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2023-09-25 11:53:47 条浏览

最伤心的是李严,直接伤心到去世




诸葛亮为蜀国耗尽一身心血,刘禅虽然无能,但诸葛亮一身的功绩还是知道的。刘禅称诸葛亮是相父,可见诸葛亮在刘禅心中的地位。

南蛮不管是生产力还是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都远落后于蜀国,诸葛亮对整个南蛮的发展做出了共献。七擒七纵对孟获个人来说这是大恩。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孟获大哭正常。




诸葛亮是刘禅的义父,对孟获有再造之恩




孟获是口服心服发自内心,阿斗是依靠孔明习惯了、突然失去靠山不知如何是好急的




刘禅之哭不同孟获之哭,孟哭良师益友,兄弟情义自感而哭,刘哭则是给下面看的。




山东微山湖




刘禅伤心不用多说,亮乃刘禅亚父,刘禅亲爹死后国中琐事基本全是亮操持,尤其是打仗这块,亮死了。刘禅皇帝位算是做到家了。孟获哭估计是因为被亮的智慧和胸怀所感动,毕竟在跟人家打仗的时候,打几次败几次被人抓住也没打也没骂直接就放了就被征服了。所以亮死后孟获伤心也能理解了。




刘禅是在哭父亲,刘备托孤时是把刘禅寄养在诸葛亮。所谓的相父,就是干爸。而孟获是在哭好友,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最好的上司和好朋友。




诸葛亮去世,刘禅少了一位可以全心依靠的人,他自然伤心呀,至于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世古不二,这样绝世豪情,任何人都会心悦诚服的,所以诸葛亮去世,孟获自然非常伤心![呲牙]




都哭的真切,诸葛亮攻心的结果,刘禅此后再无依靠:孟获乃独孤求败,七擒七放,已是知己




刘禅失去了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人,孟获失去了帮助自己新生为地方百姓送去了安定生活的政治局势的恩人。




夷陵之战让蜀国损失惨重此战很多重要国之精兵强将为此阵亡,蜀国被失败的阴云所笼罩国力也为此急转直下,先帝忧恨而去,此时蜀国处在风雨瓢摇危难之际,丞相诸葛亮撑起了蜀国之重任扶佐幼皇治理国家之命,从先皇到刘婵诸葛亮无不倾心竭力为国鞍马继日兢兢业业一片丹心为兴复汉室刘婵也有目共睹多少将士为蜀国峥嵘皇室战死疆场为国捐躯。诸葛亮对刘婵尊爱有佳实为皇确为子一样,刘婵怎能不痛心疾首伤心欲绝,蜀国失去一个顶粱之柱,虽为北伐也是承先帝所意诸葛亮也是为蜀国开创一个更好局面与未来而不懈努力战斗。在战场能向诸葛亮对孟获可能千古一回了诸葛亮对孟获宽洪大量仁心德厚让孟获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归从,孟获为此感恩不尽悲伤不以,诸葛亮做事光明磊落坦荡宽广的胸怀征服了孟获,而为之伤痛。




因为刘禅出生在南阳新野,诸葛亮躬耕在南阳卧龙岗,两人是故人又是远处他乡,刘备带过来的都一个个不在了,刘禅怕他这个外来户镇不住阵脚,只能越想越悲,最后放声大哭。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视诸葛亮为神人,结果神人也会死,以后被别人捉了恐怕直接没命了,也是越想越悲,失控而哭,所以个个显的情深意切




方圆论坛观点

孟获这位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民族的领袖可以说是一手被诸葛亮降服的。而且还是心服口服那种情况,所以诸葛亮死后孟获悲伤难以自持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哭的很伤心我认为很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一方面刘禅可能在为诸葛亮的去世而悲伤。另一方面刘禅内心也极度兴奋。因为诸葛亮这个权臣终于死了,刘禅也终于可以掌握蜀汉大权当一个真正的皇帝了。而不是像之前当诸葛亮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事实上刘禅对于诸葛亮这个权臣是又敬又怕。毕竟任何一个皇帝当政时期出现一个权臣都不会愉快的。更何况还是诸葛亮这种权倾朝野的权臣。

