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如何理解书法的生命力?

2025-01-02 16:55:12 条浏览

书以文传世。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制度差异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书”(《史记·李斯列传》),即把原来各诸侯国所使用的各有差异的文字统一成为小篆。这说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当时的几位大臣负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文字进行改造后,统一整理形成的标准汉字形态。由于李斯在书法方面的名气很大,后人把小篆也称为“李斯小篆”,认为小篆是李斯一人发明的字体。

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从字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它具有规范整齐、匀称优美等特点,在秦朝灭亡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喜爱,几乎历代都有善于书写小篆的大家出现。

此外,小篆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作官用印玺的首选字体,篆刻艺术就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隶书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至战国,到秦朝时已经大致成型。小篆的笔画圆转匀称,写出来很美观,但是书起来比较慢,不能够适应实际生活中快速书写的要求;而隶书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和书写方式,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隶书的发明和普及,在汉字形态的发展史和中国书法史都是一项大变革,人们普遍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汉代的隶书从笔画和结构上,都非常接近现代使用的汉字。实际上,隶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各种字体在整体上都和隶书相近,而与小篆及以前的字体相差很远。这是因为在隶书出现以前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对于文字记录的需求不足,以及书写材料的昂贵等原因,能够掌握汉字的识别和书写的人是很少的。汉字识别和书写的普及促成了隶书的出现,而隶书的使用反过来促进了汉字识别和书写。因此,隶书是一个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字体,这种实用性使得它和以前的字体都不一样。也由于这个原因,隶书在其他字体出现后仍然没有退出日常的实用领域。

此外,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汉朝还出现了草书,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东汉末年的张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书大家,他把早期的草书进一步简化为“今草”。

到了三国、魏晋的时候,中国现在流行的大多数汉字字体都出现了。在这个时期,五种基本字体,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都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其中草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从此以后汉字字体上的发明基本停止,中国书法开始了以书法名家和流派为主线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有了正式的书法理论。同时这也是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他们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世尊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成就最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受王羲之影响,他的儿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献之,孙子王淳之都擅长书法;尤其是王献之与其父齐名,两人并称“二王”。

人们普遍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神韵、气度,后人就用“尚韵”来概括这个时期中国书法的整体风格。

南北朝

250px-Wei_Ti.jpg印刷和手写的魏体楷书:左上角为印刷字体,其余为碑刻的拓片。南北朝时期开始于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东晋政权,结束于公元589年隋朝灭亡南朝陈。在此之间的160多年,中国南北方各出现了相继的、或相互并立又相继的若干个政权,一直是一种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成果,继续有所发展,尤其以楷书书法的成就最高。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以来的又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在很多方面也达到了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高峰。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体制度在隋唐时期正式确定下来,知识分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文学方面,诗歌有“李杜诗篇万古传”,散文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同样,主要以诗文为文字内容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众多士人的喜爱和修习。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经用重金搜罗王书,死后还把《兰亭序》陪葬于昭陵。他的这种喜好有助于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而王羲之一派的书风能够在书法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也与李世民对王书的推崇分不开。李世民本人的书法也被后世称颂,他的行书作品《晋祠铭》是现在发现最早的行书碑刻。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拓片(局部)。唐朝在楷书方面成就最为后世推崇,“唐楷”以法度严谨的整体风貌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与“秦篆”、“汉隶”并列,是手书汉字形态的典范之一。唐朝擅长楷书的书法家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都是擅写楷书的大家。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他之前的楷书风格大多以“瘦硬”为特点,而颜体则看来筋骨丰满,笔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视为楷书的改革者、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柳公权也是一位楷书大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的楷书被称为“柳体”,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字体之一。

唐朝书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书,草书、行书、篆书也有众多书法家和作品产生,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醉素”,是唐朝最负盛名的两位草书大家,他们开创了草书中最挥洒如意的“狂草”。

在书法理论上,唐朝也富有成果: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也是一部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主要阐述了书法的笔势和结体。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体现了张旭书法修养的全面性,还说明了唐代书法家在理论上的继承关系。

