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对于整部书有何重要意义?

2025-01-16 15:57:47 条浏览

詞曲賦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創作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增強作品的高雅性和提高作品的品位。紅樓夢的詞曲賦一方面是一種手段,增加作品的可讀性,使各類人物生動活躍,有聲有色,另一方面深化各類人物的悲劇色彩,有助於理解各類人物。




要对中国文化作归纳,并非什么“和”文化,和,只是表象而已。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诗词”文化,定义中国为“诗词国度”似最准确。

从文化以语音表述形式开始时,她经历了,也经历着选择,淘汰,也即显示了文化前行痕迹。语言随思想认识逐渐完善,要准确表达“意”时,必要讲求“音”,以后文字出现,条理性,规则性,确定和模糊性多重意义要文字表现。文字即是思想和文化形态。

世界文化起始形式大多以“诗”这种形式表现,而中国“汉字”有特殊多重“意象”,汉字本身从创建时就是“诗”。

中国有许多俗语、谚语、俚语,都具有“诗歌”特点,事实中国书面语在形成之初就从“民间歌咏”作其源头,也即中国“诗词(词、曲、赋是诗形变,但其“规则”始终遵循着诗)”贯穿了整个民族繁衍进程,而且生长自“底层”。

中国人无时不生活于“诗词”之中。

对联、印章、园林、建筑布局、筷子、雕塑、酒茶……所有衣食住行都讲求:对仗、韵脚,格律,平仄,不说透,有余味,神游八极,这些就是中国人性格特征。

骈文不说,唐宋“古文运动”依然是向“诗词”作回归,不过是形式上相对自由了些。古风更偏于“歌”,更近于民间。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一个“浓缩”,自然要有“诗”,而且也正是“诗”体现了《红楼梦》只属于中国。其中“诗词曲赋”或暗示、或总结、或警醒、或游离于世外天界、或悟入骨髓,可以说一部《红楼梦》即是解释了其中那些“诗词曲赋”,所有“诗词曲赋”展作“生活样式”即是《红楼梦》。

“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但弊端在于“冷落”甚至“丢弃”了中国传统“诗词”,从而也丢弃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复兴,中国复兴要把更大精力用到对传统“诗词”认识、推广、学习上来。




首先,诗词曲赋是自古中国诗词文化的一部分,曾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赋体,诗经,乐府诗集,是最早文化形式。唐宋时期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元朝有戏曲。明朝小说西游记在小说中也运用了诗歌。曹雪芹在小说中有诗词曲赋,可以说囊括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有诗词歌赋,戏曲中的戏词,哲学的东西在文中都有。涉及面广,红楼梦是百科全书似的也不为过。说明作者重视传统文化,也在通过书中囊括的许多文学形式是值得传承,而这些又是来自人与社会,生活本身。文化与人,自然,社会紧密相连。文化文学,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来源于人,又回馈于人。

而红楼梦中诗词歌赋不是单独存在,存在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场面,有中国文化形成过程的展现,有再现诗词曲赋文化的历史。有了诗词歌赋小说的内涵更广,意义更多,美学价值更高。所要表达的东西富有灵性与浓缩性。值得探讨。

曹雪芹的红楼梦绝不是简单的十二金钗的故事,也不是单独清朝的故事,也不只是有曹家的故事。它的文化表现形式之多,构成内容形式手法之多,凡是作者心中尽知的知识文化,人情事态,政治风俗,不论朝代都在文中出现,浓缩。从正或反,从近或远,从方方面面表达出来了。

诗词曲赋蕴含许多作者所知,不为人知的事物,涉及许多世态人情,风俗风貌,各种人生的态度在里面,值得研究。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即红学家赞叹的“按头制帽”,黛玉的诗就真像是林黛玉作的似的,其他书中人物也一样,诗词已成为书中人物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基本上都是书的作者评论性的作品,或者干脆引用合适的传统诗词,只是用以点缀或抒发作者的感慨。曹雪芹的诗作水平也较高,用词自然,不生涩,感情真挚,属于“性灵”风格。尤其《红楼梦》首尾的诗词,以曹雪芹自己为书中人物,遥相呼应,意境悲怆,为《红楼梦》的悲剧风格定了基调。

