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 10:15:53 条浏览
现在的电影讲述的都是爱情故事和战争、科幻题材的、没有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剧(个人认为暂时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展示一个人成长)展示一个人成长过程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所遇到感情问题、
看了网上对《狗十三》的影评,感觉市面上终于有一部电影是真的贴合我的成长,感觉里面的桥段与我小时候的生活很相像(我家庭是很完整的,只是某一些情节),我一直很不赞同一句话:懂事的成长的标志;“懂事”这个词我已经听了几十年了,可是我并没有感觉自己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长了,这一些所谓的标签都是人家贴给你的,你也没有拒绝的权利,因为话是人家说的,那你能怎么办呢,去撕烂人家的嘴巴,那是不可能,毕竟我们还是个和谐社会。
“妥协是成长的必修课”这句话,我还是挺如同的,俗话说:不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对于一下听话的孩子来说,当看到那些死缠烂打的孩子闹两句就能获得糖果,而他却只能看着一直很想吃的糖果流口水,这不是夸张的,这完全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缩影。
如果长大,是变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那我宁愿选择一直不要长大;“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已经听到耳朵出茧了,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而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中形形色色的人,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这难道不应该是家长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吗?
看了几个回答,也提到了五年雪藏的问题,也提到了共鸣的问题,而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因为看见了自己。
大家都从李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不是一种共鸣,而是感同身受,曹保平导演就是在五年前,用这么一部电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所以才能够得到第六十四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
借用我文章里的一句话:
大多数90后的青春,其实都是在于父母的争执中度过的——与家庭的相处、冲突、叛逆并最终被驯服或者彻底决裂,其实才是我国青年最普遍也是最标准的成长过程。
那么现在现在它来了,《狗十三》来了,你确定不找一下当初的自己?
作为一部雪藏五年的“禁片”,它未上映就在豆瓣获得了8.5的高分。大众有个潜意识,越是被禁的,越是引人好奇。被禁,说明至少它有特质:要不是题材大胆,要不就是画面尺度大胆。
首先,我认为所谓“最好”是比较出来的。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之类),狗血太多,共鸣太少,甚至引发了“不堕胎不青春”的群嘲,真正立足现实、拍出青春心境的青春片太少了,所以但凡有点骨骼清奇的同类作品,自然会被口碑热捧。《狗十三》是以少女李玩和两只狗的聚散,来展示中国式“听话”教育对青春成长的禁锢,没有堕胎、没有三角恋、没有车祸、没有打群架,它甚至没有搭载一首流行金曲来强行怀旧。
优秀的卡司阵容是“好作品”的前提,也是大众对作品有信心的保障,《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近年因为《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国产佳片声誉正盛,男主角是拿过华表奖的果靖霖,女主角张雪迎是新生代小花,在去年《演员的诞生》里被章子怡的金手指点拨过。
大家看到图片知道,这是一部2013年拍摄的电影,直到最近才在影院热映,因为从小范围上映之后,一直被封杀至今,历经不断要求删减,改名,甚至封杀,但是导演依旧不忘初心,坚持以原片放映。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海报,狗13连在一起很像“狗B”?你没有看错,这是导演曹保平故意为之
这个是口碑获赞之一
第二因为共鸣
自古以来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影片中体现淋漓尽致,李玩名字随便取得,弟弟名字要好好的取,家里一切以弟弟为中心,哪怕成绩突出也抵不了弟弟一个生日
巨婴们习惯性的自我为中心,不顾我们的感受,认为牛奶是好东西,我们就该喝,殊不知压根不能喝,爸爸认为就是爱,我缺的不是钱,是爱,
巨婴们说的话永远自相矛盾,不让我喝酒却要我喝酒敬酒,后妈一副很有爱的样子,却在弟弟惹狗后非要送进狗肉馆
根本不知道我心里所想,确强迫我服从你们,我要的是爱因斯坦,不是这条狗,你们说什么是什么,知道爱因斯坦在我心中的位置吗?