唐朝书法是晋朝以来的有一个高峰,因此后人多以“晋唐”并称,而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也有很多先是从唐人入手,向颜、欧、褚、虞等人学习,然后上溯至晋人,直接取法“二王”。整体上,唐朝书法崇尚法度,对于后世学习书法的人而言一方面有规律和方法可以依据。

面对唐朝的书法成就,宋朝的书法家有所变革和突破。苏轼总结自己的书法特点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唐朝书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来,追求个人的自由创造。黄庭坚早年学习周越,俗气未脱,后来师从苏轼,“乃得古人笔意”,擅长行书和草书,和苏轼齐名。米芾在继承传统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称他的书法是“集古字”。他先是遍习唐朝颜、柳、欧、褚诸家,后来接受苏轼的建议,开始学习晋朝人的书法。

“宋四家”之外,宋朝的许多文人、大臣和皇帝也擅长书法。例如欧阳修、范仲淹、蔡京、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范成大、陆游、张孝祥、朱熹、姜夔、文天祥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他的楷书瘦直挺拔,自成一体,被后人称作“瘦金体”。

元朝在其统治初期就恢复了科举制度,尊崇属于汉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元朝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赵孟,他出身于赵宋宗室,却在元朝出仕。赵孟在书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尤其是他的楷书,风格典雅秀美,人称“赵体”,与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欧体”齐名,至今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典范之一。

赵孟行书自作七绝诗。其辞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为中庭老书。赵孟主张学习书法应广泛汲取古人的长处,在他的影响之下,元朝的士人学习书法多以“复古”为尚:一方面,元朝的书法家以晋、唐人的作品为榜样,重视书法基本功的训练,与宋人作书崇尚“意造”的旨趣大异;另一方面,和赵孟本人的成就相似,元朝的书法作品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朝的多样性。

建立明朝以后不久,便恢复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后来更要求科举考试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对文章的格式规范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对书写文章所用字体的风格也有明确导向,也就是倡导“台阁体”。台阁体并不是以某个书法家的作品为范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书法风格,即一种端庄雍容、规范整齐的风格。由于科举是普通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写八股文、练台阁体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倡导台阁体的结果,就是造成书法风格的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受此影响,明初书法除了擅长章草的宋克等少数书法家之外,整体水准不高,能够代表明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还没有出现。

明朝中期,以吴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和王宠——为代表的文人书法,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书法成就。祝允明、文征明和唐寅都是当时的才子,以诗文名动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绘画上也是当世巨擘,王宠则擅长篆刻。这些人艺术修养全面,书法风格方面追求个性,与仕途必修的台阁体书风截然不同。祝允明的草书成就最高,总体而言,他们学习书法多从近朝书法家入手,向赵孟、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学习,然后循唐代大家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而上,最后取法二王、钟繇,而且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书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后期,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明末清初,很多书法家慢慢放弃学习晋唐的帖本风格,反而学习更古老的汉朝碑刻的隶书体。汉隶碑刻属于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一派,为官定的标准书体……

你说面对传承几千年且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历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人类文化史上的明珠传承下去呢?




正书法创作中的“自我更新”是书法艺术生命过程的特点,即同化与异化、攝取与排泄,我国传统的词语称之为“吐故纳新”科学的术语叫做“新陈代谢”如果自我更新的运动停止,生命就会死亡。自我更新的能量与动力就是生命力。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作品的艺术性和受众的喜爱程度。

书法作品艺术性不高,就不可做到广泛的流通,没有一定的流通范围,可以说只能是宅书法,闭门自赏。好酒不怕巷子深。好的书法作品是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他,比如王羲之的帖和颜真卿的文稿。他们之所以数千年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其艺术性,特别是作品创新性,经典性。

在就是究竟有多少人喜欢你的书法作品,不受欢迎,自然火不起来,受众范围就要大打折扣。如此以来也就谈不上书法作品的生命力了。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书法的生命力,就要属一个时代就有创新性的经典书法作品了。当然这是从理论或正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副书法作品的流传于世需要机遇和条件,如果条件机遇不的天时地利人和,恐怕也谈不上生命力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实际的问题,如果从我们现代书法的生命力来看,要使得书法的生命力远播广布,就需要作品的艺术性和对传统的传承度了,最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那些既有艺术创新和对传统的继承的作品。其他的作品往往是昙花一现而已。