书中曹雪芹悲怆的问答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到心酸处,荒唐逾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石头即灵通宝玉荒凉的问答诗: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偕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很喜欢《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百读不厌,并且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可以说是《红楼梦》的灵魂,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诗词歌赋隐藏真实的历史,这些诗词歌赋浸满了作者的辛酸泪。

都说唐诗是诗歌的高峰,但是,唐代诗歌或咏物,或抒情,都是直接明了。然而,《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表面上看是抒情的,背面却在叙述历史并且各个方面都做的淋漓尽致,无懈可击。

下面就我的理解介绍几首诗歌,愿大家批评一下。

说一说林黛玉的《五美吟·西施》罢。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用我们平常的思维理解这首诗。觉得这首诗应该是慨叹轰轰烈烈的生活也许不如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就如西施,虽然曾经红极一时,举国艳羡,但是最终不过沉湖而亡,让人唏嘘不已。到还不如相貌丑陋的东施,白发苍苍依旧在小溪边洗衣服。但是,在《红楼梦》中,他真实的意思就不是这样了。

一代倾城逐浪花,倾城说的是朱明,京城被李自成占领,所以叫倾城。浪花指的是满清。满清是水,例如后面的“今日水国吟”,所以,这里用浪花代表满清。

吴宫空自忆儿家,吴宫,指的是南京。因为南明首先在南京重建,所以这么说。

最后两句“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这里的头白,不是指的年老,而是指被满清占领了,满清是雪,满清做了皇帝,也就是说,雪成了中华的头,中华就是白头了。所以,东施也就是白头。

有点不好理解,但是作者的原意就是这样。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如请专家回答,也得写一本厚厚的专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动用了各种手段,诗词曲赋也是其中之一。在作者为典型人物拟写诗词曲赋时,先要限定该人的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甚至命运归宿,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不妨摘取片言只语,以咏白海棠诗为例,谈点滴感受。薛宝钗在诗中开门见山,就说珍重芳姿昼掩门″,告诫大观园的女儿们,我们是大家闺秀,要珍惜我们的身份,地位和名誉,不可让外人窥透我们的精神世界。林黛玉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反唇相叽,说只要半卷湘帘半掩门″就够了。我们要放松一些,何必那么死死地约束自己,封闭自己,应当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宝钗说,你们不是嫌我冷吗?知不知道淡极始知花更艳″,我可不像你们(指黛玉与宝玉)整天无故觅愁,愁多焉得玉无痕″,愁多了,玉也不光了。宝玉作了一番评价。出浴太真冰作影″,太真,显然即指宝钗,早前就因宝玉把她比作杨妃而引得宝钗大怒。这里宝玉又一次作此比喻,而且说冰作影,意即宝姐姐别生气,你確实有些冷面冷心;捧心西子玉为魂″,林妹妹虽然病如西子,但她的灵魂是纯洁高尚的。林黛玉说,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无父无母,寄人篱下,怎得不啼,怎得不哭?娇羞脈脈同谁诉?″谁才是我的知心人呢?倦倚西风夜已昏。″夜已很深了,我还未入睡,多么凄凉啊。理解可能有误,当笑话看吧!




《红楼梦》作为一部诗化小说,其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以及韵文,它们或情韵兼胜,或机智深警,或俚俗有趣,或堪破天机。无论何种,都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表现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和人物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词曲赋大都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在欣赏这部分内容时也能窥测到相关情节和人物结局。包括书中起纲领性作用的《好了歌》及注、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十二支曲、节下灯谜诗,甚至有贾宝玉和众姐妹结社而作的咏物诗,如《柳絮词》,联句诗,如凹晶馆里林黛玉、史湘云、妙玉所联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等等。再进一步具体分析,如一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只曲子的主人公乃是宝钗,但却是以贾宝玉的口吻写成,在他心里一直坚持的是他和林黛玉的前世的木石之缘,所以即便是宝钗最终嫁与宝玉,与他“齐眉举案”,也不过是“好知运败金无彩”的凄凉命运,“琴边衾里总无缘”。

再如《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在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中的后四十回的续作里,贾宝玉二游太虚幻镜,看到这首判词,又看到周围有破席和花的影子,便大惊痛哭。袭人是宝玉最为亲近也是宝玉最离不开的人(精神上是林黛玉),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深得贾府上下喜欢。只不过最后仍然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似是背叛了与宝玉的感情。还得曹公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委婉批评。

