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请问,一日三餐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2023-08-03 13:28:09 209条浏览

有人说,看一个人是不是爱自己、爱生活,就看两件事:一是吃饭,二是睡觉。一日三餐里,藏着你的生活态度。好好吃饭,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尊重。要是连好好吃饭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生活品质。




忙累了一天回来,系上围裙,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小厨房里,锅碗瓢盆交响曲,再加上一双巧手,一颗真心,这就是家的味道,为自己,也为在乎的人洗手做羹汤,慢慢感受细水长流的小确幸。




简单柴米油盐构成了生活的基础,一日三餐是最朴实平淡的生活保障,不求饕餮盛宴,但是简单精致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日要吃三顿饭,不是吃4顿,知道的吗?




感谢师兄邀请关于一日三餐的问题。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虽然简单说一日三餐,但其中大有深意;是中国几千年来对平淡生活的总结,毕竟平淡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

释义:盘子中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

2、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乐府民歌·行行重行行》

释义:这种感情不要再说了,还是要好好吃饭。

3、疾行逾百步,健饭每三餐。——宋代·陆游《老景》

释义:快步走超过一百步,三餐饭都要吃。

4、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唐·白居易《华龙寺主家小尼》

释义:小和尚们只吃一顿饭,最怕夜深人静,饿得受不住。

5、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唐·白居易《卯饮》

释义:卯时喝一杯睡一觉,世上哪件事情不悠然自得呢!

6、书生卯饭动及午,姜掺菜丝烦自煮。——宋·王炎《双溪诗》

释义:书生卯时吃了饭,一直到中午才能吃第二餐,最烦自己煮姜和菜丝。

7、良顷千里,日食一升。——(民谣)

释义:你有一千公顷的土地种的粮食,你一天也只能吃一点。

8、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民谣)

释义:每天吃三顿粗茶淡饭,早上觉得很香甜,晚上也觉得很香甜。

9、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民谣)

释义: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而吃饭呢,晚饭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10、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唐·韩愈《答东野诗》

释义:早上很早吃饭,一直到中午才能吃第二顿,晚上通宵达旦地读书,到了早晨的卯时才能睡觉。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编辑本段一日三餐的由来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




代表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时的一日三餐是人生存和维系健康的基本保障,三餐无序,健康必然受损。所以,在这里提醒平和体质的朋友们,切莫忽视三餐的搭配问题,掌握好个人的饮食规律,对维持平和体质具有相当大的裨益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民俗谚语: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一日三餐吃什么最合理?

“民以食为天”,吃对了,吃好了,身体就会健康。“吃”的关键是营养均衡,膳食合理。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与“过剩”并存,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脂肪的摄入量呈现增加趋势,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在减少,从而导致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怎样的饮食结构才算是营养均衡呢?据专家的意见,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四类食物,即五谷、蔬果、乳类和肉类。这四类食物为人体提供每天需要的七大营养素:水份、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因此,这四类食物合称为“均衡的食物”。

营养学家们根据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膳食特点对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科学的方案。方案推荐成年人每日合理膳食为:谷类300~500克;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25克。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均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在多种食物中,最重要的是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合理安排三餐:

每个人都要安排一日三餐,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较合适。

现提供一份脑力劳动者的食谱供参考:

早餐:1、鲜牛奶1杯、全麦面包1片(或馒头1个)、火腿蛋、拌黄瓜;

2、红豆粥(1小碗)、西芹豆干(100克)。

午餐:1、焖大虾(100克)、香菇菜心(50克)、紫菜豆腐汤(1小碗)、米饭(1小碗);

2、胡萝卜炖牛肉(100克)、清炒豌豆苗(50克)、花卷(1~2个)。

晚餐:1、溜鱼片(50克)、蒜蓉西兰花(100克)、小米稀饭(1小碗)或馒头半个;

2、鱼香肝尖(50克)、肉丝炒莴苣(50克)、莲子银耳羹(1小碗)、米饭(半小碗)。

以上食谱可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保证大脑的全面营养,维护大脑的正常机能。

注意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主食不要过于精细,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主副食搭配,主食够量,成人每日主食300克以上,不能以副食代替。

烹调合理:减少淘米次数,蔬菜先洗后切,尽量不用水焯。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

尽量少食油炸食品:少食油脂、甜食,茶和咖啡不宜过浓。

忌食过饱,少食多餐:八分饱即可,切忌暴饮暴食。

根据个人就餐时间和进食情况,可在餐间补充营养助餐或小点,以保证人体营养全面和满足能量的需要。这样人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让我来回答就是很简单,意思是早中晚都要吃饭,保持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含义是早晚都要吃饭!




