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1:22:09 条浏览
实行政工干部负责制是苏联时期创建的一个特殊指挥体制,由于当时担任这一职位的都是对苏联布尔什维克党最忠诚的军官担任,所以他们也担负着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带头冲锋和监督战场作战的双重任务。
作为政治委员这个特殊岗位,苏德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政工干部。这不仅在于他们身先士卒牺牲在战斗最前沿,还在于德军抓到这些人后根本不用考虑直接枪毙掉。而对于苏军的指挥员们来说,他们既需要这样的指挥员不怕死不怕苦冲锋在前,也害怕他们在战场上对一些犹豫不前和投敌叛国者执行纪律。
但作为苏联在二战时期伤亡2700多万的总数字来讲,光苏军就牺牲了近千万人,由于政工干部遍布在各个指挥岗位,这个数字恐怕只有苏军自己知道了,毕竟这也是个秘密。
没啥特别特殊的原因,你看苏军政委穿的军服跟士兵有很明显的区别,面对苏联军队的冲锋,德国狙击手,会优先射杀军官。不一样的军服,让狙击手很容易找到目标……当时的军事理念,让很多优秀的军官白白送命!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曾经举着红旗冲锋……或者把红旗背在身后冲锋……谁拿红旗谁死……太明显了……太明显了……就是活靶子……
“同志们,冲啊”政治委员高举手枪喊到。“砰砰砰”,政委捂着胸口倒在了他无比热爱的苏维埃的土地上……。
具体多少政工干部倒在了二战时期,只有专门的统计才能弄清楚。
研究战争史时,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想全面了解交战两军的作战效能,必须对比各自投入的兵力、兵器和损失数。在苏德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中,两国公开的数据都隐讳己方损失,直至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及随后俄罗斯公开历史档案,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经过重新调查又于1999年公布了详细的战时损失,这场人类战争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真相才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苏联卫国战争以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争初期的阴影。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其实,斯大林战时在掌握了双方大致损失数字后,曾告诫苏军将领“要学会像德国人那样以少流血取得胜利”。据战争末期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大将回忆,有一次,最高统帅突然问他:“当初为什么老打败仗?”安东诺夫先讲了一句“我们的作战方式还是老一套”,接着又按照习惯讲起空军和坦克使用不当等具体原因。斯大林不满意地打断说:“您一开头讲得很对,后来又讲起了细枝末节。”接着,这位最高统帅露出微笑,讲了一句对战争初期的中肯分析——“简而言之,我们还是不太会打仗。”
无情的数字说明苏军付出了最高昂的学费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过去苏联战史上轻描淡写地提到失利时,都归咎于敌人兵力、技术装备占优势,很少检查己方的主观因素。1969年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对战争初期也只有英勇抵抗的记述而删去了败绩。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曾对他感叹道:“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稳定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具体地说,战争初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
20世纪90年代苏、德两国公开的伤亡统计数据恰恰清晰地印证了朱可夫这段话。
如果除去被俘数,苏、德两军的作战伤亡对比,1941年下半年是2:1,1942年是3:1,1943年是2.7:1,1944年是1.4:1,1945年是1:1。由此可以看出苏军的作战效能是越打越高,确实如朱可夫所说的,“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
战争初期触目惊心的损失令人深思
苏德战场的战斗伤亡空前,尤其是苏军在战争初期有1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德军合围歼灭,这一教训极为惨痛。据德国战时统计,共抓到苏联战俘576万人(其中包括抓到的民兵、随军民工甚至是家属),九成以上是在1941年6月至1942年秋这段时间。俄罗斯统计被俘、失踪军人共有455万,因战后找到逃散藏匿民间者93万人,实际被俘者为362万。这些人因受折磨残害,近半数即178万人死亡。过去西方常宣传苏联虐待德军战俘,而从德国政府公布的250万东线战俘中有40万人死亡的数据看,其死亡率不足被俘人员的1/6。由此可见,苏联对俘虏虽有不善待之处,但还是要比德国好得多。
战争初期苏军连遭惨败,自然有农业集体化、肃反等极“左”政策伤害了部分民众而影响士气的政治原因,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成百万身体强健并有武器的军人缴械就俘。但起初苏军指挥水平较低、官兵军事素质比德军差还是能从战争初期会战的损失中看出的。
