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13:09:03 条浏览
老而不死是为贼。我的理解是一个老人一路来遇过、见过事多了,对人生事物洞察明白吧。不知对不对望指正。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庄子》一书所云,实意是指盗墓者所为,“庄子”的庄有“肮脏”之意,有“脏腑”之意即肺腑之言,《庄子》一书的其之一意是专揭儒家的短,所以就有“老而不死是为贼”之句(暗指孔子),在《周易.系辞》里有云:作“易”者其知盗乎!?……盗思夺之矣…盗思伐之矣…。《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即:不管什么方法去盗,怎样去盗都是“盗”的行为,所以在《史记》云: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说,人家盗了的物品而你去观看观赏都不行,也是帮盗帮凶之为,因为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用于责骂老而无德行者。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个什么人?
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识,但原壤的很多行为,孔子是看不惯的!
例如,原壤的母亲去世时,不仅不行孝道,反而击棺而歌,又唱又跳!这就令孔子相当气愤!
原壤某次在会客厅等待孔子的时候,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还岔开双腿坐着。要知道孔子是特别讲究礼法的,为了表示敬重与礼节都是跪坐在地上,叉腿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举止。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
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小时候就不懂孝顺尊重长辈爱护兄弟,长大了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现在老了还不死,简直是祸害!然后就拿起手杖抽他的腿。”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
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看问题要看其本质
老而不死是为贼
描述的是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指的是一个人的观念
一个人
他的一生
如果没有遭遇大的变故的话
到35岁的时候
他的行为习惯
认知模式
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
那他从中年到老年
一般都是在他
已经定型的认知模式里
为人做事
但有一个普遍现象
就是人老的时候
他会变得渐渐顽固起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人的年纪大了
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
会变得有心无力
以及遭遇了一些人生变故后
心理会变得脆弱而敏感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他会在心理上
找一个安全的舒适区
所以他会牢牢地
守住他自以为是的观念
所以老年人的心理
会变得越来越顽固
而且他们还不喜欢变化
这就是故步自封
这也是老年人的
普遍心理状态
所以老指的是
越来越板结
越来越顽固的
身心状态
不死主要指的是
思维停不下来
因为老年人的心理
是脆弱和敏感的
并且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中
也是弱势群体
所以在围绕着他们的各类社会关系中
他们都是处于弱势的地位
有时也会受气受委屈
包括人生中也有一些遗憾
所以老年人的内心
会不停地叨叨
而且他们无法自控
做不到想停就停下来
所以不死主要指的是
停不下来的碎碎念
贼顾名思义就是偷的意思
那偷什么呢
对于老年人而言
有什么可被偷的呢
上面讲了
老年人经常处于
碎碎念的心理状态中
自然会消耗
大量的精气神
也就是处在一个
不断内耗的心理状态中
所以对于老年人而言
偷指的就是精气神的内耗
因为他们的思维活动
他们自己无法自主
也无法主动地停下来
这就是绝大多数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除了修行人之外
因为修行人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
他们能自主自己的思维
能够做到
精神内守而不虚耗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指的是老年人
脆弱敏感顽固的心理状态
不死指的是停不下来
无法自主的思维活动
贼指的是不断虚耗掉的精气神
老而不死是为贼
主要讲的是
大部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贼,这个字的原意是“祸害”;与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源自《论语》——
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孙弟②,长而无述焉③,老而不死,是为贼④。”以杖叩其胫⑤。(《宪问篇第十四·第四十三章》)
①原壤夷俟: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夷俟:夷:箕踞,即屁股坐地,两脚前伸,形状像箕,违反了古代双膝着地跪坐的礼节。俟:等待。②孙弟:同逊悌。不孙弟,即不遵守悌的礼节。③无述:没有什么贡献和成就可以称述的。④贼:祸害。⑤:小腿。
什么意思呢?
一天,孔子碰到了一位故交老熟人。只见这位朋友一点儿礼仪都不讲;俩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不是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跪坐”,而是如同现在人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上,双腿向前如同一个簸箕。
孔子非常不高兴。用拐杖敲着他的小腿,直言不讳的说;你自幼就不知道尊重兄长;现在一把年龄了还是一事无成;你这样的人活到现在就是一个祸害。
非常明显,在孔子眼里,“礼”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小看大,小时候目无尊长,不知道孝悌之人,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这样的人多活一天,就多一天祸害。
推而广之,所有不遵守公共礼仪,不讲道德的人,都是“贼”(祸害),不仅仅是“老人”。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钱穆《论语新解》: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白话试译】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警示我们不断反省自己,德行是为人处事的关键,人老了,没什么能耐了,但品行端正完全可以做得到。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说的,他说的这句话在特殊背景下针对某个具体人说的,并非是指的所有老人都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说的这个人叫原壤。原壤和孔子是老相识,当然孔子很了解他,知道这个人从小不注重修身,不尊重师长,成年了也没什么作为,还很不孝顺,比如,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跑去帮忙,帮着整理棺材,原壤不但没有悲伤的表情,反而敲打着棺木唱起来了。再比如,孔子去见原壤的时候,不是端坐以示对来人的尊重,而是伸着长腿毫无礼节而言。当时气的孔子抬起手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来历,孔子这句话指的是那些个别的坏老人,可不是说的所有老人。
现在,对个别老而不尊的人,也说他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答:请别断章取义!
1、历史记载:孔先生当时说这句话是对某个“不是人”。
2、请不要歪曲,引而上学,又一次扯上老人家们。
3、一直拿老人说事者,自己将会立即定格!
老而不死是为贼。
实际上是一句很实在的话。因为人到老了,就该死了。可是到了老的时候还是不死,就属于偷寿了。
偷别人的东西就是贼。何况偷寿岁呢。
现实中就是不管别的人家的闲事,也不管任何其他事情,只顾自己活着。有的书籍上写成偷生于世。
有的书本上把不管别人家的事儿不帮别人家的忙,不帮任何人的忙,该做的事儿也不做,只顾自己休息。甚至不论多么急的事儿,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自己去休息去,称作偷闲。
偷寿数,偷生,偷闲。都是偷字的应用,不要给理解歪了。
一个人能偷到寿数,长久不死,就是大贼了。
因此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一句夸奖的话,说的是他能把寿命延长,偷到寿数,而活了很久的现象。
所以,可活的时间久,寿命大的人,也是一种本事,本领。
而,短命,短寿,折寿,损命,夭折。等等,词句都是说这个人寿命太短了。
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