二、表达人物心境,表现人物的性格。

用诗词曲赋衬托人物心境,并能贴切不做作,恰到好处,这是其他古典小说所不能达到的高度。《金瓶梅》中的诗词引用者居多,打油、戏曲、话本、小曲儿,总是不能与小说完全融合,潘金莲在思念久不至她处的西门庆时唱的<山坡羊&;小曲儿是传达她对西门庆的满腔思念和怨气的,然这思念中又有几处为真呢。再如《花月痕》中诗词太多,千篇一律,一句“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就已经写尽一切。若说红楼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所写的几首《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唐多令》等中,《秋窗风雨夕》作于黛玉宝钗确立友谊之时,黛玉有感于宝钗的宽怀照料,自责往日对她的猜忌与小性儿,却又羡慕她不像自己寄人篱下,于是在秋花惨淡、秋灯青黄、秋窗夜色、秋风呼啸的综合作用下,一片秋情牵动,林黛玉的伤感总是带着诗意的,词之意境与她临窗独自洒泪的画面是能完美契合的。这不仅展现了林黛玉的酸楚心境,也表现她善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三、再次就是“文如其人”的特点。

全书中所有的诗词曲赋都是按照书中人物身份、地位、才情、学识、性格因素进行安排的,湘云才思敏捷,豪爽开朗,因此每每联诗之际独她最快,又常常带有“精致的淘气”的感觉;邢岫烟品行端方,出身清寒,其诗也如山中云岫般飘逸富有神韵;薛宝琴自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作就《西江月》“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一般“声调壮”。但最具代表性的无非是才情在伯仲之间的钗黛二人,潇湘仙子的诗作风流别致,具有林黛玉式的悲伤风格,创作个性上近乎诗仙李白;薛蘅芜诗品如人品一般持重含蓄,“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对自己定位,偶尔也会语出讥讽“愁多焉得玉无痕”,如同她在被黛玉奚落之时偶尔忍不住也会锋芒几句,但总的来说擅长律诗的宝姐姐是和杜甫很像的。

四、揭示深化主旨也是一重要作用。

一曲《祭芙蓉女儿诔》不仅寄托着对晴雯的赞颂和悼念,推广而及更是对大观园众儿女共唱的挽歌,是对美好事物惨遭辣手的痛心,对黑暗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控诉,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贾宝玉在和薛蟠等宴饮时所唱的一首小曲《红豆词》,更是在有声无声之间表达他对与黛玉之间感情的执着。

总的说来,这些诗词曲赋的创作都是各尽其职、各有其所司的,但脱离了小说环境,这些优美篇章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整部《红楼梦》都是由诗词串连在一起,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词曲赋大集合。诗、词、曲、赋、灯谜、酒令等,“文备众体”,“艺铸一炉”,应有尽有。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有四个特点:个性化诗词“按头制帽”;情节化诗词;借题发挥,如《芙蓉女儿诔》和《红豆曲》《姽婳词》;暗示未来的谶语性质的诗词,如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

一、对人物命运结局的预言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元宵灯谜,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爆竹”和“算盘”分别预示元春“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的结局和迎春算盘似的命运及嫁后境况,宝钗的象征孤寂凄冷的竹夫人、惜春的佛前海灯等人的结局,贾母“荔枝”(寓离枝)贾府“树倒猢狲散”的预言;通过酒令、元春看戏的戏牌名等暗寓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前景谶语。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作者通过匾额、对联的穿插运用,自然而有序展现“大观园”各处园林景观,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中借元妃及贾府公子小姐们游赏大观园时的应景题诗,描绘了大观园奇秀无比的景色。

二、刻画人物性格

曹雪芹深谙“言为心声”之理,他善于揣摩不同的人物和性格,更善于用诗词去融合这种特定的身份和性格。他通过诗社这一特殊形式,把具有代表性的海棠、菊花、螃蟹、柳絮作为咏物,把几个人物置于同一环境,以同一诗题、不同诗作来揭示人物。使他们面对同一命题,以诗代言,吐露心声。尤其是宝、黛、钗三人内心深处最微妙的心声。

