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家长应不应该用命令式跟孩子相处?

2023-06-25 11:15:43 条浏览

命令方式让孩子养成了受训的习惯,长期这样会使孩子在外面熊不起。




千万不要!!!!!是在养娃,不是在养奴隶

要毁灭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被安排好的环境中,而爸妈动不动的命令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坏安排。

这种命令式教育会带来哪些问题?

第一,自卑。这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常见的症状。

一般来说,有命令就会有责罚,建立了不平等关系,难免有些时候会基于家长的心情来选择惩罚力度,心情好管都不管,心情差的时候就算孩子说话声音太大都有可能挨上一耳光,这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失控的感觉,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才是好的概念。

为了抵御随时可能降临的责罚,完成父母的命令,他们会过于苛求自己,认为自己遭受责骂、不被父母喜爱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完美,同时也会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避免自己“不好”的方面被发现,从而成为父母责骂的理由。这种自卑会让孩子喜欢呆在自己的幻想空间里,不愿意与别人接触,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在越来越强调协作与人际互动的社会里完全无法适应。

第二,懦弱。由于所有好坏标准都来自强权的要求(一开始这个强权就是父母),因此孩子会习惯遵循强权的要求,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将做出决定的权利也出让给了强权。孩子一方面渴望着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一方面又不愿意去承担责任,从而陷入一种强烈的人格失调的折磨中。为了不断获取到别人的关注,孩子还会在人际关系中以无原则的退让和讨好来“贿赂”别人,从而对别人侵害自己的权利很难有抵御能力

第三,桀骜。由于经常被命令,孩子对父母依赖感加强,对老师学校的信任感会变得很差,这种对“权威”的不信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劣迹斑斑的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或多或少充斥着暴力,这些孩子对权威的不信任让他们无视规则,不尊重老师,对长辈的教育也会存在很强的鄙视和抵触情绪,崇尚强权和暴力。特别是有些少年犯罪入狱后,你还依然能够从他们对警察的藐视态度中察觉到这种不信任的情绪。他们会不断在心里诅咒那些试图给他们引导的人:“难道你要像我父母那样来命令教训我?滚开吧,我好的很,不需要你的假仁假义!”

第四,愤怒。由于总是被强权要求自己,这让孩子从小的“自由”感很差。越稀少就越珍贵,孩子会非常在意自己仅剩的私人领地,不愿意任何人来侵犯。一旦有人妨碍到自己的“自由”,迎来的就是孩子最激烈的反抗——愤怒。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喜怒无常,没有耐心,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更为可怕的是愤怒产生的恨还可能会变成一种奇怪的诅咒,一直延续到子孙身上。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经常遭受这种责骂,他就有可能会出于对父母的憎恨而过分溺爱、迁就自己的孩子,结果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由于接受太多溺爱,自我变得很脆弱,对于别人的关注就会陷入病态般的渴望。这些孩子会认为自己如果没有人关注了就是被抛弃了,这会很恐怖,于是又会想方设法要去夺取别人的关注,最好能永远只把对方的注意力限制在自己身上。而最好控制的人莫过于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就这样,爷爷辈的一些行为模式又会完美地出现在孙子辈身上,这些孙子辈们在面对自己的伴侣和子女时也可能会经常责骂和贬低对方,以此来传递一个控制信息:“你太差劲了,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了,快来求我吧!”

父母是孩子的塑造师,种下什么种子就只会得到什么果实,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人还真是不称职得可怕啊。

图是孩子爸爸带娃读书时拍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站在他们的高度陪伴他们认识世界,孩子不需要命令[打脸]




得看孩子在哪个年龄段




作为一个各格的家长,应该跟孩子有更好的需要沟通,是心灵的沟通,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去接受自己!




必要时要命令。熊孩子不懂事,有时没办法讲道理。




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学会反思自己,想想自己跟孩子的相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会有样学样。父母应该注意什么,哪些事情是需要“刻意”去做的呢?

