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14:28:46 条浏览
中国文字来自历史悠久的古文化演变而来,所以练字必须有古人的基础,才有提升才能创新,就好像盖楼得有牢固的根基一样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摹古人的碑帖,向他们取法学习,才能知道书法的真谛。
毛笔书法,由于时代的进步,退出了现代书写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硬笔。将来还有可能为键盘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现在的书法,缺失的是普遍性的群众基础,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经历,和古代言传身教,口提面命的传授方式差之甚远。他们从学书的那天起,都是在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不会有笔法上的困惑。而我们呢,光花在笔法探索的时间,就要占去整个学习生涯的一大半时间。这还得是在正途的前提下才行。
(子衿书论语局部)古人的笔法,就藏在字帖中,临帖,就是探知古人笔法的一个不二法门。从临摹古代书法碑帖之中,一点一点的去发现,去感知。大家会问,为什么不可以学习现代人的书法呢?现代书法家中不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人吗,可以直接向他们学习啊!现代人的书法不是不可以学,是不值得学。
(子衿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局部)这不是如某些人说的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褚遂良向欧阳询学,颜真卿向张旭学,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是直接面授。哪有时间的检验?是被学习者足够优秀。现代的人有足够优秀到与古人比肩的人物吗?没有。没有,学习古人,就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临摹古人碑帖,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看了上面三幅您的作品(应该是您的吧),我知道,您的功底也不浅。
临摹在于和古人交流,向他们留下的书迹取法,为什么要临摹,窃以为需要解决以下六点:
一、过好中锋关。
何谓中锋?东汉书法家蔡邕曾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中锋。中锋用笔,使得点画的立体感增强,浑凝圆劲、秀逸含蓄了,才真正地体验到了中锋用笔的感受。但是,中锋固佳,但除篆、隶得保持笔笔中锋外,楷、行、草字如也笔笔中锋的话,是否会缺乏一种意趣、情采,所谓“正以立骨,偏以取势”,随心所欲,要懂得千变万化的中锋与侧锋用笔的辩证关系。
二、好藏锋关。
所谓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笔尖藏于笔画之内,写出来的点画坚劲挺拔,给人以含蓄、浑劲、沉着的感觉。藏锋在篆、隶、楷中尤为重要,篆、隶点画几乎笔笔藏锋。因此,藏锋必须训练与掌握的笔法。
三、过好提按关。
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
四、过好转折关。
“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法。“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法,“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
五、过好节奏关。
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而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通过练习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六、过好轻重关。
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
其实,说了么多,也别忘了书法的初衷——书写性。不要一味的为了形,而失去了书写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书友留言交流学习,飞鸿踏雪将不胜感激。
不邀自来回答问题。
我是汶水才子。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为什么今天学书法的都要去临摹古人的碑帖?我回答如下:
一是练古帖这是追溯书法艺术本源的必然选择。何为书法?书法怎么形成的?如何写书法?我们为什么写书法?如何创作书法?等等。这些问题你要搞清楚,这是练书法人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书法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俗话说,树有根人有源。那么,作为中国文明符号的中国字怎么来的?那是古人的文明进步的结果,从结绳开始,再到象形符号的产生,在到仓颉造字,自象形文字再到甲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也对汉字的演变不断丰富、不断变革,逐渐形成当今的简化字。写字是技术活,书法是艺术。练书法首当其冲的就是练字。练字就要回归到汉字演变过程中每个节点之上,写篆书要看甲骨文金文的关键节点,写隶书就要回归到篆书的关键点上,写楷书就要回归到隶书的关键点上。这样练字才是有木之源、有源之水,源远流长,方能了解汉字由逐个字体演变和变革的,学习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二是练习古帖是历史证明的不二选择。临摹古代大家的书法,从来都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法。是历代书法大师的必经之路。如王羲之,咱们的“书圣”,他的老师是卫夫人,王羲之也学钟繇的字。自魏晋之后,几乎所有学书法的人,没有不从王羲之的字入手,欧阳询、颜真卿也是从学王羲之入手,正如苏轼所说的,颜真卿的《东方先生画赞》完全出自王羲之的精髓。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字那是如痴如醉啊!到了唐代,把书法推向了高峰期。元代的赵孟頫、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等,都是学魏晋钟王,又学唐宋的名家。明末青初的王铎说过,书未宗晋,终入野道。朔本求源,求书之道。
喜欢的点赞,互关一下交流交流吧!
向古人借鉴学习经典书法法帖技法和经典美观的书法字形。
对于我们来说,由于不懂得书法,不知道怎么才能写一手规范、整洁,或具有艺术性的书法。再说头脑里也没有存储美观的书法字形和正确掌握书法书写技法,根本不可能写好书法。
只有向经典书法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书法艺术审美水平和书写能力。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临摹古代经典书法法帖,如果追求书法艺术的话,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学习现代书法技法和理论,以及向自然、社会学习。
其实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是靠向前人先贤或经典的学习获得知识技能,何况书法艺术是非常强调对传统的经典的书法法帖继承的,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初学书法不临古人,必坠入魔道”,董其昌是深谙临摹之道的,还有米芾就是靠集古成家的大书法家。
王铎更是有一日摹古一日应酬的说法。
临古和师古,对书法家来说,是一辈子都要努力的大事。
通过临摹使自己的心、手、眼对书法技法和审美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也是掌握书法书写技能的根本目的和有效途径。
如何临摹呢?
具体来说即:描摹、对临、背临和意临,还有书空等,古人也有采取将字帖挂到墙上,朝夕读之,心中有所得后在临习的做法。
现代也有人采取合临的做法,即:碑帖合临,就是即临习碑刻也学习法帖,二者优缺点可以互补。
通过临摹,实现对书法艺术的进门、登堂、入实。将古代经典书法技法和美观的字形化为自己的书法技能。对于临摹,无论今人、古人莫不列外。
包括唯美书法家和“唯丑”书法家都一样必须通过临摹向古今经典书法讨要生活。
你知道下面的临摹作品出于谁之手吗?
一:古人的碑贴就是学书法的“法”,不临古碑贴的话,法就不存在了,那还书什么呢?
二:古碑贴你要问有多重要?我告诉你它就是钢琴
家手中的琴谱,歌唱家唱歌的歌谱,如果钢琴家不按
谱子弹琴,歌唱家不按歌谱唱歌,那会是怎样的结果?
三:有人说我就不按贴临又如何?没错,写字的心态
也是多层次的,想当书法家和仅娱乐一下那采用的方式
方法当然不一样了,如果就想消磨一下时间,那就完全
没有必要临帖,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了。
四:现在人们学书法开始临帖,这绝对是一个好现象,说
明人们开始懂得书法,热爱书法,我真的为此而高兴。
照片作品。龙门比丘惠荣造像记临稿。选自杨半书撰(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