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 13:04:18 条浏览
做老大和做手下的心态不一样。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就是这三家当时小国的心态。而且秦王朝可不是智家,差的是指数级的差距。
分家还好说,如果去抢别人家,麻烦大多了
合伙买卖不好干,创业时大家很苦很累但很团结,一旦做大了,就都想说了算,做强就难了。
赵韩魏三家能够齐心协力的对付智氏,一是当时实力较弱需要抱团,二是拜智氏家族领主知瑶嚣张跋扈、残酷不仁所赐。
智瑶继位后,通过伐郑,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智氏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
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攻打赵襄子,围困晋阳城两年之久,最后引晋水灌晋阳(其后赵光义也干过这缺德事),看见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智瑶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续守,遂派谋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魏之君曰: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一听此言,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韩、魏两家以水倒灌智氏军营(“反水”一词的出处),和赵氏联合共同攻灭智伯,瓜分其领地,最终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广纳贤才,地处西部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长期和平稳定,无外敌侵扰,生产力得以良好发展。而其他六国特别是赵韩魏三国长期相互攻伐,实力大损。所以秦国一举成长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有了称霸天下的资本。
秦国用谋士张仪连横术,远交(齐国)近攻(楚燕赵韩魏),不断蚕食五国,楚燕赵韩魏即便合纵,终因历史原因相互猜疑及侥幸心理拧不成一股绳,看不到真正危机,赂秦以求自保,然赂秦而力亏,被秦国一一分而灭之。齐作壁上观,最后也惨遭灭亡。
苏洵《六国论》说的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题主,你好。韩赵魏面对智氏能够齐心协力的原因是,韩赵魏三家在这个问题上有共识:如果智氏不亡,这三家的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认识统一了,问题就好解决了,三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大家一起拿刀子砍了智氏。对待秦国,这个问题三家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家谁是老大?魏国强的时候,打的就是韩赵,想一统三晋;赵国强的时候,也想的是三晋中他来做老大;韩国没有魏赵那样强大过,但是受赵魏的欺负最多,和赵魏一起联手对付秦国,疑虑甚多哦。于是韩赵魏三国各有心思,联盟一直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建立起来,齐心协力对付秦国,那就是一个梦想。
三家联合对付智氏时,三家都还只是晋国的大臣,晋国国君仍然是晋国最高统治者。这时的三家不能算三个国家,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性也没那么强。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被智氏或者被智氏以晋国名义吞没。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已经是得到周王承认的三个独立国家。独立性强,被其它两个国家吞没的可能性减小。共同利益减少,相互防范意思增强。再加上秦国的连横政策的挑拨离间,三国很难形成紧密同盟。
利益呗。
我们可以从烛之武退秦师中看看。
秦晋伐郑,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第一句就是郑国若灭亡,你秦国能有什么好处?
郑国离晋国近,而离秦国远,秦国首先享受灭郑的好处。换句话说,秦国出力不讨好。
智氏对赵韩魏三家的威胁是等同的,灭智氏后三家得到的利益也是可以均享的,于是智氏灭了。
这是外部矛盾远远大于内部矛盾。
我们再说三家联合抗秦。国家内部尚不能统一对秦的政策,遑论三家了。最简单的问题:谁是掌权人,我又凭什么听你的,胜利后利益怎么分,战败后损失怎么办,你故意让我们国家士兵送死怎么办?
无论近代的华约,还是现在的北约,这些联盟成立的基础有一个前提:一个强大的国家。
再看看联合国。
弱弱联盟总不会长久,一强带多弱才正解。
三国蜀吴联合,多脆弱?国,功联合,哪怕有着亡国的危险,国还想着内讧呢。
面对智氏的压迫,韩赵魏三家很清楚,倘若不齐心协力,就会被灭掉;打垮智氏后,三家的处境不同,再也不是之前小心翼翼的样子了,对于贫穷、落后的秦国,除了魏国外,韩赵两家还看不上眼,哪有灭了对方痛快。
01:共同的生存压力,促使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
随着中行氏、范式的逃亡,智氏一家独大,基本上到了想打谁就打谁的地步。在智氏的压力下,韩赵魏三家过得小心翼翼的,作为弱者,有天生的抱团趋势;事实上,韩赵魏三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交情,关系还不错。
晋阳之战爆发后,在智伯瑶的强压下,韩家、魏家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参战。晋水河边,智伯瑶得意洋洋的一番话,引起了韩家家主、魏家家主的警惕:自己两家都城边上也有大河,要是智伯瑶这个疯子哪天不高兴了,也掘开护城河,自己该怎么应对?
