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8 14:26:54 条浏览
经济学的学生,一般学的都是经济数学。简单讲,就是不会告诉你原理,推导过程,让你直接应用这些公式。
牛逼学校牛逼的老师,他们会要求学经济学的学生,学应用数学,只有数学功底扎实,才能搞得定模型。
学好经济学,和学好数学没有关系。经济学好,数学不一定好;数学好,不一定学好经济学。现代经济学有严重的数理化倾向,这种发展方向是错的。
我的经济学不是大学科班出身,而是在大学毕业以后,通过阅读经典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著作而学得。读大学期间,我学的专业的是新闻和法学,典型的文科专业;再往前溯,高中读的是文科,学习的历史、地理和中学政治——这导致我现在与熟悉的朋友谈经济学时,经常会面对诘问:你一个文科生,懂什么经济学!你高考数学得多少分?言下之意,文科生不配谈经济学的,至少是学不好经济学的。学好经济学,必得有良好的数学功底——这是今天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的认识)。我在接触经济学以前,也抱这样的认识:数学是学好经济学的工具。数学不好去学经济,尤如文笔不行,偏偏去学写作课,无论怎样努力,基本功还是不扎实。
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经济学和数学是两码事。经济学并不依赖数学作为工具。数学可以辅助经济学理解一些事——这种辅助并非必要,相反往往会带来强烈的误解。
我来举个例子吧。用最简单的数学工具,谈最浅显的经济学问题。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材,都举过这个例子。
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亦随之下降,供给亦随之上升;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随之上升,供给亦随之下降。
举个例子:市场上的冰激凌定价5元,一共8人购买;冰激凌涨价至8元,购买冰激凌的人数,就会减少到5个人。如果价格上涨至10元,最终只有2人购买。
虽说例子是我随手举的,你在任何一本初级经济学教科书,都会看到下面这样曲线。
从图中你能看出,价格P1的时候,对应的销量是Q1,其市场均衡点是B;价格上涨至P0,销量减少至Q0,其市场均衡点是A。用函数表达需求定律,这是多么简洁的事情,还显得特有档次。这大概是数理经济学爱好者隐秘的自豪感。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数学对应,曲线表达,都隐藏着对经济学致命的曲解。
函数是一一对应关系,价格P1,对应销量Q1。这样的表达符合真实世界吗?价格上涨一倍,销量真会下跌一半?很显然不会,有干扰条件;把条件拿走(真实世界中,其他条件却不可能拿走。毕竟社会不是真空实验室),这种一一对应关系还会存在吗?还是不会,人有自由意志,此情此景、彼情彼景,后果完全不同。
真实情形是:价格上涨引起销量下跌,这是基于人类行为规律的预判,而不是某种机械规律。这里面只有趋势关系,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价格上涨一倍,需求也许减少一半;价格上涨两倍,需求也许就迅速趋近于零。这里面并没有轨迹清晰的曲线。
从数学角度理解需求曲线,并且深信不疑,很容易被欺骗。它意味着最微小点滴的价格变动,都会引起销量的轻微变动(函数的自有之义)。一款每年销量100万辆的汽车,价格上涨10元,会引起销量减少吗?从函数角度看啊,肯定会啊,需求曲线画在那里,销量会减少1台啊——谁都知道,这样的函数对应关系,完全是胡扯。
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经济学数学化的最大问题:数学并不能准确表述经济学的思想,还容易造成误解,使人误入歧途。我所举的例子还只是最简单的错误,一般人都能看懂。事实上,大量数理经济学公式、模型,研究比这个还荒谬。宏观经济学领域,有大量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内容。什么力度的调控,会引起具体怎样后果,好像都已被注定似的。还有一些预测分析,其实都是建立在对模型和数字的迷信上。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反驳:经济学数学化只是假设,是抽离其他条件,帮助别人建立理解。一画出需求曲线,一条斜向下的曲线,很多人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比语言讲上百个字要凝练得多吧。对于这类“追求抽象”的风气,我很不以为然。科学的首要标准应是追求准确。这种准确,不是数字般的准确;而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对抽象数学的迷恋,恰恰使很多人忘记经济学最有力的工具,那就是文字和逻辑。
只要逻辑能力强,能读懂文字,准确理解文字意思的人,都是能读懂经济学的。
这就看你想学的是什么经济学,现在上个普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数学好不好都没关系。或者,你将来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经济工作者,数学好不好,也没关系。
但是,如果你想深入研究现代经济学,你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就寸步难行。现代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并不是像有些老经济学家抱怨的走上了过于强调数理倾向的错误路线。而是现实和经济学自身发展所必须走的必有之路,就像现代物理学,现代生物学离不开数学一样。根本原因,就是大数据,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云技术等手段,大量的收据,整理和分析(这离不开数学),预判和分析人们日常的经济选择,决策和行为。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比较准确的预判人们的经济偏好,倾向,从而据此推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甚至,有不少案例证明,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干预人们的经济偏好和倾向,比如“双十一”。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学已经面临脱胎换骨的前夜,就好比当初蒸汽动力孕育了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学的摇篮)一样。可以推断不久的将来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从这个意义上,想学经济学,就得有好的数学基础。
这个要根据你是否是科班出身,所在学校,所读学位,所研究方向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只是作为兴趣爱好,或者扩充知识面,就没必要学好数学。经济学本质原理都是很浓缩的逻辑和思辨的,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与现实相结合就好。经济学经典的理论都不是数学,只是说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证明。
如果是科班出身也分情况。
一般学校对数学没有很高,但都会开简单的经济数学课,认真学好就好,比较简单。
一些好学校可能在本科阶段要求会高一些
普遍来说,本科阶段,经济学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基础。接触到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里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微分。
到了硕士阶段,对数学的要求就不低了。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对数学思维的要求都不低。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
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往往对数学的要求很高。金融学,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次之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专业对数学要求不高
到了博士阶段,经济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数学和经济思想的结合了,一方面需要扎实的理论思想功底,一方面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计量软件,构建数学模型
与其他社会科学类的专业相比,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之一,似乎就是它使用了大量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其理论。因此,想学懂经济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至于需要掌握多少,则要根据你想把经济学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而定。
一般的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必修的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也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大体掌握这三门数学课的基础知识,就完全能够应付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了。其实,即便对于想读经济学博士,将来想以经济学教学、研究作为职业追求的人来说,这三门数学课程也基本够用了。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集中程度非常高,也就是说,只要掌握常用的一些知识就可以了。而且,经济学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大约占到了90%)都是实证研究,这类研究需要基于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去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或者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而计量经济学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然,对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比如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去深入学习。
如果是普通的学习者,只想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常识,则只需要能看懂经济学原理的教材就可以了,其中也会用到一些数学知识,但都非常粗浅,比如函数、导数的概念、求最优化问题等,这些都是微积分中最为基础、简单的知识点。对于一些悟性好的人,甚至只学过高中数学知识,也可以灵活地应付经济学核心课程。
其实,数学只是工具,隐含在其中的经济学道理,才是学习经济学最应当掌握的,也是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