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文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时代?

2023-07-23 14:46:51 条浏览

一般都以甲骨文为文字之始,其实差亦!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善的文字系统,要形成这样的系统,必有漫长的过程,所以贾湖发现的契刻符号才是文字之始。第一,这些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有明显的相符性,甚至是一致性,第二,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这是幼稚期的文字必有的特点。第三,就是它的时间出现于八九千年前,至殷墟甲骨文有四五千年,相信这样长的发展历史应该酝酿出完整的文字系统了。




我国古代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普遍记载有皇帝史官仓颉,

中国文字演进的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是商朝占卜记事的文字,刻在龟骨和兽骨上,因此得名“甲骨文”。刘鹗的《铁云藏龟》记录。

2.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金文也叫钟鼎文,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周宣王时铸刻的《毛公鼎》就很具有代表性,是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最长者。

3.小篆秦朝在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4.隶书,汉隶,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而产生,就小篆加以简化。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达到高峰。蔡邕“飞白书体”。

5.草书有今草和章草之分。章草是随汉隶产生并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草书是隶书的快写体,点化比较简略,书写便捷,带有隶书笔意。字字独立,绝不连笔。

今草由张芝创立,在章草便捷有余,美观不足的弱点之后大胆创新。

6.楷书即“真书”由隶书演变而逐渐形成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在魏晋时代趋于成熟。楷书特点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7.行书介于正规写法和草写之间最通用的书体。始于汉盛于东晋。王羲之代表人物。

8.到了唐代楷书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以楷著称。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张旭和怀素为代表,有“颠张醉素”之称

9.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翔(楷书)其余均为行书。宋徽宗创立“瘦金体”

10、元朝。赵孟頫为代表。

11.明清基本在元朝基础上。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




中国汉字经历过甲骨文时代,竹简时代,纸质时代。甲骨文是从黄帝到商朝的书写方式的原始文字:竹简是从周王朝开始到东汉初期书写的篆刻文字;纸质文字是东汉后期书写的隶书,到唐宋时期出现了楷书字体,还有草书字体,至今都是楷书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字改革,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把春秋战国以来杂乱无章的文都改了小篆文,为中华文化发展垫定了基础。然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文字书写快捷方便做了简化处理,史称简化字。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3、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1、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2、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3、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4、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文字的诞生源于图像或符号,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殷商时代,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具有一定形态美的甲骨文。从河南安阳等出土的甲骨文字看,已经具备文字的基本要素,文其记载的内容包含历史、社会生活、占卜记事等,字形已不是简单的象形符号,而是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符号化的文字,是一种已形成体系的的古文字,这就是甲骨文时代。到了殷商后期,社会的发展,进入了青铜时代,奴隶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役使奴隶制作大量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上还铭刻文字,叫钟鼎文,或金文,这是钟鼎文时代。西周以后,及东周,出现了石刻文字,即为石鼓文。同时,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学书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上世纪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大量书写的木牍、帛书、竹简,文字规范,面貌不一,虽属古文字,这些文字与汉隶有一脉相承之处,故认为是隶书的起源。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篆书,即小篆的出现,开启了今文字的序幕,迎来了两汉的隶书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各种书体已完全成熟,是为书法史上空前繁荣时代。之后经唐宋元明清,文字没有变化,而书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文字先后经历,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魏晋楷书、行书、唐宋草书等六个时期七个朝代七种形态。

其中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其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




二、汉字的形体

1.甲骨文

古文字的书体名称。是商代、周代的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角形古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分殷商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已收集的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字,其中1700多字可以解读。这种文字形体已经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定形。

2.金文

金文是一种铸刻在铜器上的曲形古汉字,也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主要的古铜器是钟和鼎,因而金文也称为钟鼎文。金文分为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金文和鸟虫书。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的金文单字有5000多个,大部分也可以解读。金文因历时久远,加之春秋战国时文字未统一,故一个字历朝、各国写法不一。本书选接近现代汉字的形体。

3.大篆

是一种用圆形的线条围绕构成的,颇有点像花纹的文字书体。相传是西周时史官创造的教儿童识文断字的书体,也称籀文。

4.小篆

古文字的书体名称,秦始皇统一战国文字的书体,称秦篆。相传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

5.古文

狭义的古文主要指殷商、周原甲骨文及西周的金文,而不包括晚周、六国奇文及篆文;《说文解字》所谓的“古文”多指晚周文字;今人则称篆文以前的文字为“古文”。

6.战国文字

指除金文之外的其他战国时代的书体。指盟书(诸侯会盟宣誓)、陶文(陶器上的文字,包括上古陶文)、玉文(玉器上的文字)、货币文、玺印文(印章上的文字)、帛书、简牍文(刻在竹简、木片上的文字)、石刻文和籀文(周代史官教儿童的识字书体)、古文(孔子教授堂之墙壁得“壁中书”)、或体(异体字)、俗字等。

7.隶书

相传为秦始皇时人程邈所造。卫恒《四体书势》:“下邽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或许是受“诸侯争霸”的扩张思想影响,隶书造型具有“蚕头燕尾,重心向外张扬”的特点,字形呈扁平状,笔画呈波势。其实,现代考古发现,隶书在程邈之前就已形成,只能说程邈在整理隶书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隶书的发展分古隶、汉隶、八分体三个时期。隶书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打破了篆书图形式的结构,使汉字终于走上用笔画书写的道路,把汉字推向符号化的境界。

8.楷书(方块字)