东汉著名书法理论家蔡邕在《书法九势》中有这样的论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所谓阴阳,即《易经》中所阐述的互补调和的变化规律。它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容置喙的重要作用。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又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书法作品中的矛盾统一体现着渊远的哲学思想,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原则,既矛盾对立而又和谐共存,最终要让作品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最后的平正才是真正人书俱老时候的平正,此时书者化险绝而和谐共生,使得作品中既矛盾丛生而又“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没有对比和矛盾关系,一副作品状如算子,这样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都把每个字写得很平正,横平竖直,像搭积木一样,神采在哪里?风格在哪里?这就仿佛盖房子的时候把房子都设计成火柴盒的样子,四四方方,这样的话建筑设计师的意义在哪里?而每一位书写者就是一个设计师,你要写出具有风格和神采的作品,而不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笔画堆砌。清代的馆阁体是这样作品的典型的代表,那段历史是书法史上的灰暗与倒退。笔笔中怯,没有质感和风神,观之乏味极了。

论正书和行草,都要做到如此。不要以为楷书就是一笔一画,横平竖直。例如楷书中的欧体就是矛盾统一的代表。欧体以险绝著称,字势凌厉,险象环生却又处之泰然。“点如高空坠石”,悬崖之上的一颗石头,将坠还稳,险而俞平,观之过瘾。行草书更不用说了,一副没有矛盾关系,起伏平淡的行草书根本不耐细看,没有玩味的余地。

书法中矛盾统一无处不在,它体现在书法的方方面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无不遵循这个规律。

笔法上,提按使转,起行收,每一处都充满着对比关系。方圆、曲直、藏露、粗细、正斜、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等用笔技巧都在诠释着矛盾统一的原则。

字法,即结体上,有大小、高低、疏密、正倚、开合等等矛盾关系的存在。结体又称为小章法,需要作者去用心总结排布。点画呼应,顺势而生,平中寓险方为好的结体。不仅如此,一副字中出现相同的字一定要有变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兰亭序》中20来个神采各异的“之”字就是很好的范例。

章法上更要有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意识。粗看一张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章法。章法上如果平了,就很难吸引人去关注其他用笔结字等方面。这一点在行草书中表现尤其明显。章法上强调虚实相生、对比呼应、有断有连、参差错落、动静结合、节奏变化、块面对比等等因素,章法吸引人,作品顿时增色不少。

墨法方面体现在浓淡、干枯、润燥、晦明对比之间。墨分五彩,事实上国画当中墨的颜色还不止五彩。这是我们伟大的先人的创造,用一笔水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黑白世界。墨法与章法联系紧密,章法中的虚实轻重块面有时候要借助墨法来体现。

有了以上各方面的矛盾对比后,最重要的是让这些矛盾和谐共生,这就是统一观念。光有险绝,没有让这些因素和谐统一,画面感产生扭曲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必定是失败的作品。这是考验书者综合能力的环节,这就需要有一个提前构思的过程,做到胸有成足。解决矛盾的过程,还包括落款、盖印、题跋等手段。

综上,书法是一个矛盾统一的结合体。学习和欣赏书法,我们都应当懂得这一规律原理,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创作是极其艰难的,不仅要有对经典的深刻研习,更关乎个人才情的展现。我写下这些文字仅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能够做到也需要时日去掌握。愿与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你共勉。




字是一个人性格




中国书法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汉字的魅力形成的,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之美。




把颜真卿与颜真卿的书法搞弄了就知之了!




