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2023-08-09 12:50:57 条浏览

大炮的作用是打乱对方的阵型,古代大炮虽然垃圾但打死几个人还是可以的。

古代打仗都有专门的军阵,可不是我们电视剧里边那样一股脑儿傻不垃圾的地往前冲,那样子的就是乌后之众很容易溃败,况且冲出去容易但等你冲到对方面前体力早耗尽了,让对方以逸待劳。

所以两方开打都是排好阵型先弓箭手打对方一个下马威再慢慢的接近,有个成语叫短兵相接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

所以那方的阵型先乱了,就是溃败的开始,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阵型乱了,就会出现踩踏事件,几万人一乱,那后果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古代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池里,而且城池十分坚固,想要打下来要么对方投降,要么不计伤亡的攻城,显然后者是十分不智的。

而有大炮就不一样了,打人可能差点但打个不会动的城门还是可以的。




古代大炮不能横扫战场。古代炮的作用,是压制敌军弓弩。

炮,确切点说应该是砲,也就是投石机,后来才出现火炮。

炮的作用,可能很多人受影视剧误导,误以为是用来攻城掠地打主力的,这是错误的。

古代大炮的主要作用是狙击。

攻城时,专打城上的弓弩手;拔寨时,专打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

古代炮实际上谈不到什么威力,只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长——攻击距离长。

弓箭虽然也可以射得很远,非每个弓箭手都有能力将箭射得很远。且弓箭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容错率低,瞄歪一点就没用了,距离过远时,攻击力直线下降。

炮的射程不输弓箭,机械式发射,由与炮弹重量大,受影响小,普遍射程长、容错率高,在远距离也照样可以靠炮弹的重力惯性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于是,炮就专用来狙击敌军的弓弩手。

打掉了敌军的弓弩手,尤其是固守工事的弓弩手,我军冲锋的难度就减小了。打掉了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敌军失去瞭望能力和物资,仗就赢了一半。

这才是炮的价值。

古代的炮,性质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导弹。

它不是为了打常规战攻击步兵的。

就算让你用一颗导弹炸一个摩步营,炸着炸着你自己就哭出声来了,太赔本了。

但如果你用一颗导弹端一个暗堡,或是炸一个雷达站,那你就赚了。

因此,古代炮的价值与现在的导弹的价值一样,其军事价值不是在战术上,而是在战略上。

你别信影视剧里的镜头,古代炮不能横扫战场,包括元末开始登场的火炮,都不是用来打混战和攻城的。包括拿破仑时代的西方火炮,也是用来炸敌军阵形的。阵形轰乱,派骑兵一冲,这就是拿破仑的常用打法。

中国土炮之所以后来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是因为射程不如西方火枪,无法起到狙击效果了。




红夷大炮

对这个问题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代大炮对战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杀伤力,其实不是,在古代战场大炮的主要作用在于心理震慑,打乱对方的阵型,当然攻城的情况除外。

第一个问题:古代军队最害怕什么?

军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组织系统,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整个军队的组织力、协调力。所以古代打仗非常讲究阵型,怎么扎营、怎么冲锋,怎么前进、怎么后退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没有不怕死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都会选择逃跑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营房中,每个士兵都不可能了解整个军队的态势,一旦出现混乱这支军队就会不战而败。这种情况有多严重,我举一个例子吧:

在古代军队中,任何领兵的将军都特别害怕一种现象叫做“营啸”。这就是部队在扎营过程中,如果某个士兵突然出现精神错乱,大喊大叫,其他士兵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也会跟着溃散逃跑,继而造成整个军队的溃败。所以一支军队无论战斗力高低,领兵的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军队的纪律性,组织性。

古代大炮

第二个问题:古代大炮如何横扫战场?

