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犯了同样的战略错误?

2024-09-23 12:27:14 条浏览

最初成功欲望的无限膨胀!日本又何常不是这样。




有野心的人,都会范自不量力,高估自己的错误。这是不足为奇的。




希望历史能够给希特勒一个全新的定论,他对全人类的贡献大于他所带来的灾难,他是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太让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是他让德国再次强大!!




这个问题,你得问他们?




他们缺一张世界地图。少一份实地踏勘。于是陌陌然在夏天发兵直奔莫斯科去了。连自家有多少粮。够不够灭俄国都没算过。于是。。。都失败了




成王败寇,他们如果成功了就是创造历史。他们也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说,两人的战略导向都是在海上力量孱弱,不得已向俄国开战。拿破仑那时没潜艇,为了执行大陆封锁,打下封锁链条的最后一个关口就是俄国。希特勒是执行海狮计划不成,明知道美国迟早参战,为了避免未来两线作战,在东方可以获得石油等战略资源,先行打击俄国。其次是,这两哥们确实高估自己力量了。拿破仑没能消灭俄军主力,直扑莫斯科,后力不足,证明占领对方主要城市不是战胜的关键。希特勒是注意消灭俄军实力了,但在民族政策上太不得人心,战线拉的太宽国内总动员太晚。再次是,这两个人对俄战略目标达到联盟就不错了,都能可能实际让俄国战败。拿破仑是后方不稳,无论是西班牙还是普鲁士奥地利,都是表面臣服,不然不会一战败就基本退到法国不远的莱茵同盟了。希特勒更差,有美国对全世界的军援,德国就不可能赢,即使占领了高加索最后还是守不住。所以俄相对德法地大人多,达到胜利后迫使俄国结盟,对英美开战才是正确战略。




一个人认识自己,是非常难的,所以犯这样的错误再所难免




是人都会犯错




感谢邀请,恰好现在正在看地缘战略方面的内容,这个问题,可以用德国大历史学家,路德维希·德约在《脆弱的平衡:欧洲四个世纪的权势斗争》中的有关国际体系中的大洋机理与大陆机理的关系分析来解释。换句话说,想要分析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犯了同样的战略错误,进攻俄国(沙俄和苏联),需要从国际体系整体角度来分析。

路德维希·德约:《脆弱的平衡:欧洲四个世纪的权势斗争》

(来源:京东图书)

根据路德维希·德约的解释,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霸权觊觎者,他们追求欧洲霸权最主要的动机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大陆经济区,而他们用以对抗主导性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则是不同形式的大陆封锁。因此,对于英国这样的主导型海洋强国来说,一旦某个强国取得欧洲霸权,那么欧洲(欧亚大陆)体系就会对它封闭起来。而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大洋体系和大陆体系间所起到的主导性商业中介作用,所以他们不可能接受大陆体系对他们的封闭。另外,一旦某个像拿破仑帝国,纳粹德国这样的霸权觊觎国控制了欧洲大陆,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快速增长,而且有望使得霸权觊觎国在海洋能力上获得急剧的提高,即取得欧洲(欧亚)大陆霸权将会使得一个大陆强国获得足够的资源,从而有能力动摇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在经济和海军上的领先优势。因此,如果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如果想要保持自己在经济和海军方面的领先优势,进而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就必须要保证(欧洲)大陆体系和全球海洋体系向它开放。

拿破仑

(来源:Wikipedia,下同)

正是因为对于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也就是自由主义霸权来说,它们的利益之所在就是必须保持欧洲大陆(欧亚大陆)体系和全球海洋体系的开放性,这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所以主导性海洋强国及其继承者有着强烈的动机来阻止任何大陆强国取得欧洲霸权。历史上历次霸权觊觎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失败,正是由于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于欧洲大陆局势的不断干预。所以德约才说英国是大陆均势最雄辩的保护者,同时也是它自己全球主导地位最沉默的捍卫者。历史上的“大洋机理”之所以能够始终遏制并击败旨在取得欧洲霸权的“大陆机理”,关键是由于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大陆局势的干预不仅激发了其他国家对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这样的霸权觊觎国的反抗,而且导致了霸权觊觎国与欧洲大陆东侧的大陆强国的冲突。

