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有多少人不喜欢儒家文化,不喜欢儒家的繁文缛节?

2023-08-08 12:56:07 条浏览

13亿九千九百九十万




儒家文化核心就一个仁

其它都是绿叶

愚昧不开化的人反对是正常的

但是受过教育的人反对只能说教育失败

儒家说仁义道德

你非要说假仁假义

这一类杠精

建议把精神头用在菜市场讨价还价




“愚者可儒,识者可释”




太多的人只知馒头香。




不喜欢但是都是按儒家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做任何事!




不喜欢,是因为不懂不了解。或者以为繁文缛节就是儒家文化的全部。还有儒家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多看书,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这儿举个例子,古代人守孝为三年期,现在不这样了吧。其实古人也有反对的人,可当时国人认为:子幼三年期弱,诸事均不能为,全依父母相顾。亲逝守孝三年长.乎?″想想,难道没有道理么?




不喜欢儒家,喜欢道家,部分佛家的




刘邦都当尿壶了,会焚书坑儒吗,不会和龙祖学一学吗,




儒家文化一个孝字就可以概括,展开来就是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表现在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就是自己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承担的不同的义务。

入手处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明德)。外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民)。都是内醒自修的功夫,而非向外驰求。

之所以有那么多经典,是针对我们不懂的人,讲原理讲方法讲应用。




繁文缛节只是儒家文化中儒礼的一部分。越大的事,规矩越多。民间主要包括婚礼,丧葬,祭祀三方面。就拿婚礼来说,繁文缛节无非是让婚礼更加庄重,让人从心里重视这一过程,进而把它办成你人生中一等一的大事。

老一辈爷爷们,尽管没有恋爱。吵吵闹闹一辈子,到老依然相互扶持到老。现代人恋爱自由了,婚姻更没保障了,婚姻不幸的人比例增加了。




不学无术者肯定不喜欢,深研深究者恐怕是了然于心,五体投地。儒家文化既是济世良药,又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文化。当然,被朱熹阉割过的程朱理学绝非儒家正统文化。




对儒家文化不能说喜欢与不喜欢,儒家文化很大部分是前人的文化的继承,还有一部分是劳动人民生活创作的结果,儒家的主要错误是违背易经中旨,研究出唯心论与外国神学一样的理论是错误的,其余可以继承,古为今用。




不只是不喜欢繁文缛节还不喜欢中原和南方,原因谁粘上谁倒霉!因为,中原和南方说是文明什么文明拐卖儿童开妓院造假逃荒要饭乞丐遍地催牛放屁溜须拍马勾心斗角拐弯抹角变通政策歪曲历史。你说谁喜欢这种文化?还不知悔改还在蹦牛逼不知害羞!




人都希望自由,不喜欢约束,但自由要建立在规则之内,人的价值需要在社会中实现,所以就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任何时代都需有规则,都需管理才能实现社会价值,才能进步。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就是儒为表,法为里的社会治理框架,儒家解决道德思想教化,防微杜渐,是春秋思想百年实践百家争鸣的产物,儒家文化是中国千年社会的选择,在不断的更新,完善,是中国思想哲学之大成,是先贤智慧的结晶,通过千年的传承融合而形成,是千年社会实践的总结,它的形成有时代性,难免留有封建皇权的糟粕。主流思想是好的,他所建立的中国社会道德框架目标是好的。符合中国人思想标准及人类发展奋斗目标。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是最实用的一种。我们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儒学思想的创新,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儒释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骨,可以说没有儒释道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千年文化,不喜欢儒家文化,不喜欢自己国家都认可的文化?不喜欢自己的祖先?因为不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国家要强大,就要有文化统御,科技才能发展。

认为儒家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哪个朝代不需要统治管理实现国家目标。我们学儒家文化学和继承的是精华,为社会为现代人所用,要符合时代发展。不是完全照抄。

儒家文化讲约束和束缚。佛学讲持戒,儒家也是,他有严格的行为规范,总体这些规范还是好的,人没有戒也不可能有成就,儒家做人讲要真诚而不是虚伪。儒家的道德标准是高尚的需要不断奋斗,喜功委过人之本性,做不到的肯定就逃避或者反对啊,这是人的通病,做不到就好好的去做,尽量的去做,一次一点点就好啊,如果彻底抛弃儒家思想,做人靠什么?难道中国还有谁比孔孟都厉害得到的体系?重要的是我们遵循这些思想,好好做人不只是利人利己,而是对后代的交代,家庭企业国家都需要这样的思想和文化来引领。