苏联卫国战争最初一次会战是1941年夏的白俄罗斯防御战。是役苏军减员41万,其中34万人牺牲或失踪。当时德军宣布俘虏了苏军28万人,苏联史学家承认这一数字是可信的。
1941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斯摩棱斯克会战,苏军杀伤德军25万人,自身减员75.9万,其中牺牲和失踪48万人,当时德军宣称俘虏了30万人也是可信的。
1941年7月至9月的基辅会战,被希特勒称为“战史上最大的合围战”,德军伤亡10万人,宣称俘虏苏军66万人。过去西方普遍引用这一数据。据俄方解密档案,苏军会战中减员70万,其中牺牲、失踪6l万人。因斯大林拒绝朱可夫、布琼尼的后撤建议,最后有45万人落人德军合围圈。这些人中有几万人突围,并有些人牺牲,被俘至多35万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前一阶段的维亚兹马防御战,德军称俘虏苏军65万人。据俄罗斯档案记载,从10月初至12月初,苏军在莫斯科以西的防御战中杀伤德军25万人,苏军减员65.8万,其中牺牲和失踪51万人,估计被俘者在40万左右。
进入1942年后,苏军战斗意志虽有增强,但却因初战损失了多数久经锻炼的老骨干,部队内多半是新兵,刚搬迁的军工厂的弹药产量又不足,其整体军事素质与德军的差距还大于开战初期。这一年苏军被俘数虽减少,战斗伤亡却是德军的3倍。同年初,朱可夫指挥的勒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苏军伤亡77万人,却未能粉碎莫斯科以西的敌军。5月的刻赤防御战和哈尔科夫进攻战失败,苏军分别失踪了16万人和17万人。随后在防御德军夏季攻势的沃罗涅日一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中,苏军在26天内减员56.8万,其中失踪达37万人(德军只称抓到8万俘虏)。西南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中说,“部队已被敌人击溃”,司令员铁木辛哥用广泛设炊事车开饭的方式才收拢了部分逃散人员。朱可夫战后与美国人谈到1942年夏天时,承认苏军又一次到了几乎被压垮的边缘。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武器产量多于德国,装备损失也大大超过敌人。1941年苏联坦克产量为德国的3倍,1942年达到4倍,苏军装甲兵的主力T-34坦克在综合性能上又优于德军装甲兵的主力Ⅲ号和Ⅳ号坦克。然而,因组织协调和保障不力,当时苏军坦克损失量竟达德军的6倍。1995年俄罗斯出版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时恢复了1969年初版时被删的部分,里面记录了开战一年5个月的装备损失是——“我们损失了4.3万门火炮、3.2万辆坦克和将近2.3万架飞机。大量的坦克和飞机由于故障在我军匆忙撤退时留在了当地。”
经浴血锻炼最终在作战效能上超过德军
苏军在战争中最可敬之处在于经历了1941年至1942年的惨重损失并没有颓败,反而在浴血锻炼中积累了战斗经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从人员损失统计也可看出双方大抵达到了相等。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前4个月的防御和后两个半月的反攻中,苏军阵亡、失踪共47.7万人,负伤64万人,造成了德军及其仆从军损失约110万人(德军约80万人),其中被俘20万人(德军10万人)。由于苏联人口比德国多一倍,德军又处于两线作战,双方相等的损失量使希特勒无法承受,纳粹政权在巨大的消耗战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打退了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自己转入全面反攻,其伤亡量却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严重。从7月至9月,苏军阵亡达68万人,失踪11.5万人,负伤183万人,作战部队在3个月内减员达1/3。同一时期德军死亡24万人,负伤75万人,失踪5万人。从伤亡比看,此时苏军是德军的2.7倍,显现出刚扭转战局的苏军组织进攻的水平还比较低,采取的多是正面平推并以密集兵力猛冲战术,未能达成合围歼灭战。此时德军官兵还多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骨干,经过对苏战争磨炼,其战斗技能正在高峰期,虽然败退仍基本保持了完整建制,并给苏军以重大杀伤。
进入1944年,苏军对德军连续进行了“10次打击”,铁拳一记比一记沉重。6月下旬至8月底,苏军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全歼28个师,共毙、伤、俘敌54万人。是役,苏军阵亡、失踪18万人,负伤59万人,减员量仍高于德军。8月下旬苏军在罗马尼亚进行的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一举歼灭德军16个师,击毙15万人,俘虏10万人(随后罗马尼亚人将其扣留俘获的4万多德军也交给苏军),苏军只阵亡1.3万人,负伤5.3万人,成为总伤亡量大大少于德军的首次战役。
在战败前一年,德国因兵员枯竭实行了“总体动员”,征兵限额已扩展到从16岁至60岁,部队中老少参差且新兵众多,军事素质严重下降。此时苏军征兵年限也到了下至17岁、上至55岁,不过官兵经验日益丰富,兵力、装备和士气也均处于优势,以机械化兵团突击迂回和各军兵种协同的水平都大为提高。在1944年秋至1945年初,苏军举行进攻战役时人员的战斗损失大都降到德军之下。
