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有哪些文学作品的结尾让人震撼?

2025-01-17 16:15:56 条浏览

我认为当数泰戈尔《飞鸟集》的最后一首诗,也是《飞鸟集》的结尾――“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惊艳绝伦,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




小说的开篇和结尾是最难的,开篇难是因为想出奇制胜,夺人眼球,结尾难是因为故事结束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如何写出一个圆满的结尾,既不落窠臼,又能让人感觉到独具匠心的真心不容易。

我很喜欢波拉尼奥的长篇力作《荒野侦探》。把诗人生活作为小说主题的小说并不多见,还能写好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篇小文是说小说的结尾,但是如果不熟悉小说整体估计很难理解结尾的含义,所以还是简单说些小说的内容。

《荒野侦探》被奇特地分为了三部分: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其实一个整体,是由十七岁的诗人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构成,讲述了偶然机缘之下加入本能现实主义诗歌团体,并与其中的两位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交往的故事。但这个完整的部分一分为二,被第二部分“荒野侦探”分割开来。无论从第二部分的名字,还是从它占据整书的三分之二的字数上看,它都应该是这部小说的重心了。但从内容看,这部分显得杂乱无章,无头无序,繁复异常。它读起来几乎不像小说,反倒更像几百页的采访记录。

这部分开始就是一位莫名其妙的隐居幕后的人物,他从1976年至1996年,花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采访了世界各地几十位与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及阿图罗•贝拉诺有过交往的各色人等。这些谈话者当中既有“本能现实主义”这个诗歌团体的成员和朋友,也有墨西哥出版社和杂志的编辑、诗人的情人们、国外(美国、法国和英国)的诗人、形形色色的流浪者、妓女、罪犯……正是通过这些不同阶层的人的描述,一点点拼凑出了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的那种自我放逐式的生活状态。这些谈话无疑显得混乱、复杂和矛盾,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日益诠释出的两个孤独的身影,两个为了诗歌而远走他乡,苦苦寻觅诗歌精神的乌托邦者。不消说,经过残酷的现实一点点撞击,当理想主义的激情慢慢耗尽,小说的基调写到最后已经由开始的轻松和戏谑悄然变成了讥诮、悲怆和疯狂。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在第三部分,也是小说即将结尾的时刻,胡安·加西亚·马德罗、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行人等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诗歌之母塞萨雷亚·蒂纳赫罗时,她正和几个妇女一起在洗衣房的水槽边上浣洗衣物。这时,波拉尼奥那种不动声色地描述的残酷感迎面而来:“塞萨雷亚站在中间,我们立刻认出了她。从后面看过去,她俯身对着洗衣槽,毫无诗意可言。她犹如一块岩石或者一头大象。”三人遭受了重创一般,丝毫没有想到他们心目中的诗歌之神已经是如此庸常“我望着利马,他已经不笑了。贝拉诺挤着眼,好像里面钻进了一粒沙子……我记得此后他就沉默不语了”。在我看来,小说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结束了,理想幻灭有如冷水泼头,没想到波拉尼奥笔锋一转一个巨大的象征和隐喻事件发生了,诗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与塞萨雷亚交谈就深陷一场争斗和枪战之中,最终,他们的诗歌和精神上的母亲中枪身亡——一个猝不及防的反讽,一个令我们手足无措的结尾。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最后一句,......群星闭上了眼睛。

没看过这部短篇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强烈推荐大家看。




《达芬奇密码》,啥也别说了,小说写的剧情非常好,宗教知识非常全面和深刻,开头凶杀案,结尾始终没有解开的迷题是“圣杯现在到底在哪?”,小说最后结尾才让人拍案叫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叶文洁的心脏艰难地跳动着,像一根即将断裂的琴弦,黑雾开始在她的眼前漫涌,她用尽生命的最后能量坚持着,在一切都没入永恒的黑暗之前,她想再看一次红岸基地的日落。

在西方的天际,正在云海中下沉的夕阳仿佛被融化了,太阳的血在云海和天空中弥漫开来,映现出一大片壮丽的血红。

“这是人类的落日……”叶文洁轻轻地说。

——《地球往事1三体尾声•遗址》




小弟读书不多,我觉得可能有三种,一种是结局反转、解密、真相大白的侦探惊险悬疑小说;一种是随着作品,剧情矛盾加深,感情最终升华到震撼心灵的结局;还有一种我觉着可能是最厉害的,初读平平无味,等到身在作者那一方天地里才回味无穷的结局。




本篇目要求背诵(以下是为了凑字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

西伯利亚

。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

伉俪

。[1]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2]《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3]




很多我都记不住了,只记得那种感觉。

大刘《三体》里地球降为二维,只剩下两人。顿时觉得自己真的不过宇宙中的尘埃,再渺小不过一定要活在当下。

维勒贝克《一个岛的可能性》若干年后只剩下少数人类和新的智人。顿时觉得正本书又绕了一个圈。

川端康成《睡美人》老人无限憧憬少女的酮体却又力不从心的描述。让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对衰老产生巨大的恐惧。尽管当时我才高考完。




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迟子建。

在阅读她的作品之前,我一直觉得女作家的作品无非都是一些无聊的情情爱爱,直到我翻开《世界上所有的夜》。

她对中篇小说的把控,无人能及。




泪流成河。。。




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了,静下心来写书的人也少了,最近在逐浪看到一部网文《野的心》,小说很另类,不是主流,但是里面关于故事情节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爱情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会忍不住流泪。




《飘》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Illthinkofitalltomorrow,atTara.Icanstanditthen.Tomorrow,Illthinkofsomewaytogethimback.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

《白马啸西风》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我记得初中时候有一篇课文叫窗,结尾戛然而止,真的是意味深长又是说不出来什么感觉很震撼。原文如下: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一本文艺小说,一开始男主和女主很幸福,但女主的闺蜜喜欢上了男主,女主知道了打算跟男主分手,但男主说了很多好话,结尾就是女主和男主去滑雪,坐那个车,因为都是戴着头盔,女主就在男主面前骂他闺蜜,结果她闺蜜就坐在旁边




当然是三体3,就那句,只有一个生态球慢慢地漂浮在这里,几滴水珠翻出来,鱼跃出了水面。(有点不对,大体忘了)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震撼,一个小宇宙,只有五斤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漂浮着,那种孤独感和美感,看的第一遍还不觉得什么,第二遍就有一种感觉几乎无以言表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圣经》上的一句话来到了我的嘴边,不过我管住了舌头没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牧师在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域时,会认为这有几分亵渎神灵。我的亨利叔叔在惠特斯特布尔做了二十七年牧师。他在这些场合惯于说:魔鬼也总是能中肯地引用经文。他怀念往昔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




算不上最震撼,但是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喜欢,余华先生的《第七天》中,结尾这样写道: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流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活着。的结尾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活着》

历经苦难后对生命的思考




每一个魔戒真爱在三部曲结尾处都会被这段话打动

王者再临,史诗落定,新的纪元开始,但对于山姆卫斯来说,一切都比不上他幸福简单的家庭生活.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