地界,饮食文化是最容易打开话题的呢。

不管怎样,一日三餐都是要吃的呀。还有这大概和中华传统有关系吧,以前的人都吃不饱,而现在,吃不饱这种情况还是很少的,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代表着民以食为天的生活理念,代表着我们国家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着烟火气满满的生活。

你呢,吃饭了吗?哈哈哈,很有意思的打招呼方式,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情味。再忙,也要记得好好吃饭,再忙,也要记得家人在牵挂你有没有吃饭!

再次感谢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民以食为天,现在,见面问吃饭了吗是礼貌性的问候。而在很久很久以前,很多人吃不饱饭,,,吃的上饭的,幸福感满满的,心情很好。走在路上,问别人吃饭了吗(*^▽^)/★*☆是一种幸福满足的表现,而且被问的那个人,回答吃了,也会感到很高兴。




是亲切的问候!




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是一种很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适用于各种场景。

熟人朋友之间,见面第一句就可以问对方吃过了没?表达了一种寒暄的方式,没吃过的话当然也就一起吃一顿了。也没什么见外,回答的一方也可以真实回答自己到底吃没吃过,不必察言观色遮遮掩掩。

而如果是不熟的人之间,问一句吃饭了吗?多半会在相互聊了一下别的话题以后,稍微熟悉了一点,才会问一句吃饭了吗?可能是双方聊到了一定的默契程度,通过一起吃饭的方式增加彼此印象。这个时候如果不是有另外特别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拂了别人的好意。

又或者是工作,存在利益关系的双方。问一句吃饭了吗,也好掌握时间节奏,看是否等会要安排吃饭的环节。也可能是谈判结束后,真诚的邀请,又或者是下逐客令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你被不同关系的人问到吃饭了没,一定要注意区分,别人话外的意思。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只有从这些小的细节做起,才能够做到八面玲珑,风生水起!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流传至今的一句饮食口头语“吃饭了吗?”,熟人见面问一声,显得是哪么自然、纯朴、亲切、友善。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历史上,人们把吃饭看的是何等重要,能吃饱饭和有饭吃应该是多数人的企盼和荣光。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农民生产工具简单,生产能力低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干一年,扣除杂税,免强能维持生活。遇有战乱、洪水、温疫等天灾人祸,逃荒要饭是常事,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往往是吃上顿无下顿,亲戚、朋友、熟人见面了,问一下过的昨样,“吃饭了吗”?既是打招呼,也是一种关心。若回答“吃过了,吃饱了”。显得满足、自信、生活过的不错。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发展到今天,“吃饭了吗”这句习语,就成了打招呼、问候的普通用语了。

“吃了吗?没吃一起吃点。吃了?要不再吃点。实际现在这只是对人热情、寒喧的口头语而己,大家都没当真。就如同“你去哪了?我到那边。”你也没真想知道他去哪,他也未必要告诉你他去哪,只是一个招呼。

这些国语精华只适合国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遇老外这样热情会闹笑话的。和西方人说“吃饭了吗”会被认为你真要请他吃饭。说“你方便的时候我请你吃饭”,他会疑惑、懵圈、产生误会。这是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差异,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华的博大精深。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伴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动和经济发展,这种习惯用语正逐渐被一些世界通用的礼貌用语,如:你好、早上好、上午好、下午好等取代。但不会消失,就象中国的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关系一样,“吃饭了吗?”仍然会在百姓中流传,显得自然、亲切、有个性。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