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17:01:09 条浏览
中国老传统,养儿防老。无论女儿还是儿子,只要孝心且条件可以,就是老人的福。
因为儿子在家里守在父母身边能尽到孝子的责任,而女儿嫁入别人家不能天天守在父母身边尽孝道。
可能是皇帝吧女儿再出息也不能继承皇位啊。儿子窝囊,做个庸王也好。
享福受罪都是天命注定,与儿子女儿没关系,天命不可违。
这段话不太对吧
谁说的呀,这说法完全不对,早就过时了,跟不上形势了。
养儿子是名气,养女儿是福气。
这肯定是当今处于晚年,家里只有女儿,并且已经嫁人了的父母的观点。
老一辈的观念使得他们的晚年孤独凄凉。我一同事已退休,独女,研究生学历,今在一公司做高管,嫁人了和公婆住一起,我这位同事每次和我们一起喝酒都会谈及养女儿真不如儿子,他羡慕死了亲家,人家生的儿子可以经常陪在自己身边,自己好不容易培养的研究生女儿,工作也挺好,却孝顺公婆去了。老俩不对女儿吐露心事,总觉得会孤独终老,其实他女儿夫妻俩周六日休息都是回他家陪伴的。
现在的年轻人内卷严重。看看我单位新招的员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一新结婚不久的女员工,由于在一线工作,我们单位没有休息日,小两口背负着房贷,有时会听到这位女员工抱怨,没有休息,连看望父母的时间都没有,要不是为了碎银几两,谁愿意干这个。
其实养儿养女都一样,我是只有一个女儿的中年人,我的观点早已改变,即使我养的是儿子,他们结婚之后就自己奔他们的生活去吧,我们老俩呢!前半生都为了孩子付出了,后半生就尽情享受自己的生活,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挺好!至于孩子的陪伴,不强求,每次来都热烈欢迎!
不知楼主因何有这等说辞?已到晚年的你是因自己有个窝囊儿子感觉到比较幸福呢?还是因为有个出息的女儿感到悲哀呢?或许你有儿有女,女儿优秀但离自己遥远,儿子虽不优秀但日夜守着你,让你得出如此结论?
不论那种情况你这都是个例而已。
/
这个已经是个以前的话题了,老话说“养儿防老”,姑娘毕竟是嫁出去的人,不和自己待在一起,没发照顾晚年。然而,社会发现到今天,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儿子和女儿已经是无差别化的存在。女儿还是父母的小棉袄呢。在一个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无关对错,在竞争激烈、压力无限的当今社会,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个观点不敢苟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小姨家有两个孩子,哥哥今年三十二岁,高中学历,自由职业者,说白了就是没有工作,平时打个临工,挣得钱还不够他自个儿花的,因为长的不是很帅,再加上木纳寡言,所以一直没有娶上媳妇,典型的啃老一族,小姨和小姨夫天天因为他的事上火。
不过欣慰的是妹妹比较争气,从小就很安稳,也知道学习,后来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由于成绩优秀,一直拿着学校里的奖学金,所以从小到大,就没怎么让老两口操过心。后来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工作,找到了一个当地的老公,家庭条件很好,而且都是知识分子,都特别通情达理
就在去年,小姨得了肺癌,治病需要花很多钱,儿子呢,手里没有一点存款,根本一点都指望不上他。还是女儿女婿,把小姨小姨夫接到上海大医院去治疗,而且是又出钱又出力。女儿觉得挺对不起女婿的,觉得老公被她们一家拖累了,反而女婿安慰说,父母养大儿女不容易,为他们花钱治病是理所应当的。
再反观儿子呢,不出钱就算了,基本一天都没有去伺候过,理由是,我自己都快活不起了,哪还管的了别人。小姨看到儿子这样狼心狗肺,心都凉透了。
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说,生了一个好女儿,找了一个好女婿,她这辈子有福啊!
其实儿女都一样,主要看教育,从小就教给孩子感恩。教育的好,不管是儿是女,他们都会是你的依靠。教育不好,一味地溺爱,厚此薄彼,那只能晚景凄凉,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不能那么说。女儿出息不是让家长很舒心的事吗?反正我这辈子就一个孩子,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女儿出息却又懂事有孝心,不是很不错的嘛!窝孬儿子让家长烦心不止,到了晚年很孝顺,懂得照顾家长,确实令人欣喜!总之孩子有孝心,男女不分,都好。如果都令人不省心而且没有孝心,那个都不行。
为何有些人总是问这种愚蠢的问题?