1.学会尊重父母

为什么很多孩子到大了以后,对父母一点也不尊重,父母根本管不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做父母的经常当着孩子面互相拆台。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互相赞扬对方,不要互相贬低和拆台。如果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互相拆台,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没有敬畏心,也谈不上尊重和孝敬。在孩子眼里:妈妈总说爸爸的不对,爸爸又总说妈妈的不好,那证明你们两个人都没什么让我可学习和佩服的,我又凭什么要尊敬你们呢?

2.培养谈话技巧

培养孩子谈话技巧,包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暗示调整自己的反应,介绍自己,表达同情等。和家人对话是孩子学习社交技巧的最好办法。父母可以和孩子做“客人和主人”的游戏:一人扮演主人,另一人扮演客人。主人的工作是运用说话技巧了解客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观点,力争让客人感觉向在自己家一样。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把这个场景录下来,然后大家一起看看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做的好和做的不好的地方。

3.家庭定期交流

召开家庭交流会,每次限定时间在5分钟到10分钟。父母和孩子围绕一个话题,自然谈话。孩子可以说自己喜欢的玩具、游戏、电视节目等。全家轮流谈话后,针对谈话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相互评价。这样的目的是教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让他的谈吐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4.转变教育观念

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以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家长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学会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孩子感觉受到了重视,才会有和父母倾诉的欲望,才会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5.要多陪伴孩子

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陪他们出门,陪他们去逛街,陪他们去看电影。陪伴的时候,能倾听孩子的心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重视。孩子也就会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说出他们的感受。




不应该,达不到好的效果,易引起反感抵触,应该首先沟通,共同商量确定处理学习生活中各种原则,然后共同遵守。




两者都从在




我坚决反对。我跟我的儿女说过。你们不用怕我。你们把我当成你们的最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不懂的都可以问我。我们一起交流。我们现在相处得很好。




谢邀。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家长要有威信,也要和蔼可亲。有奖有罚,规矩要用命令式,错了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但生活上一定要慈爱呵护,要一分为二的对待。




不能




和孩子相处,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朋友似的,和蔼可亲。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好多事要顺着来,不能盲目乐观,还要观察孩儿的一举一动。发现错误,慢慢引导,点到为止。




都说现在家长不好当,前些日子看到有人发了张图,似乎父母的权威感随着孩子年龄和知识量的增长呈下滑状态。身为父母,都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威严,又能与孩子和睦相处。那么,什么是正确与孩子相处的打开方式呢?

一、互相尊重,获得信任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容不得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感,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接受自己的观点,容不得孩子半点反对。任何沟通都是相互的,只有单方面听从或命令,会导致亲子感情日渐疏远。让孩子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适当尊重孩子的需求,可以增进信任感。

二、耐心聆听,促进沟通。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事例。在小男孩3岁的时候,有一次吃饭不小心撒了一些在地上。爸爸随口问了句“怎么搞的?”小男孩听完,又舀起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又掉到地上。正当爸爸怒不可遏准备发脾气的时候,小男孩的妈妈赶紧走过去,用平静的语气问他:“你干嘛饭倒到地上?”小男孩子回答:“爸爸问我饭掉到地上的,我要给他示范就是这样掉到地上的!”日常中类似这样的小事有很多,如果父母以自己大人的惯性思维去看待,没有耐心给孩子表达自己完整意思的机会,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每次孩子的想法还没来得及表达,就被大人迫不及待的打断,久而久之,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沟通容易出现障碍。

父母的权威感,是与孩子在平时的点滴互动中,相互信任而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平时信任度的积累,孩子缺乏安全感,尽管用命令的方式去严加镇压可以管住孩子一时,但是孩子终有长大的一天,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就是孩子长大后的样子。




家长命令式跟孩子沟通,只是体现我们作为父母高高在上的权威,但是其实是不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做事的内在意愿的。而且会导致叛逆,甚至丧失探索欲望。通过启发式提问来激励孩子自己思考生活当中可以用到的典型的启发式问题。你计划什么时候完成作业?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呢?孩子会告诉大脑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的思考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是从他能关注内心开始的。如果我们经常用命令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孩子听不进去,久而久之,要么叛逆,对着干,要么成为牵线木偶,孩子可能也会听话,乖巧了,但是付出的代价很大,孩子可能会丧失思考探索的欲望,也会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




命令式的沟通让孩子更加叛逆,家长应该如何避免

“吃早饭也这么拖拉,快点吃不然就来不及了!”

