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 10:03:07 条浏览
美国电影人文性的巨大倒退。政治正确到愚蠢,理想主义到了一个三岁孩子的地步,看完了,以后感觉到极度的失望,尤其是,想到去年三块广告牌的成功之后,更是觉得一种艺术界的悲凉油然而生
没什么耐心看这类影片,看了个开头就没往下看了。
剧情挺平淡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这个电影能够拿下奥斯卡还是比较令人吃惊的!
有人说注意细节,也有人说意义深远,什么黑人白人种族歧视,黑与白的融合等等。这些我都注意到了,但是你说这样一部没有多少波澜的电影获得了世界上最牛的奖,我仍然感觉不可思议!是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奥斯卡就是美国人自己的奖项,什么世界电影的最好荣誉?的确让人怀疑!黑与白的融合就有多了不起吗?美国人的这盆冷饭抄了多少年了?那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比这可厉害多了!大家说呢?怎么说呢因文化差异性只能说还凑合适合美国吃瓜群众看
高口碑电影,不需要验证。
电影其实并没有特意去刻画那个年代有色人种被歧视的情景,反而以一种平常的,细腻的美国式诙谐伴随着那个年代流行的爵士缓缓道来了一个温馨的故事。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两幕,一幕是一向优雅冷静的DonShirley在雨中大喊Iamnotwhiteenough,notblackenoughandevennotmanenough.的爆发。还有一幕就是第二次警察勒令停车。题材其实是很严肃的,也是至今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但影片的主旨并不是为了激起观众的愤怒,我想,是为了激励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吧。改变人们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勇气。无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如今,都是适用的。
让人有笑有泪有思考,强烈推荐观看!
可以,越看越有味道
《绿皮书》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种族歧视严重为故事背景。讲述在夜总会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被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聘为司机兼保镖,于是两人出入旅店、饭店、商店等公众场所,开始了纽约巡回演奏之旅,这段旅程让一个“不算太白”的白人和一个“不算太黑”的黑人跨越种族阶级收获宝贵的友谊。
我在里面看到了包容。唐和托尼迥然不同的性格在两人开始时“冲突”不断,历经波折后,两人真正深入内心的了解,互相包容,两颗缺失的灵魂得到治愈,友谊之桥由此建立。尊严。最后一次演出,唐被禁止去餐厅吃饭,为了维护尊严,他取消演唱放弃高薪报酬和托尼去了属于黑人的餐厅为自己的同胞演凑钢琴。勇气。托尼说孤独的人需要主动迈出第一步,并鼓励唐给久未联系的弟弟写信;唐送托尼回家,后鼓起勇气主动去了托尼家作客。
我在里面感受了友谊。托尼得知唐被白人警察虐待,为救他假意夸赞白人警察敬业辛苦,并建议下班后穿休闲服装,还说自费奉上西装礼金。
我在里面体会着感人的爱情。托尼在工作旅途时,在唐的指导下,给妻子德洛丽丝写了封简短却饱含深情的情书。
“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间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
以上是我摘抄在本子上的金句,闲来无事翻翻,感触颇深。
重温完电影,我忽然明白爱是需要载体表达出来的。托尼给妻子写的信都是平淡无奇的流水账,唐教他改变用词,写出了诗情化的信,妻子虽知道信不全是托尼写的,但依旧感动,对托尼的爱又多了一分。这个情节触动观众内心的情弦,自古以来,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非廖廖数语可道尽它的含义。雨夜那一段,唐不知道怎么反驳但内心气愤走下了车,对托尼吼道:“l`mnotwhiteenough,l'mnotmanenough,sowhoaml”,屏幕前的我同其他观众一般,真切体会到他的孤独,他的隐忍,孤独的人迈出第一步真的很艰难,可想而知这些年他一个人多么顽强才走过来。
我觉得肤色不会永久成为种族歧视的理由,一个人唯有自尊自爱,勇于跨出人生第一步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上映时没有去影院及时观看有点小遗憾。说真心话觉得真的很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员工开车送老板在巡回演出中发生的事情。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比较的特殊,是20世纪60年代的肯尼迪政府时期,也是美国种族歧视与平权运动之间冲突最激烈的阶段。
里面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点。