拿破仑兵败俄国示意图

(线条粗细代表拿破仑的军力,浅棕色为拿破仑进攻路线,黑色为拿破仑撤退路线,同时对应的具体日期及当日温度)

具体来说,由于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在与海洋强国英国的较量中无法真正压倒对方,取得胜利,所以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转而以相反的方向的进攻作为对没能压倒英国的补偿。拿破仑和希特勒这样的霸权觊觎者总是反复的犯下这样的错误,造成的结果就是潜在的欧洲征服者最终总是发现自己被夹在英国和俄国这两个侧翼强国中间,从而使得他们的称霸努力最终注定要反复遭到失败。

希特勒

而之所以拿破仑和希特勒一定要与俄国这一欧洲东翼的大陆强国发生冲突,其根源就在于俄国作为横霸一方的心脏地带大陆强国,与海洋强国英国同样不能容忍其他国家取得欧洲霸权,因为这将严重威胁到它们自身的利益与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动态图

历史上拿破仑帝国以及纳粹德国这样的霸权觊觎国,不断的以这种同样的方式发展出一种只会不断增加其失败可能性的战略,某种意义上为欧洲均势的反复形成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与拿破仑与希特勒争夺欧洲霸权失败相对应的是,欧洲大陆均势实际上也正是历史上主导性海洋强国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之一,即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的优势地位与欧洲大陆的军事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拿破仑和希特勒之所以会犯同样的战略错误,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在面对无法彻底征服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的情况下,不得不将目标转移到欧洲大陆东翼的心脏地带陆上强国俄国,但却又没能成功征服俄国而带来的必然失败。这是欧洲历史上的国际权势斗争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确实,我等作为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局外人与旁观者,总是觉得历史上很多错误不该犯,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想想,我们成了局内人的话,也难保不会如此行事,因为啥,因为人性固有的特点:人总是高估自己实力,尤其是名人,有了成就就更加膨胀,就越觉得自己无敌。尤其大国,侵略他国顺风顺水,就更加高估自己的战力,觉得全球无敌似的。

拿破仑击退过多次反法联盟,要知道几次打败的都是欧洲列强,拿破仑凭借高超的战略与战术将他们踢得人仰马翻,最终扩展了法国疆域,而欧洲更是仆从国无数,这种情况下反过来让拿破仑过度自信,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从而忽略了很多现实的困难,比如路途过远,比如天寒地冻,即使脑子里知道这些,但是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肯定能搞定这些不利因素,还安慰自己:之前多上次我不是在危难中胜利了吗?这次也没问题,于是,发动大军,于是战败,于是产生了所谓的错误。

希特勒呢,当时欧洲基本也是为德国所有,德国差不多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法国都被自己干趴下,英国躲在小岛上不敢出来,这个时候一个苏联能有啥怕的?苏联确实大,整个吃掉确实有点难,不过不需要完全吃掉啊,完全可以仿照对法国模式,占领其大片土地,最后苏联不得不投降,然后扶植了傀儡政权不就得了。于是,闪击苏联,不过,这次闪击把希特勒自己的腰给闪了。

后人哀之,却不会鉴之,原因就是人性膨胀之弱点。这点没法改,所以,从古至今,直到未来,从来都会“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有个杂志举办了个投票,让大家选出“人类有史以来最不该犯的战略错误”。结果“武力进攻俄国”高票当选,强横如拿破仑、希特勒在鼎盛时进攻俄罗斯(苏联)吃了几口雪也只能灰溜溜的退了回来。

那么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都要武力进攻俄罗斯(苏联)呢?

