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1 16:05:31 条浏览
谢邀,对联将就平仄,平仄就是声调,平仄和谐了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平仄还是很重要的,但可以不用过于拘泥,上下联尾字和每句话的断句处我认为平仄还是要严格要求的。再加上意境。这样的对联就很不错了,我们喜欢对对联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但一开始过于严格要求了反而失去了乐趣,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自我水平。但太随意了就失去对联自身的定义和范畴,也是不合适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嘛。所以还是尽量的按照对联规则来对,可以适当放宽些,久之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提升。这也只是我个人观点,希望能满意。
既然系统不太限制规则,那么不大懂诗词的我们平民大众当然是与时俱进,舒发一下豪情壮志,展示一下不太夺目的光华。觉得挺开心,挺好玩。但你们有学问,有权威的老师们可不能忽略平仄,失去了联对规则,就象士兵无统率,大地无阳光,一切都.一显得.杂乱无章`....-..-哈哈哈我也不会说。
平仄,诗韵都重要,但也不能死套住不放,选字,选词也不可少不贬诗和对子的意境可还词还字,吏其顺畅上口。读起来别嘴咬劲意境虽然好确不舒服。学识少个人见解,不知对否,谨共参考!谢邀请!
谢邀!对对子,在我国古代对平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它大多都是贴在老百姓门口的。说明它并不是你说认为的都是文化人的事!其实在我国古代很多名对都是“山野村夫”对出来的。对子不像诗词那样高雅,它其实就是老百姓时常玩的雅韵!而且没有阶层限制。平仄就是对联的最基本要求。你不能为了工整和意境就把平仄给抛弃了。应首先讲究平仄,真有了绝佳的“意”,当然可以以“意”为先。但是我认为这就是“走”和“跑”的关系,你不能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吧,也就是说刚学对对子,还是要先讲究平仄,等你真的会对对联了,再单纯的追究意境吧,这不是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而是对对联的最基本问题。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娱乐不是学习提高那就另当别论了。
谢邀。对对子我是半瓢水,研究不深,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严格的说二方面都顾及才是好联。但是有时为了工整,意境平仄方面松一点也是可以的。毕竟不能因平仄害意,古代有些名联在平仄上也不是十分刻意的。
对对子哪来的专业人士?极工整的好对也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也就是出句在含有马蹄韵且词性搭配清晰、立意不凡的时候出现概率相对大一些罢了。概因对于文字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自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各耳听各言,各花入各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你所说,时代发展到现在,新现象新词汇层出不穷,总在故纸堆里转悠是没什么营养的,所以平仄放其次是完全可以允许的,但上联句尾必须是仄收,否则不应叫上联,这是起码的规矩。
不过,必须是只有句尾仄收才能求对吗?不然。因为大家突然灵光一现,脑海里出现的句子可能是句尾平收,而且大多时候确实是这样的。那么在求对的时候,则可以标记为“出句”。“出句”标识的使用是不限于句尾仄收还是平收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注意这个,被大家嘲笑上、下颠倒。更遗憾的是,平台更业余,修改问题时,无论标不标记出句,一律都改为上联。
至于“意境”,说到这里我不禁要笑了,一个出句哪来的意境可言?能表达出立意就可以了,也就是所谓的“句意”。
一个句子是否存在句意,必须要包含两个要素:①具备一个完整的含义;②词性搭配通顺。
只有你立意表达到位并且搭配用词通顺,就是一个好的出句,这就足以了,愿意作对的人自然就会多的。
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都是昨天出现的):
出句①是:
仄平平平平平平。
杏花枝头迎风蝶。
出句②是: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古也对,今也对,事无绝对。
两个出句都不讲平仄,第一句居然六连平;第二句平仄也是不工;但是立意却高下立见。
第一句看起来貌似古色古香,但却似是而非,跟自带古意的句子比起来就是一杯凉白开和一杯醇酒的区别,且字词搭配极不合理,不仅看着不舒服,就是念起来也是别扭。后来还是根据配图猜了半天才猜出作者可能是出的是“杏花枝头迎蜂蝶”。搞笑不?想做个对句还要猜出句到底是什么字。。
退一步说,无论“风蝶”、“疯蝶”还是“蜂蝶”,如果作者认真点,再稍微做些修改就能效果更好一些,比如修改成:
仄平仄仄平仄平。
杏花满树蝶自来。
或者:
仄仄仄平平平仄。
满树杏花蜂蝶乱。
虽然平仄还是不工,但是不是效果小有改观?所以,拿个出句来找人作对,还是修饰修饰更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也好意思让平台去大面积胡乱发邀请不是?最主要的,把自己的句意理顺了,还愁对不出好句吗?