1、托尼跟德洛瑞丝的爱情很美好,唐帮助托尼写信,托尼并没有一直依赖唐,而是自己慢慢学会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慢慢变得更好,肯为自己的爱的人做出改变,是真的很爱自己的爱人吧。
2、托尼第一次看唐的钢琴演出,被深深震撼,他的眼神里有尊重,有崇敬,更有对唐保护的欲望,这是音乐的魅力,更是唐个人的魅力。每个人都有值得被人欣赏的闪光点。
3、在吃炸鸡片段,托尼与唐分享他父亲曾告诉他的生活哲学“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确很棒,一段旅程,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8个星期,在狭隘的车厢中激烈碰撞(当然是指精神上),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化学效应妙不可言。演员的演技是重点中的重点,维果·莫腾森当之无愧是最大功臣,完全把一个耍滑头的意裔美国人的粗鲁,讲义气,圆滑世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特别喜欢他点下头,做个无奈的表情的小动作,很传神,阿里戏中角色比较沉稳,因此演出没维果出彩。但影片在探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选择了较轻的程度,我相信,事实上一定会有更难忍更难堪的情况,影片只是浅尝即止,而维果的角色的转变也是个问题,开头他连黑人饮过的杯子都要扔掉,但他却很快接受了为黑人服务的工作,并愉快地跟阿里交谈,请他吃鸡。这种转变感觉太快,如果换成一开始不认同阿里,后来通过接触,慢慢改变,最终成为好朋友,这样会真实点。
《绿皮书》的这个故事很特别。讲的是什么?一个黑人钢琴家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陪着他巡演。想反映什么?种族歧视的问题。
看着这样的影片简述,就我而言对这部电影丝毫提不起来兴趣。太寡淡了。这样的故事情节连想象的空间没有。可是这样的一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项。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看完之后,嗯。真香。
故事情节依旧很平淡。这是真的。可是看得我几乎快热泪盈眶。从未有过的感受。也许是因为唐雪利的不公平待遇,也许是因为托尼和妻子的真挚感情。他们的感情影片没有大幅表现,可是从演员的表演和唐雪利口述托尼来写信的情节里流露的很真实,唐雪利还在一开始就对托尼的妻子愿意把自己的丈夫借给他八周表示感谢,而托尼的妻子在影片最后向唐雪利为他丈夫写信表示感谢。这样的感情在生活中大概是极少见的了吧。最打动人的可不就是这样的生活细节嘛。
还有这句话:人之所以孤独,是不敢迈出第一步。确实,勇敢一点就会有不一样的故事。有人会说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唐雪利也是如此。他是有名的钢琴家,上流社会的人们邀请他为他们演奏。可是他是黑人,他为白人演奏让黑人同胞看不起,在白人眼中他不演奏的时候也不过是个“老黑”。他也渴望通过到南方巡演来为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毫无尊严的任人欺辱。不得不说,最后他们不受侮辱毁约的样子帅爆了。
还有托尼。我真的接受不了他用刚抓完炸鸡的手去摸方向盘,虽说是为了与高雅的唐雪利形成对比,可也未免太过粗犷。但就是这样的男人,有一颗真挚而细腻的心。他与妻子的感情不言而喻,他的战斗力也是极强,在唐雪利被人欺负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从一开始的歧视黑人到后来为唐雪利打抱不平,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喜人的。从酒吧出来只看了一眼便察觉了不对劲,二话不说就开了两枪,把我以为要出现的打劫一类的情节就这么化解了。我是佩服编剧的,一个大大的赞。
总的来说,实至名归。
题材上类似《触不可及》。把两个身份、地位、文化、个性尤其是肤色差异如此巨大的主角捆绑在一起,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一路同行,一定会矛盾纷飞、火花四溅。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文化的上流绅士是黑人,没文化的低俗吃货是白人。角色身份变成黑白对调,就显得别具一格起来。公路片的框架镶嵌着种族歧视的主题,却把本该严肃沉重的类型拍得轻松幽默,没有强行说教成分,人物情感交流由相斥到包容水到渠成。两个演员的表演功不可没,吃炸鸡和写情书的段落由为有趣。就像影片结局表现的那样,黑人音乐家参加了白人司机的圣诞家宴,在寒冷的冬夜融进了一股浓浓的暖流。
好看。经典,
第一次听说《绿皮书》这部电影是在高晓松的节目里。当时并没有在意,也没听清故事的梗概,只是听到高晓松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还不错。
