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国际清算银行发出严厉警告:过去十年美欧日的刺激措施正在扭曲金融市场。该如何理解?

2023-07-17 09:29:18 条浏览

国际宏观经济以及我国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环境,低利率必然带来融资贷款大幅上升,钱有来源,必然要有去处。低增长、低通胀,(合理通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沉淀货币成为资产)预示主要资产价格没有变化,市场货币无法通过经济活动沉淀为资产,或者沉淀速度过慢。那超量发出的货币总要有去处。因此债务只能成为唯一蓄水池。这也是近几年主要经济体债务去总量,去杠杆的原因。

分析美国经济基本面。低利率带来廉价贷款,但低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美国国债、投资级债务总体处于低收益阶段)预示着热钱无法通过企业生产经营、主要金融手段带来高收益回报,与此同时,美国企业对高层一直采取以公司股价为标的的分红考核模式。因此,双方一拍既合,形成企业贷款发债→股票回购→退高股价→高管高分红的利益链条。但于此带来的是,企业债务规模不断上升(美国企业多以浮动利率发债)。

债务规模不断上升,会面临两个风险。一种是利率上升,企业偿债压力加大,进而导致企业债务违约。另一种情况,温水煮青蛙,利率虽然维持较低水平,但债务总量越滚越大,企业利润偿息压力增大(利息保障倍数),进而导致违约。

就目前情况,美国实体企业资产负债比,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不断恶化,并且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指标只会更加下滑。占企业债务总量多数的bbb级债务降级压力增大,并且总量增速持续提升。高收益债券(垃圾级债券、也就是bbb级以下的债券)综合收益率不断下降。高收益债券规模远小于bbb级债券,部分bbb级债券下滑至高收益债券,必然导致高收益债券价格下跌,甚至崩盘。

最后插句话,美国金融市场比较成熟,债务规模大于股市市值两倍。2008年金融危机其实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崩盘导致的。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全球主要央行都大规模地进行放水,比如美国的量化宽松,直接购买债券,相当于向市场撒钱;欧洲很多央行以及日本,甚至执行负利率。这些货币政策,都远远超过了央行长期以来遵循的市场经济信条,将自己变成了市场的参与者之一,用海量的货币来刺激银行放贷和居民借钱消费,提振物价水平等等。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是,印钞票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增长,那只是货币幻觉而已,如果真的可以刺激增长,那每年多印货币就好了,大家还辛苦工作干嘛呢?

欧美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认知,可能带来很坏的效果。比如,负利率政策,意味着存款其的人还要倒贴钱给银行,那大家还需要储蓄吗?直接全部花光吧,没有储蓄习惯的人很难抵御突然而至的风险事件,养老医疗会出大问题;负利率政策还可能刺激资产泡沫,反正钱存银行要缩水,拿去投资房产、商品等资产吧!

还有,类似美国的扭转操作,即将长期利率压低到很低水平,以减少企业长期融资成本,这也是和我们的常识相违背的——借的钱时间越长,意味着流动性越差、风险越高,利率理应更高;如果这个规律被打破,那么大家都借期限长的钱,拿去做长期投资,同样会助长资产泡沫。

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够用就新歌了,它本身无法刺激经济。刺激经济只能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口的增长才能实现,玩弄货币政策或许能起到短暂的作用,但终归是要还账的。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国际清算银行警告欧美日刺激政策,实则是欧美日大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令金融市场变得扭曲。

看看美国

2008年开始,美联储先后实施了4轮QE,QE是什么?说白了就是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钞票,使货币贬值,促进经济增长。

9月16日美国隔夜利率上升,美联储介入并大幅输入流动性,不可避免地扩大了资产负债表,尽管市场不认为是QE的开始,但可能是QE的前兆。

美联储在8月、9月已经连续降了两次息,经济下行已成为趋势,若10月不降息,美股很有可能面临着下跌。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将在2020年实行QE,以提振经济。

看看欧洲

欧洲的负利率时代巳经来临,并重启了QE,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已经下调至-0.5%,也就是说存10000欧元在银行,最后取出9995欧元。

欧洲央行11月1日起,重启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为每月200亿欧元,并强调没有明确的到期终止时间,直到通胀回升之后,再考虑升息。

看看日本

日本央行从2001年开始QE计划、尽管信心勃勃,但政策效果甚微。直至现在,日本经济还有紧缩的阴影笼罩。

量化宽松政策会给经济造成什么伤害

量化宽松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市场上钱多了,比如一些公司或银行拥有大量的现金,一旦他们把这些现金都花出去会怎样?

