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14:27:01 条浏览
总共厉害的有四所,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实力的话保定排名第一,黄埔军校第二,云南讲武堂第三,东北讲武堂拍第四。以后就不知道了。
说到民国时期的军校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黄埔军校,但是当时黄埔军校并不是中国军校里最好的,但是由于黄埔军校的学生活跃在近代舞台上,并为国共双方提供大量的人才。不过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陆军军官学校”而不是“黄埔军校”,只不过它是在广州黄埔岛上而出名。而当时中国最好的军校是河北的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洋的一众名将都是从这出来的,正因为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控制了中国当时的军政大权,所以受到启发孙中山就想般这套模式,而最后证明是对的。
而除了这两个像类似的军校以外,各地还有自己培养地方军事人才的讲武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云南讲武堂,像朱德总司令就是从云南讲武堂出来的。而且云南讲武堂还和黄埔军校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说黄埔军校是在云南讲武堂的帮助下建立,无论是师资还是其他筹备的人员都和云南讲武堂有关系,甚至把黄埔军校看出云南讲武堂的一个分校也不为过。
而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共产党也建立了自己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一开始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这基本算是黄埔军校的一个分支,而之后红军大学慢慢的演变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而除了陆军军校外,还有部分是海军军官学校和航空学校,不过由于在抗日前期中国海军和中国空军一下就打没了,所以没有多大名气。其中民国海军那是四分五裂,其中闽、粤、奉三系都是北洋时期的遗留产物,都隶属于地区军阀,不听命于中央,所以老将自己就搞了个“电雷学校”,意在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但是依然受到排挤。
民国时代的国内军事院校并不是太多,大多以陆军军官培养为主要目标,比较有名的有下面四个:
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这是源自清末北洋派系的军校,由袁世凯1902年在保定一手创办的,主要为其北洋军培养初级陆军军官和士官。在北洋政府时期,也就是袁世凯推翻满清政府之后,将其搬迁至北京,更名为陆军大学,其部分校舍遗留在保定则继续办学。但是好景不长,北洋政府垮台之后,基本上就消停了。
该校1923年停办。其毕业生中最有名的当属蒋介石了,还算有傅作义、张治中、白崇禧等。
2、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是一所在云南创办的新式陆军军官学校,创办日期为1908年,当时的皇帝还是光绪,主要为云南即周边地区的新编陆军提供基础军官。1911年蔡锷在此基础上发动了革命起义,之后又组建滇军进行了护法运动。
这个讲武堂最有名的学生应该是共和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两位了。1935年之后,被国民政府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云南分校,也就是黄埔军校的昆明分校。
3、东北陆军讲武堂。
最早也是北洋政府于1906年在沈阳创办的,主要也是为东北地区的北洋军提供军官指挥人才,1918年张作霖主政东三省,加大了投入,学校开设了步兵、骑兵、工兵、炮兵等各科,后期还开设了装甲兵、海军、空军等课程。不过这个学校的历史也比较短暂,九一八事变之后,东三省沦陷,就停止办学了。
该校最有名的毕业生应该是张学良了,还有吕正操(开国上将)、马本斋(回族、抗日将领)。
4、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这是国民党在广州于1924年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即俗称的黄埔军较,日后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可是近代最风云的军校了,培养了国共两党无数的高级将领,截止到1949年累计培养了23期毕业生,由于校长是蒋介石,因此,黄埔毕业生都配发“中正剑”,内刻“成功成仁”四字,以及“校长蒋中正赠”,所以号称天子门生,尤其是前四期的毕业生,更是六七十多年前叱咤风云的将领。
黄埔军校在全国各个省份都设立分校,用来培养国民政府的军官。有名的毕业生那就太多了,不用一一举例了吧。
如果单单比较这四所军校,论影响力的话,从高到低应该是4123了。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民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时间为1912—1949,在这段时间内,为了军事的需要,各当政者以及地方军阀为了获得更大的地盘纷纷建立军校。因此,民国时期,中国的军校共有几所,这个问题简直是太大了,已经能够写成一般书了。我们可以将民国时期的军校分成几类,每类中以一所军校为代表。
民国时期,中国的军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陆军学校。这类学校继承于清末,比较出名的军校有东北奉天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1912创办的保定军校、1921年创办的黄埔军校,这四所军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二、陆军专业学校。这类军校是辅助性的军事院校,比较著名的军校有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宪兵学校。这些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都比较小。
三、海军学校。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海军军官学校、烟台海军学校。
四、空军学校。比较著名的有云南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
五、地方军阀建立的学校。民国军阀混战,地方军阀为了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先后建立了一些带有私人性质的军校,如国民军骑兵学校、山西军官学校、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等。
比较著名的军校有: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预备学校、讲武堂、黄埔军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
论实力的话,是保定军校最强。其次应该是黄埔军校。
陆军小学在全国有18所,陆军中学有四所,分别位于北京清河、陕西西安、湖北武昌、江苏南京。陆军预备学校有两所,分别位于清河和南京。
