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史?

2024-08-20 14:36:15 条浏览

周而复始,不断轮转,好品德、好家风,代代延续下去就好了。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史?

家史或族谱,通常是由一个家族的成功人士组织编辑。我只看过《何氏族谱》,是由曾经的井研县副县长何绍卿(何登桂)退休后在原《何氏族谱》的基础上续编的。男女平等,我母亲和父亲的姓名也在其中。这本《何氏族谱》的始祖是山西洪洞人,记载到编辑时的何家后人,主要分布在四川井研。

我在同学微信群里听同学们谈由曾经的荣县双古区委书记、荣县审计局局长范礼宗组织编辑的《范氏族谱》。范氏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北宋名人范仲淹是其先祖。

“勤耕读,处世长。孝忠厚,传家远。”是我们张家的家训。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融合亲情,携手共进,所以要写自己的家史。




写家史是为了传承家庭美德良好家风和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教育。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家史能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我应为家庭社会国家做什么?我应传承家中前人哪些良好品德?我应吸取家中前人哪些教训?我应承担家庭什么使命?家史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史也是地方志的素材,人们从家史中能领悟人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知道家庭是命运共同体。




不写家史怎能知道祖先的艰辛




留住自己的根。让子孙万代记住从何而来。




让后人更好记住家族的历史!




梁氏先辈们用汗水浇灌山地农田,双手描绘锦绣山寨,永远地融进了岭南儿女的骨骼与血脉之中。宗裕公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美德,不断书写历史推动社会发展。始祖宗裕公与妻王氏.妣葬于县城北五里.地名鸡扒石(鸡扒食).2世【音祐.字善逑、文祐.字善继、号芝苑(志娶陆氏合葬毛塘道光二十三年迁葬鸡扒石祖坟前)】3世【梁暹.字允登.号实宇】8世【一瓒.字圣选】【一瓊.字圣宴】【萬年.字寿君】9世【士喬】12世【聖聪】亦葬(鸡扒石)始祖坟前侧【共十一架祖墓群,根据〈梁氏族谱〉大事记639页记载,原始手抄本族谱收藏于县图书馆也清楚记载】此古墓为明代初期古墓群.历时六百多年.墓碑坟地至今保存完好.历代子孙拜祀无间断.德庆梁氏历代人才辈出,梁氏文化的发展代表了德庆的发展史,为德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二世祖文祐公;据《光绪德庆州志》记载;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德庆州城,屡建不固,州人梁文祐捐献其妻陆氏治圃所得金盘,城始得筑成。故民谚有云:【若无梁文祐,难成德庆州】,光绪十四年修筑城墙,城下古砖尚有【梁文祐】的名字。自乾隆年后誌“孝廉明经,拔萃茂才,诸科代有其人”,从梁奇通高中举人梁门连四代共有七人相继中举登科,成为德庆历史上的一大梁氏首开登科先声的梁氏家族并传播开去。梁门举人有:贡生,廪生,庠生,代代有承。著名人物有梁奇通〈第一举人,任知县,同知〉。梁曾龄〈嘉庆辛西科举人〉。梁奇琼〈嘉庆庚午科举人〉。梁祐〈嘉庆丙子科举人〉。梁绅〈道光乙未科举人〉。梁魁〈咸丰乙卯科举人〉。梁修〈光绪乙西科举人〉,(笺注梁修名著出版《花埭百花诗笺注》)梁迈〈保境安民,事见“德庆文史”第九,十六辑〉。梁廷赓(〈光绪德庆州志〉分纂及著作六种)。梁芸〈光诸戊戌岁贡生,著作《德庆乡土地理志》,《历史志》,《德庆县微访录》等〉。梁东庵〈著名书法家〉。民国至现代军事界有梁仁学(团级军官,抗日烈士)等,教育界,有梁㭘身,梁梦苏,梁以毅,梁建中等均在县学校任教,教绩卓著。文化界梁中民(上书县委,省文化局等单位保护三元塔,三洲岩,孔庙大成殿卓有贡献),参予点校《光绪德庆州志》任顾问。梁造(翻译德庆基督教历史纪实《开门》)。政界梁廷赓之子梁祖诰(省级革命领导干部)。梁祖谊(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为省港大摆工革命烈士)等等。宗裕公祠堂是宗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是见证一个地区人文历史尤其是梁氏的迁徙历程,也是联系村民与公共事务的重要纽带,更是对宗族时代更替、民俗变迁的反映。