企业借钱容易了,贷款利率低了,这样更加速企业投资行为,进一步推高泡沫。实则量化宽松所释放的货币和信贷,绝大部分进入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体系之中,无法流到实体经济体系。

想想日本的经济泡沫,美国08年经济危机,一旦泡沫破裂了,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多么惨痛的教训。

当我们身边的商品价格已经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投机炒作、恶性通胀已经是全球金融的不稳定因素,那就是金融危机再一次来临时。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逐步失灵的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一轮经济衰退的严峻现实,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只是在美欧日发生。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了一系列糟糕的美国经济数据: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7.8,不仅不及预期的50.2,更触及2009年6月以来低位,并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前值为49.1),该机构所关注的18个制造业行业中仅3个行业实现增长;两天后,ISM公布了9月非制造业指数52.6(前值56.4,大大低于路透先期专家调查所预计的55.1,并触及2016年8月低点。如果说,制造业PMI值的低迷,表明特朗普不惜代价所推动的“制造业回归”成果寥寥,那么非制造业指数的颓势则更加令人担忧——在所谓“第四次浪潮”即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后,非制造业(或干脆说服务业)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比已逾2/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即便最乐观的人士也开始渐渐相信,新一轮经济衰退很可能即将到来。

正逢选战方酣,对此忧心忡忡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Trump)再次加大了其对于美联储(FED)及其主席鲍威尔(JeromePowell)的压力,许多迹象表明,继7月31日和9月18日后,美联储在2019年内很可能被迫第三次降息,从目前的1.75-2.0%再调降2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10月29-30日的会议,极有可能作出这一决定。

尽管被普遍质疑“超越常规”(包括公然背弃自由贸易原则,以及频繁动用行政权力干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定权等),但特朗普对经济数据不佳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却十分“常规”:动用货币政策这一“万能钥匙”,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然而比经济衰退更让人担心的恰在于,货币政策这把“万能钥匙”可能已逐步失灵。

早在2013年就有业内人士前瞻性指出,随着各国越来越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尤其刺激经济,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最有力的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其效果正在“钝化”;2016年美国经济“复苏论”盛极一时,美联储不断释放“升息调控”空气,当时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升息调控的效果未必如人所愿”。事实证明,他们的忧虑不无道理。

而如今的情况似乎正在变得更糟:美联储不到两个月内连续升息和糟糕数据足以表明,升息并未产生预期的提振经济效果——既然前两次效果不过如此,那么何以证明第三次就一定成功?彭博社9月初曾统计指出,截止9月5日,全球各央行累计降息已达32次,预计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合计降息次数可能高达58次,合计降息幅度将高达16个百分点,但所有这些举措均未能缓解全球经济放缓的节奏,相反,经济衰退的步伐似乎还在加快。

一些分析家,如美国银行外汇策略师瓦姆瓦基迪斯(AthanasiosVamvakidis)等认为,新一轮经济衰退的主要肈因是“非经济性”的,包括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贸易紧张关系的加剧、美国政府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英国“脱欧”、德国出口遭遇瓶颈和意大利政治风险加剧等“偶发因素”增加等等,而这些因素更多涉及政府政策、外交和国际政治等更高层面,央行及其货币政策这种较低层面的手段,对此只能徒呼奈何。

但上述理由并不能解释一个事实:即便在“纯国内范畴”,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敏感性也大为减弱。

