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8 11:23:53 条浏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尤其是看到很多心理服务工作者又在说匹配不匹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的老师早就跟我们讲过,我也在体会和消化。2020年我们的年会我写了一篇发言稿。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原创的。欢迎讨论下。尤其是那个关于“匹配”的问题。
这个发言稿主题内容跟这个帖子问题不同,不过也有所涉及。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起来。
如果那个心理咨询师够专业,但是给了你不舒服的感觉,那么问题就是在于你自己都很难接受自己,因为咨询师的存在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你的内心。实在是感受不好可以考虑换一个咨询师试试。
我想起以前在看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有提到关于遇到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对于正在饱受困扰的咨询者来说其实是一个灾难。好比一个车祸现场。目前大部分学习渠道,比如公众号,各种咨询其实对于科普心理知识来说是很益处的,但是碎片化的理论其实不足以支撑一个客观评价。个体来讲面对不合时宜的评价其实很受伤的。所以既然觉得不合适,就不要继续咨询。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就好比用错误的方法扑灭森林大火。只会火上浇油。
心里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喜欢
良好咨询关系是相当重要,不合适就换,转介。
我群里公益课每天听有些人离婚都听复婚了,很多家庭改变,心理咨询是一份带着满满的爱才能做的工作,好的心理咨询师是全方位不是学了考了证就可以上岗了,是首先自己要通透引领个案不是分析个案教导个案怎么做!
遇见不合适的咨询师就像遇见不合适的人一样,两人貌合神离,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简单来说,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存在匹配问题。
如果来访者觉得和咨询师不匹配,首先需要和咨询师讨论这种感觉,之后互相调整磨合,以达到咨询效果或者更换咨询师。
咨询师也可能会有和来访者不匹配的感觉,此时也是需要和来访者探讨,之后互相调整磨合,或者转介来访者给适合的咨询师。
但这些过程其实都是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部分,坦诚探讨,不必回避。当然,既然是咨询起效的一部分,自然,咨询费也不会浪费。
很糟糕的体验
心理咨询确实是讲究一个匹配度。刚开始挑选咨询师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讲究一个眼缘,就是你一看到这个咨询师,你就想要个和他进行咨询,不排斥和他咨询。如果你看到一个咨询师,觉得他不是你理想中的咨询师的样子,你可以不开始这段咨询。如果是在咨询进程中,你觉得这个咨询师不适合你了,可以和你的咨询师一起探讨你的这个感受,看看是因为咨询过程中到了一个深度分析的阶段?那些回忆诱发了你的难过?你出现了阻抗?还是咨询师确实能力有限,无法再继续帮助你?分清之后,可以选择继续咨询或换一个咨询师。
作为心理师简单的回答你一下。
一、咨询者与心理师之间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如同你去挑选一件衣服是一样的道理。合适的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才会显得你的好美丽。同样的道理,咨询者和心理室之间有一定的默契和一定的生活领域的重合,才能产生最好的咨询效果。
二、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如果发现你们两个人的谈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建议你重新选择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是很正常的一种操作,不要担心。
三、当然在商业化的情况下,很多心理咨询师是不会轻易劝退客户的。如果你觉得和咨询师的谈话没有办法引起共鸣,他无法准确的触及到你内心的某个点的话,你同样可以要求更换心理咨询师。
四、心理咨询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因为心理咨询涉及到你的很多个人隐私,所以双方有一定的默契和信任是必须的。
五、不合脚的鞋穿起来肯定不舒服,走路也走不远。不登对的心理咨询者和心理素质咨询师也是这种感觉。
感觉就是他都有心理问题
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最难以回答,哥德巴赫猜想可以依据数学理论进行研究,但如果提出一个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来,那可能就无能为力了,这几乎就不再是一个依靠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遇见不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体验这个问题,要想准确回答恐怕很难,难题在于你前置了一个咨询师是不合适的条件,而一个条件能否成立,是否是客观事实,恐怕就可以写一部书来进行论证。
只能提纲式的大略说一下要点一二。
所谓合适和不合适作为一个主观判断,是建立在来访者和咨询师均符合若干基本条件之下,这个结论才是符合实际的真实判断。
就咨询师方面来讲,一是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而不仅仅只是有咨询师的证件。二是他有足够多的治疗案例,能够初步证明他具备一个咨询师的能力。三是他的人格基本健全,不能跟来访者有类似的心理障碍。
就来访者来说,一是来访者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这一条就往往难以达到,要是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也就不会成为心理障碍患者。二是有足够多的咨询师,来访者具备充分选择的余地。
上述两个条件缺少任何一点都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咨询师。
也就是说,现实里能找到合适咨询师的机会根本不多,能够找到合适的,属于机缘巧合,也就是说碰运气成份很大。
所以,遇上不合适咨询师什么感受呢?几乎就是每个来访者见到咨询师的感受。
因为从概率上分析,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合适的。
咨询师,可以分为369等。
就像他们的从业年限一样,有的人从业三年,有得人从业六年
有的人从业九年
当然,也可以从他们的道德操守上去评论,有的咨询师为来访者考虑的多一些,那有的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有的是完全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出发,保持一个严肃的中立。
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评价一个咨询师的水平的高与低。
但是我们做心理咨询和找对象一样的,关键要考虑的不单单是咨询师的水平的高与低,而是你们双方是不是合适匹配。
当你遇到了一个不合适的咨询师,首先第一点就是你不能够感觉到自己被共情被理解,这个咨询师不能够懂你,你很多说出来的话,能不能够得到一个恰当的回应?