酒席上张哥一直强调低调,却无时无刻不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虚伪的巨婴们
第三我居然在这样的狗比世界屈从了
我懂得了爸爸痛哭的心情
我会微笑的去敬酒
我会去吃我十分讨厌吃的狗肉
我会不去认相对于我最好的狗狗爱因斯坦
一切都美其名曰,我长大了
所以所有阅读玩的小伙伴们,这个就是我们这样的狗比世界,影片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展现了我们从不认真思考的狗比世界,也许你们不甘如此,不想变为自己讨厌的模样,但是生活就是这样,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只愿你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赤子之心,不被生活击垮,努力过好每一天
因为在zg,有很多太现实太真实的事情,是不能公布与众的,你要明白中国的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不要认为只有希特勒的闪电战才是暴力,有时候政治的管控和娱乐的管控才是真正掩人耳目和可怕的地方
而今天能够被放出来公映,一个是被删减了很多细节;另一个是大众的包容度和社会的进步,这个大家应该感到高兴。
那么为什么口碑获赞,那就是说真话和现实的电影太少了,特别是反应那些年最真实的中国教育和家庭。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长为引的电影,但电影里的青春却并非洒满朝阳,导演曹保平以一位在重组家庭里成长的女孩视角为展开,既将父权至上的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压迫以揭露,也用孩子在种种境遇中的反抗与妥协诱人共鸣,当成长与虚伪画上了等号,这场对青春的聚焦之作反倒显得如此独特而又真实。
一如片名,电影所讲述的就是一位十三岁少女与狗之间发生的故事,女主李玩是一位刚上初中的少女,母亲幼年离家而去,再婚的父亲与与继母又有了新的弟弟,在这个传统男尊女卑的重组家庭里,李玩虽然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但却也不再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核心。,而一条父亲为了哄劝女儿买来的狗成为了电影贯穿始终的张力,李玩对这个突然进入自己生活的生命,从伊始的排斥到接受,从喜欢到丢失后与家人的矛盾,再到一条新狗的到来与离开,李玩在这一起起伏伏的历程中,也逐步被磨去了自我的棱角,变的“懂事”了起来。
不少中国家庭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长的标准,大抵也就是“懂事”二字,对父母言听计从,按照其所划定的人生轨道正确成长,这样便能成为家长口中常言的“别人家的孩子”,反之则是不懂事的叛逆,电影里的父亲就是如此,他虽然也爱着自己的女儿,但这种爱却并不是能从女儿角度出发的理解,或者说本就生长于一个传统家庭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他该怎样正确的去爱,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他对女儿的讨好和暴力,都是出于一种不平等的强权,而孩子源于自我意识的个性表达,在父亲眼中势必就会成为了一种对强权的挑战,这便是电影所意预一展的青春残酷,也是这个家庭矛盾的根本。
电影以成长为引,却并未止于成长,透过李玩一步步在强权之下被塑造成这个家庭所希望的样子,电影也将成人世界的虚伪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为了达成讨好女儿的目的,李玩拥有了狗,而当狗成为了新的矛盾,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狗的得与失其实让李玩看清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并也学会了去带上一层伪善的面具,当李玩吃着狗肉,还要以笑颜对叔叔表示感谢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李玩真的“懂事”了,但这种懂事背后所带给人的却是一股源于现实的无奈。
在表达这种无奈之时,导演曹保平却并没有用《狗十三》做出太多的批判与讽刺,而是在呈现这种现状之后,将选择留给了观众,电影最后用狗对人的个性做出了极具象征性的隐喻,我们得知那只最开始走丢了的狗狗,拥有了新的主人,活的开心依旧,而后来的那只狗,则被父亲送去了动物流浪收留所,最终因为见不到主人竟绝食而死,个性固然值得尊敬,但往往伴随着牺牲,而妥协在很多时候则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长大了的我们会敬佩后者的忠贞,但更多的可能我们会选择前者,这无关文化或是制度,而是历经青春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成人世界里所必然会遇到的无奈,我们都会懂事的带上一副伪善的面具。
个人评分:8
首先,《狗十三》颠覆了当下国产青春片的固守模式。从2013年的《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开始,国产青春片的票房达到了一个新纪元,市场看到先机,于是越来越多讲述校园虐恋,充斥着打架、撕逼、堕胎、流产、三角恋的青春片扎推上映。五年之后的今天,大众已经被套路化的青春片折磨不堪,这时,聚焦中国式教育关系,讲述少年成长中的迷惑,以及家长以爱之名对孩子揠苗助长,泯灭少年纯真,提前融入浑浊成年世界的《狗十三》给国产青春片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令人惊喜的是,这部电影实际完成时间恰好也是五年前,只是当时因为剧情太过真实,在审查上出现一些问题,才一直延档到现在。
