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语文考试里的文言文是怎么被收集和被发现的?

2023-08-03 10:43:24 条浏览

高中的文言文大多出自一些典籍,尤其是史书,比如《史记》里面的传记,比如楚汉争霸中的项羽、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人教版课内的文言文就有很多是选用《史记》里面的内容,高中课本中多有涉及。而考试中很多的课外文言也是从一些留下来的史书典籍中选用的。

常引用的有像《史记》这类的史书,如《三国志》、《左传》、《后汉书》等等,还有考地方县志的,这类比较少,一般都是考一些大事件大人物。

中国我的文言是非常丰富,尤其是古代文言文,由于书写工具还不很普及和限制,导致了很多的记事都是以简短的文字和篇幅记载的,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非常丰富的。而古代的文言文大多是文人或者官家组织的,如封建王朝对前朝的记载,这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流传的,当然还有地方下级官府组织的,这类大多是县志。

在高考的文言文选用上面,一般都是以史书典籍、人物传记、还有县志来考查,但是不管选用什么样的文言文,它的目的是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基础和应用。




中考的地域性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各个地方都是自己管自己,而且难度一般也不太大,这里谈谈牵动人心的高考的情况。

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选文几乎全来自正史。

所谓正史,就是二十四史,即:

1.《史记》130卷,汉司马迁著。2.《汉书》100卷,汉班固著。3.《后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著。4.《三国志》65卷,晋陈寿著。5.《晋书》130卷,唐房玄龄著。6.《宋书》100卷,南朝梁沈约著。7.《南齐书》59卷,南朝梁萧子显著。8.《梁书》56卷,唐姚思廉著。9.《陈书》36卷,唐姚思廉著。10.《魏书》114卷,北齐魏收著。11.《北齐书》50卷,唐李百药著。12.《周书》50卷,唐令狐德棻著。13.《隋书》85卷,唐魏徵著。14.《南史》80卷,唐李延寿著。15.《北史》100卷,唐李延寿著。16.《旧唐书》200卷,五代后晋刘昫著。17.《新唐书》225卷,宋欧阳修著。18.《旧五代史》150卷,宋薛居正著。19.《新五代史》74卷,宋欧阳修著。20.《宋史》496卷,元托克托著。21.《辽史》116卷,元托克托著。22.《金史》135卷,元托克托著。23.《元史》210卷,明宋濂著。24.《明史》332卷,清张廷玉著。

据统计,出自二十四史的次数共有74次(之所以这么多是有些年份的试卷出了两段文言题,该统计语段来源的出现次数)。其中,出自《史记》的选段最多(14次),《宋史》次之(10次),《汉书》《后汉书》《晋书》《明史》又次之,均为6次。

这些阅读题的考查方式日趋稳定,以古代散文(不是韵文的都叫散文)为主,体裁均为史传文,也就是人物传记为主。

从指导纲领来看,也出现过一道分水岭。

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学生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基本是“熟悉、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但能看出随着知识结构的教学成果不断累积,逐渐重视起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及文言翻译的掌握。

1986年,一份叫作《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文件公布,其中将“阅读能力”与“基础知识”要求分类列举,对文言选文要做到“两好”:一是思想内容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选入少量带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一是语言文字好,即“入选的古代作品,应是具有定评的名篇。”

根据这个原则,去史书、特别是《史记》里面找就是了。




谢谢邀请!

题主问语文考试的文言文是怎么被收集和发现的,其实我们的文言文流传下来的书目非常之多,并不需要特别去收集,而是需要认真辨析,在浩如烟海的文库中选择适合学生考试的文章,出到考试的卷子中。就我所关注的本地中考的文言文为例,大概有这样几方面的选择标准。

一是文章需要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带有正能量。或用以表激励,或可以史为鉴,或融会贯通等等,调子晦暗的文章显然不适合用来作为考试的题目。即使在课文的选择中也是这样,包括平时的练习,纵然不是考试,选择文言文也有相应的标准。

二是篇幅适当。以学生中考为例,通常选择的文言文以二三百字的篇幅为佳。短了涵盖的内容太少,长了又超出了学生承受的范围。出题组在选择的时候,有时候遇到精品的文章,也会选择择其中的一段来出题,只要其意义完整或者能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义即可。其实,学生的教科书也同样。比如说原来苏教版语文中用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就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现在改用部编版,就选择了全文。

三是所选文章字词尽量符合此前学生学过的内容。考试用的文言文系课外文章,但所选文章里面的字词不能太偏,尽量覆盖学生所学的内容,目的在于让他们懂得融会贯通,知道那些字词在句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从而理解整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偶有生僻字词学生没有学过的,考试的时候也会作出注解,所以学生并不用去担心文章中出现生僻字词怎么办。

纵观南京市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出题,大概涵盖了这几方面的题型:一是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二是文言文实词解释,三是一词多义的辨析和理解,四是句子翻译,五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六是文章写作方法的探析等。这些题型不管怎么出,关键还在于基础的分析和理解,如果基础不佳,很有可能整篇文都不明白讲的是什么,自然也就很难保证答题准确率。

回到题主所说的文章是怎样被收集的,如果你想以此为基础找出学习的范围,那基本不可能,因为文言文实在太多。举些例子,2018年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题《象记》出自《虞初新志》,苏州的《徐祯卿》出自于《明史》,南通的题《金圣叹先生传》出自《二十七松堂集》,扬州的《藩国名臣》出自《涌幢小品》,有些书可能我们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将基本的字词语法等掌握,考试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即可。

既然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穆老师认为,中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选材,大都没有相对固定的范围,往往会根据命题人的偏好、文章自身质量以及文章对学生的“贴切度”来决定。

中考选材,选择范围相对广泛,只要是古文,都有可能被选择。

举例:苏州中考文言文选材

而高考选材,由于文章篇幅要长,且要具有完整性,故大都从“二十四史”中选择,当然,也有从其它古书中选择的。

举例:江苏高考文言文选材

穆老师发现,近年来文言文阅读在文章选材上有“地域选择”的倾向性。

比如苏州近几年中考的文言文,就是选择苏州人所著的文章。

江苏高考的文言文,大都选择关于江苏人或关于江苏的文章。

那么,这些文章是怎样被收集与被发现的呢?穆老师是这样认为的:

「1」命题人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古文典籍

「2」通过网络平台筛选

「3」研究历年试题,并力求做到避开已考过的古文

「4」所选取的古文质量要好,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那些相对“差的”文言文,则被淘汰。

「5」所采用的文言文一定要让大多数学生能看得懂,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