由隶书发展演化形成的一种字体,也叫真书、正书。相传西汉人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后经秦汉的易学家与魏晋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造而定型。秦汉时期是易学繁荣时期,楷书的构形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易之象“天圆地方”(“盖天说”,站在地上观点),地之道厚德载物。楷书师法地道,字形“方正端庄,结构平稳,重心明确,笔势向心”,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思想文化观念。楷书取消了象形笔画,使汉字基本走完了笔画化的过程,进入了符号化的境地,一直通行到现在。楷书的形体与相关事物若即若离,观字形很难直接感知相关事物,但楷书通过笔画与构件的组合,表意之精妙与丰富远远超过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一幅绝妙的画。而且构成了系统的“造字链”与“读音源流”,可作音、形、义通解。




回望

①五千年前流传许多动人神化和传说/

盘古氏开天辟地/巢氏构木为巢/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造字…

追溯

②据近代考古发现/古河南舞阳域发现鹤骨笛/碳14测为距今近九千年/上有几个契刻符号…考古待察

历代

③夏商甲骨契刻/商周钟鼎金文/周楚各八百年古籀文/战国前六国大篆/及秦楚吴等简帛木牍/秦小篆汉隶唐楷…

典型字图解

④非常有趣/丨是什么意思/

丨/上下通也唸滚/

引而上行读囟/囟/脑盖囟门/

引而下行读退/上为冲下为退…

⑤添笔划/屮是什么意思/

屮/草木初生也象出对不对有枝莖也/

唸徹草萌芽遇风/俗曰屮里屮气/不稳也/

是不是好玩/很象形…

⑥再添笔/艸是什么意思/

艸/从二艸/对的艹/草民答对了/

草根草屋草鞋稻草草泥马呵呵…

⑦又添三屮/芔你懂的/

百芔也三口百卉花卉…

8〇打不出来/还添四屮/茻是什么意思呢/

茻/众艸也从四屮/莽晓得啦/真聪明…

⑨讲下莽/南昌谓犬善逐菟(兔)艸中为莽/

从犬从茻/

白话讲下子/江西南昌那地方的狗把兔子当狗粮去追…

兔死狗烹这成语与题无关么/

且听下回分解

谢邀/本尊答毕

《今日古字》第18140期




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内容丰富,笔者建议可以读一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先生的《中国文字起源研究》,这本书将中国文字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做了很透彻的分析。

中国文字的发展是从商代之前,殷商时期,西周时期,秦朝时期,汉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最后到新中国时期形成了今天的汉字。那么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具体是什么呢?笔者在这里做简要概述。

一、文字最早起源于“文字画”的争论

学界对于最早的文字画只能依赖于考古发现来判定,由于现今出土的文物的不同,学界对此仍旧存在争论。郭沫若曾经判定半坡等新石器时代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还有人认为山东大汶口晚期文化上面的文字图画是早期文字,也有人认为陵阳河大汶口晚期遗址陶符为早期文字。

争论很多,笔者认同中国汉字最早肯定起源于文字画,但是具体最早是哪一个时代的,无法进行判定。一是文物出土的时间存在先后问题,今天发现了一个,在已出土的文物中认为是最早了,但是如果过段时间再发现了一个遗址,从遗址时间上来看,又是最早的了,那么时间是无法判定的;二是中国文字发展历史悠久,具体可考证的文献也没有很多详细的记载。当然在未来是有可能确定最早的“文字画”起源于哪个时代,因为随着技术和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这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笔者不是专门的研究专家,所以无法做出判定。

二、商朝之后的文字发展历程

殷商后期,用图画来表达意思的“文字画”演变为“甲骨文”,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直系祖先,也是由此开始演变文字,文字有了具体的形态形态,当然甲骨文也存在文字画的特征,文字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考古发现,在西周时出现了刻在钟鼎上的文字,被叫做“金文”,这个时候文字还不是很统一,各有各的理解,因为文字界还是比较混乱,这个时候以表形文字为主。

后来我们知道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由李斯对现有的文字进行整理,创造了“秦篆”,此时的文字才开始脱离“文字画”的一些外衣,进入形声字的发展历程。到了汉朝,由于秦篆的书写速度较慢,又演变出来了“汉隶”,这个时候楷书就开始慢慢演变出来了。唐朝的时候,中国文字变得丰富起来,也正规起来,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书法家,如写楷书的颜真卿、柳公权,还有行书、草书等书写方式。

我们知道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出现在宋朝,因此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古朴端庄、方方正正的宋体出现了,现在我们的Word文档里字体上就有宋体,还有后来的仿宋体、黑体,汉字的内容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出现,取代了原有的古文字,使得汉字的书写更为简单明了,到了新中国时期,文化的不断发展,在1956年后汉字开始简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学的汉字(汉字是在汉朝时被命名)。当然在新中国时期还出现了浮云体、综艺体等不同的文字表现形式。

三、总结

中国的汉字起源历史悠久,汉字发展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所在。汉字的优点非常多,像韩文、日文也都有着汉字的影子。汉字在中国突破了地区的方言限制,无论说什么样的方言,都能表现为统一的汉字。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探究一生。




我觉得应该从岩壁上面的极简单的,极少见的象形文字开始吧?然后再有甲骨文等等一代一代的演变。

我似乎有一种离本题远一点的想法;文言文的出现有着多种多样的综合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不是与笔、墨、竹简、刀等极其匮乏和制造难度有关?如果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笔、墨、纸,就不会出现“文言文?”

对不起,有些幼稚的想法。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造字法,象形,转注,假借,指示的都已存在,距今己有三千多年历史。汉字形成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几个阶段。西周建立后吸收了商文化,青铜器和文字都有一定相似性。后来周文字发展成大篆。秦统一全国后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隶书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字形成的开始。据说起源于秦朝程邈创制的一种字体,经秦汉四百多年发展与完善,三国时期的钟繇进一步完善。楷书是唐朝是完善的,所以才有“汉隶唐楷”的说法。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草书艺术高于实用性,行书艺术性和实用性都比较高、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使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汉字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历朝历代产生许多书法家。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