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焦虑型女人”和“回避型男人”应该如何相处?

2023-06-27 12:59:07 条浏览

“改变别人是做梦,改变自己还有戏。”,这是真理。用在焦虑型-回避型伴侣身上很管用。

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伴侣的确是很难相处的,因为焦虑型的人总是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很不爽,越不爽越要闹。回避型的人感觉自己清净的时刻被不停地骚扰,很怒,你越烦我越不理你。

不如大家退后一步,先管好自己。自己舒服了,伴侣才能舒服。这里说一下焦虑型的女人如何做些改变。

焦虑型的人,不妨仔细想想,你究竟焦虑什么。我碰到过一个焦虑型的女孩子,充满了灾难化的想法,一点小毛病就担心生癌,生理周期不正常就担心不能怀孕,老公晚回家她必须打通电话否则就想打110。她说她充满了不安全感,很怕被抛弃,她小时候有时候呆在爸妈身边,有时候在外公外婆身边,她被不停地转换地方,每次和妈妈分别,她就特别伤心,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见到妈妈。另外,她听不得妈妈的批评,现在她已经结婚了,但是只要妈妈批评她,她依然觉得妈妈要抛弃她了。所以,这个女孩子的焦虑是对情感关系的安全感缺失,就算她碰到一个安全型的老公,也未必轻易能解决她内心的那份焦虑。安全感的充填,是个细水长流的填充修复过程。她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有条件的话寻找一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焦虑,如何和焦虑相处,如何消减焦虑,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那时候,她就不会去和老公“作”了,相反,她能“看见”老公这种回避型的人曾经受过怎样的伤害,会带着怜惜靠近他,温暖他,吸引他。




不必相处,相敬如宾即可




说实话这就是考验爱情的时候了,看你有没有决心跟它好好沟通,好好相处,如果有就会找出方法,如果没有,那迟早没戏!




这两个人相处,如果可以约法三章,互不干扰就可以太平无事。焦虑的自己去焦虑,回避的看见这个人患焦虑症就回避,所以就大家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焦虑症,回避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如同精神上的感冒,只要不否定自己打开心扉积极配合治疗,那很多的精神的困境都不是难题

那么焦虑型女人和回避型男人生活中该如何相处呢?一个遇事总爱患得患失太注重结果喋喋不休

一个又总爱逃避问题,导致他们的相处模式三观完全背道而驰,如果遇事懂得为对方着想,试着为彼此而改变自身,那么她们的相处方式是必会大有改观的!




我老公是回避加焦虑型,我是焦虑型。我们的相处可想而知。不过我从2016年开始学心理学,才逐渐解救自己,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建议你学点心理学。




你焦虑着你的焦虑,他回避着他的回避,久而久之一个对对方失望,一个对地方厌倦,慢慢的越走越远,,,,,如果相处下去那就需要一方不再有期望或者一方多给予肯定的回应,一个需要一个刚好在,这就是最好的关系,平平淡淡才是真!




先有回避型男人才有的焦虑型女人,不怕有问题,怕的是出现问题可男人没能力处理问题,想活的久些得远离有毒的男人




心理学家在亲密关系中,把依恋分为三种,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和矛盾依恋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安全型以外,其他几种类型基本都属于心理不太健康的范畴,具体这种障碍影响生活到了哪一步,那要看严重程度,来我这接受治疗的人中,有一男一女是非常严重的回避型人格。

他们的现状是,无法保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甚至有一个是完全进入不了亲密关系中,自己都32岁了,情感经历依旧空白。

大部分人属于安全型,但也有不少人属于焦虑型,回避型并不多,焦虑型喜欢回避型的概率很大,这两种人格的人很容易相互吸引,同时也是互相折磨到了极致。

形成这种人格的原因在于童年时期的教养方式,回避型可以理解成缺爱,他们很小可能跟妈妈分离,得不到充足的母爱,以至于后来他不觉得需要爱,但内心很渴望亲密。

什么是焦虑型?什么是回避型?

心理学家,拿小婴儿做过依恋关系的实验。

结果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在母亲离开后,能够独立与同伴玩耍,等到母亲回来后并没有表现出兴奋和很需要的样子,而焦虑型是母亲刚离开就开始着急,无法和同伴玩耍,这种情况要等到妈妈回来后才能缓和,矛盾型是既对妈妈的离开表示伤心但等到妈妈回来后,又很排斥与妈妈过度亲密。

长大后,焦虑型在恋爱中最常见的表现是,需要知道对方在干嘛?渴望亲密、依赖的关系,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同时他们也是比较会关心另一半的人。

回避型人格者他们在恋爱初期是非常兴奋的,表现得也很积极,但这一切不是他有多喜欢你,而是他要确认你是不是很喜欢他,他们只会对一直对他们保持喜爱得人投入精力,一旦他发现对方好像不是很喜欢自己,就立马退缩,不敢往前一步。他们非常的被动,喜欢等待,很胆怯,敏感,且自卑。但他们真的爱上一个人,他们的回避性里包含的自卑、自我怀疑、逃避问题,就立马彰显出来,而如果对方步步紧逼,他们通常是更加更加的退缩,且当你问他,你是不是喜欢我?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喜欢。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他们不知所措,尽管内心动荡不安,可是表面上看起来依旧是风平浪静到有点冷漠,这时候通常另一半已经被逼疯了。

