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11:06:19 条浏览
打仗会消耗兵力
无大志,缺大勇,少大德,疏大才啊!
看看国民党的起家就知道和日本的关系肯定不一般
你们要清楚老蒋是在什么情况对日作战的,你就不会发这个问题
美国不参战的话赢不了,而且抗战全面爆发时世界大战还未开始,留点外交迴旋空间吧。
建议提问者,自己想想问题。想一想从清朝被几万人推翻再到民国政府,国家到底有没有实际上统一,也可以看看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这群东东只是躲到边远地区而不投降,已经很难得了,能指望他们干什么?
说白了蒋秃子就是个软蛋,怂包一个!这是讲对外对日本人!而对自己的国人,蒋秃子却是冷血无情!扒花园口水淹河南死了多少国人?火烧长沙又死了多少国人,这些事件无一透露出蒋秃子对自己国人的无能和冷血!所以说蒋秃子对抗日战争的最大贡献就是没有投降日本人!那还是因为汪精卫抢在蒋秃子前面投降了日本人!
主要是实力不够,宣战担心英美袖手旁观,孤军奋战,于战略不利
相对世界列强而言。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并且国内军阀割据,混战频仍。蒋想要国族自强与自私保位的心态。都会决定蒋会看风使舵行事的。其实汪精卫的最终叛逆国族的行为从相应意义言之。完全可说是一种自信的丧失了已经。所以,蒋处于当时那样的内外交困的时局当中。他为什么就不会充满审时度势的各种盘算呢?!言曰,弱国无外交啊!蒋在日本人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入列的情况下才感觉有了博弈底气也就不奇怪了么!尽管美国没有中国它同样独力难支。这是罗斯福也说过的史实啊!
骨子里怕日本,国民高层大部分在日本生活过,差别大,旦是国民党整合全民的力量又无能。
老蒋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亲日本,想当初一大批日本战犯也是他放的。要不是后来抗战胜利了,这家伙说不定会成个汉奸。
蒋介石从来就是消极抗战,随时想着投降。
为了国际局势。
贫弱的中华民国,抵抗倭国没有得到英美的支持,因为当时的中国北方被默认为倭国殖民地,长江流域及以南才是英美法的势力范围。
所以,委员长不敢宣战。也就是因为英法美三国不会为了公共殖民地的中国与倭国进行正面对抗。而八一三事变之后,倭国势力进攻上海,已经触犯到欧美利益才会有抗战的完全爆发。
为何倭国与委员长都不宣战?
对倭国来说,宣战之后,欧美国家须在名义上停止军火贸易,要知道,倭国军工产能不足,石油、废钢铁、精练油,甚至炸药都需要自美国购买。
反过来说,中华民国也无法宣战。
第一,是与倭国的理由一样。一旦对日宣战,中国对外采购武器的贸易渠道会被暂时中止,即便通过特殊渠道,依旧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最重要的是:
自1902年开始,倭国就一直是英国的传统盟友,到1940年9月27日,倭国才正式与英国的敌人德国签署三国轴心协议(也就是在这个月,美国以总统令方式用50艘驱逐舰换取英国殖民地使用权,这个局势是不是很玄妙?同样,1940年12月就爆发了蓝党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
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委员长是不敢宣战的。1937年还不能押宝,万一过后倭国不南下攻击英美,始终是英美体系的成员呢?