表面上看一日三餐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如果不吃饭就会饿得慌。我本人就是不能饿一饿就全身发抖。我还听说有的地方是一日两餐的。(只是极少地方是这样的但是它不能代表全部)。

一日三餐的含义是:代表神经营计划拯救人类的三个时代的工作。也是神给撒但权限的时间就是四不过三。时间一到神将彻底的毁灭撒但及属撒但的恶者。不光是一日三餐是神给人类的生活有层有次的定规,就是人的手也是有它的内含之义的。你看为什么人的手指:二姆指、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指都是三个节呢?而大姆指为什么就是两个节呢?首先大姆指代表造物主――伟大的神。没有了神的看顾保守、没有神的供应那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大姆指两个节是代表神会亲自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两次来人间拯救人类。其余的四个手指代表受造的人类。那三个节是代表地上的人类会经历神经营计划三个时代的拯救工作。




一日三餐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天的三顿饭。对劳动的人来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是最平常了。但对高层社会那讲究就太多了,珍珠粒米,山珍海味,猴头燕窝沙鱼剌。劳动人民讲究实惠和清淡;上层人讲究的是营养和延年益寿。贫穷人讲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富贵人讲究卫生洁净以利长寿(实则短命的更多)。南方与北方的一日三餐在口味上是不同的。北方人讲究实惠吃饱;南方人讲究精细吃好。从地域上就是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腻精细。北方人吃白肉酸菜,人尽显大方质朴;南方人吃净细小菜,因而尽显小抠算计且又精明。这都是一日三餐的进食不同而养成的不同乡俗和习惯。

南北地域差异,贫穷与富裕所带来的不同,都能在一日三餐中找出差异和不同。一日三餐呢,尽显人世的风俗,性格,礼遇和习惯的大不相同。




一日三餐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个人认为,一日三餐是人们对一天时光不同的情感标志。日光运行的时间和地点则标志着人们一日三餐的基本框架。

又一日三餐,在道教來说,也可能是吃的天人地三才(财)。即早饭为天才,中饭为人财,晚饭为地财。它又包含阴阳二仪。

在古代,人们吃饭形容的是十二属相中的亥猪。因为猪的特性即是吃了睡,睡醒吃,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在远古时,人类吃饭是没有讲究和规矩的。无论打猎,或是农耕时,都是只要有吃的,就是饿了就吃,吃了就干,困了就睡,日出而猎,日没而卧。

在商殷至上古时,人们大概对吃饭已有了明确的概念。但还没有礼制约束。平民不论时节,有了就吃,吃了就干,入夜就睡,凭日月而作息。

约到周至秦汉,吃饭也列入了礼的范围,并吃饭也有了名称和规矩了。

那时,人们一日只吃两包括行伍的士兵。即早上一顿,下午一顿,没有中午和晚上。那时,人们早起后先干活(打猎牧羊或农耕),待到日偏东南的九至十点的吃早饭,饭后休息,再干活到下午日偏西沉的四点钟左右再吃第二顿饭。那时吃饭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早饭或朝食,也称饔。第二顿称飧或食。古人讲″食不食不食″,是说在不该吃饭的时侯吃饭为越礼,平民是不可以的。而士兵则无礼的吃饭则为情况特殊或因功的授奖而犒赏。

约汉代以后,一日两餐又逐暂演变为三餐或四餐了。并且开始有了早中晚餐的名称了。

在古代,早餐为寒具,特指早晨起床洗漱后的所用早点,即点心之称。不为主食,稀饭,茶,点心而已。午饭则称为饭,以稠,米,馍,肉,菜,汤等为主。晚饭则为随意吃点而已。

在古代,人们一日三餐的名称是有区别的。大约从秦汉至宋,人们吃饭一天两顿,只有皇室一日四顿,诸侯及大臣一日则可三餐,这是礼也是制。

古代人们无晚饭。自汉唐时期,都市中出现了夜市并不曾霄禁。所以平民后來以此充当晚饭之规而延(沿)用至今。当然这时代的挶限如工作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关键因素。

古代之餐:早饭称为饔,煮熟之食。请人吃饭称为飨,即中午。有酒肉享用的意思。晚饭称为飧。素简而已。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定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一顿饿的慌”一日三餐必不可少!




一日三餐不是简单的说吃饭,是说你有钱没钱?




温馨提示本文章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我们的观点。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