后来一次去朋友家里吃饭,在他们家的网络电视上翻到了就点开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情节的设计和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吸引人。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男主(扮演者马赫沙拉•阿里在美剧《纸牌屋》中也有精彩的表演)黑人钢琴演奏家雪利博士和他的白人司机过着两种极端的生活:博士在他的专业领域有着高超的造诣和受到粉丝的尊崇,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在实行种族隔离的背景下甚至连自由活动的权利都没有!而司机托尼,一个意大利移民在自由的国度里活的身无分文,为了几十美元和人比拼“谁吃的多”[捂脸]。博士是孤独的,他所表现出的高贵和尊严在白人们看来根本没有人在乎。无论你的表演多么美妙,你的礼仪多么高雅你还是个黑人,我们把你请来欣赏你的音乐,但是却不允许你和我们同一个房间里吃饭!在其他的黑人看来你的音乐和你的与众不同无非是为了取悦白人罢了!而托尼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和他的黑手党老乡们拉近关系,但是最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而没有坠入犯罪的深渊。最后为了不菲的报仇也不得不为在肤色上比他的社会地位还要“低”的黑人当司机。托尼是传统的也是开放包容的。在和雪利博士接触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和接受了他的高傲,甚至当他发现他是同性恋时也并没有歧视他,要知道那可是六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同性恋黑人都有可能被当街烧死!他们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当博士在平安夜敲开托尼家的门,和托尼的家人打着招呼时,我们知道博士不再孤独,他也赢得了托尼的友谊!
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1.通过电影故事叙述反应一种好的价值观。《绿皮书》它讲述的是美国人种歧视问题,提倡人人平等的价值观。2.故事情节反应一定的实际问题。《绿皮书》直面现实中美国白人歧视黑人的问题,能够感同身受,引人深思。3.人物心理变化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绿皮书》中白人司机对黑人老板的态度转变符合故事情节发展。4.故事情节有种欧亨利式。《绿皮书》有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例如:白人司机是否有枪。5.通过细节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绿皮书》中。当在黑夜中,白人警察在检查车时,一直用手电筒照着黑人。同样放映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尊重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你多有钱多有成就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有懂的人,能交的朋友和被尊重的心。同时让我明白了哪怕我们跟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不被任何一种流派所接受,我们也要在自己的路上好好走下去。
今天看了第二遍
其实《绿皮书》之所以这么火,无非是顶着奥斯卡的光环,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同是环球影业出品的《闻香识女人》,《绿皮书》反倒更像是新版《的触不可及》➕《闻香识女人》,而且谈到政治正确,早起好莱坞的一部《给帕兹小姐开车》也不比他差,但是,《绿皮书》的故事很温情,很动人,直达人心,倒是好莱坞的惯用手法,其实电影本身不赖,只是有更好的
这部电影其实很不错的,看完后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觉,这是讲述一对跨越种族歧视的朋友友谊。这部电影也给我诠释了什么是朋友,包含了有最初的有意见,到中间的矛盾,最后的原谅和解,每一种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友情真的很神奇,两个阶级不同,性格不同,种族不同的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抛开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等历史或者外界因素,绿皮书能打动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单纯的人性。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希望能帮到你。
人类确实很麻烦,除了无休止的战争,还设置了各种国界、地域、阶层,甚至以肤色来区分团体,来获取自以为优越的感觉。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备受歧视,以至出行也需要一本规范落脚点的指南:《绿皮书》。一个白人司机和一个黑人钢琴家,尽管遵从绿皮指南,在一路南下巡演当中,钢琴家仍然遭受种种的另眼相看。
电影的结尾相当精彩,黑人钢琴家来到白人司机的家里,司机的妻子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此刻,你会感受到人类无分肤色界限,平等相处的快乐。
音乐,确实是是共同的语言,平等,才是人类相处的绿皮书。
挺好的,温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