这是旧中国贫弱的无奈,也是委员长做出的正确选择。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蒋介石任凭日本侵略中国十年也不宣战,归根结底就是当时民国太弱而日本是东亚强国,蒋介石底气不足,觉得惹不起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直对日实行妥协外交,把希望寄托在西方世界的正义身上,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当蒋介石见识到国联对日本侵略的制裁是那么的软弱无力,也曾悲愤莫名,想着豁出去破罐子破摔,和日本决一死战。蒋介石在1937年9月28日还曾写下日记放狠话:“如果交涉无良果,我不能任其鸱张,决与之死战,以定最后之存亡。”还写下“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已存我中华之人格”的豪迈之语。但一觉醒来,又觉得双方差距太大,迟迟下不了全面开战的决心,只好晚上又写了篇勾践卧薪尝胆的日记来给自己打气。
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还幻想着能和平解决战事,拖延一下时间。于是向日本驻华大使发出照会,要求和日本进行谈判,结果日本丝毫不给蒋面子,给蒋介石留下一句话:“军刀既已拔出,焉能不见血而入鞘!”这让蒋介石既恐惧,又愤怒,开始认真的思考着如何处理对日宣战之事。37年7月14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专门召开讨论对日宣战之问题,与会人员通过敌我实力分析以及权衡对日宣战产生的利弊,最后决定:不宣战,不绝交,也不屈服。
原因有三
宣战后国外对华的海运路线很可能在第一时间就会被切断。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大多数军工产品都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从国外购买。如果宣战,日本就会以交战国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禁止世界各国将军火以及援助输入中国,并切断中国的海上输血路线。联合舰队不是国民政府能够抗衡的。
全面抗战爆发前,德国军事顾问团先后帮助国民党军队整编了20个师,还有10个师的装备正在交付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向德国预定了大批的重要军事装备。仅1937年,从德国输入中国的军火就有:8艘鱼雷艇和64枚鱼雷,70门大炮、5万发37毫米反坦克炮弹、10万个防毒面具、钢芯弹1千万发,燃烧弹10万枚、10公斤航弹10万枚,50公斤航弹5万枚,步枪及机枪子弹1亿6千万发。另外还有步枪30万支及子弹3亿发,迫击炮等大量军火也未交付。如果宣战,日本就会迫使盟友德国对华军售取消,对中国抗战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满清末年开始,日本就是中国留学的首选,经年积累,侨民多于牛毛。如果宣战断交,侨民必将被驱逐,中国海军弱小,没有撤侨护侨能力。
作为从底层上位的蒋委员长,即使不敢宣战,但对于日本入侵的目的,还是有一定清醒认识的。早在1932年6月,蒋介石就曾谈到:倭寇咄咄逼人,战祸终不能免,然必有相当之准备时期,始得应付自如。
1935年到1936年,蒋介石开始着手于抵御日本大规模侵略的准备工作,两度视察四川、云南、西康、贵州和陕西等地区,准备把这些地区变为“持久战”中与日本较量的后勤军事基地。蒋介石还主持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在上海,南京长江沿岸修建了不少的国防工事,虽然因为贪污腐败,出现了不少的豆腐渣工程,但毕竟对阻挡日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外,蒋介石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从苏联争取了4.5亿美元的军火贷款,购买了20个师的轻武器,以及1千多名飞行员以及带来的飞机,共有1250架战斗机,220架轰炸机,以及100架教练机。蒋介石在西南地区修建了包括成渝、湘桂、湘黔等多条战略交通线,并把不多的重工业以及高等学府向这些地区转移。从这一点上来说,蒋介石政府所作这些,对于抗日时期中国军队能够持久消耗,节节抵抗,苦撑待国际变化,以及积蓄培养反攻力量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跑去和日本谈判,先是解除了北平城戒严,再放回全部日军俘虏。小心翼翼地提出恢复“卢沟桥之前的状态,结果自取其辱。蒋介石内心悲愤:”我只想和你相安无事,没想到你一点情面都不讲,上来就拆门扒房,要打要杀。“七月十五,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抗战声明》,用以表示国民政府对日的强硬。
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