对此一些分析家,如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Associates)创始人达里奥(RayDalio)等指出,现今形势和上世纪30-40年代很相似,即过多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并被杠杆工具高度放大,如此一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尤其向宽松方向的调整,就会向资本市场和投机领域注入更多泡沫,而对实体经济却并不能产生同等规模的支持,这就会造成货币政策越宽松、资产泡沫和泡沫风险反倒越高的窘境,从而导致所谓“格林斯潘式失败”(指上世纪90年代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两次降息后反倒放大泡沫风险的前车之鉴)。

事实上,这种“格林斯潘式失败”在21世纪的重演,很大程度上是“自作自受”:2008-2009年肆虐一时的金融危机,是“次贷”及以其为代表的“杠杆化”泡沫堆积并迅速破裂所致,当时美国乃至全球为拯救危机,曾在短时间内达成“必须去杠杆化、去泡沫化”、“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共识,G20机制的“落地”,最初也得益于此。但随着最危险时刻的过去,金融杠杆、泡沫,乃至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去实体化”不但未能有所收敛,反倒变本加厉,一度“夹起尾巴做人”的华尔街大鳄也再度活跃,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兴风作浪。

在这种情况下就注定难以避开一个两难处境:量化宽松将给金融领域的冒险家提供更多“子弹”,从而加大泡沫风险;按兵不动则只能坐视经济缓慢“失血”,结果也别无二致。而各国经济的高度关联,以及杠杆的肆虐,则让这种两难处境被成倍放大。

对于一些新兴国家(如巴西)而言,问题则更为棘手:这些国家的通胀率畸高,而基准利率却同样处于全球高位,面对经济衰退的危机,若量化宽松则很可能导致通胀不可收拾,从而引发经济崩盘,反之,若逆势加息则本就低迷的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失血”。

那么究竟如何应对?

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其一篇科幻作品中曾富有哲理地指出,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也“不要忘了怎么擦火柴”,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经济增长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只能是实体经济,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一些经济界要人,如加拿大籍英国央行行长卡尼(MarkCarney)和美国堪萨斯城联储主席艾斯特.乔治(EstherGeorge)等都已发出警告,指出“在高杠杆时代,过低的利率会带来更多金融危机、货币体系崩溃等高风险事件”,此时此刻,或许各国应更多考虑回归“擦火柴”的本源,采用更多“非货币手段”扶持、或至少不“反扶持”实体经济的“回血”。




国际清算银行之所以会严厉警告,无非是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在货币及金融政策上为抢夺经济制高点而损害世界其他国家不完善的金融体质而已,这是在吸全世界的血以保证自身不被削弱的一种行为。

国际清算银行的组织体系与管理目的

国际清算银行(英语: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nts,缩写为BIS)是致力于国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合作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30年5月17日,是世界最早的国际金融组织。目前由60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组成,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另有两个办事处位于中国香港及墨西哥城。国际清算银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主要决策和管理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委员会。

国际清算银行的服务目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结算机构,该行的宗旨也逐渐转变为促进各国中心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并接受委托或作为代理人办理国际清算业务等。

为什么清算银行会严厉警告美日欧的刺激政策?

因为美日欧在加大刺激政策的同时,也在开始慢慢的去市场化,那这个行为等于在释放一个脱离世界金融体制的明确信号,那么清算银行也就没有实质的存在必要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制都将会跟随美日欧的金融政策调整而开始混乱,严厉警告只是小打小闹的口头牢骚罢了,现实情况可能才是世界无法承受的。

美日欧的市场倾向与金融政策调整对我国有何影响

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首先美日欧的市场与金融逐渐向内发展,而且都在开始鼓励生育,这些明确的信号都在反映一个金融内向型经济的基本趋势开始走在路上,中国的外贸布局会受到非常根本性的改变,未来中国不把握住人口这一大关,就会失去很多金融驱动社会发展的机会,影响的范围将会从外贸扩展到股市。