1945年4月中旬,苏军发起了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柏林战役,16天便攻克了法西斯巢穴,以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人的代价,击毙德军15万人、俘虏48万人(内含20万伤兵)。若加上数万被后送的德军伤兵,苏军单纯以战斗伤亡而论仍少于德军,并在很短时间取得卫国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其陆军的作战威力和战术水平被公认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峰。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动员了2700万人,有1000万人牺牲和失踪,1800万人次负伤,其中500万人残疾退伍。凯歌高奏时苏军只剩1136万人。不过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官兵大都已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行家,军事素质超过了此前号称世界陆战头强的日耳曼武士。
经历了对德战争锻炼的苏军移师出兵中国东北时,在与多由新兵组成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其作战的人员损失率更是大大低于对手。从1945年8月9日开战至8月18日关东军基本停止抵抗,10天内苏军阵亡1万人,负伤2.5万人,宣称击毙日军8万人。据日本厚生省战后统计,此间关东军死亡为4.6万人,而苏联公布的击毙数中还包括投降后拘押时的死者。不过以苏日双方的统计对照,仍可看出苏军对日军作战的效能无疑要更高些。
在现代社会,不仅经济建设要讲效益,战争也要讲求效益和指挥艺术,其主要标准也是以尽量小的损耗取得最大战果。从这一要求来衡量,卫国战争初期的苏联显现出指挥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只强调总体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人命和物力损失重视不够,这从更深层次讲又是斯大林时代体制上的弊病造成的。残酷的战争实践证明,那种不惜高投入、大损失的低效益式的作战,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大国也难以长期承受。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苏军官兵都改变呆板地执行命令、服从瞎指挥的积弊,斯大林也比较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据朱可夫回忆,柏林战役原定在“五一”节前结束并宣布胜利消息。然而德军的顽抗比预想要强一些,至4月30日仍有部分市区未攻克。朱可夫只好打电话向斯大林报告:“我们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拿下柏林。”
当时朱可夫以为最高统帅会表示不满,没想到听筒中传来的是平静和蔼的声音:“没什么可着急的。要爱护人,不需要无谓的牺牲。”
残酷战争的幸存者通过无数人的鲜血终于学会了驾驭大规模战争。空前的血战锻炼了苏联的领袖和军民,苏联人民赢得了战争,这也是研究战史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政委命令》开头就指出“在同布尔什维克主义斗争过程中,我们不能指望敌人的行动会遵守人道原则或者国际法。特别是各级政治委员们,因为他们是抵抗力量的实际领导者,所以可以料到,他们会充满仇恨、残酷、非人道的方式处置战俘。”“政治委员们首创了野蛮的亚洲式的战斗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用极端残酷的方式立即消灭他们。所以,就原则而言,我们必须要一击以毙之。”德国人在对苏战争中,除了后方被俘的政工军官交予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处置外,国防军对这类俘虏是立即枪毙。在克里米亚半岛战争中被俘的1千余名苏军政工军官,被曼施坦因毫无怜悯的予以枪决。死亡级别最高的应是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41年9月基辅战役后期突围时被俘,当即被枪杀。(下图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尔米斯坚科)
41年7月16日,苏国防人民委员会的政治宣传局改组为红军总政治部,同时军队内实行军事委员制度。这种方式是政工人员担任各级武装力量的副指挥官,且拥有否决军事主官决定的权力。20日,斯大林和总政治部部长列夫·梅赫利斯下发一道指示,强调政治委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特殊职责是维护军队的纪律和严肃、毫不留情的处置“懦夫、散布恐慌者和逃兵,”他们要与军事指挥员一道,为军队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能否“坚定不移的准备同国土上的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承担全部责任。政工人员对敌人和部下残酷,对自己同样如此,他们往往在军事失败时给自己毫不犹豫的来上一枪,有如41年6月西南方面军反击失利后,方面军军事委员瓦舒金绝望下开枪自尽。
毫无疑问,在苏德战场上,只要抓到苏军政委,绝不多问,直接枪决。死亡率达到%90以上,为什么德军会对苏军政委如此痛恨呢?