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当时年满十七岁的刘禅继位。虽然十七岁在古代都可以娶妻生子了,但是在刘备看来刘禅还是太年轻。所以刘备遗诏中表示把国家军政大权托付给了李严和诸葛亮。而诸葛亮正是主政的。所以刘禅继位后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权利。整个蜀汉的管理权在诸葛亮手中。《三国志》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意思就是说蜀汉政事事无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处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禅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这个权臣已经把刘禅给架空了。

要知道刘备为了培养刘禅自幼就找名师教导刘禅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记。所以刘禅的能力绝对不会差到哪去。所谓“扶不起的阿斗”就是一句戏言罢了。在古代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就是一切的主宰。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允许也不会希望自己当一个傀儡。刘禅同样如此。但形式比人强。一方面诸葛亮有刘备遗诏在手所以他专权独掌财政也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其次诸葛亮在蜀汉经营那么多年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了。刘禅也不敢贸然反对诸葛亮。万一逼的诸葛亮造反可能就更遭了。所以刘禅只能装傻充愣混日子。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才觉得压在心头上的大山去掉了。而他自己从那个时候起才真正掌权,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刘禅之所以痛苦诸葛亮去世,想必更多的是喜极而泣了。

至于孟获悲伤诸葛亮的去世或许才是真正的悲伤。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刘备死后彝族孟获追随益州大族之人雍闿起兵反对蜀汉。诸葛亮率兵亲自讨伐叛乱。后来诸葛亮得知造反军中孟获在当地名望颇高而且很受夷人和汉人的敬仰。所以诸葛亮采取了马谡的建议活捉了孟获并且又释放孟获。为的就是收孟获之心。以孟获的超高名望来统治夷人使得夷人真正归顺于蜀汉。果然孟获感念诸葛亮的仁义归顺了诸葛亮,并且随诸葛亮回到了成都担任了御史中丞。而孟获归顺后夷人再也没有造反过。

从诸葛亮和孟获的特殊经历来看,诸葛亮不仅收了孟获的心还重用了他。这就让孟获心中生出了知遇之恩的感觉。而夷人虽然不通王化属于蛮夷之人。但毕竟也懂得恩情。所以孟获终身效忠蜀汉。当然了对于施恩于自己的诸葛亮孟获自然更加敬重了。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孟获悲痛万分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诸葛亮在整个蜀国中的位置极其重要,是整个蜀国的精神领袖,也是整个蜀国的权力中心,他的去世,对整个蜀国影响极大。

他的去世,可以说对整个蜀国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民政策深入人心,他对君主爱护有加,他的计谋领百臣臣服,虽有个别与诸葛亮不合的,那也是少数。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刘禅的相父,对刘禅爱护有加,诸葛亮的存在,可以让刘禅高枕无忧,快快乐乐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操心各种事,但是诸葛的去世让他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没有了寄托,同时蜀国少了一员极其重要的谋臣,自己少了一个爱护自己的相父,导致其伤心痛苦。

关于网上部分人说的喜极而泣,我是有点不认同的,第一,诸葛亮爱护他,尊重他,他就算是希望拜托,也不会听到诸葛亮死了就高兴成这样,第二,这个量在整个蜀国的重要性,刘禅是最清楚的,没有了诸葛亮,蜀国会压力大增。所以,在天下没太平之前,刘禅是不想让诸葛死的,因为当时蜀国当时人才已经严重短缺,也为刘禅不战而降蜀国埋下了基础。

