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六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2023-07-23 09:25:02 条浏览

六礼,旧时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六礼”。“六礼”的内容包含了六个方面,实际是结婚成立的六个程序。

一:采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亲。

二:问名,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然后去这找人去占卜一下,结果是吉才能进行下一步,结果为凶就到此为止。

三: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订下婚姻。

四: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请期,就是和女方家商量确定结婚日期。

六:迎亲,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家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去在门外迎候。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风俗也是以此做为参考,把一些程序一起办,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和第四也可以一起完成,到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六礼”的影子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到了宋代,茶叶被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

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所谓“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里的“合茶”。婚姻“六礼”后来经司马光、朱熹等人简化合并,但宋代盛行的茶礼却为元明清各代所承袭。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六礼。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包办强迫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

六礼的内容包括了六个方面,实际是婚姻成立的六个程序:

一是纳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

二是问名,即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

三是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

四是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是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

六是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在每一个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只大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所以守时讲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的都独身。原来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后来都统一为大雁,如果想多送钱物,可以在纳征时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征意义。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风俗也以此为参考,把一些程序合并,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并,到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六礼的影响。

通常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的习俗礼仪,“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到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而“六礼”,指的是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六礼:

纳采:是指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后,托媒婆与女方家沟通,试探女方家之意。若女方同意,就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包括清酒、嘉禾、卷柏、合欢铃等等,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问名:是指纳采仪式结束后,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以备问卜,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托媒妁送到女方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相配,若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

纳征:“征”有“成”的意思,即纳吉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是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俗称“择吉日”,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然后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最后送入洞房。

六礼是在周朝始行,三书六礼都完成后,婚姻才正式成立。




六礼,旧时汉族婚姻仪礼。[1]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中文名六礼外文名thesixceroniesofbetrothalandmarriage

历史

历史沿革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梁思成三书六礼娶徽因

通常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

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结婚。“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婚礼仪式力求简化(由证婚人宣读礼堂所备证书,各方代表代表颂词,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或奏乐等),拜天地、闹洞房等封建迷信习俗也被逐一剔除。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于是对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古籍记载

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后世夫妇成婚成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

详细说明

纳采

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纳采”为六礼之首。《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纳采礼物用“雁”。《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至于何故用“雁”?《仪礼士昏礼》者认为“: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白虎通·嫁娶篇》则曰:“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云“:《古今诗话》:来,来霜降,谓之霜信。”郎瑛《七修类稿》却认为“:雁,诸书止言知时鸟也。行有先后。故以之执贽,以之纳采。”另外,《艺文类聚》一书中还从其他角度解释用雁之因“: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说,纳采以及其他婚礼用,不外乎三层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纳采妇人从夫之义。所谓“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为阳,妇为阴,用雁者,取其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雁为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以上两义,其一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显然是汉儒们的臆测,不合先秦事实。后一种看法,如果仅以候鸟来看,似乎取义不足以证。燕子是以时分居南北,又何独以取雁呢?其三,用雁除失时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义。雁以转徙飞行,率以老而壮者居先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而长幼有序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把这个原则用于婚娶,使长幼有序而行,非万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除雁以外,其他候鸟是没有的,故用雁为五礼之贽。除以上含义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而终、不再醮之义。周朝时期,从一而终的婚俗已为社会所提倡。当然,从一而终不仅仅是指女子对男子的忠贞不渝,对于男子来说,同样有意义。在一夫一妻制的农业社会里,要求小农家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小农家庭本身的需要。这类情况在《诗经》中有不少反映。《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歌中强烈地反映了人们要求配偶永不离异、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者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因而把具有“从一而终”属性的鸿雁引进婚礼。因此,五礼用雁,其原因就在“雁”这种候鸟兼具有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问名

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礼物仍用雁。礼序为“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

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纳征

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纳吉”和“纳征”,这两项礼目往往并在一起进行。这是订婚的主要手续,宁波人对此称作“文定”,宁海人称“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实物和代金。宁波习俗按女方当事人年纪为依据,一岁用老酒一担,以16岁计,送酒16担。约合48块银元的聘金。有些地方也用稻谷计算的,每岁一担稻谷,价值与老酒差不多。这一礼目中双方都用红绿描金书帖,也叫“龙凤书帖”。帖上写的都是一些吉利话,但有一定的程式,男方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则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话。

请期

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即近代意义上的择日《礼仪.士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

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为六礼最后一道程序,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两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请人铺新床。亲迎意义有二:一则表现由从妻居制向从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但同时,它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迎亲先秦时代,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礼“。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是为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定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水之滨。“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辆彭彭,八鸾锵锵”。是为诸侯亲迎的隆重场面。反之,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故班固说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贬,“讥不亲迎”,在当时,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