说到繁文缛节只是儒家文化中礼学的一部分。重大事件要有仪式感,这样才神圣庄严,是一种尊重。




宋朝大儒朱熹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通常不喜欢儒家文化的是根本不了解儒家文化,或者片面的了解,或者是往负面方向去理解。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是古典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无数先哲在当时的社会黑暗下思考探讨如何看待世界、家国、治国之道等。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道家、名家、农家、、、、一时如天上的星辰在争相辉映。法家在战国时期一时显赫,商鞅时期推动了秦国的发展,至始皇时期几乎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是由儒家主导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程?是因为儒家的逢迎上意?是儒家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儒释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骨,可以说没有儒释道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几千年文化,不喜欢儒家文化的人可以反思,为什么自己不喜欢自己国家都认可的文化?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祖先?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认为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也是想大家都好的,不然他统治谁去?

2.迂腐陈旧。文物不都是越老越值钱吗?我们的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难道比我们少吗?最起码勤俭节约就比我们做的好。

3.约束和束缚。佛学讲持戒,儒家也是,他有严格的行为规范,总体这些规范还是好的,人没有戒也不可能有成就。

4.虚伪做作。孔子肯定不虚伪,孟子也是。但不排除后世的人借用儒家思想来伪装自己,那这个虚伪就根本不是儒家思想啊。

5.自己做不到。做不到的肯定就逃避或者反对啊,这是人的通病,做不到就好好的去做,尽量的去做,一次一点点就好啊,如果彻底抛弃儒家思想那你的做人靠什么思想呢?你自己的思想?难道你比孔孟都厉害?重要的是我们遵循这些思想好好做人不只是利益了自己,是利益了自己的孩子,家庭企业国家都需要这样的思想和文化来引领。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说到人们不喜欢儒家文化这个话题,那就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把“质”理解为内在实质即内容,把“文”理解为表现形式即外表——当内容大于形式时就会显得低级野蛮、粗俗暴戾、不上档次;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则会给人以空洞虚伪、矫揉造作、文饰过甚的感觉;只有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贴合也就是“文质彬彬”,才是最佳状态——这就是“中庸”的实质,也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激,热情而不失分寸、理智却充满着关爱,使形式和内容有机协调、相辅相成。谨守这个原则而“不逾矩”、一切都以要“礼”为基准。

这就是“中庸”之本、儒家文化的根。

以“礼貌”一词为例,“礼”是指内在的敬畏、敬意、尊重(或者厌恶、憎恨、仇视)之真实情感,“貌”是外在相应的态度、容颜、语气也就是具体表现——在《水浒传》里李逵最敬重的人就是宋江“铁牛这颗人头就是给哥哥长的,哥哥什么时候想要,随时砍去就是”,粗旷直白的语言背后其实是满满的敬意。李逵之所以敬重宋江,是因为在他看来宋江就是江湖道义、天理良心的化身。而江湖道义、天理良心才是李逵内心最敬畏的天条,谁都不能够触犯、违背,天王老子不行、宋江哥哥也不行。当他听说宋江强占民女之后,勃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不顾众人的劝说解释——回到梁山,先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然后手持板斧直奔宋江立时就要劈了他。被众人拦住后,更是大骂不止。……

李逵质朴率真有余,修养智商严重不足——行为冲动、举止鲁莽,常常令人哭笑不得;这就是“质胜文则野”的具体表现之一。

而与此相反,许多人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却是精于算计、长于权衡利弊、擅长审时度势——明明是对于某人某事厌恶之极、恨得牙根痒痒,却能够表现得热情似火、亲密友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明明是欲壑难填、包藏祸心的野心家,却是一副淡泊名利、超然世外模样,常常表现得与人为善、谦恭有礼(王莽、岳不群是这类人中的佼佼者)——《水浒传》里把持朝政、逼迫良善、为害天下的大奸臣们(某些太师太尉)基本上也都是这副嘴脸:口吐华章、文采斐然,却是一副蛇蝎心肠、无下限的卑劣行径。当然,这些只是“文胜质则史”这种现象里最为极端的例子。

不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是有所偏颇的,孔子说“过犹不及”,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完全相反,其实都是对“礼”的精神缺乏理解、对“仁”的实质掌握的不够,才会导致行为上出现偏失。所以他提出要“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无止贪婪、控制自己的鲁莽冲动,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并不是在贪念欲望迸发、心头怒起、火冒三丈的那一刻需要控制住自己,而是需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随事随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警醒自我——使欲念、冲动、为恶之心被控制于萌芽的状态之下。

而这才是人们不喜欢儒家文化的根源所在。

“克己”“慎独”——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下,还是自己独处的时候都要带着这个“紧箍咒”,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一笑一颦,举手投足……都要有所规范、讲究无数。

多少人能够受得了这个?