在张孟谈的牵针引线下,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三家合伙灭掉了智氏。这次合伙,说到底还是巨大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02:魏文侯极力撮合三晋结盟
灭了智氏后,韩赵两家就开始不安分了,都想着联合魏氏把对方干掉。这时候的秦国遥远、贫穷、落后,除了魏氏外,其他两家都没多大兴趣。
魏文侯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谁也不能帮,因为不管是帮谁,下一个被灭的铁定是自己,因此两不相帮。意外的是,他的这个举动,被韩赵两家认为是仁义之举,于是学着魏国开始搞内部改革,对外扩张的年头弱了很多。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三晋合伙向外扩张,魏国吃肉,韩赵两家喝汤。在和秦作战时,魏国有危机的话,韩赵两家会拉一把,但都没有出多大力。韩国在打郑国的注意,赵国也在和中山、齐国死磕。
03:魏武侯打破盟约,三晋开始窝里斗
魏武侯时期,发生了一件小事,改变三晋同盟的状况:赵国公子朝趁新君刚上位,开始蓄谋已久的谋反,结果失败,被迫流亡国外。
公子朝逃到了魏国,魏武侯是个很短视的人(赶走吴起就是个明证),觉得这是个占便宜的机会,就派大军护送公子朝回国,赵国新君很不爽,双方就打起来了,结果魏军大败(真是给中原霸主丢脸啊)。
之后双方就开始了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三晋内讧,秦国得利,趁机偷偷发展壮大了起来。
综上所述,韩赵魏联合攻打智氏,主要是生存压力太大,抱团取暖罢了;之后三家关注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再加上三晋内讧,没有联手攻打秦国。
合伙的买卖不好干,创业时大家很苦很累但很团结,一旦做大了,就都想说了算,做大就难了。
三家联合对付智氏时,三家都还只是晋国的大臣,晋国国君仍然是晋国最高统治者。这时的三家不能算三个国家,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性也没那么强。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被智氏或者被智氏以晋国名义吞没。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已经是得到周王承认的三个独立国家。独立性强,被其它两个国家吞没的可能性减小。共同利益减少,相互防范意思增强。再加上秦国的连横政策的挑拨离间,三国很难形成紧密同盟。
赵韩魏三家能够齐心协力的对付智氏,一是当时实力较弱需要抱团,二是拜智氏家族领主知瑶嚣张跋扈、残酷不仁所赐。
智瑶继位后,通过伐郑,壮大了知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智氏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
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攻打赵襄子,围困晋阳城两年之久,最后引晋水灌晋阳,看见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瑶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续守,遂派谋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魏之君曰: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听了此言,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韩、魏两家以水倒灌智氏军营(“反水”一词的出处),和赵氏联合共同攻灭智伯,瓜分其领地,最终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广纳贤才,地处西部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长期和平稳定,无外敌侵扰,生产力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其他六国特别是赵韩魏三国长期相互攻伐,实力大损。所以秦国一举成长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有了称霸天下的资本。
秦国通过连横术,远交(齐国)近攻(楚燕赵韩魏),不断蚕食五国,楚燕赵韩魏虽然合纵,终因历史原因相互猜疑及侥幸心理看不到真正危机,赂秦以求自保,然赂秦而力亏,被秦国一一分而灭之,无法抱团被先后灭亡。齐与嬴而不助五国,最后也惨遭灭亡。
苏洵《六国论》说的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韩赵魏面对智氏能够齐心协力的原因是,韩赵魏三家在这个问题上有共识:如果智氏不亡,这三家的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认识统一了,问题就好解决了,三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大家一起拿刀子砍了智氏。对待秦国,这个问题三家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家谁是老大?魏国强的时候,打的就是韩赵,想一统三晋;赵国强的时候,也想的是三晋中他来做老大;韩国没有魏赵那样强大过,但是受赵魏的欺负最多,和赵魏一起联手对付秦国,疑虑甚多哦。于是韩赵魏三国各有心思,联盟一直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建立起来,齐心协力对付秦国,那就是一个梦想。