其次是《狗十三》对于中国式亲子关系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被压迫式成长的情景描述得太过真实。记得当初超级点映场放映结束后,导演互动环节中,曹保平导演问在场的观众是否有和影片中讲述的经历相似的,虽然在场观众有男有女,但是举手的人将近80%。这表明《狗十三》是一部能过充分引起观众共鸣的好电影。
《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态现实题材的青春片,电影意图以平和的方式去展示少女李玩被迫害的青春。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很有内涵的,笔者一直思考为何片名叫《狗十三》,原来数字“13”的组合正是英文字母B的外部轮廓,所以片名真实的含义是“狗B”,同时是曹保平对李玩“狗B”式青春爆的一句粗口,这也是导演对成人世界的怒吼。
《狗十三》所表达的是一种父权独裁式的教育,一种被精神霸凌的青春,当叛逆的孩子转变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时,青春已经逝去,留下更多的只是世故。
狗与少女
在父亲还未重组家庭以前,李玩或许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继母生下弟弟昭昭后,本属于她的父爱荡然无存,家或许只是躯壳的收容所而已。
李玩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复杂转变的过程,从开始反抗到被迫接受,从被迫接受到屈从,从屈从到迎合。原本的倔强、纯真、率直蜕变成了世故。
李玩之所以给狗取名爱因斯坦,是因为她对数学物理有过人的天赋和狂热的痴迷,而父亲却为了逢迎老师,从未照顾李玩的感受,当面对李玩一顿拖拽与羞辱,毫无顾虑地写下英语补习班的报名单,出了老师办公室后,企图用金钱化解他对女儿鲁莽行为产生的隔阂,
因为父亲做事是有两套方法,办公室里的霸道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他先以牺牲女儿利益去摆平刁难他的老师,门外是孩子的世界,再用物质补偿受伤的孩子,可惜孩子再也不是三岁时傻乎乎的孩子了,根本未买父亲的账。
所以父亲最终买下一条狗送给女儿,企图换取女儿的原谅,但是李玩一开始是拒绝这条狗的,父亲根本就不了解孩子想要的东西,包括家里的爷爷和奶奶也不了解李玩的喜好,他们只知道牛奶有营养,根本不知李玩喝不了牛奶的习惯,一喝就会吐,所以李玩把奶给狗喝了,平日里许多她不喜欢的菜照样偷偷扔给狗了,她和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
从丢狗到寻狗,家里的人被划分为两派。狗丢了后,家里所有人都没有寻狗的觉悟,父母再次想以一双旱冰鞋收买李玩,李玩孤身一人闯入深邃的胡同,发疯一般怒吼着爱因斯坦的名字,可惜寻遍了所有角落也没找到,只有李堂和爷爷担心她的安危,去劝说她回家,也就是其他人已经站队成人世界了,李玩的阵容只有爷爷和李堂。
指鹿为马的二次站队。继母买回一只和爱因斯坦同品种的金毛狗,宣布爱因斯坦找到了,这是全家的一次阵容划分,也是成人世界对孩子世界发起的挑战,首先爷爷这次站队继母的阵容,李堂是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人,
在大人的眼中她是一个乖孩子(除了隐瞒早恋的事),一开始她也说那狗不是爱因斯坦,后来看了大人们的眼色,也附和着说那就是她的狗,李堂也站队成人世界了,姐妹的感情就此破裂,她绝望的眼神望着爷爷受伤的脚,离开了。
亲情隔离,青春逝去
其实那只狗的命运就是李玩人生的投影,狗从被买回那一刻,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运是任人摆布的,正如李玩被迫的人生,狗是作为礼物送人的,她的名字“李玩”也是随意取的,补习班是父亲强制安排的,狗丢了没有人去寻找,她受了委屈也没人理睬,父亲觉得狗碍眼,就想把它送到餐馆,父亲心烦了,就在全家面前暴揍她一顿。
一开始李玩是反抗一切家人强加给她的意志,后来屈从了,性格也变得冷漠了,从假狗被送入动物收容所后,李玩彻底完成了蜕变。
人总喜欢将自己最糟糕一面暴露在亲人面前,也习惯将情绪释放在家人身上,当面对亲人时,一个人学会了伪装,学会了隐藏情绪,那么她也将亲人当作了外人,血缘的纽带断裂,与家人内心世界隔离起来了,真诚变为了世故。
当父亲强迫她给叔叔敬酒时,她一饮而尽,宴会上叔叔让他吃餐桌上的红烧狗肉,她不动声色的吃了一大口。前后发生颠覆性变化,她学会了隐忍、伪装、冷漠,将真实的自己隐藏于黑夜之下。
成人都喜欢将自己装入套子里,当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将自己装入套子里,这是一件触目惊心的事,大人眼中的他们是乖孩子,实则他们只是装作大人们想要的样子,这比将一个精神病人前额叶切除还要残酷,孩子将永远失去青春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
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精神屠杀不是疯人院,而是李玩式的精神霸凌。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公平对他们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利害,没有对错。当李玩和李堂再次偶遇爱因斯坦时,李堂让她叫一声“爱因斯坦”,看有回应吗?她冷漠的说了一句,你认错了,那不是,头也没回的离开了。
这句话正好对应了李堂那句“那就是爱因斯坦,它饿瘦了而已。”,这种好莱坞惯用的结尾,深深震撼到了观众,角色早已完成颠覆性成长,可是观众还停留在固守的过去。
