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3 10:17:11 条浏览
我觉得分为两种吧,一种是直接捐书的,一种是捐钱通过第三方来完成公益捐书。直接捐书的,可能人家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盗版书,也就是自身辨识能力有限,又或者是根本买不到正版书;这就要说到我国的版权问题了,国民普遍版权意思薄弱,盗版书满天飞。通过第三方的那种,这属于爱心捐助,但是由于对善款的使用监管不够,第三方为谋私利,导致捐了盗版。以上纯属个人愚见,欢迎指教。
盗版书由于成本低,普及率大大高于正版书。有的时候是正版书没有出,盗版先行,这种情况见的最早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兴盛那些年,金庸古龙全靠看盗版,因为正版没人出。用那种很廉价的报纸纸做的书,质量很差,不过封面做的很炫酷,往往是几个穿衣服很少的女人。
很后来时内地才出了三联版的金庸,珠海版的古龙,不过盗版商很快就跟进来。
武侠小说最兴盛有几百上千作家,类似如今的网文,质量自然也泥沙俱下。作家除了金庸还有全庸金康全康等,古龙系的还有古尤,吉龙等等。
后来看倪匡,是各种盗版,倪匡的书现在好像也没有那家出版社正经出过。到后来的黄易,那种黄皮书,几乎可以肯定百分百的盗版。
很多人就是看着这些盗版,长大的。
我现在在街上看一些几块钱一斤的图书,印刷质量很好,分不清是盗版还是正版。
对于通俗小说领域,盗版的存在起了一个传播的作用,即使今天的起点阅文很多所谓大的IP,大多也是因为盗版的传播,而成为白金大神的。
其实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很大原因也是由于盗版,网上到处都是很多免费的信息。免费正是互联网的一大特色。
盗版的危害往往就是原创作者得不到收益,而盗版商人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读者所获得的知识是一样的,但是对创作者未免不公。
首先必须排除无法分辨盗版书的问题,因为有些盗版书确实以假乱真,哪怕是做书的编辑也拿不准。
另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盗版毫无意识,如果捐赠书换成钱,恐怕不会收到这么多假钱吧。因为我们谁收到假钱都很气愤,但收到假书不会那么气。这就是问题,篱苑书屋的根源在盗版书,盗版书泛滥的现象却没有引起相对的认识,如果人们知道做一本书有多难,还会买盗版书问心无愧吗?
6年前,韩寒在针对百度文库可以免费下载作者作品的事情,给李彦宏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是关于他和磨铁(一家出版公司)的创始人沈浩波去印厂销毁已经印刷好的一百多万册《独唱团》:
“三百多吨的纸和工业垃圾一起进了化浆炉。几百万的损失对您来说可能是个小数目,但是对一个出版公司来说几乎等于一年白干了,那还得是国内数得上数的大出版公司。这个行业就是这么可怜的,一个一百多人的企业一年的利润还不如在上海炒一套公寓,……”
(等待上市的《独唱团》被销毁现场)
我们讨论盗版书,先说影响销量,接着说收入问题,其实如果编辑、作者仅仅是为了在一本均价只有几十块钱的书上捞钱,这点钱真不值得他们一次一次去抗争。
“您也许不太了解出版行业,我可以简单的给您介绍一下。1999年,十二年前,我的书卖18元一本,2011年,卖25元一本,很多读者还都嫌贵。您知道这十二年间,纸张,人工,物流都涨了多少倍,但出版商一直不敢提太多价,因为怕被骂,文化人脸皮都薄……我写这些并不是代表这个行业向你们哭穷,但这的确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很多的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却没有什么财富可言的行业。”
这段话可能不太符合今天的真实,但却说对了一点“但这的确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很多的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却没有什么财富可言的行业”,韩寒送给李彦宏领导下随意侵犯图书版权的百度文库,我也想送给那些明知是盗版还要买的人。
您也可能不知道,编辑的工资低的可怜,有些新入行编辑的工资可能还不如餐馆服务员。三辉图书也是季风书屋的创始人严搏非说:“我所想的,只是为这个未知的世界留存一些思想,尽管很微不足道。”这是他们骄傲的事,他们的目标可能不是赚大钱,而是饿不死。
说实话,在文化产业中,图书出版行业肯定不如投资电影、影视、音乐来钱快,真正心疼书的爱书人出来喊两句维护版权,也不如明星偶像有号召力。图书编辑们在幕后躲惯了,都是些不爱强出头的人。所以,图书盗版始终不算社会热点问题,有影响的媒体关于盗版书的讨论竟然要追述到1999年的《光明日报》:
市场上畅销书盗版本和正版本的比例如何?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但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一些业内人士做了个估计。
三联书店发行部主任王明春:
1∶1左右,较保守;5∶1(如《金庸全集》),不夸张;
布老虎出版公司总经理安波舜:
至少6∶1(如《情爱画廊》);
张慧光女士:
保守估计1∶1。
《光明日报》——“图书盗版:到底有治没治?”