总结: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会产生真正的信任和朋友。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却不可能有永久的朋友,因为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非常大。
赵魏韩三家,过去是晋国的公卿,他们在晋国一起共事,共同面对强大的敌人智家。这个时候他们可以结成联盟,甚至成为朋友。
可是在灭了智家以后,赵魏韩三家各自建立了诸侯国,每一个家族都有很强的实力。这个时候他们没有共同的威胁者,所以他们自然就开始产生矛盾。
没有必要为古人感到忧伤,其实任何时期,都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永远不会将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在《六国论》中,苏洵详细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也详细阐明了其余六国失败的原因。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吞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团结在一起,抵御秦国的侵略,而是争先恐后的贿赂秦国。最终使得秦国越来越强,自己的国家却越来越弱。
而所谓的贿赂秦国,其本质就是六国没有很好的同心协力,一起对抗秦国,反而各自心怀鬼胎,最终被秦国一一击破。
在这其中,燕国、齐国和楚国不团结,我们尚且能够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团结的经验。但是赵国、韩国、魏国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三晋之国。当初这三家一起消灭智氏,瓜分晋国,是何等的团结。怎么到了后来,秦国要一统天下了,这三家反而无法团结在一起了呢?
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前因后果
晋国自晋文公设三军作六卿以后,晋国的政权就逐渐被卿大夫所掌握。到了春秋末年,晋国国内就只剩下了智氏、赵氏、韩氏和魏氏这四家。其中又以智氏势力最大。
俗话说,一个人的贪念是无穷的。智氏作为当时晋国最强大的势力,自然不会甘心晋国被赵、韩、魏三家分得一杯羹。于是,当时智氏的当家人智伯瑶就以恢复晋公权力为由,要求其余三家拿出一部分土地充公。其实智伯瑶心里打得什么主意,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就是想要慢慢蚕食剩余三家的势力。
可是没办法,智伯瑶的势力最强,因此魏桓子和韩康子只能妥协,交出自己的土地。谁曾想,当智伯瑶问到赵襄子以后,却被拒绝了。
恼羞成怒的智伯瑶要求韩氏和魏氏一起攻打赵氏。这个赵襄子也厉害,在面对三家势力的情况下,愣是坚持了两年。直到智伯瑶采用水攻以后,才逐渐的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然而智伯瑶此举却触碰到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人的逆鳞,原因就是韩氏和魏氏城池外面也有河道。智伯瑶如今可以水攻赵氏,以后照样能够水攻韩氏和魏氏。
就这样,在赵襄子的联络之下,三家决定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智氏。而智氏也被三家联合消灭。
赵、韩、魏三家为何能够齐心协力对付智氏?
一、赵、韩、魏三家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从智氏要求赵、韩、魏三家将其名下的土地让出来一部分开始,赵、韩、魏三家实际上就已经处于同一阵营了。因为智伯瑶的意图太明显了。
而智伯瑶采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赵氏,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因为人毕竟是有侥幸心理的,我们有一句古话叫做“来日方长”。韩氏和魏氏之所以在一开始没有持反对态度,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还有机会扳倒智氏。然而智伯瑶采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赵氏的做法,却打碎了他们的这一幻想。
因为他们再强大,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们的家族城池外有水,这是人力不能够改变的,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领土,然而这显然不可能。
因此,当三家都遭遇生死危机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起对付智氏。
二、智氏太过狂妄,想要以一敌三
赵、韩、魏三家乃是智氏之下势力最强大的卿大夫。无论是赵韩魏三家还是智氏一家,他们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那就是瓜分晋国,唯一不同的是,智氏太过狂妄,想要以一敌三。这就导致赵、韩、魏三家不得不联合在一起。
因为联合在一起,还有活下去的希望,三家各自为战的话,迟早会被智氏吞并。
赵、韩、魏三国为何不联合在一起攻打秦国?
