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4 10:08:05 条浏览
赵十分推宠王,他的兰亭十三跋就是证明,可详加研读。
王是仙,赵是神
赵孟頫倡导王羲之书法的一个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
1.他完全继承了二王笔法的精髓,可以做到日书万字。
如果笔法不成熟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赵孟頫把王羲之的笔法简化了很多,所以我们通过学赵来追溯王羲之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2.赵孟頫的结构也基本传承了王羲之,特别是接近圣教序。
3.赵孟頫说结构因时相传,笔法千古不易的根据是:
因为从古到今使用的书法工具都是毛笔,毛笔没有变化,那么毛笔写出各种各样笔画形状的最高效的方法就不会变。
佳顺书法网络学院才主哥哥每日书法干货,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邀请!
赵孟頫是宋末元初的书法家,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稳健、笔法圆熟流畅,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书法上的成就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王献之享有“小圣”美誉。笔者认为赵孟頫在书法上倡导“二王”的具体表现和意义在以下几方面:
一、尊“二王”而立元风书法方向
唐宋时期,书法艺术已进入历史鼎盛时期,名家鹊起。唐朝的书法艺术是继魏晋之后第二个高峰期,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书法家,唐风书法特点为“尚法”,书法理论家对书法的运笔、结体、谋篇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使书法形成“法度严谨、体式完备、章法森严”的唐风特点。
宋朝书法艺术则抛开唐风的拘紧,开创宋人崇简的美学观点,涌现出“苏轼、米芾、黄庭坚和蔡襄”书法四大家,宋风书法特点为“尚意”,“未形之相、既形之心”,极书法之造意运笔,苏轼书法“体度庄安、气象雍裕”,黄庭坚书法“纵横奇倔、长袖善舞”,米芾书法“风樯阵马、快剑斫阵”,蔡襄书法“沉着痛快、姿媚豪健”,其尚意追求是书法雅、善、美的境界。
赵孟頫作为元初的书法大家,认为要立元风书法的特点必须正本清源、扬“二王”古风,因为唐宋书法家无一不受“二王”尤其是王羲之书法造诣的影响,其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名家,他们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艺术还以唐太宗收藏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及墨宝、宋徽宗收藏王献之80余幅书迹为鉴,说明晋风“二王”书法才是崇尚的典范,元风书法艺术走“崇古”方向。
二、学“二王”而以临名帖为途径
赵孟頫不仅是元代书法家,还是书法评论家,他在评论跋语中说:“《兰亭》诚不可忽”。认为在临写古人法帖上,“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
由于唐太宗将《兰亭集序》真迹陪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赵孟頫在56岁才得僧师赠《兰亭集序》摹本。他推崇“二王”,以秉承古法确立书法风格,坚持“二王”一脉书法为主要方向,在《松雪斋摹古》册页中,赵孟頫共摹了12个帖子:前三帖为摹王羲之,后九帖为摹王献之。
赵孟頫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建出儒雅遒劲、妍丽精绝、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
三、崇“二王”创立元明风书法“尚态”特点
领导宋代书坛“革命”的一代宗师赵孟頫,使元风书法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影响惠及明代书法艺术。清梁巘在《评书贴》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可谓精僻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各朝代的特点。如果没有赵孟頫对二王书法“崇古”的倡导,就没有元明书法“尚古”“尚态”的一脉相承。
赵孟頫对“二王”书法的倡导,使书法艺术朝“尚态”方向发展,对元明和现代书法艺术都具有深远意义。
赵孟頫所倡导的二王并不主要是大家能够看到的结构,而是深藏不露的笔法。
1.自唐以来,懂笔法的人越来越少。
2.二王的笔法特征就是刚劲有力,棱角频出!
3.元代的笔法已经濒临灭绝,所以二王的复古就显得更为重要!
赵孟頫是元代的伟大书法家。他博学多才,把书法发扬光大,一生多次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胆巴碑》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他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萧凡就减变古为今,启用的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是学者易懂易学易掌握。
2、赵孟俯的字结体秀美,外貌圆润筋骨内涵,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内实坚强,股价挺劲。我们不仅要学其形,而且重在学其神。在结构布白上要注意方正严谨,横直相安,撇捺舒展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
3、在赵的书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家的书法特点。这不是简单的柔和,而是结合众多古人的书法特点进行有机的组合,就像做菜一样物尽其用,才能烹调出最美味的佳肴。
4、他的书法最大特点就是形意结合有自己的意韵。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点画圆润,布白合理博得众彩。他生在宋末成功于元初,基础扎实,他的楷书一半儿多是行书,是楷书向行书过渡最好的教材。
5、他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想法,是元代复古的领军人物。他强调学习古人的用笔重视“意”的作用。他的楷书法度森严、笔画精到、姿美洒脱,他的书法风格是以古为鉴,继往开来,影响了整个元代的书坛所以后人把欧颜柳赵列为四大楷书名家。
仔细比较一下,赵孟頫对书坛的影响力和贡献值,其实都远超过了与其并肩的“欧、柳”二家,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巨匠。
可以这样说:中国划时代的书法家,只有三位:一是王羲之;二是颜真卿;三即是赵孟頫了。赵孟頫倡导二王书法,以实际效果表现来看,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古”。以思想意义来说,完全可媲美西方的“文艺复兴”,其伟大与广博,则可以说只手擘起了东方的“文艺复兴”。。。
赵孟頫复古是全方位的,不仅在书法,其绘画、文章、经济(经世济民之道)上等各方面也有所体现。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和往来书札中可以体会到,经他摘录的前人经典文学作品,又被他赋予了纯粹文人的儒雅与君子风度;他的绘画,弥漫着一种上古的稚气,但又渗合着现代的精妙笔墨,让遥远的气息瞬间适应了现代呼吸需求;他的只言片语中,无不时刻透露出儒、释、道的真灼,但又是那么的与生活情怀息息相通。
赵孟頫借书法或者说借用二王书法,深刻描绘了一个中国文人,或者说是东方文化的最“初心”的形像,是中国传统书法“去伪存真”的最佳“标榜”。所以“集大成”的历史定位,与“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盟坛坫者也”的评价并不为过,也是我们看待“二王”书法的最佳注释。。。
[临池管窥]祝新年悦乐,谢谢阅览!