焦虑型和回避型在一起的结果,通常是分手。

如果焦虑型想要和回避型在一起,就一定要学会克制,克制自己的关心,尽量保持独立,不要过于依赖对方,也不要太奢求对方能够给到浪漫的回应,通常比较困难,也要做好一辈子可能都是你主动的准备,所以你必须内心极其强大且独立。




无论是焦虑性女性,还是回避性男性,考验的不是他们,而是考验想和他们进一步相处的人,因为和他们相处需要更多的信心耐心,与关心,这都是爱的表现,单纯的看哪个好相处没太大实际意义。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越多,表示越爱




什么是焦虑型的人呢?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忽冷忽热,父母开心的时候,对孩子特别好,也特别宽容。当自己不开心时,对孩子忽略;工作忙,不能离开及时回来;冷嘲热讽等。作为孩子,他根本分辨不出父母到底是好是坏,不能把这两个既好又坏的客体整合,所以,他们心里永远有不确定感,一生追求的也是确定感。也就是,他们的客体的恒常性没建立好。

我们常说的在恋爱时,爱作的女孩就是矛盾焦虑型。

回避型的人小时候,要么父母过度溺爱,要么过度冷淡,或特别粗暴的干涉小孩的行为。

他们内心自我影像模糊,害怕与人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如果与人过于亲密,担心自我会消失。所以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是尽量远离亲密,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建构的保护层里。

焦虑型的人一般找回避型的人结婚,所以他们的婚姻中经常充满狗血的剧情。

这两种人的结合,称为一个追,一个逃。

焦虑型女人和回避型男人相处,最好理解彼此的生存模式,能做到共情彼此的情绪和应为。

焦虑型的人的做法:多充实自己,多给自己一些肯定,增强内在小孩的力量,在感觉安全的时候,适当增加独处的能力,慢慢往回避型模式靠近些。比如,给对方打电话,对方没有秒回,当那种不安全感袭来的时候,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往正向的方向去思考,代替原来习惯性的负性思维。

和对方相处,需要稍微主动一点点,但是这个主动又不能太过,得在对方的那个可控范围里面,对关系的需要和依赖的这个部分,他觉得很危险,他怕自我被吞噬。所以,他不能有太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的人面对焦虑型的人,能多给予肯定的回应,并一再强调他一直都在。自己也慢慢往焦虑型模式靠近些。

两人可以商量好,在什么时间内是两人的共同的时间:共同聊天,共同做家务,共同旅游,等,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双方可以自由支配,原则是不做伤害对方的事,不违反法律。

请相信,“爱”是他们彼此疗愈的良药。




“焦虑型女人”和“回避型男人”应该如何相处?

这两种类型的人,我可能会更倾向于用心理学中的依恋模式来展开说明: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的人和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该如何相处?

以下我先给你们举个例子:

女士AA就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模式,男友因为受不了她的“控制欲”而与她分手了。

她和男友经常因为“微信秒回”这件事而吵架,每次给男友发信息,超过5分钟没回复就会很生气和焦虑,觉得对方不爱、不在乎自己了;男友上班或出差时没及时接电话,她会心慌和着急,幻想对方是不是在和其他异性暧昧,已经脑补了手撕渣男的精彩场景;约会迟到了,她都会先在心里骂了对方一万遍,甚至想好了分手的台词……

她总是患得患失,想要掌握所有。于是经常翻手机,查每一条通话和聊天记录。总会和男友吵架、哭、闹,让他解释,或者故意晾着男友,很长时间都不理他,同时希望男友能主动发现自己为什么生气,然后来哄自己。

男友常常觉得很困惑,虽然一开始很耐心地哄、劝,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发现她三天两日来这么一回,感到非常心累,几次提出了分手,AA哭得很伤心,妥协哀求他别离开,说只是太爱他,害怕失去他。但男友最终还是受不了她的折腾,坚决地和她分手了。

AA在进行自身探索后,才发现作天作地的自己,其实是把那些恐惧不安、害怕被抛弃、渴望被关注和照顾的情绪,隐藏在了愤怒和焦虑之下。

而她的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很有可能是这些不恰当情绪表达行为的源头。

如果她的男友偏向于回避型依恋类型,那情况会更糟糕。多半会有如下场景:她发泄不满,向男友索取爱,男友则对她予以搁置和冷淡的态度,拒绝跟她沟通。她的不安全感加剧,会更加疯狂施压男友,从而引发更大冲突。

这个例子表明这两种依恋关系的人成为伴侣,势必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若是不及时干预处理,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不必感到绝望。其实一个人的依恋类型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内心的逐渐强大,有着更多的可能空间,无须放弃希望,走入绝望。

亲密关系经营得好的人,并非从不犯错,而是善于面对问题探索根源,懂得弥补不足修复裂痕的人。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干预,通过一段安全、稳定的咨访关系,陪伴自己建立更成熟、健康、安全的内在模式,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为伴侣而去负责和努力的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