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13:47:55 条浏览
“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的选择。不过,当“宅”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确实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际正常交往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令人担忧。宅男宅女沦为剩男剩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交际障碍在宅男宅女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轻则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重则形成自闭和心理问题。
“宅”成为一种“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无处不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足不出户就能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信息,通过朋友圈就可知道朋友们吃了什么、穿了什么、去哪些地方玩、有哪些幸福和烦恼,对现实中的交往需求必然被淡化。更别提那些狂热的电子游戏玩家,更是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难以自拔。
当然,有些人之所以“宅”起来,也是万不得已——不是不想出去,而是无处可去。现在的城市,到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唯独缺少亲近自然的场地。流连于酒肆欢场、夜夜笙歌者终归是少数,人们更需要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本人为例,有两大爱好,一是看书,一是书法。可现在想找个像样的书店需要跑出十公里以上,而学习和交流书法的场所,更是几乎没有。除了“宅”起来,还能怎样?
另外,现实环境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宅”的重要因素之一。十面霾伏、雾霾锁城,让不少原先喜欢经常“出去走走”的人,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宁可“宅”在家里,也不敢出去充当“人体净化器”。电梯吃人、窨井夺命、交通拥堵……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宅”创造了更多的“合理性借口”。
“反宅”,既需要有人为之鼓与呼,也需要“大环境”的改变。毕竟,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宅”本身又何尝不是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无声抗议?从“宅”中读出民情民意,并采取措施对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加以改进,比单纯喊“反宅”的口号要有用得多
网络造就了宅,以前逛街买东西,现在在家网上买什么都很便宜又方便,现在爬山徒步旅游的也很多,不过要看时间和天气,在家千日好,出门有点难
如今网络上十分流行是一种宅的生活,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变成了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他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顶着乱糟糟的鸟窝似的头发和惺忪的熊猫眼,抱着外卖或者吃方便面来填饱肚子,用网络购物平台来买东西,用聊天软件与外界沟通。
社会学家将这类追求宅生活的人称为隐蔽一族或者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的可怜,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面对社会压力,对身边的亲人朋友也用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事实上,过分的人才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就等于将自我囚禁起来,这样不仅会让身体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面色苍白、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而且会使自己的精神或心理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忽而兴奋、忽而低落、沟通困难等等。
虽然这种宅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很多,但是这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仍然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有人说咱生活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其实也反映了年轻人诸多心理缺陷,比如害怕压力,害怕与人交往,总是以逃避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等等。由于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因此如何改变他们的宅生活的态度,或者让他们的宅更加健康,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年轻人都放弃转生活中阴暗颓废的一面,而转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给自己制定一份生活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规范自己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当宅男宅女们逐渐拥有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后,便可以走出宅生活的阴霾,奔向属于年轻人自由而广阔的天地。
现在的人那么宅,一个是内在原因,一个是外在原因。
内在的原因是,人越来越懒惰,更多的工作不需要人来完成,很多的事情机器和程序就可以做了,不用人工了。人就会慢慢的变懒了,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先靠机器去做,有机器能做,何必再去自己做。
外部原因是现在网络技术大环境下,各种事情都可以在网络中完成,吃饭网上点,点了还有专门送的,等着吃就行,任何东西不用出门就能送到你身边。人就变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