正是军队有这种特殊性,所以古代大炮,尤其是明清之前的大炮首要任务并不是给对方造成多么大的杀伤?当然就技术而言,当时的大炮无论是杀伤力还是射速,都不可能给一支军队造成重大创伤。但是,却可以通过声音、射程和固有的动能优势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一旦对方的阵型被打乱或者给士兵心理造成不可抵御的心理震撼,这时候只要对方一名士兵摸头逃命,众人就会纷纷效仿,这支军队基本上就败了。

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南宋士兵对付南侵的完颜亮就是如此,其实宋军士兵使用的还不是大炮,严格来说还是二踢脚、炮仗,但由于打乱了对方的阵型(水战),给对方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从而直接击败了完颜亮。

当然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火药的普及以及筑炮技术的进步,此时的大炮已经有了巨大的杀伤力,能给士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当然相应地随着普通军人对大炮的认识,对大炮的适应力也得到了提高,恐惧心理有所减轻,大炮已经不太可能引起士兵的恐慌。可以说此时大炮已经从战略武器,转变为了战术武器。大炮更多情况下依靠射程优势,发挥自己远程打击的能力。

红夷大炮

当然从整个历史而言,在现代后膛装弹的大炮出现之前,大炮在战争中的象征意义都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现代意义上后膛装填,可爆炸弹丸的大炮的出现,大炮才真正变成了战争之神,任何堡垒、岩体,在它的轰鸣中都被分分钟撕的粉碎。尤其是现代的大口径火炮,在爆炸那一瞬间,除了爆炸的破片,所发出的冲击波、高温都能瞬间夺取士兵的生命。曾经有句俗语说:“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在现代战场上大炮对士兵的威胁其实要远远高于机枪。以现代进行的俄乌冲突为例,大炮再次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是因为在现代战场上,随着各种远程火力及立体作战模式的出现,已经不可能出现一战、二战中著名的战壕对垒及集体冲锋的情况,双方陆军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相互炮战,以及互射导弹已经成为战争的常态。

致力科学、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古代大炮跟现在比,自然是垃圾,但是在当时,它所起到的作用,不止是杀伤力,关键是所造成的巨大心里恐慌,古代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就算有极个别识字的,也未必懂物理学,面对碰着非死既残的炮弹,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并不是古代大炮太垃圾,主要还是清朝距离我们太近,所以你认为古代大炮垃圾。

明朝使用大炮是在嘉靖开始,叫佛郎机,明朝人不断改良,造出了一个人就能使用的佛郎机,后来李如松带人去朝鲜打日本人的时候也用了大炮,明军打清的时候也用过,威力还是比较大的。

一直到了清朝康熙以后,大炮就不怎么用了,甚至火器用的也少了,左宗棠曾经挖到过明朝人的火器,发现明朝的比自己现在用的还先进,不禁感慨。




你现在躲在坦克里,当然看古代大炮非常垃圾,可对于血肉之躯,这样的武器,就是军神一般的存在,任你是西楚霸王、五虎上将还是天潢贵胄,直接命中的话,生命就此终止。

冷兵器在宋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巅峰,比如宋朝与辽朝之间的澶州之战,辽朝的名将,前君主帅萧挞凛,在1500米外勘察进攻路线的时候,就被城楼上的三弓床弩给狙杀了,直接导致辽朝南侵的失败。

这已经是有记录的冷兵器最远狙杀战绩,这是运气加运气的结果,活该萧挞凛倒霉。

但是,火炮的出现,令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重装步兵结阵,弓兵两翼摄住阵角,侧翼骑兵待命斜插的战术,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古代的黑火药虽然很原始,可是化学爆炸的威力,要远胜于人体的爆发力,也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太多。

当时的火炮,口径基本上在100mm向上,用铜或者铸铁铸造而成,自身重量很大,目的是为了抵消后坐力,发射的时候,里面用竹筒之类的器具,倒入称好的火药,竹筒上有标记,防止装药过量,随后用黄草纸、破布等塞住压紧,再装入3-5斤重的石球、铁蛋、铁砂等,在后面点燃药捻子。

这类炮弹的出膛速度,可以达到200-300米每秒,具有非常大的动能,再牛叉的弓弩,与之相比,都要逊色很多。关键是这玩意可以随时待发,弓弩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

大炮的作用摧垮对方的兵阵,大量杀伤人员,被击中的人,大多数不会当场死亡,而是死于失血过多。这种速度下的铁蛋飞过来,没有十几具人体阻挡,是很难消减威力的。

况且,大炮这东西,一般不是单独使用,也很难做到点射,他们总是排成一排或者数排,按照要求,可以齐射,也可以轮番攻击(类似于排枪原理),保持火力压制的持续性,这一点,弓箭很难做到,通常射箭十几次之后,放箭的速度就会下降。

