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呢?

2024-11-19 14:16:52 条浏览

老子讲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事事,消极的对待人生,无所做为。是让人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人们之有在极空极静的状态下舍弃身体真炁自生,每个人都形成一个充满炁的球形体,就好像身体的细胞一样相互碰撞而不互相伤害。人人生活在球体之中,人不伤人,鬼不伤人,神不伤人。规律有绪的生活,而老死不相往来。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就要不断的加强修炼而加强自我。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这样写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实社会提倡有为,提倡和鼓励建功立业,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现实意义吗?

答案是:有!而且现实意义仍然非常的巨大!

个人方面,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老子给出了简单的、明确的、容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一无为。注意,老子的无为,目的是修养生息,有修复、积累、升华提升之奥妙,而不是饱食终日、虚度光阴、空耗生命。这需要有效的收敛个人的欲望(损之又损),心轻神静,绝不是在什么也不做的时候,生命(或者说元气)却随着个人的思欲发烟消耗掉。老子的无为,是能量的积累过程,能量积累到一定层次会从量变到质变,目的是“无不为,这与普通人所理解饱食终日、虚耗生命有本质的区别,这需要读者自己鉴别,自己把握。

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应用到治理国家一一总结为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过多干预外部事物和环境,专注自身发展和建设,练内功,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然后去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在于,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告诉我们纷纷扰扰的现代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是出于热爱而做了这件事,这件事是否有违我的本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何不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不要过多改变自然,这种思想是对儒家激进思想的批判,遵循自然爱护自然,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老子的无为思想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a.道法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古以来“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关系,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进一步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克服主观主义思想,有度地利用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

b.以“同性”思想为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性”的平等思想既是老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也是老子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则。人毕竟是社会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既有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感的需求也有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方面,平等互相尊重永远是最初的准则。

c.无为而治,建设和谐社会。无为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创造条件,以“无为”达到胜于盲目的有为的效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者坚持公平正义爱护人民,崇尚勤俭节约,既是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也是获得民心的方法。以“顺乎自然”为指导,充分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形成自身的优势。

d.清心寡欲,促进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膨胀的年代,人们的需求近乎无所顾忌,但勤俭节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万物过犹不及,患生于多欲,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能舍本求末。只有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健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也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体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可以使文明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发扬“无为”思想的科学性,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美丽中国。




“无为”“中庸”,这两者一个是道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一个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但我们只要认真思索一下就会了然,这两者其实都是有着十分相似的意义的。

首先:我们知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要求我们在顺应自然的条件下,去做自然需要我们去做的事儿,而不是我们要去违背自然规律,胡乱的去做事。而“中庸”的思想,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味的明哲保身,对什么都保持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要我们即不要过分的去强求,也不要我们对于一些不好的事情做壁上观,而是要我们守住最恰到好处的为之,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拿化学上的酸碱度来说吧,从1到14,是从酸到碱的一个递变的过程,而如果要是按中庸的思想来说的话,那我们应该坚守的就是数字7,也就是酸碱恰好中和到无酸也无碱的程度,有些人也许会说,中和了就等于所有的存在都消失了,但对于中庸者来说,这却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偏不倚,代表的是一种中正。其实这就好比是我们做事情一样,任何事情做过了头,都会带来负面效果,而任何事情做不好,又都无法达到我们我们想要的最佳状态,因此这个时候,“中庸”的作用便会显示出来了,因为它所代表的就是最佳的,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得出了最好的效果,却又没有带来任何的过犹不及式的损害。而“无为”也正是这个意思,通过我们的“无不为”,把所有的错误都给纠正过来,使做过了头的事情重新再返回到最佳的位置上,也使没有达到最佳效果的,重新开始奔向前方的最完善状态,而这个最佳位置和最完善的状态,就是使事物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最好效果,比如就像是一条河,因为一些原因被堵塞了河道,结果使得河水肆虐,毁田阻道,这时候为了让一切重新的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于是我们便去对河道进行疏通,使河水的流动重新的回归到过去顺风顺水的状态,而在我们做了这一切之后,从表面上看去,这条河就好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一样,我们也像是什么都没有做过的一样,但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河道给重新的挖开了的缘故。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为”而又“无不为”的结果。也是“中庸”的不偏不倚的一种状态。说到这里,我们再目及当下社会中的物欲横流,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匮乏和荒芜,这不正是我们没有贯彻好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而过度的学习西方,极度的追求物质上的财富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后果么?