李玩早已明白让狗留在自己身边不会有好下场,所幸忍痛假装不认识,反正它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归宿,总比交给一个连自己也无法保护的弱者手中要强,跑入小胡同痛哭的她,是对逝去的青春最后的告别。
荒诞的个人宿命
时隔5年,被禁的《狗十三》能再次回归银幕,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笔者推测这部电影之所以不过审,可能是写实成分太多,对现实批判过于激烈。
近年来我国的独立电影中现实题材的种类大量涌现,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毕赣的《路边野餐》、忻钰坤的《暴裂无声》、李扬的《盲山》等等,包括国外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沧东的《燃烧》,这些电影有一个共性,都是社会边缘人的舞台,和流水账式的生活细碎,落脚点都会导向小人物无法掌控的荒诞式宿命的结局。
《平凡世界》有句话是:人们宁愿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而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而喜欢现实题材的导演总喜欢挖掘平凡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因为那些我们从不在乎的内心,总是隐藏着一个波涛汹涌的世界。正如《狗十三》中李玩宿命式的人生,她正是来自最基层的呐喊,热闹总是属于成人世界的殿堂,而不属于李玩这个局外人。
每一个来自青春世界的呐喊,换来的都是成人世界的装聋作哑,与现实妥协是他们无奈的归宿。
《狗十三》中那句「认错了,那不是」和《小偷家族》中祥太那句「我是故意被抓的」有异曲同工的点题效果,那两句话都是主人公成长的标志,电影的升华的神来之笔。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法则。望着滑冰场跌倒的昭昭,李玩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全世界为敌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将再次重复她的人生,是最沉重的收尾。
这个电影拍摄完毕后尘封了五年才得以和观众见面,只因太过于真实,真实之后除了压抑,还有心痛,我们多么不想要这样的成长,但是,一代代,又都是这样长大的。
《狗十三》的故事很平淡,就像我们十三岁的时候生活的场景,灰色的小巷,烟火气息浓厚的菜市场和雨后泥泞的回家小路,还有爷爷奶奶家的风格,那么亲切,因为,这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拥有过。
这个叫李玩的少女是影片的主角,围绕她和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一只狗的感情展开了叙述。李玩的内心世界因为家庭的缘故,是孤独的。父母离异后,父亲有了新的家庭,又生了一个弟弟。
大家都瞒着李玩,让她继续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父亲送给她一只小狗,起初她也不喜欢这只小狗,渐渐地,小狗总是粘着她,眼神中的无依无靠感染了她,同样是内心无所依靠,两个被“抛弃”的生命就这样有了感情。她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
接下来,围绕爷爷在遛狗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爱因斯坦”,影片展开了描述,李玩的敏感不安,伤心欲绝和易怒易躁,这些好像我们那个年龄都有过。但是身边的人不会理解她的内心,身边人感觉一个畜生丢了就丢了,他们不理解“爱因斯坦”的丢失,对于李玩来说,就是天塌了。
狗没找到,爷爷的脚扭伤了。后来,继母给父亲出了个主意,再买一只一样的,就骗她说是爱因斯坦。这种伎俩是中国父母惯用,但为什么就不能陪伴她承受失去呢?新买来的小狗,李玩一眼就看出它不是自己的爱因斯坦。但是,周围人非说它就是爱因斯坦……
于是,李玩慢慢接受了周围人赋予她的理念,她自己不可以喝酒,但是和父亲出席饭局却非要“喝酒”、第一次见到他们隐藏的弟弟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情绪暴躁,但是她的表情却很平静。
没有自我,没有任性,虽然这份成长很“残忍”,当周围的“大人”满口诗书礼仪,仁义道德,批判李玩读的《时间简史》是没有营养的书时候,她也能坦然面对……
李玩不想要成人世界的虚伪,阿谀奉承,不想要认命、屈服和妥协,但是,周围的人要求她必须这样,这个世界要求她必须这样,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伴随着撕裂般的苦楚,伴随着内心的痛苦,伴随着李玩内心“痛恨”却不得不伪装的“懂事”,李玩真的懂事了,她能面对红烧狗肉,大口吃下,能融入到伯伯们的世界里。
一个人就这样在13岁的时候“成熟”了,一步步的陷入了成人的社会,带上温顺的假面,学会瞬间灿烂和平静,只有在黑夜独处的时候,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就渐渐淡忘了真实的自己,因为,成人的世界就是这么“精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长,都必须融入到“精彩”中去。
影片的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里接到妈妈的电话,爸爸在告诉妈妈李玩一切都好的时候,泪流满面,这时候,电影的音乐是姜育恒的《再回首》,这是成年世界对美好纯真最真切怀念。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每一段旅程的结束都是下一短旅程的开始,一起成长,无论大人还是少年的世界,希望归来时仍是少年……