记得物理大师李政道先生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我深以为然。

在全球无数种书写文字里,唯一可称之为艺术的只有中文书法。说它最高级,那其他的艺术形式肯定不服气啊!凭什么这么说呢?凭的是“抽象”这一点:书法艺术抽象到了极致。类比说明一下,绘画和雕塑,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要能大致反映事物的原貌,否则那是涂鸦或堆砌而不是艺术;再如音乐,也要用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来模拟真实世界的声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象”,这与我强调的书法“抽象”的特点很不相同。从具象升华而产生的美感,可以让外行人在第一次接触这些艺术种类的杰作时就产生心灵的触动。

而书法艺术则大不一样。其抽象的程度之高到了让外行人看起来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对于书法而言,外行连看热闹的资格都没有,即使硬要看的话,那也是毫无感觉,味同嚼蜡。而一旦入了门,随着水平的提高,内行看门道,则越看越有味道,其在欣赏佳作时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状态,会让外行人以为他有病。

也正因为其抽象,所以难以描述,即使你文学水平再高,搜肠刮肚用尽好词,你也难以说清楚一幅字到底好在哪里。所以,不同欣赏水平的人之间交流之困难有如“鸡同鸭讲”,任高水平的你磨破嘴皮子,什么“力透纸背,遒劲有力”啦,什么“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啦,水平低的一方只会一脸懵懂地瞅着你,心里面肯定是一万个在看大忽悠表演的感想。

评价书法作品的水平高低,绝不能用写得像不像正体字这一点来作为依据,否则草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那怀素的绝唱《草书千字文》早就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也不能用是否规整美观来作为好坏的标准,否则颜真卿大师的泣血之作《祭侄文稿》就不可能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总之,借用佛家用语,“不可说,不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幅字好还是坏,相同水平的欣赏者之间竟然能达成无法言说的共识。这真是书法艺术独特的奇妙之处。

就凭以上这些理由,我赞同李政道先生的说法:书法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这是国之瑰宝,作为中华儿女,一定要学一学,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这样才不辜负这门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文明是靠文字来传承,而书法将人类的文字上升的艺术和美的境界。特别是我们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之林有着崇高地位和诱人魅力。继承和发扬这一神圣的艺术事业,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祖先自创造汉字以来,经历了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的漫长旅程,在这变迁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书法家。特别是魏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使转之大成,把行草书体推上了一座高峰,到了唐代的颜真卿,集书法提按之大成,又把楷体推到了峰巅。

书法的美,早在孙过庭《书谱》中就作过阐述:“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和之际,优劣无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四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志忘言,罕阵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论述了书法创作的主观和客观的和谐,和则美,不和则乖。揭示了书法创作的和谐规律。体会书法的魅力和美,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性情,磨练心性。

所以,人类的文明靠文字源远流长,书法的生命力也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书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升为一种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发展中,都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书法它有了生命力,它不再是一个枯燥的字体,而是掺杂着作者对它灌输的生命力。我们通常说,字如其人。因为有很多前辈为书法付出了很多艰辛,也赋予了书法的生命。我们的书法是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作者精神美的艺术,汉字又组成了文,形成了中国文化。好的书法不仅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书法不仅仅是写几个字,更重要的是书写时代,以书焕道之采,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我们通常书写书法,会写一些诗词歌赋,是因为我们在文字选择上,要考虑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这个意蕴包括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里,运用艺术创造手段,使我们所选择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焕发出世界光彩,更好的感染人,这是很重要的。书法要满足这个时代对艺术的期待,符合这个时代最大数人数的需求,只有这样艺术才可以永葆生命力。下面我们欣赏毛主席、王羲之(拓本)、赵孟頫的书法。




书法是依托用笔技巧和文化修养,以线条为审美基础,重新在纸张上组织和排列汉字结构的视觉艺术。优秀的书法往往符合造型美,结构美,布局美,形式美的特征。

书法的审美实际上跟国画一样,首先欣赏整体的气韵是否生动流畅,然后才分析局部的用笔和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体现出精妙的内涵。

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于什么是书法的生命力?我认为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指书法作品生成的一种整体气韵,是线条带给观者的一种直观的精神冲击力,是书法家生命意识在线条中的直接流露。

跟一个人的精气神,看到它,自然而然会被身上的气场所折服。

历史上大凡留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张芝,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张旭,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等,他们的书法形态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气场。