这是一个咨询师水平的问题,经验的问题。
第二个是这个咨询师在为你做咨询的时候,她心不在焉的,没有很好的投入到你们两个人咨访的关系当中,在那个特定的时间里面,他没有做到完全的专注,这是一个咨询师的态度的问题。
第三点就是比较恶劣了啊,咨询师心有叵测,这种情况比较少,应该是极少数。做出一些违背我们咨询设置违反我们道德的违反法律的情况,真的是极少极少数。
每一个来求助的来访者,其实都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够敏感地感觉到咨询师对他的帮助,和她的沟通合不合适?
你可以问问自己内心如果不合适,赶紧终止重新去选择。
我是谢东震,专注于做催眠的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答案,能够为你解答一些疑问。
有更多的问题,可以私信与我联系。
人家心理咨询师,是问你那些问题,然后判断你心理出现问题,我就知道你名字和年龄,可以告诉你的问题卡点
你的故事还没说完,他先哭了
有吗不知
您好!选择心理咨询师的确要慎之又慎,风格和气场不对,会给自己带来新的心理创伤。
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那么你大致可以判定这位咨询师不够专业:
1.你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但咨询师告诉你不用吃药。
2.承诺你咨询多少次一定能解决问题。
3.初次见面没有任何说明,就直接开始咨询。
4.在不正式的公开场合约见你。
5.有频繁的身体接触或暗示举动。
6.信奉心理学以外的东西,并试图以此为方法为你做咨询。
7.将两次或三次咨询合并在一起进行。
对于最后一点,你要知道一次心理咨询的时长通常设置为50~60分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心理咨询时双方聊的话题都是你平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如果聊上两三个小时,不但你自己会很累,心理咨询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专注地帮你解决问题,所以对于那种声称可以一次性为你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警惕并远离他们。
再谈一谈怎么选择对的吧。
在选择心理咨询的具体方式时,如果前往咨询地点的路程过长,让你感到很难坚持,或者时间安排上有问题,那么可以考虑在家里与咨询师连线的方式。视频咨询和面对面咨询一样,也可以解决焦虑、紧张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建立起满意的咨询关系。
在选择咨询师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倾向性选择不同的咨询师。比如有的人比较容易信任年长的女性咨询师,有的人倾向于选择年轻的男性咨询师;有的人想找有留学经历的咨询师,有的人想找在国内从业多年的咨询师。
研究表明,与你相似的人更容易赢得你的好感和信任,也更有可能与你有相似的社交风格与世界观。因此,你可以从咨询师的背景及经历与你是否有相似性的角度去考虑咨询师的人选,因为这种相似性有助于咨询双方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有时,你会感觉心理咨询好像“没什么用”,这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
1.你在咨询过程中出现了潜意识抗拒,比如总感觉有地方“不对劲儿”,或者约定了时间却常常无法按时前往。这是逃避心理在作怪,需要尽力克服,以突破瓶颈期。
2.你在和咨询师沟通的过程中总是感到“不舒服”,其原因可能是匹配度不足。如果你觉得很难继续下去,可以提出转介。
3.你的问题属于精神类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手段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先去医院就诊。
心理咨询的过程可能会激活患者早年的一些创伤体验,比如虐待、霸凌、不良家庭关系等。当这些体验出现时,会让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感受,本能地想要逃避。但这个痛苦的时刻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所以,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可以试着去与咨询师讨论这些感受和体验,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上次咨询过后,我感到很不舒服……”,“谈到……的时候,我的感受很复杂”,等等。但如果你多次反馈,咨询师仍未做出调整,也没有进行解释说明,你就应该提出转介了。
如果在咨询过程中产生了以下感受,你就应该和咨询师讨论结束咨询:
1.达到了你预期的咨询目标。
2.大部分情况下,你都更加理解自己的情绪,也更容易应对这些情绪。
3.你有了更稳定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
4.你更加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5.你感觉生活增添了新的意义。
6.你有了更确定的自我价值感。
7.即使离开咨询师,你也有信心独自面对生活,处理可能遇到的难题。
心理咨询结束后过几周或者几个月,你可以再约见一次咨询师,向咨询师反馈你的最新状况,看看是否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依云心理咨询依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抑郁症焦虑症干预,喜欢写走心温暖的文字。
人不投缘,话不投机半句多。专业水平,人格素养综合决定了。
一定非常难受!!
