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16:23:54 条浏览
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
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
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谢邀!当然是为了好认好写。
謝謝!
把中文的繁体字改成簡體字,無非是为了书写時省時方便,不存在其它什麼原因。
单就身體的体字,简体字就十分容易书写,正楷的話,只有七笔,而繁體的體,用楷书寫的話,我懶得去算有多少笔划。
不過,如果因為有了简化汉字,就完全拋棄繁體漢字,是愚昧的行為。
谢谢相邀!看看甲骨文,钟鼎文,到篆,隶,草,楷一路走来化繁为简,由象形到形声,汉字的演变主要是便于书写,便于传播。
涨姿势,古人说的拍马屁,原来指的就是拍马云:而中国功夫指的就是拍马云的功夫。因为50年代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了,机器工业时代,繁体字不便交流,所以政府要改成简体字。其实改的挺好的,只有写书法的人才会写繁体字。看现在用电脑吧,基本上都不写字了。文艺评论家潘龙江回答完毕。
谢谢邀请: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孔夫子发明的文字完全是繁体字,我记得小时候我的祖父,父亲都是用墨笔恭恭整整的写的繁体字,我的祖父还告械我们说,孔夫子不嫌字羞,只要笔笔有,后来到了我们这一代才改成了简体字,简体字便于简单,好写好认。
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有回答过,在此可再简单重复一下。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简”就是为了好在书写上便捷省时。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