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清朝的军队人数有没有1000万以上?为什么?

2024-11-22 15:56:09 条浏览

光拉屎造大粪就是个大问题!1000万士兵一过粪淹全城!打扫都困难




没有,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兵都是在精不在多,太多的兵力反而容易拖垮后勤,也容易起兵变。




清朝统治时期的时候国内部队从来没有过1000万以上的人数,他养活不起,当时清政府中央财力不行,清朝八旗子弟军大部分是属于骑兵队伍,人数也就在几十万左右。




自古以来,打江山建国之初时的军队数量都不多,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几乎都是以少胜多赢了天下。输赢胜败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与军队数字关系不大。




清朝整个国家兵力不超过100万,清朝职业兵,远超其他朝代农民兵




当然没有。

原因无需多说,就一个字“钱”。

满人军队最普通的士兵一个月的响银是三两白银,加上吃、穿、住、装备,一共4两白银吧,一年就是近50两白银,1000万军队,就是近5亿两白银,还不算当官的响银要高很多。而满清时那个时期的年收入也没超过1亿两白银啊。




没有为什么,1000万军队,在农业封建社会就是吃就把朝廷吃垮了。




满清入关时不过六万人马,所以清军人数不可能达到1000万。







清代的军队人数肯定没有上千万人,因为养不起,要知道清朝的国库收入直到清末才突破上亿两白银,而养一支军队是非常花钱的,要知道部队的训练、吃饭以及装备的费用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人数越多花的也就越多,而国家的收入增长却是很慢的,所以即使是清朝这么大疆域的国家也养不起这么多人的军队的。就举个例子来说,在清代前期曾经爆发过的最大内战也就是三藩之乱,清军几乎把全国精锐的部队都给送往前线了。这支只有数十万人数量的军队,几乎耗费了清廷当年财政开支的70%以上,从康熙十二年一直打到康熙二十年,前后历经八年时间,这段时间清廷的财政支出是很困难的,连皇帝都要节约使用,更不要说数量上千万人的军队了,这是国家破产了也养不起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满清八旗武装照片

清代的军队情况

在清代主要的军事作战力量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八旗军和绿营兵。其中主力精锐军队是八旗军,其内部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支。而在八旗内部,最精锐的还要属由满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军队,分为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黄、镶黄八支部队,这八支部队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支是由皇帝亲自指挥管理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在八旗军队的编制上规定:一旗有7500人,分五个甲喇,一个甲喇1500人,每个甲喇分五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而蒙古八旗初期只有四个正旗,后来又加了四个镶旗凑齐八支队伍。编制上与满八旗一致,但是人数比满八旗少很多。而汉军八旗在所有八旗军队里面是地位最低的,和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汉军旗装备有大量火铳和火炮,是当时清军中唯一可以装备火器的部队。

其次的作战力量就是绿营了。一般绿营驻扎在地方,绿营的编制一般分成:标、协、营、汛四种。其中的标兵也分成四种,有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四种。分别由各省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指挥,其具体管辖的士兵数量从数百百到上千不等,要根据具体的各省情况来安排。

而“协”主要由副将统领,一个协可能有二三千人,也有可能只有几百人。“营”主要是长期驻守在府城和县城,重要关隘的驻防军队。人数也是数千不等,级别上,府城的绿营最高长官一般为参将,县城则是游击。最小的编制“汛”则是驻某处关卡、渡口、税卡等地方。其职责一般是辑盗捕贼,而不是作战。“汛”由千总或者把总担任指挥,一个“汛”辖几个人到几十人不等,总数一般不超百人。

晚清的淮军

清代军队的待遇情况

清代驻扎地方的绿营,其待遇一般为:每个兵一个月可以领到三斗米,如果是马兵可得银二两,步兵是一两五钱,城内防守兵一两。这些饷银收入在清代前中期还能勉强生活,但是到了清后期就不行了,地方的物价是渐渐增长,以及清军中的陋习军官一般都会克扣士兵的粮饷,在后期绿营士兵的收入还不如沿海地区普通农民的收入高。即使这样,这笔军饷清廷也是能拖则拖,能欠则欠,或者夹杂其他实物发放。

另一支精锐的八旗部队,在清初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封地之外,当时八旗部队里面的前锋、户军、领催、骁骑等士兵每个月可得三两银子,相较于绿营兵,那可是好了很多,生活是不用愁的。