人天生就有贪财好色怕死爱占便宜的天性,圣人不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嘛。

似乎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被约束、被限制、被管教,人们的天性里有希望无拘无束、喜欢纵情恣肆的一面。

孔子说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也是在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放在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试试,做得到吗?未必。恐怕也是喜欢“从心所欲”而不喜欢“矩”的。圣人都勉为其难,常人俗人就更不要提了。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达不到“仁”的境界的人不可能长期以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约束自己。反过来说,不能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肯定是达不到“仁”的境界的。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那么多高足弟子,只有颜回可以长时间恪守仁德,其余的徒弟门人则只是偶尔做一件符合仁德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曲高必定和寡。

标准太高就难以企及,除了景仰兴叹。说发自肺腑地喜欢它、爱它,恐怕连自己都不相信。

所以很多人学习儒学,研究《诗》、《书》、《礼》、《乐》,除了考取功名、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目的之外,真正打心眼里喜欢这一门文化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而繁文缛节的出现,则主要是由前文所述的“文胜质”所导致。因为在乡野江湖、社会的底层虽然也存在着尔虞我诈、伪善相欺、坑蒙拐骗的现象,也不乏精于算计、奸巧伪善之辈。但是在底层,风气还是以粗野质朴为主的。就社会整体对“礼”的遵循而言则是“每况愈下,每下愈况”的,也就是阶层越是低下所遵行的礼数仪式就越疏脱简略。

反过来,阶层越高、文化修养越高则越讲究、越重视仪式感。

而礼数的讲究、细节的完善如果不是发自于内心的真诚和修养使然。则必然是为“伪”的——内心并不真诚,甚至毫无诚意,却想表现得很真诚,就会竭力从仪式、套路上去表现:骗子们总是信誓旦旦、政客们总是言之凿凿的。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谎言越说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仪式礼数越来越越完备,而真诚却越来越少——繁文缛节愈演愈烈,就意味着礼崩乐坏的情形越发厉害。“每下愈况,每况愈下”也是指这个现象。

繁文缛节的现象之所以会在底层社会的流行漫延,则是由于底层对所谓上流社会的模仿、效法——依着葫芦来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到了现在,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东西虽然出得多,却没有什么含金量,除了让人生厌、让人觉得腻烦之外,不会有一点实际意义。

繁文缛节也是如此:多而繁杂却没有丝毫的价值——越多越繁只能说明一种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消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真正的君子寥若星辰,而伪君子却是车载斗量、满地都是。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儒家文化的问题,第二个是所谓的儒家的“繁文缛节”问题。

第一,儒家文化的问题。儒家文化只是个概称,每个阶段的儒家的主流主张都不太一样,说起来就太多了,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梳理了一个大概,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欢迎提意见)。不喜欢儒家文化具体是不喜欢什么呢?四书五经?那是南宋才成型的,压迫歧视妇女,基本也是后人的锅,早期的孔孟从来没有这些主张。孔子就不喜欢?那是不喜欢他的哪个言论?因为目前关于孔子的记录不是太多,靠得住的基本是一些语录体的著作,比如论语之类。我觉得对于儒家文化喜欢不喜欢,是可以讨论的。对于前人的遗产,我们取其精华,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就好了,不必非把前人看做圣人,认为他说的话,写的书就是绝对真理,他们本人都没这样想过。但可惜的是很多情况下,不喜欢儒家只是因为受别人影响,别人说不好自己也就觉得不好,儒家的著作一本都没读过就认为儒家学说虚伪不可信,甚至不喜欢儒家文化的理由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旧的传统文化,觉得落后,没有西方文化先进,其实这些人喜欢的外国文化也是外国旧的传统文化,没有一种西方文明是在近一百年形成的。

第二,繁文缛节问题。在传统的儒家倡导的“礼”中的确有很多现代人看起来是繁文缛节的东西,这些东西基本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设计的,当然很多放到现代都不适用,比如走路迈步子要迈多远、见到长辈怎么走、办公事的时候怎么走当时都有规定,但我们还是取其精华就好了。在古代朝廷有祭祀,礼节更多,我们现代政府没有祭祀了,但可以学背后的敬畏天地之心。日常朋友见面也不用像古人那样一拜再拜,但至少可以学习背后的互相尊重之心。这类东西,现代不会用到,也没什么喜不喜欢的问题,但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注意。这种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不会落后的。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