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7:45:39 条浏览
鲁迅先生有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面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读书或许也如此,想获得渊博知识,改变命运,首要多读多记多写,只有看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才有更深刻的体会。
大概只有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才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你如此,我如此,大家都如此!谁能在公平的时间里,获得比别人更多知识,唯有“勤奋”二字。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概所指学习读书没有捷径,唯有勤奋与坚韧,才有可能攀登知识的山峰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必定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志,革命虽然成功,但,还需努力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它用诗化的优美语言阐述了如何读书学习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事业上去,进而推广到成功上去,也就是说,成功是一定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这个道理本身没有错,但很多人往往扩大了它的内涵去理解,认为它的否命题也是正确的,也就是认为,只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就一定能成功,那还真不一定,因为这两句话本身就说的很清楚,“勤”只是“径”,“苦”只是“舟”,这“径”和“舟”是否就一定能把你引向成功,并没有下定论。也就是成功是一定要“勤”和“苦”的,但“勤”和“苦”未必就一定成功。
道理很简单,成功的要素很多,绝不仅仅是“勤”和“苦”这两点就能决定了的、譬如机遇、时代、你的出身、性格……等等。
我今天要讨论的是成功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思——思考!这恰恰是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最为欠缺的一个素质。
学和思的关系,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早就论述过,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并重,但他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不论他老人家的本意如何,中国知识分子“重学欠思”的思维模式慢慢的几乎渗透到血液里。我们看看从汉代的“经博士”开始,到隋代的科举考试,一直到满清灭亡,我们的知识分子两千年来研究的都是什么?无非是四书五经而已(后来扩大到十三经),没有任何突破,宋明理学虽然提出了“理”的概念,但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从佛、道那里借来了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已,也就是在方法论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但真正的里子并没有变。千百年来,关于四书五经的注疏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也都是注,也都是疏而已,例如光是解释《尧典》两个字就花了多达十多万字(那可是文言文啊!),就是没有任何自己独立的思想。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确实不善思考,他们经常说的是“圣人云如何如何”,他们挂在口头上的经常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他们对圣人之言不敢有一点怀疑,在科举制度这一相对公正的形式下皓首穷经的研究那浩如烟海的经典和注疏,可谓“勤”矣,可谓“苦”矣,思维却越来越僵化,形式也越来越机械,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只能做“八股文”,答案必须以朱熹的注疏为标准,不允许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完全变成了一种毒害压抑广大知识分子的僵化的教条和束缚。范进中举的悲剧是有典型意义的,那不但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
比孔子略晚,大约与墨子同时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在西方举起了另一面文化大旗,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文字著作,但却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苏格拉底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发问,什么都怀疑,到处与人争论,他的名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还说,“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的”。他的行动形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开启了西方人崇尚智慧、怀疑批判、勤于思索、探讨真理的精神。比如他问什么是美,有人回答骏马美,他问,那么高山美么,人回答美,他接着问,那骏马和高山谁美。就让人思考了,原来骏马也好,高山也好,都是美的形式而已,于是引发了内容和形式的探讨。
二是怀疑就得批判,批判就得争论,争论就得讲逻辑,于是逻辑学应运而生,而逻辑学是一切哲学、宗教等思想的护身符,逻辑上站不住脚,学说就立不起来。
在怀疑批判的精神和逻辑推理方法的指引下,使得西方人独立思考的精神异常活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终于在哲学、自然科学、宗教、思想、政治、经济等等领域取得了颠覆性的变化,让欧洲引领了整个人类的近代化进程。
怀疑批判的精神和逻辑推理方法,恰恰是我们所严重不足的,由于没有逻辑推理方法,所以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我比较赞同,孔子的思想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更严重的或许是,我们古代太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我们对圣人之学顶礼崇拜,不敢有任何怀疑,以至一直到了清代末期,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2300年前百家争鸣的水平,所以鲁迅才说,满纸的仁义道德,最终变成两个字,吃人。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可见思考对于成功有多么重要,不经思考的“勤”和“苦”可能巴你引向悲剧的深渊。
在此我绝无崇洋媚外之意,我只是客观的讨论我们的不足而已。我们五千年文化之所以屹立不倒自有它深厚的底蕴,譬如我们即使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下,也是留了“变”的法门的,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于是我们有秦代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变的暗流还是始终潜伏在我们的文化大潮之中的。而我们的儒家思想之所以两千年不变,也确实是因为它一步到位的提出了很多经得起考验的思想,比如仁爱,礼乐,忠义,孝悌,忠恕之理,中庸之道,家国情怀,宗族观念,民族气节,大一统思想,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在最近的新冠肺炎防疫战役中,向世界显示了千年智慧强大的力量,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把他们和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善“思”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必定会实现。
成功之道,在于刻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
我是这样理解的,书法要想达到境界,只有勤写,多写,多琢磨。从楷,行,隶,篆,草,甲骨文等等,都去琢磨,它的笔法,结构,形态,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当然说容易,学不易。所以唯勤奋,才是出路。凡事皆如此。
径是道路。如果你想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只有勤奋努力才是登顶的唯一途径。
谢邀!
只有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