保定军校和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都是关系很密切的。因为保定军校是要求报考学生上过5-7年的陆军小学、陆军中学。所以这四个学校的毕业生都算是校友。
而优秀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则可以进入位于北京的陆军大学进修。
清末民初的各省讲武堂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北洋(天津)、南洋(设于南京)、江西、云南、东三省、湖南、广东等地都设有讲武堂。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于1924年创立,蒋介石担任校长。
民国时候的名将,恐怕大多数都是以上学校毕业的。
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的成立民国建议,随后便有了长达37年民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军校,有名气的总共是三所。不过,每一所军校的性质与面对的人群不同,培养出的人才也不一样,再加上当时所处的大坏境不同,因此实力也各不相同。
一、黄埔军校
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一所军校,该学校在1924年5月份创办,到6月份时正式成立。三年之后,该军校从原址迁到了武汉,没过多久又从武汉迁到了南京。学校创办七年之后,军校改名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又过了六年,因当时掀起抗日战争的原因,让该军校再次迁移,这次到了成都。1946年时,学校又改了名字,叫做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但实际上而言,在1930年时,真正的黄埔军校就已不复存在了。
1929年的时候,蒋介石将学校名字改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成立了诸多分校,分别是在江西,广州,湖南,成都,南宁等地区。然而,第7期学生刚刚毕业,学校就接到通知被停办,一年之后,学校改名才重新接纳学生,可那时已不是最早的黄埔军校了。若说实力,该军校见证了国共的第1次合作,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革命干部,不仅影响深远,名声显赫,作用也是巨大的。而且这所学校也出现过一些知名人物,比如说赵一曼,林彪等。因此,该学校在当时而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所军校是在1907年时创立,原本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了前身,那是编练新式陆军所用的一所学校,后在1909年正式创立并开学,高尔登担任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在辛亥革命之后,该学校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骨干。但在1928年时,蒋介石表示不允许再办任何军官学校,索性到1930年,该学校得到重新编制,并在35年时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昆明分校。该学校也培养出了诸多人才,其中包括朱德,叶剑英等,而这所学校被称作中国革命的熔炉。
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2年成立的这所学校,那时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将陆军预备大学堂搬到了北京,并且改名为陆军学校正式开学。但1923年时,学校得到了停办通知。总共办了9期,虽然时间不长,却是近代史上而言,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学府。其实在真正意义上来说,该学校是在1902年时就已有了起色,那时学校并不正规,到1912年才变得正规化,可惜两年之后便被停办。现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入选第2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便是民国时期的三所有名军校,每一所军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军官的培养和军事教育的起源来讲,也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战时期,我党创办的一所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他成立于1937年1月20日。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
毛泽东为抗大亲笔题写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和将领,是我军的“黄埔军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才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大曾经学习过的党政军领导有:罗荣桓、彭雪枫、谭政、苏振华、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王平、耿飙、肖文玖、郭树声、贺晋年、谭冠三、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洗恒汉、曾希圣、罗炳辉、赖传珠、胡耀邦、王维舟、姚继鸣、邵式平、周纯全、王诤、刘希平、刘型、罗华生、张经武、叶绍华、王尚荣、戴玉林、戴季英、姚喆、伍云甫、张际春、陈奇涵、倪志亮、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曾传六、罗舜初等。
可见,抗大就是我军的“黄埔军校”,甚至超过了黄埔军校。
民国二大名校
民国两大名校无可置疑是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前者培养了大批将军和国之栋梁,后者培养了大批抗战志士和开国将军,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部分教职学员奉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46年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
各个分校的结局:
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现之临沂大学。
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校长是陈伯钧。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三分校
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三分校的俄文队后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前身)。