赵孟頫倡导学魏晋“二王”,具体表现在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认为《兰亭序》法度、神韵皆备,故对王羲之的《兰亭序》下足功夫。有史书记载,他临摹《兰亭序》多达上万本,也有说他临摹达数百种,现传下来的赵孟頫临《兰亭序》也多达十余种版本。如图一至图五为赵孟頫临《兰亭序》的不同版本。
赵孟頫更崇尚《定武兰亭序》。唐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根据摹本临拓刻石,战乱中石碑遗失,北宋时又发现了此碑,并置于定州州治(定武),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在大德三年(公元1310年),当五十七岁的赵孟頫得到了定武兰亭帖拓本时,大喜过望,曾先后为之题跋十三次。在跋语中说:“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
赵孟頫竟会如此崇尚定武兰亭帖拓本,一定有他的独到见解,可惜无从考证。也许是他认为其他后世所传《兰亭序》皆为唐以后辗转勾摹,笔墨气韵渐去原迹。
现以“定武”、“冯承素”和“赵临苏博本”为例,以“永和”两字作一比较:如图六为《定武兰亭序》、图七为《冯承素兰亭序》、图八为赵孟頫临本《兰亭序》(苏博本)。从三图看,图六字体最为规矩,也许碑刻缘故,笔法、笔势不明显;图七结体灵动飘逸、点画书写自然,笔法、笔势明显;图八结体居于两者之间,这也许是赵孟頫认为《冯承素兰亭序》勾摹有失原迹;也许是如有人所说,大凡书法大家如欧阳询、赵孟頫等临《兰亭序》注重神似,而忽视形,而冯承素虽不是书法大家,但勾摹一流,故忠于原帖,形神兼备。
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但赵孟頫的临本,可谓笔法精到,一笔不苟,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犹如神仙蜕骨,王羲之再世。(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我没那个水平,不知道。
可看其兰亭十三跋。
王羲之,笔式如神,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式,,,
谢谢邀请!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攻书法,精绘艺,擅金石,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也善写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有“赵魏公好学尤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遍,盛名光照四海”之说,被称为“元人冠冕”。
在元代书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转而取法书圣二王时,而倡导书坛“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就是一代宗师赵孟頫。他穷其一生追随二王”一脉书法,把“崇古”诠释到了极致。赵孟頫五十七岁时才得到了僧独孤所赠的定武兰亭帖拓本,曾先后为之题跋十三次。在《松雪斋摹古》册页中,赵孟頫共摹了12个帖子,前三帖为摹王羲之,后九帖为摹王献之。
他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建出儒雅遒劲、刚柔并济、淸和洒脱的书法境界,以鲜明的领创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卓立于当时的书坛。他在跋语中说:《兰亭》诚不可忽,专心而学之,使可名世。
赵孟頫取法二王,倡导以右军法度为宗,他每临摹一法帖,多至数百遍,通过博釆众长、贯穿斟酌,形成其流利飞动、温润而雅的书风,天赋、勤奋二者促使了他的书法成功,其用功之勤是常人所不能及也。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不仅笼罩元代、影响明清,连董其昌、傅山等到了晚年都对赵氏书法无不叹为观止。人们对二王书法的热衷追捧是与他的积极倡导、引领推崇密不可分的。
谢邀。在蒙古人还未推翻宋朝之前,人们对宋末一意因袭,不思创新的怒张燥露、师法不古的书风,已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就是赵孟頫力求复古,崇尚二王,而能确立有元一代书法新风的主要原因。
那么,赵孟頫在书法上倡导二王的具体表现有那些呢?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学术上树立学习二王书法的正统性和必要性。他在诗中盛赞王羲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鲊若能长住世,子鸾末必可惊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在《兰亭十三跋》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即已废的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在所作《宋元人诗笺册》中说:“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乐毅》、《保姆》,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不信也”。“学书须学古人(晋人),不然,虽秃笔为山亦是俗笔”。限于篇幅不再摘录,由此可见赵孟頫在倡导二王书风上,不是要写一部煌煌巨著一鸣惊世,而是利用各种文字形式,如溪流般渗入学书者的心田,催生出有元一代继承传统而出新的学书风气。
二是赵孟頫身先亲为学习古法,为天下学子立则。赵汸在跋赵书《东方朔画赞》中说:“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智永千字文》,临习背写五百纸,兰亭亦然”。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二王诸帖及简扎,松雪朝夕临摹,盖于冥会神契,故不但书迹之同,虽行款亦相似。赵孟頫日写万书而能笔笔精到的功夫,连董其昌都大呼“吾不如赵“。
正是这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学习晋人而又能自出新抒的学书精神和作为,成就了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师的根本原因。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