关于孟获哭的伤心欲绝,那绝对是真心的,孟获之所以投靠蜀国,主要就是对诸葛亮的心服口服,心里百分百的认同。七擒孟获,对他的震撼很大,影响很大,他的投靠只是冲着诸葛去的,而不是刘备,诸葛亮是他心中敬佩的人物,自己的偶像死了,而且是那种把自己打的服服贴贴,对自己又好的偶像,痛苦,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死,也让蜀国百姓伤心,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就像周恩来在我们这些人心中的地位一样,他的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深得民心。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刘禅哭得因素比较复杂点,孟获的哭则是真心的感怀悲伤,感念当年诸葛亮不杀之恩,悲伤就是这样一个仁德的人,如今,就这么永远的走了。孟获是真的伤心,因为诸葛亮赐予了他改过自新,改头换面做人的机会,想起当初诸葛亮多次释放他的情景,如今此人已经不在了,如何能不伤心呢?

至于说刘禅的哭比较复杂,主要是他对诸葛亮的感情比较复杂。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人,所以刘禅几乎也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在刘禅的心里,诸葛亮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是自己的依托。朝中大小事务都需要诸葛亮去处理,刘禅有时候就想,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一切的事务,又如何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刘禅的心里,自己对诸葛亮十分的依赖。依赖他处理大臣关系,依赖他处理国家大事。而刘禅呢,他更多的是享受生活,和后宫的嫔妃宦官游戏玩乐。因为有诸葛亮,他才能玩乐的那么安心,他知道,诸葛亮会把所有的事务都处理好的,在处理事务的能力方面,刘禅是绝对的相信诸葛亮的。所以,现在诸葛亮死了,忽然感觉到没有依靠了,自己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东西,越想越悲伤,自然哭得很伤心。

但是刘禅的哭也有其他的成分。以前诸葛亮除下是他的依靠外,也是他的束缚,在诸葛亮面前,他不敢胡作非为,诸葛亮北伐,他不想让去,他喜欢和平,但是他又不敢不同意,他怕诸葛亮内心鄙夷他没有志向。他对诸葛亮有敬畏,而这种敬畏让自己内心有时又有点讨厌。现在这种束缚没有了,有种心中的窃喜,但是忽然转念一想,他是自己的相父,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自己有这种窃喜是不应该的,所以必须用更悲伤的哭来掩饰自己心中那偶尔跳出来的窃喜。

刘禅这种复杂的心里在后面也有体现,他不让人们为诸葛亮建宗祠,因为他不想让这个人的威望超过自己,他恨这种局面,恨人们心中只记得诸葛亮,似乎已经忘了他才是汉室江山的王。

所以,刘禅之哭,是复杂的哭,一哭失去靠山,心中怅然若失,以后恐无人像诸葛亮这样为君分忧,把事情处理的这么好了,二来为掩饰内心偶尔蹦出来的小窃喜,一种没有人再束缚自己的自由小窃喜,但这种小窃喜连他自己都觉得不该有,可是他也是人,他偏偏有这种念头,为了掩饰,他只能哭得更伤心。




谢谢邀请!

刘禅之所以哭得辣么伤心,应该是有真有假。说他真哭,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如同断了顶梁柱一般,再也没有替自己操心国家大事的人了,所以说是真哭;说是假哭,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也就是干爹了,爹去世了,当儿子的,不象模象样的哭一场,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至于孟获,诸葛亮曾对其七擒七纵,而且在别的方面也有极大的帮助,孟获是性情中人,对诸葛亮心存感激,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孟获从云南赶到成都为其送行。




因为诸葛亮最公正无私一生洁白。




诸葛亮是一代名相,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染着无数人。在他去世时,天下人莫不同悲。而为什么刘禅跟孟获哭的最伤心,肝肠寸断而痛不欲生?

诸葛亮对于刘禅来说,不仅是国之丞相,更是托孤亚父。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俨然像一个父亲一样照顾刘禅,一手挑起了蜀国重担,将国家兴亡进取之任,全揽在自己肩上。

刘禅你可以说他昏庸,但绝不能说他是傻子,瞎子。诸葛亮的尽心尽力的付出和辛劳,他都是一一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对诸葛亮的私人感情还是特别深的,对他也像父亲一样敬重。

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这一去之后,蜀国还有谁能有擎天架海之能,鞠躬尽瘁之心,替他排忧解难?而若外敌来犯时,谁又能如诸葛亮这般替他运筹帷幄,保住父亲留下的基业?

