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10:02:16 条浏览
生物防治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不给环境造成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利用生物天敌防治病虫害,维护生态平衡。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早以解决了温饱问题了,所以现在都是向健康、绿色,食品方面发展,所以更少的使用农药和化肥,才能有效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有效的减少使用化肥也可以减少土地的污染,使用农家动植物有机肥土地才会更加肥沃!但是就是施肥比较麻烦,结果所得到的收益却差异不大,所以农民不愿去使用,这个需要政策和市场去调节,[微笑][微笑]
生物防治,简单说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物种之间的关系,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举个农业发展的例子,我们的谷物粮食越来越丰收,科学技术在发展,化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害虫也在不断繁衍进步。我们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去消灭害虫。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农作物、害虫之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我们使用农药,因为合成药物,自然界是没办法去降解的,就会完成保留。而采用生物防治,这些自然界本来有的东西,就可以在自然状态下降解,无污染。简单说,就是大虫吃小虫,小虫吃弱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现在还有更高级的技术像干扰素,信息素,BT蛋白等。前段时间网络流行的关于2000年新疆北部发生蝗灾,除了化学药物外,一群鸡鸭组成的大部队也在“灭蝗大战”中显身手就是生物防治的例子。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得以保证。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最常见的病媒生物就是蚊子、苍蝇、老鼠、蟑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害。现在正是鼠类繁殖的高峰时期,也是第一代蚊蝇、蟑螂开始繁殖的季节。目前全世界发现病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源250多种,四害可以携带的病源竟达到110多种,传播这些疾病,它们真是“功劳”满满,所以一定要将“四害”消灭在摇篮里。
生物防治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最常见的病原生物就是蚊子、苍蝇、老鼠、蟑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害。现在正是鼠类繁殖的高峰时期,也蚊蝇、蟑螂开始繁殖的季节。目前全世界发现病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源250多种,可以携带的病源竟达到110多种,传播这些疾病,它们真是“功劳”满满,那么有哪些对人类有危害的生物需要防治的呢?
一鼠类:
常见的传播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斑疹伤寒、鼠咬热、沙门氏菌肠炎、狂犬病、森林脑炎、恙虫病等。
二、蝇类:
常见的传播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肠炎、霍乱、细菌性痢疾、衣原体、砂眼包含体、蛔虫病、阿米巴包囊等E蠕虫:结膜吸吮线虫等疾病。
三、蚊类:
常见的传播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
四、蟑螂类:
常见的传播疾病有50多种疾病,如痢疾、副霍乱、伤寒、副伤寒、麻风结核、炭疽、白喉、猩红热、肝炎、骨骼灰质炎等、传播绿脓杆菌及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虫卵。
总结:病原体生物防制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服务环境;病原体生物防制与食品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预防病原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提高健康意识,减轻病原体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病原体生物检测与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等等……
因为现在太多化学防治造成化学防治遗毒。而生物防治能够中和分解这些遗毒,所以现在农业上应该更侧重生物防治,因为残留在外面农作物的化学物质遗毒太多了,微生物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园林害虫可利用的天敌种类较多,据调查有200多种,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鸟类等。生物防治技术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保护利用天敌:改善天敌生存条件,适当配置、科学养护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补充营养,同时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强的农药,控制一定的害虫种群密度以维护园林生态系统自然的食物链。
人工繁殖散放天敌:这是害虫防治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制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防治上。目前,赤眼蜂的生产已形成产业化,应用技术也十分成熟,赤眼蜂的寄主很广,可用于园林上防治鳞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笔者正尝试利用赤眼蜂防治灰白蚕蛾,利用小红瓢虫防治埃及吹绵蚧。
利用生物制剂:我国生物制剂很多已可进行产业化生产。如Bt、百僵菌、昆虫病毒等已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上,而这些制剂用于园林害虫的防治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利用线虫防治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植物杀虫剂: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生态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植物油乳剂、印楝素是应用较多的植物杀虫剂(驱避剂)。
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目前商品化的昆虫激素有280种[7],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灭幼脲、除虫脲以及扑虱灵都是园林害虫防治上可利用的高效药剂,前者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后者用来防治叶蝉等同翅目害虫。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877年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导读:农药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病、虫、草害,全世界每年损失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一半,使用农药可以挽回总产量的15%左右。
种子、化肥、农药是现代农业的三要素,其中农药是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的金保镖,而如今农药的大规模使用,造成的后遗症已经开始凸现,面对这种情况,科学家针对性的提出了生物防治的对策。为何有这样的举动,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农药化学残余
绝大部分农药的成分含有有机氯农药,含铅、砷、汞等物质的金属制剂,以及某些特异性除草剂。这些化学元素性质非常稳定,进入生物体不易分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之后,又无法通过新陈代谢排除体外,日积月累就会导致生物体中毒。科学家近期在南极企鹅体内发展了有机氯农药残余,可想而知现在农药残留是有多么恐怖。
2、土壤的污染
由于农药的大量、大面积使用,不当滥用,以及农药的不可降解性,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由此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次,50年代以来使用的666达到400万吨、DDT50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1330万公顷。农田耕作层中666、DDT的残留量分别为0.72×10-6和0.42×10-6;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粮食中有机氯的检出率为100%,小麦中666含量超标率为95%。
中国在1983年禁止有机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代之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但其中一些品种比有机氯的毒性大10倍甚至100倍,农药对环境的排毒系数比1983年还高,而且,这些农药虽然低残留,但有一部分与土壤形成结合残留物,虽然可暂时避免分解或矿化,但一旦由于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活动而释放,产生难以估计的祸害。
3、大气的污染
农药施用通常采用喷雾方式,农药中有害物质漂浮到空气中污染大气,其中的有害物质随着气流带到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伦敦上空1吨空气中约含10微克DDT,雨水中含DDT7×10-12~400×10-12,全世界生产了约1500万吨DDT,其中约100万吨仍残留在海水中。中国南方某省1994~1998年,渔业水域受污染面积达45万多公顷,污染事故800多起。水域中的农药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传递、浓缩,最终到达人类,在人体中累积。
4、生态的破坏
农药使用是在灭杀害虫,但是大规模的使用导致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80年代初我国防治棉田的棉铃虫和棉蚜虫只需除虫菊类杀虫剂2次每次450毫升/公顷,就可以完全控制,进入90年代棉蚜虫对这类杀虫剂的抗性已经达到了1万倍,防治已经没有效果了,棉铃虫也有了上千倍的抗药性,已经需要防治8~9次,每次750毫升/公顷,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农药不光杀死了害虫,还会误伤其他益虫,破坏了生态平衡。
农药存在降解难毒性大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现代人对食品安全,生存环境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生物防治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