美日欧的金融政策如何影响世界

世界目前还正在全球贸易阶段徘徊,一切商品和服务都可以向外延伸,但如果一旦某些金融大国政策改变,那都是会直接影响世界获取红利的机会,就拿目前特朗普的全面降低利率一事来说,只要利率下调至零,美元贬值,那么全世界就都赚不到美国一分钱红利了,即使产品输出至美国,但在美元贬值的前提下,钱货互换的利益等比就发生互换了。

清算银行的警告也是在给世界各国发出一个预警,起码在现阶段的趋势是这样的。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带动本土经济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为了能够保证住它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就要阻滞和延缓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阻止金融危机发生唯一有效的手段,就要增加生产力和社会供应力的水平,为此就必须要挖掘生产资料供应的潜力,就要扩大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模,就要刺激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的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宽松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的支持,更离不开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掠夺战争用以来满足它们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

为了满足这种欲望,它们往往打着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涨的物质需要,是为了加速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向前发展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这是一种无节制的消耗过去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无限制的透支现在和未来社会资源和世界财富的一种手段。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它们通过对金融市场减息、增息的不断调整,通过大量发行国债和货币,通过对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从而达到以自由资本巧取豪夺世界有形资源及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罪恶目的。

从二00八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美欧日特别是美国,在金融市场不断通过发行大量的外债、增加货币供量,频繁的减息、增息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金融市场的打压把全世界的金融资本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垄断,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他们在全世界的话语权,以及他们在全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从而更加有利地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弱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剥削和掠夺。这十年来,它们专门针对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舆论战、贸易战、颜色革命,针对委内瑞拉、朝鲜、古巴、伊朗、叙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全面经济封锁和武装侵略则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当他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实施这些卑鄙无耻的措施和武力威胁的时候,世界上大多数比较弱小的国家也就成为了案上之肉,任凭他们的利斧砍来割去,世界经济由此陷入混乱之中,从而造成更大范围内国家的经济危机和人口贫困的加剧。

这种结果是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和极少数利益集团所希望得到的,但是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大多数的人民所反对的。

这十年来世界经济在美欧日金融战略的作用下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很多受此影响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而来的是世界各地各种反抗的政治力量和民间团体揭竿而起,罢工,示威,游行,恐怖活动甚至是战争也风起云涌,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也使全世界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当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它们自己的国家,也由此陷入动荡和恐怖之中,比如去年由法国“黄头盔”运动而引发出来的至今还没有停歇下来欧洲动乱,如美国大使馆在伊拉克、阿富汗的被暴力袭击、被冲击包围的事件,如美国政府因经济问题停摆而引发的全国性示威游行、到处都是枪击事件等,无不彰显着全世界都由此进入了更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难和社会动乱当中。

因此我认为,这就是国际清算银行发出“过去十年美日欧的刺激措施正在扭曲金融市场”这种严厉警告的原因所在。




无奈之举,谁发的少发的慢,谁的财富就变质贬值!谁发的多谁就享受由此带来的通胀,经济衰退的后果。发币是无能政府的最简单做法,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已经意识到当年4万亿的后果,所以现在多手段多措施的调节经济,治标治本综合下手!为这届政府点赞!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国际清算银行发出的严厉警告其实很算是大实话了,确实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说是煞费苦心,尤其是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不少负利率政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渐渐发现各国央行过去一直常用的经济刺激手段开始不灵了。股市不振、经济低迷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凯恩斯主义”后,越来越强调政府的作用

越来越强调政府作用这点在1990年代之后越发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为止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央行或者政府开始干预市场经济(其实跟我国现阶段很类似)。不过跟我国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刺激大多数都是投资在基础建设上,欧美国家的经济刺激基本都是流向股市、债券等金融市场。几点观察:

第一、过去十几年的政府干预后,西方国家股票市场市值占据GDP的比重越来越高,GDP对于股市的依赖越来越高。图上所示是新兴经济体与欧美发达经济体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值,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点就是进入2000年后欧美发达国家股市市值占据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到最近这两年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股市不好,经济就不好,要想提升经济多数的资金都要流向股市了(有点为了股市上涨而制定政策)。这个或许也是西方炒客无法动摇我国经济的原因(股票市值占比GDP比重太低)。