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物价上涨了,朝廷给予他们的军饷也都涨了。不仅如此,每年还要额外给四十八斛的大米。除此之外,很多补贴都有,如差旅费、取暖费等应有尽有。并且这些八旗兵在打仗的时候还可以领双份的粮饷,是为“行粮”,标准为月银6两,米、马、草料都有。可见二者之间的待遇差距有多大了,到了后期很多八旗士兵已经安于享乐了,甚至很多人雇佣汉人替他当兵,不用受那份苦,自己只需要付出极少一点钱就可以了。所以后期八旗的战力了急剧下降,有的甚至连绿营兵也不如。

清军作战图

综上所述,清代的军队数量从来没有达到过上千万,甚至连一百万人也没有达到过,到了中后期八旗部队在历次战争中消耗殆尽,只能靠绿营和汉族大臣招募的团练士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再加上每年还要赔偿列强大量的赔款,已经没有钱在招募新的军队了,能够维持现有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




清朝军队数量1000万这个有点夸大了,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有这个数据,首先说一下清朝的军队数量组成

清朝前期的时候,清朝入关以八旗兵为主,这时候的八旗兵主要是满人以及蒙古铁骑为主,当时八旗兵的兵力大约在20万左右。

康熙年间,在八旗的基础上组建了绿营兵,绿营兵主要是以汉人为主,特别是在平定三藩叛乱时起到了中坚的作用,绿营兵的兵力大约在60万上下。

乾隆年间算是清朝的一个鼎盛,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以及国力都达到了一个最高峰,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66镇,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总兵力将近65万人,后来又经过再次彻查绿营实际兵力是58万,加上八骑兵,也就是说乾隆时期清朝的兵力在80万左右




强者反而军队少。弱者反而军队多。似乎人人为军,乌合之众。精兵强将,封狼居胥。




能养得了多少军队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二是经济发达程度。

此外军队数量与人口比例不能超过某一极限值,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值,大量军队人员不从事生产就会给财政造成极大负担,从而压垮政权。一般只有处于紧张的备战防御状态或是战争时期才保持较高比例的军队数量,当政权四周的威胁解除及威胁不大的情况下,将会裁撤部分兵员,使之重新参与农业生产。

秦朝刚统一的时候,人口大约2000万,总兵力估计不超过130万,其中蒙恬、扶苏领三十万北征匈奴,戍守河套地区。任嚣、赵佗领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后,就驻扎在当地。二十五万留守秦地,二十五万分散在六国设立的郡县上。兵民比例约为6.5%。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之治后,人口规模大约为5000万,兵力大约为60万至70万之间,维持此庞大兵力以征伐防备突厥、吐谷浑、吐蕃、高句丽及控制西域边疆。兵民比例约为1.4%。

两宋人口超过一亿,军队总兵力达到100万以上,兵民比例为1%左右。

明代朱棣一朝,人口达到6000万,总兵力据说有200万,其中60万完全不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军队人员在战时打仗,平常则边守备边开垦种植。

清朝时在康熙、乾隆当政期间,百姓安定,农业和工商业发展良好,人口大规模繁衍,史家誉为康乾盛世。其中人口达到两亿人以上,兵力80万。一方面清朝从康熙之初到咸丰皇帝期间,没有十分严重的外敌威胁,形势比起宋朝面对拥有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的西夏、辽国、金国的压迫,要好得多,不需维持庞大的兵力。加之八旗兵战斗力很强,尚未被腐化,清朝统治者认为凭此足以安定天下。

无论是清平大小金川之战、清平大小和卓之战,清缅战争,还是对抗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清朝用兵都未超过10万人,这比起明太祖朱元璋派徐大、蓝玉等人领十五万征蒙古及明成祖朱棣先后领五十万、三十万军士征伐蒙古,用兵规模都小得多。唯一一次用兵规模较大的是平定三藩叛乱,由于此次叛乱形势浩大,长江以南许多省份及北方的陕西、河南均有人响应吴三桂,康熙调集了大约15万人与吴三桂的45万军队对峙,长达八年时间才平定。

而到道光皇帝之后,清朝统治腐化,官员贪腐、收受贿赂,业务治理消极怠工,民间土地兼并严重,外部面临列强的窥视和入侵,内外形势皆已发生变化,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起先八十万清军中有二十万八旗兵,深为清朝皇室倚重,其他六十万主要以汉人组成的军队,清朝统治者对其是既使用又加以防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打下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八旗兵已不堪其用,为平叛,慈禧太后不得不同意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以地方团练招募湘军。即使清朝统治者尽力扩充兵员,无奈贪腐加向列强赔款造成的国库亏空严重,发不起军饷自然就招不到更多兵丁,清末兵力最高也仅达120万人。