人家军队无限制地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的东三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继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从庐山会议开始,中国进入了事实上的全面抗战阶段。可是参加会议的党政要员们都顾虑重重,觉得打不过日本。对于蒋介石提出的放弃谈判,从此全力对日作战,并对日宣战的提议,汪精卫不同意,胡适不同意,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皆不同意,只有被斥为妇人之见的宋美龄坚决支持自己丈夫的想法。此时蒋介石态度强硬:“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并与前来参会的阎锡山、白崇禧、何健、刘湘等各路军阀达成共识:放弃派系之争,一直抗日到底。不过蒋对日本仍抱有幻想:“在未正式宣战之前,与彼交涉仍不轻弃和平。”
淞沪会战到南京屠杀,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彻底地撕破了脸皮,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宣战问题的思考转变成日本是否会对中国宣战?因为一旦宣战之后,海上交通线即全部断绝,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后政府措手不及,1938年初,驻美大使王正延正式询问过美国国务卿郝尔:“日本如对华宣战,美国将采取何种政策?”赫尔回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国自然会和中国协商,但现在讨论这种问题,为时过早。”
没有得到明确承诺,这让蒋介石忧心忡忡,却无力解决,依旧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国。在此期间,蒋介石不停考虑中日之间的关系问题,1938年3月7日,蒋介石在会议上判断:“如日本要对我国宣战,必定在这两月之内,因为超过期限,英国第一期海军军备完成,远东兵力增加,且我国军队援助也能到达,故六月是我国最为危险时期。”可惜的是,蒋介石的判断并不准确,日本一直未对国民政府宣战。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宣战虽然能切断中国国际补给运输线,但弊端更为明显。
首先宣战后日本将会和全体中国人为敌,在日本的自我贴金标榜之下,日本政府对外宣传之所以侵华,是以日华合作、共存共荣为目的,为了征讨执行错误排日政策的南京政府,好建立一个亲日的新政府。如果突然宣战,那将和开战前的声明自相矛盾,这样会加重中国人的抵抗决心。
第二根据国际政治格局来说,宣战后《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字国有可能会对日本进行谴责。满洲事变后,日本吃独食的嘴脸常被欧美所诘难。如果正式宣战,很有可能被欧美所制裁,日本虽然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毕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大多靠国外进口。
所以,日本外务省在对华宣战的得失利益进行仔细斟酌后,认为现阶段不宜对华宣战。
武汉会战后,中日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蒋介石政府对日本的恐惧也日渐减少,亦不再担忧日本对华宣战。当时日本对美军火的采购早已超过中国,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
1938年出口日本的物资共23957万美元,其中战争物资占67%;1939年,日本进口石油的90%来自美国。1938—1939年日本军火的55%,军需用品的80%是美国提供的。
如果双方宣战,按照中立法美国停止军火销售的话日本损失更大。10月31日,蒋介石在南岳发表了《告全国国民书》,表达了对日战争的强硬态度。12月9日,蒋介石同政府要员谈话时就信心十足的指出:只要我政府不与倭言和,则倭无法亡我。但在国民政府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和平运动支持者依旧反对蒋对日宣战。在国际上,英美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亦反对蒋介石对日宣战。英国远东司长克拉克直接对蒋说明:“对日宣战不利于英美利益”。蒋介石不敢违背两国意愿,只能把宣战的念头埋在心底。
1941年12月8日,陷入中国抗日战场泥潭的日本财政困难,再也维持不起昂贵的战争开支,也买不起美国的军火物质,只好孤掷一掷,偷袭了珍珠港,准备自行占领东南亚地区,获得当地的橡胶与石油,不再受美国奸商的剥削,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凌晨4点,蒋介石得知倭寇偷袭珍珠港消息;一个小时后,又接到香港菲律宾被日本轰炸之报告。立即召开会议,决心对日宣战。但此时国民政府内部仍有不同声音,蒋作宾、段书贻等建议只对日本宣战,王世杰则主张对德、日、意大利同时宣战,而戴季陶仍然不同意对日宣战,结果被蒋训斥,底气十足的蒋介石支持张世杰的意见。并在当天下午3点接见了美苏大使,双方相互交换了意见。
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宣布:“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所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作废。”