苏联政委最早起源于十月革命时期,但后来又被取消,直到苏德战争时期又重新建立起苏联政委制度。最开始建立苏联政委制度,主要是因为红军基本上都是由底层人民组成,基本的纪律性缺失严重,这支军队看起来甚至都不像是一支军队,更像是一帮闲散人员聚集起来闹事的,军事素养很低,没事的时候甚至还拿着武器去野外打猎,每天子弹的消耗就能达到200万发。意识到问题严重的托洛斯基开始在全军设立政治委员,由工人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来担任,与指挥员相辅相成。
原本更主要的是负责一些纪律性上的问题,后来红军情况渐渐好转后就取消了政委,但在苏德战争时期,因为前期红军在德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经常会出现整个师、乃至整军被俘!导致红军整体士气下滑严重,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差,甚至有士兵出现了开战就跑的现象。这时意识到问题严重的苏军开始重新恢复了政委指导制度,同时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决不允许后退一步!
苏军选出来的政委基本上都是觉悟非常高的战士,纪律性自然低不了,他们算是苏军中最优秀的战士,吃得了苦、打得了仗,还能对其它战士进行关爱,负责他们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正是在苏军政委的不断激励下,苏军下滑的士气得到提升,这才能扛住德军的冲锋,逃跑现象基本没有出现过,战士们都是宁愿战死也不投降。
当然,苏军政委能成为德军的眼中钉、肉中刺,绝非只因为他们能在后方提升士气、督军。让德军气愤的是,苏军政委往往都是以身作则,经常冲锋在部队的最前沿,用自己的生命来给后边的战士做榜样,激励他们不畏生死,为了伟大的胜利战斗!也正因此,苏军政委的伤亡率甚至超过了一线士兵,阵亡率高达80%,但同时,在他们的带头冲锋下,苏军整体战斗力提升了300%甚至更高!这对德军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们能不恨吗?
非常高!高到可能无法置信。人类的宣传原则和手段,自二战到今天,有很大变化,很多人都不满以前宣传里面报喜不报忧的恶习,抱歉,这不是哪一国的事情,在二战期间所有国家都是这么干的,所有的宣传必需说我们损失很小,敌人伤亡损失很大!这是铁律!记住,是所有国家都这么干!在二战结束以后,有的国家渐渐恢复正常,有的国家则因为新发展需要,仍旧需要保持这种战时宣传策略,苏联就是其中之一。苏联在二战结束时,斯大林亲口认可的损失是700万人口,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奉行公开化原则宣传的2700万人口损失,就是这种宣传方式在几十年的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后人,所喜欢,所知道的历史,是在迷雾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历史。苏联军队当中,政委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建军原则性制度,但是苏联自己知道这也是为敌对阵营所诟病的一件事,正好在二战前期,差不多是因为战争氛围越来越吃紧,才结束的大清洗运动,负责基层实际操作的,也就是政委们,因此当时即使是苏联内部,政委们也不是很受待见,问题在于,没人在意大清洗中政委们本身被清洗的也很惨重。所以二战结束后,没有什么专门针对政委们在战争中死亡率的具体数据。不过苏联最初倒是有个数据提到过军队损失中,政委牺牲比例2%的数据,看上去也不严重,可是天呐,细思恐极!2%!