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中国寺庙随处可见,道观却很少?

2023-08-08 12:46:49 条浏览

会念经和尚有饭吃




道观也不少了,别整天为道教唤不平。但一个问题许多道观最后变寺院。




盛世和尚敛财,乱世道士下山,现在是盛世,当然多的是和尚敛财了!而且佛教讲的是当时行善,来世福报,所以都要求神拜佛想修个好来世,道教讲的是当世修行,得道飞升,没说来世什么事,所以都要拜佛求个好来世,而不是修道修个好当世!




有一种说法,在盛世时寺院香火鼎盛,道士在入深山修行。逢乱世道士出山济世,和尚颠沛流离自身难保。




佛教寺院有佛教创始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寺院是弘扬佛教经典的地方,佛陀讲的经典是对法界众生的免费教育,说出了大自然的真相,世界的生住异灭,有情无情众生的生起与变幻,指引众生去除痛苦的法,使众生睇到光明,相信因果,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上。现在文明社会,有智慧的人多,所以寺院会多。




佛教来到中国后已经本土化了,和原本的佛教相差很大了。中国佛教吸收了相当多的中国儒家思想,所以在中国非常兴盛。古代很多帝王信佛而不信道家,在皇城附近建立寺庙,老百姓也跟随着信佛,上行下效的结果。曾一度遍地佛教寺庙。

道教虽然是中国本土宗教,但是其继承的道家思想,讲究万法自然,无为而治,因此对于自身的发展并不太重视。家在古代很少受到皇家的信赖,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道观很少。




寺庙是佛教建筑,道观是道教的建筑。寺庙里是和尚,道观里是道士。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名。道教的一些东西原本是好的是为人服务的,但被坏人利用了它就是害人的玩意,这里就不举例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名慢慢的掩盖了中国本土教道教也就导致道教的很多东西失传了。道教的失传。佛教的兴起。自然而然,寺庙就多了随处可见。道观越来越少。




佛教出家人多,道教出家人少;佛教信徒多,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拜佛,求平安富贵,香火鼎盛,经费宽裕,故能广修寺庙,面向大众传经布道,而道教重个人内修,信徒少,经费少,故日渐式微。




说起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那是有过极为辉煌的时期,只是在东汉初年的洛阳,修出了一座白马寺后,道教才逐渐从庙堂和大城市,回归野外。回到它原来的地方。

一,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传世之作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这就是说的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他骑着一头老牛经过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一听说老子来了,马上扣留,不准过关。除非拿出买路钱。老子出门是不带钱的,所以,一文钱都没有。

关令尹要的就是老子一文钱都拿不出。他对老子说,老人家,没有钱没有关系,你可以写书嘛,你写一篇文章,我这儿,你就什么也不出了。

老子想了想,他就写了《道德经》交给了函谷关的关令尹。

这部书很快就流传开来,被炼丹追求长生的术士追捧,术士们把它当做经典,开办了许多道场。这就是中国最终的道场的由来。

道教开始于长生不老是挂钩在一起的。长生不老就成了道教的最高境界。在秦朝以前,这些从事长生不老活动的人叫术士。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喜欢长生不老,所以,这个时期是术士的最好时期。术士数量空前壮大。著名的“焚书坑儒”,其实就是“焚书坑术士”。之后,术士们退隐江湖山林,在这些荒僻的地方修起无数的道观,作为修炼的场所。

二,道观为什么要修在山腰或者山巅

秦始皇汉武帝都喜欢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他们两个喜欢干大工程。秦始皇的工程涉及到举全国三分之一的力量来完成,所以规模浩大。秦始皇比汉武帝实用也更明智。汉武帝站在“文景之治”的肩膀上,一方面打击敌对势力,一方面广泛地修筑明堂道观?为什么要修,汉武帝喜欢长生不老。读过史记《今上本纪》的人,都知道,汉武帝从开篇到就是,只有三个字——神,人,鬼。汉武帝是人,他崇拜神,恼恨鬼,轻视人。

汉武帝本来就不喜欢道教的,他的祖母窦太后是个喜欢老子的婆婆,在这个婆婆的倡导下,举国都读《道德经》。姓窦的子弟,如果不读此书,就会剥出宗籍。当时,汉武帝不喜欢老子,他喜欢孔子。在汉武帝当政时期,儒家就代替了道家。儒家就进了庙堂,道家因此退道山林野外。

这些道家的子弟就把他们修炼的地方修在山腰或者山巅。最主要的原因就一句话:

仙人好楼居

道士们把道观修在山腰,一般要修一座明堂,明堂就是一座亭子,四根柱子,四面空着。这样方便迎接仙人的到来。原因是神仙踏着详云而来,云与明楼正好衔接,出入无阻。所以,修筑道观的地势或者地形就限制了道观与佛的不一样。显然,道观更讲究与神仙的沟通地点和仪式。

三,佛教作为异教,是如何把道教淡化的

佛教本来是印度的宗教。在汉明帝修白马寺以前就传进来了,路子就是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过来的。白马寺出现后,如泡沫一样地弥漫开来,把生存本来就恶劣等道教又挤得处境困难。因为,在此之前的汉武帝时期,儒家与道家之争,道教被挤出了庙堂,处于民间地位了。现在又来一个佛教,道教就更不利了。

这样一来,本来,三教,儒、释、道的次序是道,儒,释的。经过两汉,才成为儒释,道。排名在最后了。他们的地位就因为世俗政权和信仰规模而差不多定位了。

儒家,被世俗政权用于安邦定国,佛教因为入门容易,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去寻找安慰,道教被神话后,又与迷信中的地狱和天堂挂钩,是以高深莫测,让人敬而远之。最后成了民间道士们装神龙鬼的伎俩。

既然三教有这样的排序,那么他们的活动场所就因此在数量上有巨大的差异。

四,佛耶福耶

佛寺在南北朝时期,在梁朝,梁武帝就是个念佛不治国的人物,最后因为佛的关系而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南朝四百八十寺”,就说明了南北朝的佛寺之多。这一时期的三大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莫高窟都说明了佛教的发展空间,弥漫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于是发生了北魏武帝毁佛事件。这里面的原因,在与道教与佛教斗争的深刻敌对。其主要执行人物崔浩,他是个道家子弟,对佛教是“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说服了皇帝毁佛。之后唐武宗,北周武帝都对佛教有严厉的措施。原因就是佛教的过度发展,僧人多,佛寺就多。反之,道观就少得多。东汉末年,汉中的五斗米教,张鲁兄弟企图振兴道教,还是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道教与人们就渐行渐远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