也就是说,市场中5本金庸的作品里只有1本正版。买盗版书的读者欺负出版社的编辑们不爱出头说这事,盗版书商欺负读书人不舍得花钱。大家都很清楚,谁好欺负,谁不能被欺负。
不想被欺负的韩寒在信里挺“认怂”地呼吁百度文库能够变成维护作品版权的网络平台,最后说:
“倘若百度文库始终不肯退一步,那我可以多走几步,也许在不远的某天,在您北京的办公室里往楼下望去,您可以看见我。”
李彦宏派秘书回信这样说:
倘若韩先生执意到楼下多走几步,亦无妨,我们将会在门口为您特制的牌坊一块,雕金大字:欢迎尊贵作家、著名赛车选手韩寒先生来访。
你看,读书人平常很会讲道理,但终究还是很好欺负。
更惨的是,读书人欺负自己人。只有买正版书的读者才算为知识付费,还顺便替买盗版书的人买了单,这么一算,盗版书省下的钱,实际上是从买正版书的人钱包里“偷”来的。当年孔乙己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如今这句话恐怕要换成,换成读书人买盗版书也不算辜负。
大学时,古代文学老师向我们推荐《十三经注疏》。他列举了很多可以免费下载的网站,说现在盗版书技术提高,都是激光扫描,所以不再会出现错别字现象,可以放心使用。文学专业的大学老师面对自己专业,也不过如此,何况普通读者。
说实话买盗版书省下的那点钱,你不可能用它乘风破浪,顶多吃份盖浇饭。但买盗版书时的心安理得足以却毁掉了作者和出版人的心血。不希望多年后,盗版依旧存在或更甚,而人们只能笑着说,嗨,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呗。
如果说盗版横行是对出版人的打击是毁掉信念和生意,那对于那些因为流通渠道的关系而只能看到盗版书的人来说,有时候毁掉的就是一辈子吧。
其实我在看到篱苑书屋的盗版书后,第一反应是,还有更多的公益性捐书,特别是面向贫苦山区的小朋友们,他们收到的赠书是不是一样糟糕,甚至更糟。这个问题我不敢细想,也没有信心说服自己不会。
说实话,篱苑书屋不过是解决温饱的小资产阶级自娱自乐的高级场所,他们在这里读到盗版书,嘲笑一番,离开书屋他们还有大把机会看到真正的好书,他们有权接受和拒绝。
但捐书到灾区,假如你理解那里的穷困程度,也能理解我接下来说的:这些捐去的书,恐怕是这些走不出大山的孩子,此生唯一接触到的书籍,面对粗制滥造的盗版书,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甚至以为这就是知识存在的方式。
天下嚷嚷,皆为利往!
盗版成本低,利润大!
风险小,打击力度不够!
盗版入刑重判,试试看!
当图书馆头上被带上了这样的帽子,你在意的是什么呢?是唯一,是最美,还是图书馆……
我们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图书馆,而关于盗版,为什么只有出现在这种唯一,最美书店的时候才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难道你们不知道,盗版之风一直盛行吗?