所以于公于私,刘禅就算哭的天昏地暗也是不足无奇。一是对诸葛亮的私人感情,二是对蜀国未来的存亡深深的担忧。

蛮王孟获,在演义中那是被诸葛亮服服帖帖的收服了。试想之,七擒七纵,这是多大的恩惠,多大的本事。若非诸葛亮仁厚不杀,任你孟获就算再多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所以孟获对诸葛亮不光是死心塌地的佩服,更是怀着感激涕零,无以为报的感恩之心,,将他敬若神明一般。因此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情绪能如此激动真挚,也属于正常,实在是动了真感情,就像失去亲人一样。

诸葛亮先生是千古伟人,其生平事迹,典故,精神,智慧,仍被后世传唱至今,不绝于口。千百年后,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另一个世界里,我相信他同样闪耀。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是符合现实的,是真情的流露。现实就是,诸葛亮生前对他们的一片深情厚谊。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这样的恒心和毅力;这样的至诚德化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公元223年,南中地区(包括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勾结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蜀汉夷陵之战失利和刘备驾崩的机会,发动了武装叛乱,致使蜀汉的西南边疆陷入分裂,蜀汉政权遭遇空前的危机。

公元225年,诸葛亮作好一定的准备后,向南中地区进军。当时雍闿已死,孟获在当地很有威望和影响,因此代领益州西南部。

诸葛亮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和蜀汉集团的关系,坚持“南抚夷越”的方针,并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

诸葛亮严明军纪,对少数民族百姓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他同时下令对孟获不得杀死,只能生擒。孟获被生擒六次,均强词夺理表示不服。诸葛亮六次放他回去再战。第七次生擒孟获后,孟获心悦诚服,对诸葛亮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进至滇池,彻底平定了南中地区。他又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加强了南中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的联系。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过程描写:

第一次、诸葛亮用计把孟获的友军首领董荼那和阿会喃生擒;把金环元结元帅斩杀;然后把孟获引入山谷。孟获中了埋伏,被魏延生擒。

孟获摇头晃脑,表示不服。原因就是:

“山偏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

孟获的意思就是,我这次被擒是客观原因,不是你诸葛亮会用兵,所以不服!

第二次、孟获大醉于营中,被有心投降诸葛亮的董荼那生擒,交给了孔明。

孟获这次更加不服了。他说:

“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如何肯服!”

孟获说得也是,我自己的手下把我擒拿了,这难道是你诸葛亮的本事吗?换了谁还不会坐享其利?

第三次、孟获因为两次被擒,感觉自己了解了诸葛亮的底细了,就派弟弟孟优到诸葛亮营中假投降,搞乱诸葛亮的阵营。然后他再率领大军乘其不备而攻入。

结果,孟优的假投降被诸葛亮识破了,再次被擒。孟获在偏僻的南疆,孤陋寡闻,殊不知搞假投降对诸葛亮来说就是班门弄斧。孟获不服啊,原因就是弟弟孟优办事不利,表演的不好了,被识破了。孟获的借口就是:

“此乃吾弟贪口腹之故,误中汝毒,因此误了大事。吾若自来,弟以兵接之,必然成功。”

意思就是,是我自己人事安排失误,而不是我的本事不行。

第四次、诸葛亮突然紧闭寨门,任凭孟获的士兵百般辱骂,就是置之不理。多日以后,诸葛亮突然丢弃粮草和车仗,弃寨退走了。孟获带兵追赶,结果跌入陷坑被生擒。

诸葛认为孟获这次该无话可说了吧。可是人家孟获还是要强辩饰非。孟获说:

“吾今误中诡计,死不瞑目!”