第二句的作者我是比较佩服的,一句两意不说,平仄不工却琅琅上口,任是谁看来都是想跃跃欲试去对上一对的。
既然句子是要发在平台上求多人来对的,不就是要与众同乐的吗,顺带着还要小小显示一下自己的格调吗?那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想获取更多的乐趣,还请作出句之人多花一点心思的好。能否“与时俱进”,跟平不平,仄不仄的,在我看来,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谢邀。
谢诚邀。我对这个问题持两种看法。一,专业人士对对子,所有对联要求必须遵循,否则就贻笑大方。二,业余作者没有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平仄方面掌握欠佳情有可原(当然要逐步提高)。所以说专业人士与业余作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应求全责备。
谢谢邀请!回答该问题,就我个人观点这样说吧,习研对对子,本是传承极具魅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发扬汉语言文化独特的涵括形音义性的特殊形制。是一种文学富于的特色!若只重工整及意境,平仄放次要地位或者全然不顾,我想,这样会失去传承和习研的意义。对联虽然字数少,但其涵盖的面是较深厚的。特别讲究的是炼词达意,排列匀称。意工是总前提,平仄对仗,音韵和谐是规矩,词性两两相对是技巧。若放弃了后者,朗朗上口从何而谈?大家习研的提高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么?与时俱进,应是要求大家逐步学习.理解、运用对联的特色。并不是原谅大家把对联的规则放宽一些,意思是根据各自的文化文学修养,经过时间的磨练,最终收益而快乐。个人浅见,希望能满意啊!
对联的意境固然重要,平仄也需考虑,不是每字都平仄对应,至少韵脚的平仄不应搞错,否则读出来会很别扭,我认为,对出的对联只要对仗工整,词性相符,读起来通顺,意境深远,立意独特就是好联,还有大家都是因为喜好对联才走到一起,只要高兴就好,细节真的不必太纠结了。
对联,小说,散文,戏剧,歌曲都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都有自己的要素组成,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是不可取的,那些想对对子,又不想遵守规则的人,就不要为自己的无知找理由了!说什么与时俱进,那你的看什么对象,你再与时俱进,也不能把京剧的基本要素删除吧!弄得不伦不类,那还算什么?
既然喜欢,就不要吊儿郎当。只要用点心,平仄的规律很快就会掌握!现在是义务教育,词性在小学和初中就学过了,而字典里读音的一二声基本上是平声,三四声都是仄音,个别的掌握不好,不伤大雅,只要不自称大师就是了,没有人会责怪你!玩的时候又学到知识,不是更快乐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要发泄,有若干的形式!譬如写诗,不懂格律,你就写诗一首就很好啊!偏偏要在前面标个五律,或写个七绝,这就不对了。因为格律是从历史上发展过来的,你玩就是了,为什么要想着篡改历史!
挂羊头卖狗肉之所以让人痛恨,因为弄虚作假!卖狗肉没有人会说你,如果明明是狗肉,你偏要挂个羊头在前面,说你卖的是羊肉,这就是欺骗!
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而妄想篡改历史的人和挂羊头卖狗肉的人有何区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境很重要不错,对仗工整才能是对子,平仄都对不工整,那就不是对子了,我也没读多久的书,也就是乱对凑对的货,慢慢学,你要学可以多看看人家怎么对的,慢慢的自学成才,别人出的上联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你就不要去看了,这是出联的人不懂乱出的,你去对那种联你也学不到什么的,就是去看那些回答的也是乱对,真会对的人家都不看的,偶尔会有好心的会在下面指出,反正我是不看那种平起平收的上联的,
这是社会活动,是对句,不是赛诗,讲平仄莫反对,不讲平仄也可以,开心就好。所以,不讲平仄就是文盲,不打领带就是粗人,不吃燕窩就是贱民,不唱美声就是下里巴人,不说英文,就是乡民,不之乎者也就是庶人!这些观点不可取。
这个问题具体环境具体分析:
一、在正式场合,对对联还是要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要求对仗,这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俗话说“入门守规”,应该对这些规则予以尊重和遵守。
二、在非正式场合,闲时开心一下,朋友间娱乐一下,也就不必太较真。毕竟现代人学习环境不一样,知识侧重点不一样。应该适当灵活放低点标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有些虽不按平仄但立意不错的,我们加以引导,帮助修改,说明存在的不足之处,次数多了,学的人自然会懂相关的规则了,无形中就提高了水平。而不是一味蔑视和嗤笑,这才是有利于对对联这种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现代诗歌并未强制要求平仄对仗,但押韵应该是朗朗上口的吟诵要求。管见而已!
我觉得自己并不懂这些,只是日子过得无聊就与那些无聊者聊一下了。这如果也犯法了就请別再刊登!
我看可以。这又不是按词牌填词作赋,有严格的韵仄要求。作对子是为了雅俗共赏,顺口易懂,文化层次不同的人都欣赏,设置过多的门槛没必要。满街的春联人人都看得懂,也才有了得以发展普及的广阔天地,搞通俗文学,没必要“小我”化,孤芳自赏,反而酸菜味。
我认为可以:没有意义的对句再好平仄也不是好对句:有意义好的对句就算平庂不合也是好句:只要词组工整就好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顶极!但能读董的少之又少!写诗作对,我认为还是以传统平仄为主!其它次之!只为开心者那就无所谓!不要太认真计较!!!!!
不可以,没平仄音成不J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