去看看小学生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用的一些课外辅导资料,去走访学校周边的书商书贩,不用我说,你能抓到一大把盗版书。
这不只是唯一,最美书店才会发生的事,而是我们身边常有的事,却被人们习惯,理所当然了。
盗版一直存在,可是却没被重视,又是谁的原因?
说好的要狠抓,严抓,结果呢?
遏制住源头了吗?
问题一直存在,却未被解决。
现如今,图书市场本就不好做,被互联网挤压,人们寻求更多的方式来保护图书市场,那唯一,最美的图书馆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即便这样,也难逃盗版的漏洞,怪谁呢?
怪捐赠者吗,捐赠者可能也不知道书是盗版的呢?大众人群本是消费者,却又在无形中扮演了盗版的传播者,这要怎么防患。
本意是享受书籍带来的神圣智慧,可是却沦为盗版的受害者,谁来为读者买单呢?
也只有这种现象扩大到更广的地步的时候,才能被拿来说道,然后被重视,那么我希望可以再扩大一些,让更多的人站出来拥护正版,抵制盗版,让本就小众的图书市场活跃起来。
2015年,我搬家的时候曾经处理过一大批书籍。先说明一下,我家中的书大部分都是自己购买,少量是出版社和出版公司赠送,这些年日积月累,也小有规模,大概有上万册左右。这些书每次搬家都是一次折磨。所以2015年搬进新房的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合理利用空间,如何把手中的图书整理好。出于这个目的,我在搬家之前,先把家中的图书整理出了大概一千册左右的书籍,打算处理掉。我先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通告,希望本地的爱书人可以上门自选,外地的就爱莫能助了,我无法出资邮寄。结果上门的朋友大概选走了一百多本书,剩下的书还有很多。正一筹莫展之极,北京的一一个公益书屋希望可以接收我手中的图书,他们拜托郑州本地的一个朋友,让他上门帮助我,把剩下的九百多本书打包发物流到北京。用这种方式我,我才把手中想要处理的图书清理干净。
之所以提及这个事情,是因为看到“做书”公号发布的那篇文章,篱苑书屋,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美图书馆的地方,结果堆满了盗版书。我突然想到,我捐赠图书的那个公益图书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稍微分析一下就有很大的可能。既然是公益图书馆,以接受个人捐赠为搜集图书的主要渠道,就难在来者不拒的情况下接收到很多盗版书。按照“公益”这个字眼的基本意思,既然是别人免费赠送的,我们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当然是别人送什么,就接受什么。从捐赠者的角度讲,我既然想捐赠的图书,一定是那些我觉得不好看,不喜欢,或者自己偶然买到的盗版书,好书我自然自己留着,捐出去的当然是相对质量和品相都比较差的书,这就导致了公益图书馆大概有大量的机会收到那些质量良莠不齐的图书。我相信任何公益图书馆都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除非,公益人有勇气设定一个标准,杜绝那些质量上有问题,品相有瑕疵,或者看着明显就是盗版的图书。如此以来,公寓图书馆接收捐赠图书的数量上可能就大大不如以往了吧。
想简单做个说明,我也是读盗版书长大的。对穷学生来说,我们的阅读启蒙基本都是在中学时候从学校周围的那些小书摊上租书开始启蒙的。我们读金庸、古龙、温瑞安、柳残阳、卧龙生、黄易、琼瑶、三毛、张爱玲,钱钟书、路遥、陈忠实……梳理我少年时候的记忆,盗版书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家乡的小县城,能够找到书读,能够找到一个出租屋可以租书就是最大的乐趣。不但有盗版书,还有盗版磁带,盗版录像带,这些都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让我们度过漫长的青春期。没有这些盗版书,我们的青春岁月该是多么的无趣。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自从读大学,真正成为了一个书虫,一本本收藏自己想读的书开始,我书架上上万册的图书,没有一本是盗版的(这句话说起来有点狂妄了,我突然想到,在我们国家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前,出版社出版了很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名家的作品,严格来说都是盗版,现在仍然堂而皇之的摆在书架上,而且被我当成宝贝一样收藏)。