这种气场一直凝聚在字体中,跟字体融为一体,能穿越时空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人看到,都会在精神上被强烈震憾。

其二,是指字体中散发出来的独特个性,情感力度和艺术魅力,它们实际上是书法家个人人格和生命情怀在字体中的释放。

书如其人,在任何时候品味这四字,都可以发现真理。历史上那些大师级书法家,总是把这四字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看到字就像看到了他们的人一样。

如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以雄壮,沉稳,敦实,庄重为主,看到他的字,不由得会想到一个刚正不阿的铁血硬汉向我们走来。

再如,怀素的字,笔走龙蛇,张扬放任,一泻千里,审视他的字,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放达不羁的在那里寄情于笔情墨趣。

而这些映射在书法线条中的个性气质和骨法力度,恰恰就是书法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书法传承千年,生生不息,当然是充满生命力。历朝历代不但有浩如烟海的碑牌资料,而且清晰地昭示了中国文字演变脉胳,篆隶楷行草,各呈其美,并且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讲究飞白布局,浓淡枯涩,或厚重端庄,或矫若惊龙!琴棋书画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形式,并且蕴含重要的哲学思想,兼具修生养性之功,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并且具有民族凝具力和民族认同的重大作用,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一人。生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

只要汉字存在,只要汉字还有人在使用,书法就有生命力。但请不要过度解读生命力,用于”书法艺术创作“。

生命力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象。能够存活也是生命力,表现出各种活力也能说是生命力。我的观点说在前面:不要用生命力这个词包装变成”书法艺术“,想当然肆意创作。

一、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只要我们汉字还一直被使用书法就会存在。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汉字能够存在书法才能够给存在。这是一个前提,书法能够存活和发展是因为汉字的特点。我们公认的书圣王羲之,已经距今1600年。

王羲之一传生卒年(303年-361年),满满超过1600年,王羲之的字有没有生命力。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多少人魂牵梦绕,近代几十年前,我们也有一场”兰亭论辩“。

收集筛选王羲之字而成的《圣教序》,成了学习行书的范本,必学教材。

1600年的前人写得字,现在还有人学,还有人推崇是不是很有生命力。再比如说秦相李斯(前284年-前208年)规范秦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篆,至今还是小篆最好的范本。

2200年前的字,还有人继续学,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这里要说一下,阿拉伯书法和欧美艺术字设计是很相似的,并且阿拉伯世界对图形的设计能力非常的强。如果要纠结其他地方也有书法,我个人觉得其他地方只是艺术字设计和我们书法完全不同。

二、不管是不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才有生命力。

生命力除了能够留存多久,还有一点当然是创造变革新生的力量,文艺一点就是”新生“。很多人都想着创新,在书法史中留下一个位置。

可是到目前为止,尤其是我们当代,各种基础都没打好的人进行各种神奇的创造。

举个例子,上图是知名大学教授王冬龄所创的乱书。像王冬龄这样的”书法家们“并不少,不能都说是骗子,其中肯定也有本来有些基础但一直想着创新的人。

如果真要把书法、和其他西方的其他相比。比如雕塑、西方绘画、古典音乐,书法和这三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水平一定越来越高,越来越好。雕塑、西方绘画、古典音乐包括我们的书法,最高峰都不是现在。

一人有感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基石。如果汉字消失,用汉字记载的历史也会消失。

汉字在我们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才会有同文同种这个词。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因为汉字才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我的理解是: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它如此魅力,究竟在于什么?不难而知,能流传下来并得到发扬的文化艺术一定是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书法艺术的情、形、神,满怀激情,以形传神,道舍自然.书为心画,灵动与典雅间书写生命本真,使书法作品真正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所以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品评,也雄辩的证明了书法艺术反映大自然之美的事实。我国书法艺术也是文字书写的艺术.它以其简炼...的,所以作为表达美的符号就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我曾看过兰州博物馆陈永革专家关于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我非常认可,中国书法的生命力就体现以下三点:一、时代精神,赋予书法巨大的生命力。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离不开社会这个有机体,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演变着,不断推陈出新,为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书法自我更新的能量与动力就是生命力。如果书法不紧跟时代,自我更新的运动停止,生命就会死亡。