弓箭大多属于贯穿伤,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被大炮击中,直接从躯体上扯下大面积的肌肉、皮肤等,有的干脆在躯体上直接穿过,形成巨大的空腔,瞬间就会导致大量失血。

在坦克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种武器就是最大的威胁了。城门之类的防御结构,根本就敌不过几轮轰击。




就说说明清时代吧。

明末辽东军和清朝八旗兵普遍装备的棉甲,是一种相当实用的盔甲。

这种盔甲用两层压实的棉花,中间夹上铁片,外表附上一层棉布,并用铜钉固定各层。

从防护力上讲,这种盔甲不如同时期欧洲的板甲,但是,它不需要量身定做,适合大规模装备,相信懂的都懂;

从成本上讲,它比同时期欧洲人、卫拉特蒙古人的锁子甲要便宜,但是防护水平相差无几,而且手臂、腋下、肩膀、裆部都可以缝制一层加厚,这一点在锁子甲身上很难办到;

最后,它还有很好地保暖效果,特别适合在塞外使用。

在明清战争中,这种甲是抢手货。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辽东军在抚顺、开原、辽阳、沈阳、广宁各处,储备了近十万副这种盔甲,但在努尔哈赤立业的六次大战中,几乎所有库存和俘虏的盔甲都到了后金军手中。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起兵第四年),后金军的盔甲装备率就达到了115%,也就是每一百人中有十五人穿两层棉甲,主要是工程兵。而明朝这边儿,经过一系列的损失,到松锦大战那会儿,清军杀了五万明军,却只扒下一万多副盔甲,可见此时的明军的披甲率之低。

在战场上,这种甲对弓箭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效果,除非近距离直射,不然很难穿透;而由于此甲对肩膀、手腕、胳膊、裆部、腋下甚至面部都有加强防护,导致在肉搏中很难伤到要害;此外,此甲对于一些劣质火器的防护效果也很好,是的,我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眼铳。《满文老档》中就曾记载,后金军士兵身穿两层棉甲,打完仗后抖出“铅子数升”,人却无大伤。

这就是当时的战场,看起来在“兵与甲”之间,甲占了上风。

这时,大炮登场了。

在当下的电视剧中,打炮的场景是这样的:炮手像放鞭炮似得拿着火把点引信,轰!紧接着画面一转,炮弹在敌人阵中爆炸。

假的。

在那会儿,全世界都鲜有会爆炸的炮弹。

真实的打炮场景是这样的。

先从炮口将提前配置好的火药塞进去,用一根木根轻轻的将火药捅到底部,接着木棍反复抽插,将火药固定。由于这个动作太少儿不宜,请未成年人不要模仿;

然后,找一些破麻布、棉布,塞到火药上方,作为缓冲物;

接着,找一个弹弹,可以是石头的、铁的或者链条连着的两个弹,都可以,小心翼翼的塞进去,动作要轻缓,然后用木棍压实;

最后,在炮尾的火门(火药室开口)处,连上一根长长的印信。点燃,发射。

炮弹打出去的场景是这样的。

野战时,你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待会儿射死几人,正在你热身时,一个重达五六斤、时速达200米每秒的铁蛋蛋飞过你身旁,旁边的老兄上一秒还信心满满,这会儿已经少了一条胳膊。你的脸上仿佛感觉有液体,你一摸,一手血,这时,你转头一看,跟你旁边那位倒霉蛋儿杵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人,都少了点部件,有的少了肩膀,有的少了胳膊,还有的没了头。

守城时,你正阴在城垛后,准备待会儿从射击孔里好好狙杀一番。这时,你只听得一声轰鸣,距你五六米的城垛突然嵌进了一枚铁蛋蛋,砖石开始出现裂纹;你正在庆幸,多亏没砸我身上,过了五分钟,另一枚铁蛋蛋再次命中受伤的城垛,直接穿透了躲在后面的那位倒霉蛋,给他肚子上留下了一个直径约为8CM的圆洞。同时,碎石飞溅,你旁边那位仁兄的脸上嵌入了一颗石子,正傻傻的问你:“兄弟,我怎么感觉脸有点儿疼呢?”。

经历以上场景,90%的人不会再想打仗了,这就是重炮的威慑力。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