第二、欧美国家经济出现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产业不齐全,也就是说哪怕股市上涨了但是生产力却没有多少提升(过度的政府政策干预加大了股市泡沫)。一般的股市上涨的经济思路是,股市上涨那么上市公司会用富裕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因为规模的提升就会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欧美国家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哪怕股票上涨但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很弱的,因为其上市公司本身也参与到了金融操作中(就像我国货币宽松后资金都进入楼市一样)除去股价虚涨之后没有其他作用。经常看欧美电影(类似于《大空头》等)习惯于在金融领域挣钱的美国大公司,很难有精力将心思花在扩大再生产上。

第三、过度消费的理念导致了人人负债,哪怕是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很难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曾经有学者说过欧美国家人民过度消费的理念使得国家经济很难持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钱怎么去消费?欧美国家的高福利经常让国人羡慕,但是这种高福利的背后其实就是政府债务的不断堆积,最后还是老百姓来买单。

实体经济才能拯救经济,如今欧美国家在金融市场的投入的资金过多,经济刺激政策已经让金融市场有“免疫力”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要想维持稳定,长期发展没有实体经济带来就业是不行的。一个单独依靠第三产业(可以理解为消费)来维持经济发展是注定不行的,包括欧美国家今天来说对于经济危机应付疲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引擎过于单一。超过70%的GDP比重都是第三产业,都是服务类产业肯定是不行的。美国从奥巴马时期就呼吁“制造业回归”就是这个意思,包括欧盟中经济率先恢复的国家肯定是德国,为什么?因为德国的制造业(实体企业)还是很强的。

第二、就像我国过去依靠房地产行业拉动经济增长一样,欧美国家长期依靠金融市场拉动经济也越来越困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负利率政策,事实证明单独实行负利率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通货膨胀作用不大,往往需要相应的货币宽松政策。反而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在后期已经丧失了央行对于金融市场的部分调控手段,毕竟在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负债或者货币宽松等手段是治标不治本。这样的政策持续下去甚至会造成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比如:大面积违约等。

综上,国际清算银行发出严厉警告:过去十年美欧日的刺激措施正在扭曲金融市场,还是值得大家警惕的。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遇到的问题未来很有可能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政府的干预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遵从市场规律(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其他市场)。各位觉得呢?原创不易,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号:勇谈房产经济壹贰叁,更多优质内容继续贡献中。




主要是欧日,美国还稍微好一点。国际清算银行(BIS)呼吁各国政府减轻对央行的压力,为预防出现更严重的经济下滑而节省“燃料”。这源自于两点,其一日欧的负利率持续了太长时间,对于负利率带来的影响和负面,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其二如今全球范围内经济失速现象开始有所体现。周期一旦掉头,这些极度宽松的国家,可能没有工具来抵御。简单的举例,现在日欧是名义上的负利率,目的是驱赶银行将资金借出去,而不是在央行作为准备金存着。但实际上利率只是归零,贷款依然是正利率。若这样还是经济不振,你要不要继续降低利率到真正的负利率。也就是存款要收税,这样,传统以存款为基础的商业银行,是不是就要整体关门歇业了?毕竟如今存储资金的渠道,可不只是商业银行。

宽松并非万恶,宽松是有必要的,但凡事讲度,过犹不及。我们说经济就是个蜜罐子,税收是从里面拿走蜜糖,财政政策是往里面加糖,货币政策是往蜜罐子里面加水。财政政策加进去的糖,当然是他拿走的部分,所以这要看政府配置的效率。财政政策内容丰富,必然伴随税收增加的压力。所以财政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货币政策是兑水,的确能增加总量,看上去蜜糖越来越多,但是干货没有增加,也就是生产率依然在那个水平,最终,如果有科技革命,那么货币政策逃过一劫,如果没有,借出去是要还的。