二、继承传统,给予书法持久的生命力。传统是历史的根本,是基础,是源泉,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追本溯源,当今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应该继承传统,让祖先给我们的这枝生花妙笔,让真、行、篆、隶、草书,竟放异彩,让中华民族的书法艺苑百花盛开,呈现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合理、大胆创新,给予书法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合理创新,让书法艺术绽放更新的生命力。书法传统是继承的基础,创新是理想的发扬,也是书法艺术的养料和动力,更是个性和精华的再造,如果书法艺术不进行自我更新,“同化或异化”它将失去活力,只有合理、科学的创新,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我国的书法艺术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自我更新愈突出者,其生命力就愈强大。




说得很好!书法艺术的外延是无边无际的!




如何理解书法的生命力?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着无穷的魅力,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字是门面,是交往的身份证,字刚劲有力,说明意志坚强,字妩媚逆劲,说明内怀锦绣。字开阔神远,说明胸襟远大,有将帅之才。字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反映了人的文化修养、精神面貌!

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心静神逸,忘俗事之烦恼,进入笔墨纸砚之中。享受书法肃然之美,酣畅淋漓之美,点划成篇之能事。一帖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书法家艺术的结晶,那是无价之宝。

书法的魅力是视觉盛宴,是音乐之美,是舞蹈之美,是礼仪之美。好的书法作品体现“仁和礼让,精神飞扬,意志刚劲,才华横溢”。

少年学书法,可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可知“书法中所寄于的爱国精神,和书法家励志的过程”,对青少年成长有益,从小扎下爱国之心,为古人成就感到自豪,点燃了学习书法的热情。

中年学书法,可提高自信,增长知识,使你工作交际等更顺利。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关注你,崇拜你。也是成功人士签名所必需的技能。会书法就是多生双翼,使你脱颖而出,加速成功。

老年学书法,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充实老年生活。可以大器晚成,让你人生达到巅峰。

感谢邀请,书法生命力永存,价值无限,被代代追求者力挺、学习,并出现很多书法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书法生命力

七律

书法价值万代传,精神文化受青怜。

整齐肃静隶书炼,潇洒行书灵性观。

行草龙飞凤在舞,兰亭集序第一篇。

修身养性也励志,书法永存万世研。




谢邀。书法的生命力取决于两个最关键的因素,①作品本身所散发的艺术能量;②书法艺术受众的认可程度。没有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不可能穿过沧海桑田般的岁月变迁而始终熠熠生辉,再优秀的作品如果深埋尘土不为人知,也同样不会有生命力。书法受众的肯定接受与缅怀记忆,那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的历史,而书法人活在当下,只有倾力打磨丰润作品的艺术境界来赋予其生命力。

没有艺术“质地”能量作为根基,书法作品的生命力无从谈起。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之所以名流千古,仍被世人尊奉为经典,就是他们的作品质地珍贵,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钟繇,二王,张芝,颜柳欧虞,张旭怀素,米蔡苏黄,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祝允明文徵明……哪一个是吃干饭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诗用来形容书法的生命力再恰当不过。古人的经典作品,个个怀绝技,人人有杀手锏,所以仍将长期流传下去,万古而常青。反观今日一些今人“大作”,被当成奢侈品一样在拍卖市场标为天价,究其质则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根底浅”,几无艺术成分可言,不过是名气加炒作的玩物。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抱庸妄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呢?

一,有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书法要表达崇高思想境界,是以文字和国学为根基,所以它是传播国学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这棵大树,因为植根于传统文化(国学),所以才不枯竭。

二,有表现时代精神的作用。晋人尚韵。力求中和之美,气韵高雅。唐人尚法。重法度″,强调笔法、字法、章法。宋人尚意。注重个人意蕴、情感抒发。明人尚态。追求通篇气势。

三,有不断的被继承创新作用。例如苏轼、何绍基、钱沣、张改琴都临过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在继承的基础上,他们取法不同,自出新意。创作出基于原帖又别于原帖的新风格(见下图),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思想,这也是书法生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