无为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经》说:圣人处无为之事(二章),因此,我们道教中人待人处事都要无为,也就是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而不作违逆天道、违逆自然的事。

现实当中,人们常常以为无为就是不作为,其实这是错误的,而恰恰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道。

比如说,你想要有好身体,就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打破自然规律,身体自然会抗议,久而久之就会得病,这是做人最基本的,没有好身体谈什么做人呢!

大家应该知道“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滋养万物而不争功,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政见善于治理国家,处事善于发挥能量,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而是理解自然和事理运作法则,顺应自然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得个人乃至家国天下在井然有序中安排妥当、各得其所、天人合一、和谐共进。

所谓天道即为自然规律和社会的道理,集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达到这个境界和状态,于是不做过多不恰当的个人和治理行为。方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最高水平的生存与管理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用,也是现代全球化和谐相处与发展的主流方向。渗透在外交、政治、商业、社会方方面面,可谓现实意义重大并且是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课题。




老子也就是神话里面太上老君的原型,老子主张君子有所谓有所不为,老子讲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无为,治理国家就需要做到无为,具体的道德经里面有详细的注解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强调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下去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不要去过分强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老子又名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祖师,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无为说”的解释:“无为而无所不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什么叫“无为”?世俗把它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做,或者解释为“无所作为”,消极颓废等等,不是望文生义,便是严重的误解,跟老子的“无为”道德观相去甚远。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旨在说明“无为有益”,虽然没有直接的解释“无为”的含义,但其意自见。他主要从“有”“无”“人德效应”三个方面找依据,推及“无为有益”。

其一、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种以柔克刚是生活中常见象,水冲堤决,风催树折、两军对垒以弱胜强等等,均说明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役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

其二、无:“无有如无间”。没有形体的东西,如:风、空气,几乎无孔不入。

其三、德:“不言之教”是说有道德的人,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胜于言教。夸夸其谈的号召,不如无声的行动更具有感召力。

由此可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相反:

“无为”是积极精进,讲究最有效的“作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柔弱为用、不逞强好胜、不争名夺利、不劳民伤财。

“无为”是宇宙本体的性格,没有自私的狭隘功利。

“无为”是自然大道。“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无为”是遏制自我欲望和膨胀。

“无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有益的。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




题主好!老子是圣人,凡夫没能力评价他,只因智慧高度不同,谈也是瞎说,如盲人论日,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人要先悟道,达到老子的高度,而非仰视,才有资格评判他!下面换个角度,从经义出发,简析老子本人的见解,将之提炼出来,可做答案,供参考。

【1、《道德经》讲了什么?】

此经是终极智慧的教科书,教育目标是告知世人,道生世界,万物是道,彼此同体,永不分离,故绝对平等;道本就圆满,永恒不变,故世界和万物的本性也圆满,没有生灭变化,也是永恒的。人生只要悟道,无欲无为,明道、在道、顺道、守道,就一切圆满,超越矛盾和时空,获得永寿。教育内容就是“道、无、有”的三个字,人悟“道”,就平等对待一切;人悟“无”,就无私、无争、无我、无求;人悟“有”,就生发公德,普及天下,济世同乐。教育方法就是引导人从“无”认知“道”的真性,从“有”认知“道”的假性,由此生出最高智慧,永居“道”位,不迷惑于“有”的幻象,超越和主宰一切。可见,老子也是位高明的老师,《道德经》也是个通向圆满的指南针,二者所起的作用只取决于后人有没有慧眼,而不取决于人、经本身。换言之,要想评价老子,先要反思“自己为何要问此题?想问什么道理?”自己未明此意,最好啥也别谈。

【2、“无为”的真义】

自古迄今,“无为”很神秘,人对之都如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思不彻,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如同摸象,根本原因就错在不懂“无”不可说、不可思、不也写,因为不论是谁,只要讲、思、写“无”,“无”就变成“有”,所讲、所思、所写的都叫“非无”,跑到讲者、思者、写者的矛盾对立位去了。也就是说,“无”是个假名,没有确切的真实,不能被描述,用思维、言语、文字不能触及。同理,“无为”也如此,是不可说、不可思、不可写的,在思、言、写之外,也是无需探讨的。老子在经文讲得很清楚,人从“无欲”之门,能入“无为”,这个“无欲”其实就是无念、无想、无思、无见、无执着,用现在的话说指没有心理活动,没有动机,故无为=无心,是最标准的答案了。只要明白老子的这个隐义,即知老子思想教育的门槛很高,做到“无为”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人心是世界最大的难关,凡夫没能力制心,也就没法悟道。这就自然带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何老子不提倡“人动脑筋、起念头”,以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经文里也有答案,就是上面说的,“道”是一切,天然圆满,人悟道就能圆满知一切;人只要无心,就能觉“道”,遍知一切,是不必多此一举,去动心思的。反之,人只要动心,去面对万物,就迷在“道”的假性“有”里,走不出矛盾的牢狱,无法超越时空,也就不能永恒和圆满。