非常乐意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想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回答一下。
先来听听我的故事:
一、因为儿子,我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2016年,儿子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这所高中是住宿式的,所以儿子每周只回来一次,也就是每个周六的晚上回来,周日中午就返回学校。
儿子刚上高一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知为什么,常考他们班级的倒数第一。在全校1056名学生中,也是排在920名。
刚开始,我没有发现儿子的心理强烈的变化,还沉浸在儿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喜悦与自豪中。
但有一个周末,儿子回到家里,吃完饭以后就站在窗前,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有时候真想跳下去!但一想到你,还是算了吧!“
我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开玩笑说,你跳呗,妈妈正好找理由再生一个。
但再下一周儿子回来话更少了。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我开始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儿。为了与儿子能沟通上,我开始大量地读心理学的书,读青春期的书,开始把原来就报名学习心理咨询师的事儿,真正重视了起来。
儿子高中三年,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升学规划师、高考报考师,给儿子写了135封信,出了16本微信书记录我与儿子一起成长的故事。
今天,儿子已经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现在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
我很庆幸,我学习了心理学,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我理解高中生孩子,我也愿意与孩子一起走出困惑。
二、遇到不合适的求助者。
2016年学习开始做心理咨询,在2019年时遇到了一个我职业中最难的一个求助者。
从孩子来的前五分钟,我就知道她不适合在我这里做心理咨询,但职业的责任让我需要坚持做完。
这个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桀骜不驯的样子,从开始到最后,没有看我一眼,不管是做测试,还是回答问题,她都没有用心。
我知道,这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为阻抗。从2016年到2019年,每年接近50名心理疏导的高中生,但这个孩子我真得知道我做不好。
因为,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不适合吧。
这个咨询做得非常的累,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用了各种解决阻抗的技术,但都没有效果。
40分钟的咨询,最后我是精疲力尽,虽然用了心,但效果不敢说很好。
后来我与家长说明了情况,也没有收钱。
因为这个咨询,我曾经怀疑自己的能力。还好,自己调整过来了。
但是第二天,她的家长发来信息说,孩子回家表现得特别好,也不知为什么,开始自己在哪儿学习了。
我感到很欣慰,但也觉得很遗憾。希望以后遇到这样的不合适的求助者,还是果断地拒绝为好。
三、每个人只有自助,才能走出困惑。
做心理疏导算算有5年的时间了,面对过近200名高中生,还有一小部分成年人。
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所有的烦恼最后都是我们自己使自己走了出来。自己不想出来,别人用多少力都没有用。
这也间接地回答了楼主的问题,遇见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是做体验,一定是很难受,走不得,留不下。其实对谁都很累,很尴尬。
这当中一个可能是因为咨询师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咨询方式用得不当,还有可能就是技术不熟练;但也有可能是求助者根本不想配合,使得咨询很难进行下去。
我们都知道,陷入困境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的,我们一遍遍地重复着自己的不幸或者不快乐,或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希望有人能看到,有人能读懂我们,有人能理解我们的哭泣与呐喊,我们希望有人能关注我们。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了,人生的长河流向何方真正的控制者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与那些痛苦与烦恼对抗,学会与他们和解,接受不好的情绪,感受我们的眼泪,只有我们正视自己的内心,自我成长,自我关怀,才会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综上所述,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心理咨询师,我们的人生迷茫与困惑,真正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不是遇到一个合适的咨询师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当我们面对苦难与困惑时,有一个勇敢的心,温暖的来关爱自己,激活我们身体的能量,来面对人生的挑战与困难!
雪上加霜,伤口撒盐,花钱买气受,受骗上当,怒火中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