一般来说,封建制国家能动员的兵力要超过奴隶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能动员的兵力要超过封建制国家,这是因为生产水平越高、制度越先进、组织力越强,能扩充的兵力也越多。虽然清朝人口顶峰时期达到4亿人,而俄国、法国、德国人口分别才1.7亿、4000万、6500万,这些姿本主义国家却由于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准和组织力,战时动员规模还大大超过清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扩充兵力达到565万,法国扩充兵力达到400万(法国兵力有说是300万,有说是350万,有说是400万,也有说是450万的),德国扩充兵力达到490万将近500万。

对比起来,俄国兵民比例约为3.3%,法国兵民比例为10%,德国兵民比例为7.69%。即使是全民尚武的斯巴达城邦以25万人口养1万人的军队,兵民比例也才4%,如果清朝4亿人口真养了一支1000万人的军队,兵民比例将为2.5%。这2.5%的兵民比例比公民兵制的秦朝要低(自西汉以后的后世王朝采用大多是世兵制、募兵制征集兵力制度),但比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和富裕且外敌形势严峻的宋朝都要高,这不太可能。




肯定不可能有1000万以上的,在农耕封建社会时代,生产力低下,养不起这么多士兵的。通常一个正规军会有一个辎重兵、一个民夫、一个后勤兵。如果1000万是正规军,那么实际兵力就要有4000万,当时清朝总人口巅峰时期不过2亿,刨掉那些勋贵功臣,真正为国家纳税的才有多少?当然如果是报空饷,贪墨另说了。




别说是清朝了,就现在也没有哪个国家把常备军扩充到1000万以上,1000万人光吃喝拉撒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武器装备,就现在的美国也坚持不下去。更别说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清朝了。生产力落后,人口基数也小,根本养活不了庞大的军队。

但在战争状态下,各别国家经过动员,会把军队扩充到1000万以上,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基本也是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了,看看二战时的苏德就知道了。




没有!一,人口基数小,二,养不起。




首先,清朝军队人数是绝对没有1000万的!

清朝前期,中国军队数量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降,清朝前期军队除了8旗军以及蒙古的20万铁骑之外就是20万左右的绿营,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任皇帝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这为其后中国军队数量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败已经经济衰退,国家政局不稳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样导致中国军队数量的激。

在乾隆,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

所以说,清朝军队兵力是远远不到1000万的。(如有异议,请评论交流)




r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清初到清末,八旗军队一直维持在20万人左右,绿营一直维持在6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变动不大。另外,八旗的20万人中,驻防京师的京营人数为10万左右,剩下的10万人驻防在各省。就八旗和绿营的驻防情况来说,每个省的情况又有不同。

这个京营指的就是电视里著名的丰台大营,由丰台大营提督管辖,分为十二营。包括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水师营等;除了骁骑营是满、蒙、汉八旗混编外,其他各营都是满人。

其中,亲军营御前侍卫600人警卫皇帝,亲军营宫内侍卫1170人驻在皇宫,另外前锋营1770人,护军营1.5万人,负责守卫各处皇家园林(圆明园护军最多,有6000人)

剩下的各营常驻丰台大营,他们就是清王朝的禁卫军,这其中包括步军营2.1万,善扑营2000,键锐营3000人,虎枪营600人,火器营8000人,神机营1万多人,其中满蒙汉混编的骁骑营人数最多为2.8万人。

此外,北京九门提督还统帅一支以汉人绿营兵为主的巡捕五营,共有1万人。

至于为什么就这些人,给你看看他们的工资。

康熙规定:

凡前锋、亲军、护军、领催(掌管佐领文书俸饷)、弓匠长,每名月给饷银4两,骁骑、弓匠、铜匠每月给饷银3两,皆岁支米48斛(大约130斤左右.);

步军领催每月给饷银2两,步军每名月给饷银1.5两,铁匠1两至4两,皆岁支米24斛;炮手月支饷银2两,岁支米36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饷银1两;养育兵月支银1.5两,不给米。官畜马驼,每马驼月给豆草折价3两。

这里所说的都是清朝驻京军队工资情况,至于绿营兵。顺治元年便有了月饷标准:马兵一个月为1.5两,守兵一个月为1两。顺治四年(1648年),又对薪俸进行了调整:“有马战兵每名月给银二两,无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此后形成了定制。

你自己算算,一千万人的工资就按上边的标准什么概念?清朝一年才8000万两,除了天灾人祸,除了官员工资,还能剩多少?




古代财政大部分时代来源于农业税,农业税是有限的,军队规模会受制于财政收入,除非不玩了,不然中国军队人数大多数时候也就几十万。。最后,农业税在我看来是一种剩余税收,既农民种地后,要先满足自己的生存,然后才能缴税,在土地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剩余部分越少。税收反而会出现问题。而商业税没有这个问题,商品可以加价卖出去,并不影响商人的生存。。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