【3、“无为”的价值】

老子在经文里讲的很多,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人入“无为门”,即与道合二为一,恢复本能的圆满智慧,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至,超越矛盾和时空,与道同寿。(2)人入“无为门”,能瞬间恢复本能的平等智慧,明了“万物是道,自己也是道,世界本就一体,自己就是万物”,从此没有对立念和欲望。(3)人入“无为门”,当下就突破生死界限,看清万物变化的真相,都是虚假,没有真实,也就不争、不得、不私、不求,最终无敌、无苦、无利、无害,不会自相矛盾,深陷自造的迷局。(4)人入“无为门”,一瞬间就成为圣人,能游戏一切,永恒自由,不被一切束缚,无欲而无忧,无我而无念,最终施德于天下,无形于世间,成为万物的主人。(5)人入“无为门”,就立刻认知了“道=心,无=心,有=心”,明白世界是心镜的倒影,如幻梦、如回声、如水泡,也就明白“生死是个错觉,追求是个错误,得失是个错念”,故永远走出自欺陷阱。若推广开去,道无穷,无为的价值也就无穷,从这五义还能繁衍出无量用,言语不能尽。

【4、“无为”的益世性】

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淘沙,道德思想作为人类的共有财富,早已浸润到世界各地,也渗透在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了。略说四例:(1)平等思想。“无为”是绝对平等观,人做到了,心常平等,不见矛盾,不会纷争,也就没有冲突。平等性价值观已绵延数千年,现在写入各国的宪法和社会制度了。(2)大公思想。“无为”是无我观,人无私,就无求,无得就不会争利,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公道性原则也已写入国家法律,作为最高的基本制度,固定下来。(3)和平思想。“无为”是中道的和谐态,宽容天下万物;人能做到,就和合世界,仁爱一切。安泰原则也写入国家发展规划,早成为历史制度建设的总目标。(4)化导思想。“无为”是道的无形之力,制衡两极,强制万物趋中,顺者昌,逆者灭。遵循阴阳、调和矛盾、化解对立、强调统一,这种求同存异观已是天下人处理难题的共同经验,人人皆知在用。

【5、“无为”的指导性】

“道”是最高的世界观,“无为”是最高的方法论,二者能发挥多大效用,取决于人的信心。老子在经文中暗示了人面对“道”的三种态度,其实也是话题的答案,即大知就大智大用、中知就小智小用、无知就无智无用。也就是说,“道”如宝库,“无为”是大门,是否进门,获得什么,是人自己决定的。道不远人,人自远之,甘心愚昧,道能何为?所以,对“无为”不能旁观,本话题必须自问,不能问人,应在反省里找答案。对普通人而言,觉悟“无为”能一步登天、彻悟天下,拥有最高的智慧,解决一切问题,谁不向往?这就是数千年来国人奉《道德经》为瑰宝的重要原因。

总之,道家的“无为”思想不是理想,而是人人能实现的真实,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以神秘的新面目在世存世,永远不会过时;“无为”是道,将永恒存在,不会消失。能理解到此意,也就明白“无为”不单指人,对物也一样,是遍及一切的通理。哪怕是所谓的科学技术,也永远不能离开“无为”法则,不论怎么发展,内容和形式还是“道”,追求的永是“无为”,不能超越。




无为,是道家思想核心。一种超凡脱俗的价值观。对于合理控制欲望,树立超凡脱俗的价值引领是符合时代主流逻辑。启示一,无为,是尊重自然规律行事,不能违背规律,片面发展。启示二,发展中,无为无不为,都是有原则的。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历史上的大平盛世,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影响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老子的“无为”思想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也许大家还记得,在我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一个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脱胎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经济体制,对市场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因此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能够深刻地吸取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训,以伟大的气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全党全国果敢地提出了: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不作性资性社的无谓争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此等等,一系列的英明论断。

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随之拉开了。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的事件,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国家对这一行为不作定性,允许他们先行先试。正是一个允许先行先试,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正是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先行先试,中国的开放改革很快就在全国各行各业波澜壮阔地开展了起来。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这一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现实意义如此重大。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

为人父母的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对于子女的成长,从小到大一切都是由父母包办代替的,大多数都是严重缺乏自理能力的一代。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所困而跳楼身亡的悲剧,都是因为父母过度包办酿成的。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无为,而是不妄为。无为只是一种以“治”为目的的无为。只要是能够达到有效的良性的“治”之目的的无为,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的。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