影片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式青春普遍的成长过程,不轻松,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作为在2013年便完成的电影,《狗十三》迟迟五年后才与大众见面,期间经历的曲折可想而知。作为犯罪专长的导演曹保平,以一部青春电影呈现给世人的时候,更显露出他一如既往的高超才华。
电影巧妙的把摇滚乐以及少女叛逆联系在了一起。值得称赞的是《狗十三》展现出太多现实主义的色彩,而主角李玩面对成长的阵痛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反抗,更体现出电影的独特气质。
影片一开始便描述了少女李玩的内心世界。从她所在意的平行宇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主角,叛逆中带着幻想;随后在女孩与狗之间的感情脉络塑造中,李玩的形象被进一步立体化,尤其在后段自我世界与父权世界的抗争中,李玩复杂的一面更被激发了出来。
不论是闺密间的亲密感情还是与未成年男友间的断舍离,都可以堪称是少女成长的一部分。当两个宠物狗爱因斯坦皆离她而去时,李玩的少女气质更被一点点的消磨,在李玩的懂事历程中,成人世界的残酷更一点点把她吞没。
《狗十三》的厉害之处在于看破不说破,其中不论是对李玩的情绪展现还是对父亲的复杂人性都是点到为止,而含蓄内敛的表达更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比起剧本,电影的原声同样值得称赞,原声出自于白水老师之手,而空灵和冷静的配乐更丰富了每个人物的内心表达,堪称近几年最佳电影原声。
关注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娱乐。
作为一部雪藏五年的“禁片”,它未上映就在豆瓣获得了8.5的高分。大众有个潜意识,越是被禁的,越是引人好奇。被禁,说明至少它有特质:要不是题材大胆,要不就是画面尺度大胆。
首先,我认为所谓“最好”是比较出来的。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之类),狗血太多,共鸣太少,甚至引发了“不堕胎不青春”的群嘲,真正立足现实、拍出青春心境的青春片太少了,所以但凡有点骨骼清奇的同类作品,自然会被口碑热捧。《狗十三》是以少女李玩和两只狗的聚散,来展示中国式“听话”教育对青春成长的禁锢,没有堕胎、没有三角恋、没有车祸、没有打群架,它甚至没有搭载一首流行金曲来强行怀旧。
《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近年因为《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国产佳片声誉正盛,男主角是拿过华表奖的果靖霖,女主角张雪迎是新生代小花,在去年《演员的诞生》里被章子怡的金手指点拨过。《狗十三》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华语青春片。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一个弟弟。试图用一只小狗来缓和父女关系的李玩爸爸,未曾料到就是这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给这一家人带来了不同的烦恼。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目前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事情,不仅是李玩与父亲,更是我们与我们的父母之间也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说《狗十三》是部有力量的电影,而且是满满的正能量。不仅让我们回忆起十三岁时候的自己,更能够让我们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小孩和大人的烦恼在那个时间里并不等同,并非仅仅是父母不理解我们,我们也未曾理解过父母。
也可以说成一部教育片吧!
这部电影为什么获得口碑?
先从题材说起,在我们的眼里,女人,小孩,小狗是弱势群体,再加上悲惨的经历,会让人感到同情。而且,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所以,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影片。在过去的年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十分深入人心的,小男孩的出生带走了一大部分单亲家庭李玩所剩不多的爱。爱的中心从李玩转向了弟弟,弟弟喜欢的,姐姐要谦让。弟弟不喜欢的,姐姐要送走,丢弃。由于父权的压迫,接受虚假的事实(接受一条新的狗就是她丢失的那条),面带笑容的去吃不忍心下口的狗肉。。。只因,这一切我们无能去改变,所以,只有妥协,退让。这一切,让我们成长,代价狠惨痛,过程很痛苦。
虽然影片最后,李玩的父亲和李玩达成了,谅解。但回首看看弟弟在溜冰场不停的摔倒,李玩却面无表情。他知道了,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喜欢的话,动动你的小手,点个赞,加个关注呗。
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所写的《狗十三》,童年的缩影。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