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成妇之礼;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庙见”。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对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




六礼

周代贵族婚姻关系形成的六道程序。

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其主要过程为:

1、纳采。

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应允后,男家使人致以采择之礼,礼物通常用雁(鹅),故纳采也叫“委禽”。

2、问名。

男家请媒人问女方族姓名号及生年月日时辰。

3、纳吉。

男家至祖庙占卜吉凶。如得吉兆,即告知女家,准备缔结婚姻。问名和纳吉时,男家须致以雁礼,女家则在纳吉时设筵酬答,以示亲善。

4、纳征。

征义为成。纳征表示婚姻关系正式成立,犹今之订婚。男家以帛五匹(每匹两端,每端一丈八尺),俪皮(鹿皮)一双作为聘礼送达女家。天子、诸侯纳征,则另加圭璋等玉器。纳征后,女家为尚未行笄礼的待嫁女子行笄礼,从此该女称字不称名。由于纳征要赠以厚礼,故也叫“纳币”。

5、请期。

男家通过占卜择定婚期后,告于女家,征求同意,礼用雁。

5、亲迎。

男方亲至女家迎娶女方。




你好,中国古代六礼指的旧时汉族的婚姻仪礼,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也叫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也就是古代时婚姻的礼仪。是从议婚到结婚这段过程需要完成的六种礼仪。这六礼分别其实: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那六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从议婚到结婚这段过程需要完成的六种礼仪,早在周朝时就已经确立了。在《礼记.昏义》中有记载。

据《礼记.昏议》记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自古以来,婚姻是一件大事,由夫妻之情,而由父子、母、父女、母女之亲情。此亦是人伦是常情所在。

周礼对后世很受影响,其中《礼记.昏议》则被后来的朝代沿用。当然随着朝代的变化,封建贵族的婚姻礼仪过程发生过一些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最总体的来说是没有超出六礼的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六礼婚姻过程,则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下面简单的来说下六礼。

比如男方家入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若答应男方的提亲,就议婚,而男方家业需要备礼品去求婚。也就是纳采,礼品则是用雁。纳采是六礼之首。

之后男方就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此为问名。问名也是需要礼品的,当然礼品还是用雁。而问名的目的一也防止同姓近亲的婚姻,二则是用来占卜男女双方婚姻是否合宜。

问来女方的名字、出生日期后,男方就在祖庙进行占卜,占卜的吉祥后,则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男女的婚姻,是在纳吉

既然决定结婚了,男方需把聘礼送给女方家,这个很容易理解,不用多言,毕竟就算是现在,还是需要聘礼的。此是为纳征

下过聘礼后,男方家则会选定结婚的日子,然后再备礼去告诉女方家,以数女方同意。此是为请期

女方答应结婚的日子,这时男方需要亲自到女方家迎新娘。也就是亲迎。到此亲迎,则完成了六礼的最后一项程序。

对于这六礼,大家在结婚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经历吗?又有哪些有意思的事?不妨说说。




六礼就是结婚过程中的六个礼法,分别指纳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南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后,便托媒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若女家同意,则可收取男方送去的礼物。

2.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想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纳采和问名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3.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次决定性因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看两人的八字是否合适。

4.纳征:就是订婚,此仪式后男方才可聚女家过门。

5.请期:俗称择日,男家要请先生择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方,有一定仪式.

6.亲迎:正式举行婚礼,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郎。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截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最后附上几张照片,通俗易懂。




古代六礼,即“婚姻六礼”,汉族传统婚姻仪式。《礼记》云:“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必经之六个礼法。分别为: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获准后备礼求婚)、问名(男方请媒人问明女子姓名及出生时日)、纳吉(男方获得女子信息后到祖庙占卜)、纳征(亦称纳币,男方送聘礼)、请期(男方定婚期后,备礼征求女方同意)、亲迎(婚前女方送嫁妆并铺床,新郎隔日迎娶新妇。”

六礼始创自西周。《诗经.大雅.大明》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之句,即指周文王问名后纳吉于祖庙,卜得吉兆后纳征请期,到渭水之滨亲迎太姒一事。故,后世以“文定”代称订婚。

六礼自西周至清末,或行三礼或五礼不一。民国后,因提倡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六礼渐废。但因六礼是汉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故六礼在当今仍以变通形式名亡实存。




您好,我是鱼哥。我国古代之“六礼”共计三种,而婚嫁之礼只是其中一种,接下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日常六礼,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相见礼。

冠礼: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成人。

婚礼:

成家立业为人生大事,从古至今都大肆操办,有关婚嫁礼仪在后面介绍。

丧礼:

人生除死无大事,丧礼是哀悼、殡葬逝者的礼仪,并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区分等级,形式比现在要繁缛得多。

祭礼:

古人信奉两大事物,一为天地神灵,二为祖宗先辈,由此产生了传承至今的祭祀礼仪,逢年过节和特殊日期都要举行仪式,既表达对二者的尊崇,又祈祝能得到庇佑。

乡饮酒礼和乡射礼:

1,饮酒礼。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较出德行、道艺优秀的人才并向所属诸侯推荐,进行时由乡老设酒宴以宾礼相待。2,乡射。先秦一种极为正规的竞技活动,考较卿、大夫、士、子的射术、乐感、德行等方面的表现。

由于饮酒礼和射礼皆在各乡由长者和官员主持,而且目的都是对人的才能进行判定,所以通归乡礼。

相见礼:包括趋、拜、礼、跪、坐、喏等众多礼仪,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有多种形式,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嫁六礼已经有朋友做了说明,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

纳采:提亲。

问名:媒人把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带给男方。

纳吉:男方将女方的姓名八字进行占卜。

纳征:男方下聘礼给女方。

请期:男方选择婚期,与女方协定。

亲迎:婚前女方送嫁妆,吉日男方迎亲。

三,拜师六礼: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瘦肉条。

这六礼分别寓意勤奋、苦心、红运、早早高中、圆满、弟子心意。

以上即是三种“六礼”,内容多见于《礼记》。我国的“礼仪之邦”历史悠久,这些礼仪基本上在周朝和春秋时期就实行了,把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行为当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您好,我是凤炎忻,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六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下面凤炎忻就来说一下:

什么是六礼?

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

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

2、问名: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

3、纳吉:

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即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徵(纳征):

俗称大聘或完聘,亦称“纳成”,即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5、请期:

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之五。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6、亲迎:

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六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六礼”作为中国古代嫁娶的礼仪,起源于西周时期。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现代保留与传承

直至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婚姻形式,仍可见到“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

但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有提亲、纳征(即过大礼)和亲迎(即接新娘)内的某些礼仪。在现代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纳征已是保留得比较完整和受较大重视的传统礼节。

以上便是凤炎忻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和@凤炎忻是读书客一起成长!




谢邀。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六礼的内容包括了六个方面,实际是婚姻成立的六个程序:

一是纳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二是问名,即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三是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四是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五是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六是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风俗也以此为参考,把一些程序合并,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并,到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六礼的影响。




“六礼”是古代订立婚姻必经的六道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自西周设立。

婚姻是人生大事,但为什么需要婚姻呢?古人给的答案是“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也就是“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联合,上要奉祀宗庙,祭祀祖先,下要繁衍后代,将家风家业传承下来。”所以古代没有自由恋爱,因为婚姻的内核不是爱情,而是“合二姓之好”,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跟新婚夫妇的感情没有关系。

正是由于这样的目的,婚姻的成立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履行严格的“六礼”程序。

第一步——纳采

即南方请媒妁向女方提亲。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准备“纳采礼”(不是彩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礼记》:“纳采用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呢?因为雁为候鸟,随着阳气而迁居,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而且雁失去配偶后不再另配,象征着忠贞、守节,与男权社会中女子从属于男子的现实相合,要求妻子服从丈夫。

第二步——问名

即男方询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卜于宗庙以定吉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特别是秦汉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门与低门,嫡出与庶出,有着严格的差异。

第三步——纳吉

即卜得吉兆后,将结果告知女方,男女双方换定帖,正式订婚。如果未卜得吉兆,则到此程序结束,不再进行下一步。

第四步——纳征

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方家里,婚约正式成立。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男家赠予女家彩礼后,女家亦应回赠男家一些礼品,不过其数量要少得多,只要有象征意义即可。男女双方互赠的礼品都必须是双数,其中含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第五步——请期

俗称“择日”,即男方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第六步——亲迎

即男方在约定的日期,亲自前往女方家里迎娶新娘,古时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时,均是在黄昏,办完仪式直接“洞房花烛夜”,唐朝时将迎亲时间改为早晨,现在一般也是早晨接亲,中午举办酒席。

现代的婚姻基本上已经没有完全按照“六礼”程序举办的了,但依然有“六礼”的一些影子,比如“问名”,现在应该还有很多人结婚要看八字,比如“纳征”,也就是现在的彩礼,等等。“六礼”作为婚俗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虽然其中有很多封建迷信成分,但对于我们理解“婚姻制度”,研究古人的民风民情有极大的帮助,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婚姻,尊重女性。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