但货币政策是有必要的,我们说经济萧条会导致无畏的损耗,比如被动型失业。每个人都能提供价值,但是他失业了,不是季节性偶然的,而是长期的失业。这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劳动力也是一种资源的话。所以货币宽松用兑水的方式,来做大总量,降低利率。原来赚不到钱的企业,由于整体利率降低,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变为正数,于是就开始招工,工人获得工资,就开始消费。一切欣欣向荣。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历史长河中,虽然自由经济学家说得都对,但是各国都通过干预经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获得成功。

但是,现如今财政政策由于08-10年欧债危机,其实全世界政府都是空间乏力,同时代我们有4万亿,美国其实也有QE,各国已经透支了财政政策工具。而在前几年部分国家经济依然不见起色,比如欧洲和日本,没有财政工具,那么只能货币兑水。于是宽松就被过度使用,于是就出现了负利率。

这种担忧绝对是正确的。任何事,过犹不及。负利率,理论上可行,早年费雪就谈到过,当时宽松和自由经济围绕着美国和美股,那是1920年代,歌舞升平,美国有个穷人都能够引来参观的年代。转过脸,1929年就是一个大嘴巴。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如果商业银行通过保管财富业务还能够维持生计,那尽管去实施负利率。但很明显,世界危机十之八九来自金融,确切的说是金融业中的银行。所以银行不能倒。08年次贷危机就没有倒。但如果极端负利率,你看没有存款的银行怎么办?

投资银行会怎么样呢?负利率理论上不会伤害投资银行,但是投资银行依赖于生产率,每一次过度宽松之后,投行都是第一个报丧的,所以,极度负利率后患无穷,何况如今需要囤积一些“弹药”以备不时之需。

前段时间我国央行官员说得对:“过几年回头看,正常利率政策的国家大多数是成功的。”中国必赢。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报告显示,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空前增长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的四大国际货币美元、欧元、英镑与日元实际上还都处在刺激政策之中。

虽然美国自2015年底至今年初加息九次,并适当缩表,但是就美联储负债表而言,美联储仅是对2008年之后的三次QE做了一些缩表工作,只是局部退出QE政策。而从近期的美联储动态来看,美联储即将再次扩表,这也意味着美联储QE政策归来,虽然美联储否认这是货币政策转向,但事实上美联储已经再次启动了宽松货币程序,为了支撑美国金融市场史无前例的泡沫,美联储不得不再次开启撒钱模式。

当前美国的经济因过度金融化已经无法“断奶”了,印钞模式就是吸食鸦片,自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开启印钞模式之后,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美国经济现在看起来好像有点光鲜,其实不过是货币游戏的回光返照而已,货币游戏的尽头一定是金融危机,因为货币游戏是从经济的底层彻底掘根,会把国家信用消耗殆尽,一旦国家信用动摇,国际信誉就会塌方,那么国际货币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深重灾难。

而欧盟与日本自次贷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基本就没有退出过,不仅不退出,欧盟还在继续QE。关键问题是欧盟与日本央行目前都施行负利率政策,同时美联储与欧日央行都持有巨额债券与其他资产,譬如日本央行持有巨额股票资产。

预计日本央行将在2020年底将成为日本最大的股东。按照日本央行今年购买的股票规模来看,到2020年底或2021年初,日本央行将持有约40万亿日元股票。

在过去十年中,为了刺激全球经济增长,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借出了大量廉价资金,并购买了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和其他资产。目前一些央行仍在扩大资产负债表:欧洲央行上个月决定重启其26亿欧元的债券购买计划,而日本银行数十年来一直将债券购买作为刺激措施。

由于美联储与欧日央行在QE过程中大规模购买债券与股票等资产,这就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扭曲,同时国际货币溢出效应导致国际市场过度金融化,资产泡沫问题严重。