即五十个牺牲者中,就有一个政委,然而,我军正是仿照苏军编制的,不说到团里才有政委,就按外人不懂,把营教导员,连指导员两级最基层的政工干部也当政委对待,那么按人员满编,人数最富裕的甲种部队连队来说,2%的政委死亡率,意味着每连牺牲两个半政委!那么你说政委死亡率有多高?就我所知,苏联军队了,政工人员的配备,只是比我军略高,就上团级以上单位政工系会多出副职,而且也不是固定多出,营连级别基本一样。在战争中,大家都知道,四一年苏联基本是被德国压着打,若然不是苏联军队在战前已经有所准备,设置了影子部队制度,战争打起来后,社会动员也足够有力,那么德军其实在四一年,已经把苏联战前的账面部队主力都消灭干净了。苏联军队里,政委制服都与众不同,戴着显眼的蓝帽子,他的职位需要他显眼,以便鼓动士气,战场上怎么鼓动士气呢?千言万语都不及带头冲锋!就是说部队基层政工人员,一但冲锋,位置比排头兵都要靠前!这造成战场上基层政工人员战损极高,而在战争之初,苏军连续被德军大范围围歼中,政工人员即使八字够硬,在战场存活下来,还要面临德军战俘政策中对政工人员有无需审讯,就地枪决的命令,所以硕政工人员一旦被俘,别说当俘虏,连当叛徒都没机会。整个战争当中,苏联自己解救,或者最后德国释放的苏联俘虏中,一个政委都没有!是的,一个都没有!而德国一共俘虏多少苏军?德军的这条命令,最后是根据德军自己部队反应才取消的,原因就在于这条命令让苏联政委面对德军时,不但会把自己逼疯,还会把身边尽量多的人也逼疯,因为他们想活下去,除了胜利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只是面对敌方,那么面对己方呢?不错,政委还有督战执行战场纪律的权力,战场军纪执行起来有多残酷很多人无法想象——一线部队身后有一条线,一但没命令自行退过这条线,身后二线部队政委就带队负责执行战场纪律,对于败退回来的部队,对战士,二战时苏军都执行过古代欧洲的什一抽杀令,就是每十个人抽一个出来杀掉,以肃军纪。对于军官,会有个命令,那个军衔以上,全杀掉,比如校官以上全部枪毙,上尉毙三分之二,中尉毙一半,少尉毙三分之一!根据情况不同,这个比例贿有变化,但是整场二战,苏联军队里唯一没变过的一条军纪就是:败军当中政工人员全毙!不管那个级别!败军之将,军事干部或者还有申诉机会,政工干部从头到尾没有过!所以理论上讲,苏联军队中的政工干部,只有从头到尾没有打过败仗的部队里才会有活下来,前提是他自己还必需一直抢在排头兵身前,而没有被敌军打死……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苏军政委死亡率是比较高,原因如下:
第一,德军俘虏政委,一般就地枪决。
德军俘虏几种人是就地枪毙:游击队、政委、督战队。
游击队不穿制服,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
而政委、督战队都被认为是搞政治宣传的死敌,不可能改变,德军抓住就枪毙。
而普通苏军士兵被俘,未必会被枪毙,多关入集中营,还是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政委则不存在这种机会。
第二,苏军政委身先士卒的较多。
政委第一个要求是不怕死,怕死是干不了这行的。
因为政委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督促士兵作战,如果你事事躲在后面,怎么来督促敌人?
所以,政委基本都在要一线,尤其冲锋时多要是军官里面身先士卒的,很容易伤亡。
第三,部队一旦出问题,军纪第一个严惩的就是政委。
作为军队的最后监督者,如果军队出现倒戈、哗变、溃散、擅自撤退,政委第一个倒霉。
而苏联战时法律非常严格,对于失职军官也毫不留情,不是枪毙就是编入惩罚营。
不过,没有证据表明政委伤亡率高于普通苏军指挥官。
战后苏联统计了将领的死亡数据,其中指挥员死亡高达总数的89%,政委只有2%,还不如行政人员的4.6%。
所以,没有必要神话政委,政委也是爹妈养的,没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