重男轻女的意识在老一辈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女儿再孝顺再有本事也没有那个儿子好
这话有歧义,其实对于晚年来说陪伴自己最多的是女儿,就目前我看见的,现在很多农村美其名曰养儿防老,老二把家产所有东西留给儿子,儿子负责养老,女儿不用养老,但是我看见的是老人住在儿子家,就吃个饭睡个觉,而且还不受待见,女儿经常去看老人,每次都是打包小包吃喝给带过去,还有给钱,然后生病时候都是女儿在照顾,现在老人都有积蓄,生病都花自己钱和报销,真的没看出儿子有多好,反倒是女儿忙前忙后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看看身边人有几个儿子养老的?又有几个女儿养老的?!老母亲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六个孩子,只有两个女儿养老,其他人都没事一样。
过去有老话,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说明传统观念中养老靠儿不靠女,所以才会有女儿再出息也比不上窝囊儿子这一说吧。如今时代不同了,不论是儿是女,都是有出息的也有窝囊的,有孝顺的也有忤逆的,养老也可靠儿也可靠女。当然,最好还是靠自己,尽量不要拖累子女。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到了晚年的老人大都是有儿有女,即使没有儿子的也有几个女儿。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个说法很正确,女儿心细,对父母关心的多,还可以在父母面前撒一撒娇。很是讨父母的喜欢。
在表面上看有女儿的是很幸福,但实际上也有很多无奈。比如在过中秋节和春节的时候,中午女儿和女婿还有孩子会凤凤火火的来过节。确实很热闹,其乐融融。
但中午过后,当女儿一家散去,留下的是空寂。有儿子的还好说,晚上和儿子一家过节。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那晚上只有两个老人独自面对节日了。你说节日是欢乐呢?还是寂寞!
当这个时候可以看出还是有儿子好。这也是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会有不忠不孝无后为大的说法了。也确实有它的道理。
再看看女儿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外甥或者外甥女,在小时候都最向往住在姥姥家。
像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小时候都住在姥姥家,他的表哥对伟人的启蒙教育以及后来走出韶山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姥姥家对外甥或者外甥女多么的疼爱。也许老人把女儿的出嫁去别人家生活的失落感,把所有的感情和亲情的牵挂,都倾注在外甥或者外甥女身上了。
但随着外甥或者外甥女的长大,反而去姥姥家越来越少,孩子的感情变得淡了。可是与自己家的爷爷奶奶感情不由自主的加深了,变得亲近了。
谚语: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就走。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
这真的无法解释,有人说这是血缘关系,可姥姥和奶奶的血缘关系同样的远近。
这说起来真的很伤感,养儿和养女儿的差距就在这。
现在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家庭都逐步进入老龄化。现在同样面对着节日如何过的问题。有的说一家一年,也有的说把老人都聚到一起过,可这总是存在遗憾或者不方便。
现在的社会早已经男女平等,生儿生女都一样。人们的观念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传统的节日如何照顾双方父母的意愿,儿女也可以自由处理。
父母也会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去接受更多的方式。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不用为吃穿发愁,如何过的幸福,快乐,家庭和睦,将是老人和年轻人的追求。
愿进入老龄化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图片来自网络
时代不同了,养儿养女都一样。女儿有出息是她努力的结果,未来前途无量有福气。儿子窝囊家业未兴,又哪里谈得上孝亲养老?所以,晚年的幸福不是靠儿女,而是靠自己有钱有房乐活,生活自在悠闲就好。
我想,提这个问题的肯定和我一样是农村出身的,也是女的,经历了好多不能为人道的心酸才说这个话的。
我们姐弟姊妹三人。父母年近八十,年轻时在农村也算是能行人,是我们镇上第一个承包土地种烤烟的单干户,日子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风生水起,令人羡慕,一院子修的整整齐齐,街面上又修了两层门面房,后面院子还修了平房。唯一让父母感觉担忧的是弟弟从小身体不好,人又老实胆小,将来日子不好过,所以父母又开了一家饭馆。
我们姊妹几个都成家后,父母一心扑倒弟弟身上帮扶弟弟。弟弟家饭馆生意非常好,后来又买了街面上上下两层四大间房子,二楼自住,一楼开饭馆。但不知道怎么搞的,弟弟家的日子越过越紧吧,先后卖掉了之前父母修的两院房子,父母没地方住了,就和弟弟他们挤在一起,母亲和弟媳妇矛盾冲突不断,没办法,我托人给父母找了看大门的差事,躲开了弟媳。但是,弟媳每月就找各种理由要走父母的一点点工资,父母的生活全部由我承担起来了。后来父母年纪大了,不能再在单位看大门了,我让父母跟我一块住,父母说有儿子住女儿家人家会笑话他们,笑话儿子的,非回不可。回去后七十多岁的父母每天在饭馆帮弟弟干活,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弟媳妇和我母亲经常冲突不断,母亲隔三差五给我哭诉,说她想死,她一天也和弟媳呆不下去了。我看没办法,就想让母亲跟我一块住,为了照顾弟弟的情绪,我和弟弟商量说让母亲给我帮忙做饭,结果弟媳妇说,如果母亲敢到女儿家去,就再也不要回来,将来死了就让女儿埋。我母亲一听吓坏了,怕自己死了进不了祖坟,坚决不跟我,被逼无奈,我决定给父母买两间平房,但是父母要求我把房子买在弟弟身边,并且不能给人说房子是我买的,因为弟媳妇说如果给人说是我买的,不允许他们住。我因为心疼自己的父母,只好妥协。在父母的认知中,儿子再不好,也是给他们传宗接代的,姓的是他们的姓;女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这个观念不仅仅是我父母有,大部分农村老人都有。
对了,农村还有一句俗语,“能叫儿气死,不叫儿想死”有了儿子,儿子再不好他们也可以挺直腰杆说话,没有儿子,女儿再有本事也被人看不起,甚至各种难听的揭短。还别不信,愚昧无知的思想,根深蒂固的观念越是在落后的地方越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