譬如国债利率严重扭曲,欧日国债出现负利率现象,导致国际货币的金融侵占特性更为突出,欧元与日元货币借助负利率环境完全转身为国际套利货币,躺在发展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身上吸血,这不仅严重干扰了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稳健,同时还加剧了全球债务问题的扩张,而欧元与日元的负利率政策显然也是全球股市泡沫化的主要推手。

另外,美元的超发不仅支持了美股的十年牛市,也将全球股市引入泡沫陷阱,而美债与美国的金融体量也都处于历史最高峰,这不仅造成美国虚拟经济的畸形,同时也为世界经济挖了一个金融黑洞,美国随时随地都在准备着向全球转嫁债务危机。这样的国际金融市场明显被扭曲。

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因国际货币的竞争,因利差的失衡,因资产价格的扭曲,已经形成了金融危机的格局,所以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屡屡释放危险信号,随着美元与欧元等的再次宽松,会将国际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化引入歧途,从而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清算银行发出的严厉警告非常及时,但美欧日等国能不能听进去就不得而知了。

过去十年,美欧日通过持续的宽松货币来拉动经济,美国在2008年开启了QE,到2014年11才结束第三轮QE,在2015年底才进入加息周期。日本和欧洲则一直维持了长期的“负利率”,但实际欧洲和日本的宽松政策效果甚微,这主要是美国在这期间碰上了页岩油革命的推动,出现了新的扩张动力。

而现在,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之下,全球贸易摩擦不断,美中、美欧互加关税,整全球的经济都有影响。虽然说现在美国的经济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滞后反应。全球经济正在同步放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启动了QE,美国很有可能也会在明年重启QE,上一轮宽松的后遗症还没有解决,马上全球又想通过这一方式来拉动经济,效果很可能是非常微弱的,甚至可能是适得其反的。过度的量化宽松,只会进一步推升资产泡沫,而无法产生更多实体经济的推力,泛滥出来的流动性,很多都在资本市场里面进行空转。

另一方面,在货币刺激之下,利率被进一步压低,很多公司会利用低利率大举发债,但缺乏经济扩张的动力,债务不断累加,只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成本,甚至出现企业脱离实业融资进行资本运作,一旦泡沫破灭,经营层面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偿债甚至连利息都无法支付,多米诺骨牌就会倒下。

在这样扭曲的金融环境之下,你印秒我也印,比谁印得多,你降息我也降,比谁降得猛,变成了竞争式宽松,最后必然是把风险堆到极致,而一旦风险引爆,已经穷尽的货币政策就会变得束无无策。

所以国际清算银行的警告是及时的,比如说我国过去货币超发助涨了房地产泡沫,但是这几年M2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从前几年超13%的增速放缓至8%,并且进行了结构性改变,利率市场化改变,全面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产业升级引导,支撑技术创新,配合适度的财政策来找到新扩张动力。只有在具有经济扩张动力支撑的前提下,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才能真正产生正成价值。看好我国的未来,美欧日的宽松就让他们尽管玩吧。




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报告,主要是针对过去各央行资产购买计划所造成的后果进行了评估,认为这些对国债资产的购买,让金融市场的购买出现了偏差,主要的表现是国债收益率被压低,并且让原本的投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也带来了后续的一些影响和隐患。

一、各央行的资产购买直接后果是什么?

第一,压低国债收益率,降低国债购买意愿。

美联储和欧央行的量化宽松具体手段都是通过购买国债达到的,这也就是说央行吸纳了市场上较多数量的国债。目前国际上平均央行持有国债占据了国债总数的40%,美联储及时经过缩表,也占有了国债数量的20%,这些购买将国债的收益率压低,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购买国债的兴趣。

今年5月开始,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出现了长短期倒挂的现象,但是美联储对此却并不着急,这是因为美债收益率当中包含了美联储缩表之后对长期收益率造成的65个基点的利率影响,同时也包括了欧日央行负利率带来的流动性进入美国国债。可以说,现在的国债市场不能准确的反映经济情况,也并不能反映投资者避险意愿,因为央行的购买将国债市场扭曲了。

