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10:04:59 条浏览
[捂脸][捂脸][捂脸]在日本,日本印的世界地图日本在正中间,韩国印的韩国在正中间,绝大部分能够自己印刷地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把自己国家印在地图正中间。
因为,地球是圆的!
亚洲国家地图,亚洲居中间,左边是亚欧非,右边是太平洋和美洲。
欧洲、非洲国家地图,欧洲、非洲居中间,左边是大西洋和美洲,右边是欧亚大陆。
美洲国家地图,左边太平洋,右边大西洋。
澳洲国家地图,跟其他大洲相反,别人是上北下南,他是上南下北,澳洲居中间上部位置,其他地区环绕周边。
你看其他国家发行的全球地图他们也是位于地球中间的[灵光一闪]
各个国家用的世界地图,自己国家都是在中间的。中国用的时间地图欧洲肯定不能用,美洲的世界地图肯定美洲在中间。很简单的道理,你用电子地图查询个地方,这个地方都在中间。
这是中国版本。
兄弟你看的是万国堪舆图???
因为这是给中国人看的世界地图,美国人的世界地图可能就是美国在中间
看是谁出版的地图,欧洲人的我们就在角落里了
因为是中国版地图[呲牙]
换个欧美国家买张地图试试看
世界地图常见的版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东亚为中心的,另一种是以非洲为中心的。
这两种排布是由世界陆地的分布决定的,大陆无非分两大块:亚欧非澳为一块,美洲大陆分一块。
两种排布方式的差别无非是把美洲放在左边还是右边的差别。
我们当然会选择我们国家处于中间位置的地图排布方式啦。
所以说,我们国家在地图上却是位于中间位置,其中一种地图是这样,不同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世界地图样式。
因为中国的名字,天下之中的国。
因为地图是中国画的
中国的世界地图一般把中国放在世界地图的中心,其实这最早在明朝时就已经开始有这样的绘制方法了。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把欧洲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如数学、天文、历法等,和火炮武器等带入中国,想要获得中国人的好感,便于贸易和在中国进行传教,其中,就有世界地图。利玛窦等人在绘制献给中国明朝廷的地图时,为了迎合中国自古以来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传统观念,便把明朝的位置放在了地图中心。不过,当时思想比较先进的士大夫就已经意思到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世界地图一般是中国处于中间,也比较符合中国的中,但不是古代时的“中”的意思。我们看世界地图时也能一眼就看到我们的国家,方便我们查询想要在地图中寻找的信息,比较符合我们习惯。
世界其他各国在绘制给他们自己国民用的世界地图时也通常把自己的国家位置放中间,同样也是方便看到自己的国家,看图纸时大多数人习惯一眼看向中间,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让自己国家在中间的原因。比如英国他们国家的世界地图,看似把非洲放在了中间,其实他们的国家领土就在非洲的上方,往非洲上面看就能找到了。
其实,世界地图也有其他不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放在地图中间的,有把北极作为中心的,也有把南极放在中间的,地图的样式并没有统一的惯例,如何绘制看各国的文化和习惯。
球体何来中间一说,不过你认为是中间就是中间,中国中国中心之国嘛,点赞你。
因为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地图上都是位于“中间”位置的。你看到的只是中国出版印刷的世界地图。
因为你看到的,是中国出版的地图。
谁出版地图,都会把自己放到中心位置。所以亚洲出版的地图上,太平洋位于中间,大西洋被切割成两半。而欧洲出版的地图正好相反,大西洋位于中部,太平洋被切分为两半。
这不全是感情因素,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解世界,大家都比较关注身边。大西洋里有几个小岛,与我有什么关系?太平洋的海岸线分布,却可能影响到我时期旅行计划。
也正因此,提出“板块漂移学说”的注定是欧洲人,而不可能是亚洲人。因为在欧洲出版的地图上,大西洋位于中部,才能直观地看出,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弯曲形状正好互补,从而推论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在一起的。
市面上常见的世界地图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以东经150°经线为中心,一个是以经度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中心。我国地理位置是否处在世界地图中心,取决于地图的出版商,并不是每次都在中间,以东经150°经线为中心时我们在中间,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时,我国则位于东侧。
首先来看下常见的东经150°经线版本,其实这条经线并不从我国穿越,而是从北向南依次穿越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可以将此地图版本看成是以太平洋为中心,因为我国刚好位于欧亚大陆东侧,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所以看起来差不多在地图中间,其实并不是刻意而为之。
再看下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此版本,本初子午线就是穿越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线,自北向南穿越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加纳等国家。此版本地图也可以看作是将大西洋或者非洲为中心,此时我国就位于东侧。
地球是圆型的,理论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将自身印刷在世界地图中心,但各大洲板块位置决定了这两种版本的世界地图最直观。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