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成立。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47年3月18日,以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为基础,在山东沂水扩建为华东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其余则在52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五分校
1940底,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后迁淮南,校长先后是陈毅、谢祥军。
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八分校
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8分校。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
九分校
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9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十分校
抗大十分校共有2个:
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10分校。由于新四军第5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在此之前,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10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校改称新四军第7师随营学校。
太岳分校
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太行分校
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1948年改为中原军政大学,1949年改称二野军政大学,1950年随二野进入西南,和西北军政大学合并为西南军政大学,1951年更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迁往哈尔滨,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发展为四川外语学院。
特科大队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离开延安到华北抗日前线办学,1940年2月,总校来到武乡,驻蟠龙镇。抗大第六期在武乡开学。到武乡后,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决定开办特种技术训练,在各地抽调人员组建了特科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刘鼎,副大队长邓国卿,政治处主任铁坚,下辖参谋连、机枪连、通讯连、工兵连、兵器研究所等。研发了我军第一只兵器,即81式马步枪。
特科大队驻扎在温庄和大陌村,参加了温庄战斗。由于大队长刘鼎是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军工部机关设在黎城县上赤峪。1940年8月,特科大队迁往黎城。1941年,以特科大队为基础成立太行工业学校,后成为现在之中北大学。
此校是抗大当时唯一的一个以兵器为目标的专业学校。
蒋介石习惯的用人标准是“黄、浙、陆、一”,关于黄埔军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大家了解甚多,也包括四大讲武堂等军校,但知之不多的是民国时期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它才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的摇篮,圈子里流传的“提干”条件是:“黄马褂、绿长袍”。
(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
黄马褂自然指的是黄埔军校的学历,而“绿长袍”正是陆军大学的代指。“陆军大学”的前身是袁世凯建立的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迁至北京的崇文门附近,改称“陆军大学堂”。1929年被南京政府接收后,更名为陆军大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平津受到日军威胁,作为对日作战的准备之一,陆军大学1932年迁往南京。
(蒋介石在陆军大学)
蒋介石对陆军大学尤为重视,他深知黄埔军校只是培养了一大批初级军官,但更高一级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大兵团作战指挥的人才,非得依靠陆军大学不可,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始终亲自兼任陆大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军务繁忙,也仅仅是让蒋百里“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陆军大学的入学标准是什么呢?非常严格,几乎比肩同一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即首先须为陆军现役各兵种的“校级军官”,其次须在正规野战部队中服役两年以上,还要通过身体和政治检查,最后还要所属团长或旅长担保,才可以将材料报送军事委员会,成为候补学员。
(陆大代校长蒋百里)
这还不算,后面仍然有笔试和面试两个考试环节,全部通过者才可以入学,因此,黄埔生再能考入陆军大学者,绝对是军中骄子,这才算真正的“天子门生”,日后的军旅仕途必然一帆风顺。尤其是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等非黄埔系青年军官,若想在嫡系部队中站稳脚跟,陆大学历至关重要。
陆军大学的标准“正则班”学制是三年,在大陆期间总共招收了23期,其中1932年的第十一期最为得宠,升迁也最为迅速,被称为“火箭班”。学员主要有方天、罗泽闿等,这一期学员在蒋介石授意下压缩了非中央军系统的名额,并且以第18军推荐的居多,96名学员中来自嫡系部队的多达70名。
这才是陈诚“土木系”的由来,并非是第十八军和第十一师,而应该是第十八军和陆大第十一期,因为陈诚在11师时期的势力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系统。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因战事紧张,部分嫡系部队的高级军官不可能离队三年来学习;另外,相当数量行武出身的大老粗将领入学,根本不能通过严格的考试,又都非常想入陆大镀金,怎么办呢?于是在强烈的呼吁下成立了陆军大学“将官班”和特别班,这就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了,但必须由蒋介石亲自批准才可入班。
(陆大时期的张灵甫)
许多黄埔一期的名将都在陆大将官班或“特别班”进修过,象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陈明仁、黄维、关麟征、桂永清等等,包括第74军副军长张灵甫,也是在陆大将官班结业后,才名正言顺回去接掌军长之职,可见陆大这层金箔的重要性。
当然,陆军大学将官班还有另外一个妙用,即用来剥夺不信任将领的军权,美其名曰推荐某某去陆大学习深造,毕业了才发现部队已经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