“现在都几点了,马上关掉电视睡觉!”

“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做错,我不是已经给你讲解过了吗?马上给我再抄一遍!”

这些场景家长们应该都很熟悉,几乎每个家长都对孩子这样吼过。大部分时候家长会用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且家长并没有觉得有不妥之处,反而觉得作为过来人,这样让孩子顺着自已的路线成长是一种负责,也是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办法。但是这样也会大大限制了孩子思考和表达。

其实谁都没有办法代替孩子成长,即使是父母也不行。当父母习惯性的命令孩子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时,孩子的逆反心理便得以激发,甚至会和父母的命令背道而驰。随着孩子不断的成长,自我意识会迅速觉醒,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已,也很想得到大人的尊重。大部分叛逆的孩子反抗的并不是事情本身,是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有时候命令式沟通表面看起来十分奏效,虽然孩子很不高兴,但是照着父母的要求做了,但是隐藏的情绪会慢慢积累。

那父母的命令式交流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1.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下面,只能服从。而孩子长期被压抑的内心,叛逆总是在不断的积累,到承载不住以后会爆发出来,可能会伤到父母,毁掉孩子。而在爆发以前孩子表面看也许就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等爆发时也许已经来不及了。

2.会让孩子产生沟通障碍,对孩子的影响很长远。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影响也会很大,容易和别人产生沟通障碍。听到上司下达工作任务时的语气,可能会不自觉的产生从心理的排斥,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甚至对朋友和同事稍微有命令的语气,也会十分敏感,而产生抵触心理。

3.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让孩子无法做到自律。

长期而习惯的听从父母的各种命令做事,也会让孩子产生出十分依赖心理。如果没有人帮助自已安排学习和生活,就变得不知所措。而这样的孩子也无法长期的自律,碰到困难时会选择放弃和退缩。

可见这样的命令式的沟通是不可取的。沟通应该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为基础,通过引导或建议的方式进行沟通,让孩子更容易明白对错,而发自内心的遵守和执行。

在和孩子交流时在语气上稍作改变,就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想法。

1相比于居高临下的命令,孩子更容易接受平等的沟通,比如“去把地板扫干净”和“请帮妈妈把地板扫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效果可能相差很多。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更喜欢受人委托,帮助到别人,获得成就感。

2命令式的“你一定要……”和“你必须……”换成商量的语气,“能不能……”和“……这样会不会更好?”,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更有决定权,也有了更多的表达的机会,对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表达的能力提高大有帮助。

感谢您阅读完全文,祝您学习愉快。您的一个转发与关注,就是对小贝最大的支持!




我觉得不应该用命令式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不尊重的对待,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家长应该多用沟通代替对孩子的命令。

当家长用一种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说话的态度往往是非常的简单并且生硬,而和孩子沟通时,说话的口气往往也心平气和了不少。平和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粗暴的态度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所以温和的沟通比生硬的命令往往更有效。

当家长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时,孩子在接受命令的同时是被动的,而沟通时孩子是主动的,以被动的姿态,主动的接受就多了一种愉悦的心情,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

命令,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家长应该学会平等的和孩子说话。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呼来唤去,常常用命令的语调对孩子说话,长此以往,孩子们慢慢的不吃这一套,常常会将父母的一道道命令当成耳旁风。

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慢慢的会有羞耻心,如果家长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跟他说话,那孩子就会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会觉得家长很不尊重自己,甚至会想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让孩子内心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是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的前提。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认真的考虑孩子的想法,不要总觉得他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爱孩子,总是替孩子考虑和安排,却很少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要父母觉得好的,孩子就必须接受,其实这对孩子也非常不公平,而且影响亲子关系,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冲突激化,也是源于此。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应该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相处。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做事情的边界和界限在哪里,但是不能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对话,而是要和善温和的语气,如果家长只是用命令,斥责的方式和孩子说话,那么孩子会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看父母脸色行事的坏毛病。