我想写也没得写啊!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史?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不走父辈、祖辈的弯路!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我的祖上从哪里来?有没有一些出名的人物?谁家和我家的血脉相近?我的祖辈父辈以及再往前的人都经历了什么?想回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家谱、碑文等资料的记载,以及祖辈父辈的口口相传。但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都有可观的文字记载,口口相传经过的人越多,时间越长,流传下来的就越来越少,准确度也越来越差。所以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祖父名字的,也不知道经历事情的,哪些人和自己血脉相近也弄不清楚了所以要把家史写下来,一是让自己和后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自己的前辈都是怎样的人,以后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做了什么,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是谁,不能忘了前人走过的路;二是感受到前人的不容易,后人读了他们的故事,能够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努力生活;三是要传承自己的家风家教,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做到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做好家庭成员赡养、孝敬老年人,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

一代人会更迭一代人,2000年,我有幸参与到参与广安张氏一族的修订续谱的任务中去,跟随同族的长辈晚辈,一户户登记,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寻找,爬山涉水,寒暑交替,其中的辛劳,一言难尽,我很佩服同行的长辈们,他们毕竟经历过苦日子,以七八十的高龄仍能忍饥挨饿的每户统计,让我自愧不如长辈们的坚持。

因现代的人口流通,能聚居于原驻地的很少,有些族人甚至已经在国外开枝散叶,不过现代的通讯发达,基本都能联系上,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两年内顺利完成了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的不足,留有些遗憾)。

一个族群就是一部民间史,历史就是过去的故事,有的真实,有的荒诞;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张氏一族从始祖挥发明弓箭即张姓始。

张挥为该姓始祖。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连横鬼才张仪、旷代谋臣张良、和平大使张骞、才君子张衡、医界泰斗张仲景、草书圣手张旭

理学先驱张载、宰相之杰张居正、新政领袖张之洞、理念大师张澜,国画大师张大千

帝王之师张良、武将张飞、家史就是关于家族延续消亡的故事,只要是有兴趣,就可以在大部头的史书上找到只言片语,地方志中有许多。当然如果有心人自己整理,关于自己家族或者某个家族的事情辑合成书的话,那就是全新的家史。另外,我们现在每个人每个家庭所在经历的,或留下印记或湮灭无痕的,都是家史。

并不是普通大众就不需要家史,任何历史的发展都离不开普通大众的推动,堆集。所以请关注你自己的家史,留予后人能寻到根基!




中国是个善于纪录历史的国家。从史记到二十四史,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史(有代表性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社会乃至家庭发展史料,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传承良好家风,鼓励后人不断进步的角度,写家史有一定好处。

现在家庭孩子少,不利于像以前那样写家谱,写家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同时,写家史可以丰富晚年生活,增加文化知识。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给粉丝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以前拍过我生长地方大庙村的视频,大庙是我老叔把我带大的地方,也写过不少文章,也是关于大庙村的传说。后因下户,全家一起搬到花山老山神的包产地,因为我妈说下这句话,在土改前,老山神的田地本来是我家的,搬来老山神在,等于归宗了。

现在我兄弟盖起了平顶房,我哥的是砖木结构的瓦房,侄女嫁到莽中寨,因坡大徒,所以哥弟商量用地换地的办法,让侄女家在傍边也盖起了豪华的洋楼,这下老山神非常热闹了,真是和睦气氛的大家庭。

有了这个根基,这才是我时时思念的家史啊!




首先,家不能写“史”,只能称修“谱(或乘)”。国家(政府)写的才能称“史”,地方称“志”……;

第二,没谁规定个人必须写(记录)家里的过去事,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第三,只有以父辈及祖上为荣才写家谱,当然,这个“荣”,不一定是多大官,多有钱。




写家史即写家谱,告诉后人我们从那里来,老家在那里,前辈有那些人?经历了什么?我辈又有那些人,又是如何生活的?下辈、孙辈他们又怎么去适应社会的。

家史现在只能从爷辈写起,因为很多都不在世了,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我家家史是从爷辈写起的,好在我母亲还在,今年98岁了。




伎承




所以只写好的。可信度不高。




因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家史最清楚。




寻根溯源、祖谱史记、立言传承、光宗耀祖、教育后代、香火永续!




我国是一个几千年文明连续传承的国家,有着光辉的中华文明史,而国家又是由许多多小家庭组成的,不少小家庭的祖上有着辉煌的家史,写自己的家史,可把自己祖宗的辉煌史留存下去,也是对祖辈的一个很好纪念,又是对自己根的回忆和追踪。




我写的家史“吴家花园的春秋往事”曾被安徽芜湖大江晚报副刋连载,被安徽泾县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茂林春秋”丛书收编。也曾在网络上发表过。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