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你觉得初中学生应该做竞赛题吗?

2023-07-29 11:09:56 条浏览

我觉得不应该搞,但是还是必须要搞的,因为学生基数大,竞争激烈,学校校长也要依次为考核老师的能力判验




他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




这个当然没有强制要求,主要看个人能力和兴趣。

在学习之余有能力和兴趣,可以培养,话说艺多不压身嘛。




首先,很多初高中家长都面临困惑,我的孩子适合不适合竞赛?应该如何学习竞赛?竞赛和课内成绩的关系,对竞赛学习要投入多少和课内如何平衡?竞赛最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从一位竞赛生家长的一篇文章给大家做个摘录和编辑,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1.什么人可以搞竞赛?

1、你喜欢吗?

2、你擅长吗?

3、你勤奋吗?

2.什么人竞赛可以走到最后?

1、你有天赋吗?

2、你勤奋吗?

3、你热爱吗?

3.怎样权衡竞赛与综合?

1、坚定竞赛,全力以赴,不过是“吃得苦中苦”。

2、保持综合,平衡各科,才能是“方为人上人”。

4.竞赛可以得到什么?

1、短期收获:北大清华;自招。

2、长期收获: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坚韧的抗压能力。

3、专项特长,培养科学家的潜质。

5.竞赛可能失去什么?

1、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锻炼机会。

2、竞赛成绩并不如意,综合也不佳。

3、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智商与情商如何协同共进。

6.竞赛生分为两类

第一类: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早有打算,甚至有不少跟着高中教练走了一两年竞赛的大牛,抛下别人九条街。这里主要指数学和信息。

第二类:初中懵懵懂懂,夏令营开始接触竞赛是懂非懂,高中开学后才真正了解竞赛却越来越懂的学生。详细分解第二类竞赛生:如何把竞赛从不懂到是懂非懂到装懂到真正懂,然后就是有机会懂或者继续不懂。不懂:初中的时候该玩玩该学学,混了个好高中,不小心进了名校理实高实,心里P颠P颠儿的满足得不得了,暑假里吃喝玩乐也学学,至于竞赛?没听说过,那是什么东东?是懂非懂:进入夏令营,听说有竞赛,按自己的喜爱和特长来,随意选。好吧,自己哪科不讨厌一点?哪科好学一点?通常信息比的是童子功,如果高中才出家,那么就得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数学都是些大牛,没悟性根本没用,两节课就够受打击。物理嘛,数学还可以,物理还不错,可以试试。化学,有喜欢的,也有觉得搞不过数学和物理而来的。生物:相对来说对其它科目没把握,觉得这科竞争拿奖希望大,还有就是真心喜欢的会选。夏令营竞赛才进入门,还没有过坎。

7.哪些孩子可以学竞赛?

1、综合排名靠前:比如各校初中年级综合前100,学有余力,自我规划较强,勤奋,专注。

2、学科特长:对某一科目有特殊的悟性,特别的爱好。或者虽然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学习能力强,能够坚韧不拔并且具备吃苦精神。

举例~需要怎样的吃苦精神:竞赛强省湖南的雅礼中学2016年数学竞赛在湖南一骑绝尘,25个省队雅礼进了14个;在高一一年,数学组只放了不到10天假。2016年长郡化学竞赛7个国集,直接保送清北,据说高二一年只休息了3天。。。再说郑州本地的大三甲竞赛班,每天的学习时间要比普通班多一个小时左右,高中放假时间则更少,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学习相关内容。等等。

8.竞赛需要靠什么出成绩?

1、天赋:如果孩子对某一科目能够坐下来做题3小时不分心耐得住寂寞并快速寻找各种解题思路且饱有成就感,可以考虑自学加深拓展,尝试竞赛。

2、勤奋:认真的时候可以一天10小时刷同一个科目的题目且坚持下来没有厌烦,自觉自制自愿刷题,可以尝试竞赛。

3、热爱:当碰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去思考这

个题目如何解决且不觉得是负担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喜欢就好。

9.竞赛的得与失

得:彪悍的学习能力;极强的规划能力;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

失:基本放弃娱乐;基本放弃休假;基本放弃社会活动;基本放弃全面发展的机会(虽然不是绝对,相比于综合而言,可以用“几乎放弃”)。竞赛若失利,综合可能有欠缺。

10.竞赛的抉择

不勉强;适当取舍;决定后坚定前行;坚持综合不落后太多。




隐形的翅膀,科学梦想远方?




有能力又有时间,可以尝试一下!普通学生、大众学生还是忙应试为主!




兴趣还是功利?目的清晰了,就知道怎么做了!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做




首先应该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学习其实就是思维进步和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我们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适当做些竞赛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提升和锻炼我们的思维以及巩固我们的知识。当然,如果我们基础知识掌握还不熟练,或者当先学习压力大,是不支持去做竞赛题的,否则我们会觉得压力更大,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看学科的方向和学生兴趣的程度。




在我看来,适度量的竞赛题,有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是由竞赛题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竞赛题目,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大多数题型是立足于常规理论和原理(即教材知识)之上,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会为学生们传递一种信息,创新性的知识应用可以解决常规问题之外的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远不局限于单一知识的应用。这种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裨益,是常规知识的应用所难以达到的。

其次,这是初中生自身成长的外加引擎。我国初中生多且各地学生素质多少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许多区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丰富学课外生活。因为很多竞赛问题的源头或者解决办法,并不在单一的书本里,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或者借助更丰富的网络工具才能一窥究竟。这将为学生解决难题,培养独立自主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最后,这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求。对一个国家而言,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真正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竞赛题的存在,是初中生培养创新精神,酝酿创新萌芽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可能会对学习不是太好的学生造成一种心理负担,但是从长远来讲,国家更需要富有高新尖创新精神和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一、现实在强迫

一再呼吁减负,可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提升时,都在奥数中模仿时,作为家长能够有那强大的定力吗?

更何况中考里,数学又是起着拉开差距的科目,就此而言,老师们又能冷静地下来吗?

再说,如今的中考,如今的初升高,比例仅50%,竞争甚至超过高考。

你说这应不应该难道是由学生所能决定的吗?

环境就是那么奇妙,想挣脱却又无奈!

二、选择需谨慎

既然是如此氛围,我们难以逃脱,作为教师或家长,作为成年人就更应该理性,并坚持!

应不应该要结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考量,如若孩子连基础都很薄弱,兴趣都不高,又何必让孩子东施效颦呢?强记一些死套路,又有何用?

所谓竞赛,必是思维的深刻、速度、发散等各方面地训练,如若有兴趣和能力,又何尝不可!

总之,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不可一刀切!




对于在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的同学来说,做竞赛问题当然是打开眼界最好的途径啦!

这就好像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按部就班的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但也可以参加创业实践、论文研究或者直接申请加入课题组等等。

对于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有兴趣的人来说,学校提供的知识量还远远达不到满足自己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程度,自然就会涌现出很多竞赛类的内容,用以丰富知识的深度啦!

所以我认为对于有兴趣的孩子来说,做竞赛问题完全是锦上添花。但一定不要一概而论,强迫没有兴趣的孩子去做竞赛题,那就更加会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啦!

综上,我们想要锦上添花,不要落井下石呀,哈哈哈哈哈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