常见的家庭相处模式我比较推崇轻松的朋友式。像朋友一样相处,孩子更放松,能够平等地和父母交流。如此,父母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然,另一方面,孩子毕竟还年幼(年少),家长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指导和帮助未必就是以命令的形式出现的。鼓励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出方案和建议。

家长是应该保持有威信,而不是以威信来“挟持”孩子。




这是久明老师《一年级孩子培育说明书》中的目录,说明书包含20个常见问题、两大培养方向以及一年级孩子五大特点规律。

掌握这些,做和善不焦虑的妈妈。




家长和孩子用命令声的口吻说话。首先我是不赞同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朋友。易师易友的家长与孩子相处起来更容易一些。以朋友的口气站在孩子的立场,给孩子一些建议,一些教导。孩子犯了错误,出现了问题,有时可以用命令的口吻严肃一些。




这个问题,让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别人用命令的方式和你交流吗?对子孩子,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育需要一颗安定的心,否则,孩子就会成为被焦虑情绪迫害的重灾区。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逐渐趋于成熟的思想和独立意识,这对于孩子成长而言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难道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提线木偶,被动而消极得听从来自外界的每一个指令吗?当孩子开始学会反驳,我们首先要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在这样的心里定势下,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并给予合理建议。

当家长面临教育问题的当下,有种迫不及待看到孩子按照要求而迅速改观的崭新模样,如果不能立刻实现这样的效果,家长就会用情绪化的态度来训斥,命令,甚至体罚。短期来看,效果是立竿见影,殊不知从教育的长远效益来看确是大大打了折扣,不仅孩子当时的错误会很快重现,而且出于自身的利弊衡量,孩子会开启内在的自我保护功能,于是就会有了掩饰,撒谎,应付,淡漠,甚至爆发更大的冲突。因为那时当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是在家长的权威之下被暂时掩盖了起来。

也许你会说我们给了孩子尊重与赞赏,可他就是不听,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的话并非圣旨,孩子有他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凡事都要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事实上的独裁者。当孩子不听的时候,恰好是家长自我反思的好的时机。我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的语气和表达是否恰当?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

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那就是用请求来代替命令。通俗点来说,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在于,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而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在我看来,请求是亲子沟通的一个捷径。当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得接受请求。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做的往往比我们期望的还要好。我们能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喜悦。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会带给孩子完整的自尊体系。而如果我们命令孩子,就算他们勉为其难的做了,我们从他们的表情和态度上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满,当他们做的时候还会应付了事,偷工减料,而他们心中所隐藏着的不痛快的情绪,必然总会找机会来还给父母。即使有一些性格比较懦弱或者内向的孩子,没有把这些负面情绪还给父母,那他也必然会压抑在自己的内心,最终形成一些消极的处世态度和负面性格。

当我们家长接受了请求的方法,要去运用的时候,除了需要春风化雨的态度,还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如果我们在孩子拒绝我们的当下,把拒绝仅仅理解为孩子的自主表达,而不与个人颜面联系在一起的话,我相信亲子关系会由“控制-对抗”,转为“尊重-理解”,孩子就能更加主动的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很多时候,经验和案例都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总是用尊重的态度和请求的语气与孩子对话,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温馨,愉悦,富有弹性。你会发现孩子根本不用管,仿佛有一股天然的力量在指引孩子成长。

心理学家,阐述过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完善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自行推动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与这股力量相比,我们的命令控制和强迫反倒是苍白而无力的。所以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怎样控制孩子,命令孩子,而是去激发孩子的潜力。当然我们在必要的时候,也要适当地运用规则,约束孩子,让孩子懂得规则和边界。只是尽量不要依赖规则,而是去不断探索更加柔和温暖的相处方式吧。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