身为一个书虫,最大的愤怒就是看到盗版书的猖獗,我们是在盗版书中长大的一代人,但是绝不会因此感激盗版,我厌恶盗版的原因,私心想起来可能就是处女座无法忍受书中的错别字连篇吧,那种印刷体拿到手中就是一种生理上的不舒服,更别说收藏了。我突然想到前不久有个新闻说,一对儿收藏书籍的夫妇说他们家甲醇超标,觉得是书架的问题,我想,会不会是因为他们书架上都是盗版书?盗版书才是毒的源头?哈哈,我瞎猜的。
总之我们是一个非常不尊重版权的民族,大量的版权被侵权,很多畅销书被盗版——我们也是一个非常势利的民族——如果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中举例就能看出来,那些能被盗版的书,基本都是畅销书,像什么哈利波特之类的通俗小说,而我收藏的图书中,基本都是小众且印量非常小众的学术书,没有盗版商会盗版这样的书籍,因为盗版了也没有读者蜂拥而上。想到这点,我还是觉得有点小确幸,原来我读的书没人盗版。
想起一个例子。二战的时候,美国军方为了鼓励那些前线的士兵好好保家卫国,就在国内呼吁民众捐赠图书给士兵们阅读,发起一个胜利图书运动。后来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呢?倒不是说没人呼应,他们收到了很多捐赠,大概有一千八百多万册,但是大都是无用的图书啊,什么你如何开拖拉机,如何栽培植物,如何照顾婴儿等等,各种题目的图书乱七八糟,但是这些图书都是民众自己不想要的书,所以才捐赠出去,但是问题是这些图书捐出了给士兵也没人看,更别说鼓舞士气了。后来军方一看,这样下来可不行,就把这个捐赠图书的项目叫停了。他们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跟出版社合作,针对士兵的精神需要,直接出版那些适合士兵阅读,三观很正,可以鼓舞士气的图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供版图书。像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布鲁克林有棵树》都是因为军供版图书才成为世界名著的畅销书的。说起这个就是对那些公益图书馆的负责人来说,即使是接受捐赠的图书,也应该设置一定的门槛,也应找一些真正懂行的读书人,可以分辨真假是否盗版的业内人士来把关。我们接受捐赠是为了公益,但是如果我们不懂的甄别,或者懒得甄别书籍是否盗版,来者不拒的话,这个公益项目就变成了变相地鼓励盗版事业,这样以来,就跟公益性质的初衷相违背了吧。试想一下,所谓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结果收藏了一大批盗版书,到底是美,还是丑呢?
盗版书,顾名思义,就是对正版书的翻印,在市面上以远远低于正版书的价格销售。
作为理性经济人,对于正版书和盗版书的选择,往往由于盗版书的低廉价格而受到我们的青睐。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图书销售价格确实偏高,动辄一本书几十块。对于作者的版权费确实应该给,但是由于中间冗余的经销商存在,剥削了大量的利润,导致书价一直虚高!
以一本40元的书为例,从印刷厂出来大概为10元,假如给作者每一本20%,最后到消费者手里很多是打8折,也就意味着32-18=14元的毛利润给了经销商,本来可以减少流通中介,却由于固化的商业模式导致消费者承担过高。
综合考量,由于国人的版权意识和正版意识较差且存在盗版书的小便宜可以贪图,所以盗版书猖獗也是有缘由的。
为什么猖狂呢?因为没有钱啊!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钱多难赚,可是又想看,怎么着能花最少的钱甚至是不花钱就能看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部分都会这样选择,但是庆幸的是,现在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版权意识也有了重视,盗版虽然猖獗,但打击方案也开始奏效了,所以,有闲钱了,生活水平高了,盗版,就会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