薛宝钗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把她很端庄、矜持的形象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很看重自己的身份,很符合她封建淑女的端庄姿态,也符合其表里不一、虚伪世故的性格;《红楼梦》每一首诗都将人物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表露无遗。

大观园女儿们,同属于“薄命司”中人,在《葬花词》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柳絮词》等,可谓字字珠玑、真挚动人,像这样诗句情怀只有林黛玉具备。

极具代表性的薛蟠《哼哼曲》,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纨袴子弟的粗俗可鄙的印象。

岁月容易流逝,人生短促,不同题材中离别、相思之寓意,很符合大观园这些女儿们的心境和情绪。作者按照所要塑造人物的不同身份、性格、气质等,为他们量身订做出合体的诗词,“诗如其人”。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联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相得益彰,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之中。

三、中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曹雪芹《红楼梦》小说,里面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底蕴,比较典型的,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诗歌,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唐《长恨歌》之体的,有《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

《红楼梦》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是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个性化、情节化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




判词曲,是十二金钗悲剧人生的总结,预示了她们的结局。

我们在阅读中一步步地探索故事情节,品其中味。

《红楼梦》中每个人写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体现每个人的文才及思想境界。让读者熟知每个人的心思。

站在文学角度,更是一大贡献。举例子,林黛玉写的《葬花吟》和《桃花行》

黛玉以花喻人,问尽人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活得不快乐,寄居贾府,和宝玉的爱情不被俗世接受,过着“风刀霜剑”的日子,字字血泪,摧人心肝。

从《问菊》,我们看到黛玉

的个性,多愁善感,孤高自傲。然而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她是孤儿寄居贾府,孤独感很重。

现实中,除了宝玉,无人可诉。诗中把菊花引为知己,“问”的是心,问的是情,问的是人生。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俗话说,文章不写半句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部分内容的设置铺排自然都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那么遍布在《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各章节间的诗词曲赋,究竟有何重要意义?愚以为按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言简义丰地作人物出场介绍。比如小说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那部分,宝玉初出场时作者仅用两首《西江月》便把宝玉多情而不好功名、愚顽而偏僻乖张的性情底细写了个彻底,现摘录一首予读者明鉴:“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类似的如《警幻仙子赋》等无不为人物的出场作出了点睛般鲜活生动的描写。

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如小说开篇第一回,“癞头僧嘲甄隐”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癞头僧吟罢此诗,虽招致不明就里的甄士隐的反感,但此遭逢不久,甄家运势果然就急转直下,先是遭遇了元宵夜女儿丢失,近而女儿被拐卖到薛蟠家惨遭凌辱;接着又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万贯家财,沦落到寄人篱下、倚靠老丈人家艰难过活的下场……如此癞头僧随口占出的一首诗便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丰富小说中人物活动,丰实人物形象,为突出人物个性品质添光溢彩。此类诗赋在文章中数量就比较多了,比如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不仅表现了她天赋异禀的才情,还写出了她异于寻常女子的行为举止,更把她多愁善感、孤清高洁的个性鲜明呈现出来。另外诸如此类的还有小说三十八回,众女儿所作的“菊花诗”系列,不仅表现了大观园女儿们充满雅趣的生活日常,更把每一位诗后隐藏的创作者的志趣,抱负,性情等特征表现了出来,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侧面刻画的辅助作用。

四、判词类预示人物命运。在小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观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宝玉所看到的“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每一首判词,以及十二支“红楼梦仙曲”无不对贾府中众女儿的命运作出了旨意鲜明的昭示。如此,读者读来,便更能深刻领会到每一位红楼女儿们悲惨的命运遭遇,从而也更有效地深化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意义。

五、揭示小说主题。隐含整部小说主旨意义的诗,最典型的莫过于小说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首。诗中作者开宗明义,表明这是一部浸满作者和作品主要人物血泪的奇作。读者阅罢全文,果能感受到如鲁迅描述的那样“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的奇观!但尽管众人皆见仁见智,然而又有谁真的品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全部味道?恐怕最终都只能作“盲人摸象”的慨叹了!

以上观点乃愚一家粗浅之言,不足之处请众位师友不吝雅正!

(本文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作品通过《问答》首发,如若转载他用请务必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必予深究!)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