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青霉素过敏的人能用头孢吗?

2023-07-16 10:02:17 条浏览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常在用药后60分钟内发生,主要包括荨麻疹,严重的威胁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和支气管哮喘,少数患者可延迟至6小时内发生,迟发性变态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1小时以后,主要表现为药物热,皮疹,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

临床上轻度过敏反应通过停药后缓解,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需要采取立即抢救措施,因此,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之前应做皮试,治疗过程应该在有急救资格的医疗机构实施,输完液后应该观察半小时后再回家。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是由该类药物的抗菌活性的核心结构_β内酰胺环的水解产物产物引起,这些水解产物中,大部分是青霉噻唑,并不引起激烈的抗原抗体反应,只有水解产物的5%称为小抗原决定簇,这些成分与抗体亲和力强,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而危及生命,临床皮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见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并不能预测皮疹,药物热等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速发型过敏发生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与给药剂量无关。减量或者降低给药速度只能避免患者其他类型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并不能阻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由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抗体会逐渐衰减,约80%曾发生过IgE介导的过敏性休克患者会在10年后失去敏感性,因此,临床上应该摈弃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终身不能使用青霉素的错误观念。就医时应告知医生自己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过敏反应,是曾出现过过敏性休克还是一般的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或者仅仅是皮试阳性。轻易的放弃使用青霉素并非是理性的选择,青霉素类药物在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由很好的疗效,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丹毒等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青霉素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敏感性,而且排除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之外,青霉素类药物是抗菌药物中安全性最好的品种,尤其对于青少年儿童以及孕妇。

头孢菌素在化学结构上与青霉素类似,主要核心基团也是β内酰胺环,但是在其他结构基团上与青霉素有区别,青霉素疾病结构是β内酰胺环和噻唑环,头孢菌素的疾病结构是β内酰胺环和噻嗪环,噻嗪环是六元环,稳定性要比噻唑环好,因此不容易开环,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主要是由其侧链引起,因此,两类药物在致敏基团上不同,交叉过敏反应取决于是否有相同或者类似的侧链。

那么,如果发生了青霉素过敏,能否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呢,首先,要区分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还是其他种类的过敏反应,如果是过敏性休克,是绝对不能再使用头孢菌素的,如果是一般的过敏反应,还是可以谨慎使用的,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与青霉素化学结构差距大的品种,如大多数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克肟,头孢曲松等与青霉素类药物侧链结构相差悬殊,可以在考虑感染部位的致病菌的敏感性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后权衡利弊,谨慎使用,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做好抢救措施的准备。下列图片中,左图是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右图是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




(特约回答: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平原医院临床药学室高丽丽)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同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两类药物使用前大多需做皮试。那么,青霉素过敏者能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吗?为什么?

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原因是β-内酰胺环可与蛋白质的氨基基团反应,产生一种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这种β-内酰胺-蛋白质结合物可以激发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后1h发生,可致荨麻疹、麻疹样药疹、血清病、药物热、支气管痉挛、血管性水肿、心血管性虚脱等。如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半抗原是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决定簇;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产品中的杂质等。

若是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则禁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若是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而青霉素类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此宜选用二代、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尤其是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由上可知,青霉素过敏者能否用头孢菌素类药物需根据青霉素过敏严重程度选择,同时在首次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需迅速处理。

参考文献:

1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0):3143

2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2008年)[J].

3杜冠华(译).药理学原理:药物治疗学的病理生理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6-527




不能

咱们都知道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均存在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因此该类药物在生产、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致敏原。

有文献报道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侧链,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人体内免疫球蛋白E通过识别这些侧链而产生交叉过敏反应。此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较常见。

虽然有文献报道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之间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青霉素类之间或头孢菌素类之间交叉过敏反应,但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将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对青霉素过敏者一定要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此外,为了预防药物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之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特别是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并在皮试或首次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出现皮肤瘙痒、红疹或发热等不适,应立即停药。

参考文献:

[1]李平,卜书红,周佳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美国相关处理流程介绍[J].中国药房,2017,28(26):3711-3715.

[2]田鑫,乔海灵.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64-566.

[3]李春红,王敏.3种β内酰胺类药物可疑交叉过敏1例[J].今日药学,2017,27(1):55-57.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停药72h以上,应重新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

卫计委2017年发布的《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指出:青霉素皮试仍有近半数为假阳性,且特异性IgE抗体可随时间衰减(半衰期10~1000d),发生过敏反应者50%在5年内不再过敏,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这些患者今后仍可重复青霉素皮试、评估能否应用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与头孢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一般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类药物过敏。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能否用头孢菌素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对青霉素过敏的程度而具体分析。

1、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者(过敏性休克)禁用头孢类。

2、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者可慎重选用头孢类,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3、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

4、在首次使用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




众所周知,青霉素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相似,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那么青霉素过敏患者能否使用头孢菌素?青霉素皮试阳性今后都不能应用青霉素了吗?

目前研究已证实,导致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抗原有两种,一种为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另一种为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皮试符合率可达70%。

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世界上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皮试符合率<30%。

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和卫生部2015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2008年广东省药学会出台了《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共识指出,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过敏性休克),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至于霉素皮试阳性今后都不能应用青霉素?我们不妨看一下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共识指出,青霉素皮试阳性,提示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发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达50%,即青霉素皮试,仍有50%为假阳性,并且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衰减,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者50%在5年内不再过敏,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这些患者今后仍可重复青霉素皮试,评估能否应用青霉素类药物。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