因为以前老蒋也不能确定和日本人要僵持多久,所以可能还心存幻想。可是日本人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的国力远远超过日本,这时对日本宣战,就等于登上了美国人的战车,大量的美国物资和武器进入了中国,这让老蒋的信心满满。而且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方获胜,日本败退的颓势已现,所以抗战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蒋介石一开始就亲日、媚日、惧日,从九一八开始,他的不抵抗政策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后在西安事变后,中共和张扬等逼迫下才被迫应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惹怒老美对日宣战。对中国一贯不自信蒋介石看到美国参战才有了抗战的信心,宣布对日宣战。
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处,对中国支援最大的是苏联,苏联在1937年3月—1939年6月,先后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壹万万伍千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这三个条约,获得了1.7亿美元的援助。
与苏联大力援助中国不同,当时的美国却不认为中日战争能够“旷日持久”,主要是美国不相信中国可以抵抗超过三个月。
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史迪威,史迪威给白宫的报告称他不认为蒋介石的军队能够与日军作战超过三个月;因此,他认为美国对中国的任何援助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能便宜日本,所以,他建议美国不要援助中国。
所以我们看到一只到1938年12月,美国才通过“桐油借款”的方式提前支付了“桐油款”2500万美元。
相比苏联的1.7亿美元,2500万美元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但是,苏联援助中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日不能宣战”。
因为日本在东北驻军其实是给了苏联非常大的军事压力的,所以,一旦中日正式宣战,那么苏联如果还继续援助日本,就会被日本视作是“站在中国这一边”。
而就在1937年,日本与苏联还发生了“乾岔子岛事件”,日军击沉了苏联的炮艇,导致苏联从乾岔子岛撤军,苏联为了避免刺激日本,还和日本签署了停战协议。
所以,苏联虽然希望蒋介石能够尽量拖住日本,但是苏联绝不愿意主动在远东挑起与日本的战争;如果当时蒋介石正式与日本宣战,那么斯大林是肯定不会为了支持蒋介石政府而与日本发生战争的。
因此,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在1937年就对日宣战,主要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
看帝国主义眼色,主要是当时美英都支持日本!
珍珠港事件后美英对日宣战,蒋才跟着对日宣战,此时蒋己败退重庆。
日本人一路打来,国民党连宣战都不敢,当然是打败仗,丢了大半江山(都是好地方)。说他消极抗战一点都不为过!
抗战十年应该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算的,至于没有宣战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太弱了。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的中国,让你带着这样一个分裂的中国去与日本血拼,你敢吗?要知道,各地的军阀根本就与蒋介石不是一条心,就是在1931年,两广的李宗仁、陈济棠带着阎锡山、韩复渠再次组成了反蒋同盟,蒋介石想宣战?可以啊,信不信这些军阀们分分钟能在背后捅蒋介石一刀?
其实蒋介石能控制的也就长江中下游几个省份,其他地区都是在军阀手中,这些势力根本就不听蒋介石的,甚至有的势力恨不得把蒋介石生吞了。说的好听些,蒋介石是中国的领袖,说的难听些,蒋介石撑死也就是当时中国内部一个大军阀而已。宣战是要有资本的啊,难道你以为当时的蒋介石有这个资本?
就拿九一八事变来说,东北军不抵抗的命令是谁下的?会是蒋介石吗?动动脑子啊,东北地方的军政都是在张学良手里啊,蒋介石是调不动东北军一兵一卒的。
再说了,蒋介石还下了命令让张学良死守锦州,并派了宋子文去劝张学良不要放弃锦州,可有用吗?张学良不照样一枪未放就丢了锦州。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虽然没有宣战,但是中日两国已经爆发了全面战争,是否宣战只是差一个过程而已。
然而就是这个过程也很重要的,当时的中国太弱了,所有的军需物资都需要进口,就连子弹也做不到自给自足。如果这个时候宣战,那依照当时的国际法,世界各国将会禁止向中国出口所有的战略资源,包括当时急需的枪、炮、子弹、药品等一系列物资,这对中国坚持抗战是极其不利的。
这样说吧,七七事变爆发后,仅仅半年的时间,中国在战前储备的子弹就全部打光了,剩下的就靠国内那微薄的工业来生产,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得紧急从国外进口,如果宣战,请问还怎么进口?还怎么维持抗战?
还是那句话,宣战是讲资本的,没有这个资本,那就不能宣战。
当年中国贫弱的程度远超今天人们的想象,政令不统一,军令不统一,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业基础,宣战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