诸葛亮说:“我四次对你以礼相待,你还是不服,为什么呢?”孟获说:

“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

孟获这是耍无赖油了,一副“我是蛮夷我怕谁”的架势。孟获的歪理就是:我是化外之民,你们什么兵法所云的“兵者,诡道也!”,在我这不好使。我就承认两军真刀真枪地干,实实在在地打。你用兵法赢了我,不算数!

孟获的歪理邪说尽管令人捧腹,但是孔明还是不予计较,释放了他。

第五次、孟获四处搬救兵,搬来了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和迤西银治洞洞主杨锋。结果在欢迎宴会上,杨锋擒拿了孟获和朵思大王,献给了孔明。

这事早有前科,孟获第二次被擒是被手下的董荼那元帅擒拿的,他不服。这次如出一辙,孟获的不服更是理直气壮:

“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要杀便杀,只是不服!”

这也是意料之中了,孔明自然对孟获的野蛮行径斥责教育了一番,又放他回去了。

第六、孟获的妻弟带来洞主擒拿了孟获和祝融夫人,前来投降。

当然又是假投降了,可是这种伎俩孟优不是用过一次吗?怎么能够又故技重施,不怕诸葛亮识破吗?一旦识破不就是送货上门吗?

所以说,孟获其实精通兵法,他用的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也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阴,太阳。”

这就是瞒天过海。意思就是:认为自己防备周密了,就容易产生松懈而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就不会产生怀疑。诡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的公开往往隐藏着非常的秘密。

简单理解就是:经常看惯了,自然就不会怀疑了。也就是啊,谁能想到能够假投降了一次,还能再来一次假投降?假投降也可以重复进行?这不太“小儿科”了吗?孟获就是这样的小儿科,信不信由你?

孟获的意思就是:我就是搞假投降,信不信,孔明你自己掂量。

孔明当然不信,又一次活捉了孟获。孟获的假投降弄巧成拙,自投罗网了。不过,这也是不服的最好借口。

“此是我等自来送死,非汝之能,吾心不服。”

孟获言之凿凿,丝毫没有羞愧之心。

第七次、孟获借来三万藤甲兵,最后被孔明用计火烧,藤甲兵全军覆没。孟获毫不例外地又一次被生擒。

这一次,诸葛亮干脆不见孟获了。诸葛亮都不好意思了,直接派人通知孟获走人,不服再战。孟获即使是化外之人,也是人哪。俗话说得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落下了感动的泪水,说道:

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

这就是孟获的可爱之处了,他还没有到厚颜无耻、不可救药的地步。因此,诸葛亮平南大功告成。孟获则最后表态:

“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于是南方百姓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祀。皆呼之为“慈父”。

诸葛亮对孟获仁至义尽。就象一个慈父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反复犯错,慈父一再宽容并再接再厉地进行教育和挽救,终于使得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并功成名就、载入史册。那么,慈父去世的时候,孩子肯定是缅怀不已、痛彻心扉!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更为错综复杂。诸葛亮对刘禅像父亲一样呵护备至;像严师一样教诲不倦;像臣子一样毕恭毕敬……尤其是诸葛亮对蜀汉的存亡绝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诸葛亮对外:平定南中地区,融洽了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和东吴恢复正常邦交,使得东南地区再无战事;对曹魏采取以攻代守,把战场推置于蜀汉的领土之外,做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诸葛亮对内: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又重视发展生产,把蜀汉治理的安定祥和,几乎路不拾遗。

诸葛亮本人:廉洁自律,谦虚谨慎,诚信守诺,公而忘私,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培养的接班人姜维更是清正廉洁,家无余财,被人一度称为“时代的楷模”。

诸葛亮的去世,是蜀汉和刘禅的重大损失。刘禅的失落感无与伦比,因此才伤心欲绝,如丧考妣。

诸葛亮被孟获视同“慈父”;被刘禅称为“相父”。对于父亲的去世,任何人都是悲痛欲绝的,何况是刘禅、孟获这样受过诸葛亮大恩;又有着和诸葛亮情动天下的交往历程。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