其最主要的原因都是意识形态。

先说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新兴的革命政权引起了欧洲诸国王室的恐慌,所以他们组成了反法联军妄图将法国革命扼杀掉。后来由于一系列内部派系斗争和外国皇室联军的军事压力,让拿破仑这位当时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为了法国皇帝。(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居然都成立了军事独裁体制政权,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比如法国的拿破仑、英国的克伦威尔。)

新生的法国和这位天才的统帅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臣服。所以拿破仑带领着法军精锐和整个欧洲的扈从军踏上了征服俄罗斯的道路。一开始顺风顺水攻下来莫斯科,不过因为过长的补给线和极度寒冷的天气法军战斗力大减,最终大败。后来第六次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流放了拿破仑。

把欧洲踩在脚下的拿破仑无法凭借海军战胜英国,所以选择陆上进攻俄国,打败俄国后英国独木难支只能选择投降。而俄军的战斗力在欧洲来说算二流水平,法军在那个时代陆军是最强的。这也是做出远征俄国决策的重要原因。

再说希特勒。

纳粹德国和苏联也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矛盾。纳粹德国是宣扬种族主义的,其理论基石便是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而如此伟大的民族应该拥有更多的资源土地。但是劣等民族占据了这些本该属于日耳曼民族的资源,怎么办?灭绝他们。所以纳粹消灭犹太人以获取他们的财富,进攻苏联以获取他们的土地。

苏联人口的主体是斯拉夫人,是纳粹要消灭的族群。而苏联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苏联的观点里,不管是纳粹德国还是英美盟军都是资本主义政权。都是他们要消灭要改造的阶级,苏维埃红旗终有一日要插满全世界,所以苏联与纳粹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有希特勒横扫欧洲后的情况跟拿破仑很类似,一方面海上力量不足无法突破英军防线攻取英伦三岛,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让希特勒有信心战胜苏联,只要苏联倒下英国也只能选择屈服。然后纳粹550万部队分三个方向突袭苏联,同样是因为过长的补给线和极度的严寒天气使得德军战斗力大减,最终大败。后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历史有时何其相似。




拿破仑和希特勒,来自完全不同时代、国家的两个人,从某个意义上来看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欧洲杰出的军事家,他们所领导的战役皆有不同程度的非正义性,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转折点皆是由攻打俄国(苏联)引起。对此,不少人们不禁提出疑问:为何他们非要攻打苏联(沙俄),先统一其他地方,强大自己后再攻打俄国(苏联)不可取吗?

回答:不可取,这是一场决定性战役,赢了则称霸欧洲、甚至全球,输了就前功尽弃。先来分析下两场战役的历史背景。

拿破仑在攻打沙俄前,称得上战无不胜。除了与英国的交锋吃了败战,其余战役皆胜利,就连欧洲各国接连组织的几次反法同盟都被他直接碾压。不过欧洲大陆上还有一个国家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内,那就是沙俄。而他明白相比于英国这个冉冉上升的资本主义海洋强国,仍处于封建统治的陆地国家沙俄更利于攻打。他认为只有把沙俄踩在脚下才能征服英国,成为欧洲霸主。

而希特勒在攻打苏联之前,他几乎打败了欧洲大陆上所有国家,只剩下英国孤悬海外。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希特勒主攻西欧国家,他还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就在英国命悬一线的时,苏联在“冬季战争”中惨败芬兰。这使希特勒改变了作战方向,转攻苏联。他认为苏联连小小的芬兰都打不过,可见其实力一般。而英国怎么说都是老牌儿的工业强国,且新上任的丘吉尔绝非等闲之辈,更何况它还拥有美国的支援。另外希特勒不论是从人种血统、国家性质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苏联早已厌恶至极。除此苏联幅员广阔、资源充沛,不仅有利于德国剩余人口的生活与居住,还能解决德国工业原料供应等问题。也就是说,一旦拿下苏联,英国就唾手可夺,到时候德国就真的称霸世界了。

但拿破仑和希特勒称霸全球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实际上当时除了英国,大部分国家皆在他们控制下。所以题目中所谓的其他地方,无非就是英国。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以及当时希特勒与拿破仑所掌握的情况来评判这两个国家,确实选择苏联(沙俄)更正确。一是军事实力的悬殊对比,英国无疑更胜一筹;二是自然资源的富足对比,苏联(沙俄)诱惑力更强。换句话说,在拿破仑和希特勒眼中,苏联(沙俄)是一只相对容易得到的大肥羊。但是他们忽略了战斗民族的坚韧性以及高纬度地区的极端气候,而这两点正是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以我们当下人的眼光看待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战略,确实有所欠缺。或许攻打英国就真的赢了,但是我们绝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历史,而是要设身处地的融进时代背景,否则历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