第二,推升资产价格,减少金融机构盈利。

在持续的资产购买之后,大量的货币流动性被投放在了市场上,导致资产价格被明显推高。我们可以看到黄金价格在欧央行开始负利率之后显著升高,即使在美联储加息,美国强势经济增长期间,黄金价格依然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上涨,这证明整体的货币价格正在下跌,资产泡沫由此形成,全球的股市市值同时被推高。再加上国债市场的收益率降低,更多的资金进入了金融市场。

另一方面,欧洲的负利率,导致银行的收益降低,这样银行盈利减少,经营活动也受到抑制,从一些方面来讲,会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二、宽松政策导致什么影响?

第一,市场习惯了央行持有过多债券。

央行购买国债数量增加,使原本国债市场的购买者组成逐步发生变化,央行在国债购买者中的占比逐渐固化,让一些不适应收益率降低的市场参与者从此远离国债购买。这本来应当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让国债购买者转而投资金融市场的其他部分,从而推升资产价格和通胀,但是长期对国债市场的占有则让国债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纽约联储进行的回购操作,目的是为银行间流动性短缺注入新的流动性。回购相当于用手中的债券做抵押,换回一定的资金,而在市场部分参与者不愿意接纳债券的前提下,这种抵押行为很难换回充足的周转资金,最终美联储被迫干预市场。这就是国债市场出现扭曲造成的结果。

第二,市场适应宽松政策。

如果说次贷危机以后的极端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那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对于经济下行环境下的宽松政策更加适应和期待了。一方面可以看到在美国经济刚刚出现下行趋势的时候,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就已经非常高了,这样高的降息预期推高了美股,使美联储最终迫于市场压力,采取降息手段,而在一次次的降息之后,降息预期却一直维持,对美联储的政策空间产生挤压。

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之后欧日央行持续的负利率使整体的流动性环境增加,市场已经非常适应在流动性泛滥的环境下进行运作,公司的借贷回购行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而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产品的操作,也是在零流动性推高资产价格的基础之上进行评估,因此所有金融产品的估值明显被抬升。

三、造成的隐患和风险。

第一,透支央行对市场的干预能力。

欧日央行持续的负利率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也有其积极因素,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经济下行周期再一次到来,央行能够采取的措施却相当有限,因为极端的宽松政策已经被采用,如果没有新的更极端的宽松政策释放,市场就不会被有效干预。

另外,在较强的流动性基础之下,发达国家已经陷入长期停滞理论所描述的流动性黑洞当中。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释放伴随着边际效应的下降,没有非常强劲的财政刺激配合,以及更为极端的宽松政策释放,那么进一步的宽松政策收到的效果会越来越小。

第二,金融市场风险增加

在一定货币供应条件下,可以认为金融市场的资金量是相对稳定的,国债市场的资金流出肯定会导致其他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入增加。其中美国股市市场受到资金流入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市值远远高于经济实体能够支撑的程度,也导致了风险泡沫的增加,很可能在衰退到来时,对于经济的冲击增强。

同时在本已经进行了多轮宽松的流动性基础之上,央行对于场外流动性的管理能力已经下降,再加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在央行系统之外对流动性的吸纳和放出作用,未来一旦再有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恐怕带来的影响,于2008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综上,国际清算银行指出的问题是各国央行经过了长期的资产购买,放宽货币政策,已经扭曲了国债的购买市场,压低了国债收益率,使市场秩序出现了混乱,同时让央行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下降,泡沫风险上升,为未来埋下了隐患。




国际清算银行警告的非常正确!支持!

自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欧洲,日本,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大量发行货币。造成货币超发,直接影响了货币的正常运行机制。给国际货币市场带来了很多弊病。如果这种现象再次持续,真的扭曲了金融市场的秩序。所以,国际清算银行发出严厉警告非常及时,也非常正确。

目前,由于美国、欧洲、日本前期刺激经济的的措施的弊病,所留下的后遗症正在蔓延,也整下全球经济发展中逐渐体现,正在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国际清算银行发出严厉警告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