有人也许会有疑问,秦国和赵、韩、魏三国之间的差距,就如同当年智氏和赵、韩、魏三家的差距一样,甚至秦国的实力还更强大。并且秦国也同样威胁着赵、韩、魏三国的安危,那么赵、韩、魏三国此时为何不能联合在一起攻打秦国?
一、时局不同
当年在晋国境内,只有四家卿大夫,也就是说赵、韩、魏三家除了智氏以外没有其他的敌人。而战国后期则不同,当时除了赵、韩、魏三国以外,还有燕国、齐国、楚国和秦国。
三晋之国固然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可是秦国也可以联络其他国家一起抵抗三晋联盟。不要忘记了,贿赂秦国的国家可不少。
二、实力不同
这里指的实力,不是秦国的实力,而是三晋之国的实力。在晋国三家分晋之前,除了智氏,赵、韩、魏三家的实力分布还算平均,差距没有特别夸张。
但是到了战国以后,这一差距就逐渐明显了。战国前期,魏国一家独大,战国初期唯一的霸主;战国中后期,长平之战前,赵国是军事力量仅次于秦国的国家;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是衰弱了没错。然而此时的秦国大势已成,你三晋之国联合不联合不已经没区别了,此时的秦国统一只剩下时间问题。
而人都是自私的,更别说这些诸侯王了。三晋之国之内彼此的实力不协调,所以在利益分配上就容易出现冲突,大国想要拿更多的利益,小国也不肯少拿自己的利益,于是联盟就这样破裂了。
这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第一次合纵伐秦之战,赵、韩、魏、齐、楚五国伐秦,结果实际出兵的只有赵、韩、魏三家。理由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齐、楚消极出战。
结束语
赵韩魏三家当初能够一起对付智氏,后来为何不能一起对付秦国?
此一时彼一时,是对这一情形的最好解释。赵、韩、魏三家攻打智氏的战斗,看似同心协力,那是因为当时受到的外部干扰少,所以能够提高他们联盟的成功率。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后,他们就是以国家的形式矗立在中原大地上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也更多了。而此时,再拿当初的那一套,失败也是很合理。
笑谈君也觉得之所以其他6个国家会被秦国所吞灭占领,是因为这6个国家并不能够团结一心的来抵抗秦国。反而是畏惧秦国的强大,努力的为秦国进贡,最后秦国变得越来越强盛,自己的国家也就慢慢没落了。
之前,赵韩魏三家能够齐心协力对付智氏,主要原因就是智氏太过于贪心,并且目中无人。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采用水攻的办法,赵氏被逼入绝境。
但是,虽然被逼入绝境,抵抗却没有停止,而智伯又暴露了吞并韩、魏两家的野心,他能水攻的办法对付赵氏,自然也能用水攻的办法对付其余两家,因为其他两家的重地也都临水。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三家合力,反戈一击,平了智氏。
而秦国就难对付多了,当时的局势错综复杂,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缺乏信任基础,难以形成有效联盟。和秦国作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想着渔翁得利,结果被各个击破。
赵魏韩史称三晋,他是由强大的晋国分裂而成的。赵魏韩对付智氏与对抗秦国没有可比性,对付智时的齐心是被迫无奈的一次战役(一次胜利就搞定了智氏);对抗秦国却是长期的斗争(多次胜利也无法灭掉秦国而取得最终胜利)。
一,智氏强大而目中无人,水淹赵氏却自食其果。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称霸中原,晋国的体制是军政一体化。春秋时期诸侯的兵力是根据爵位的高低来配置的,正常情况下周天子拥有六军的配置(只要他养的起),而晋国这种诸侯只能拥有三军的配置(虽然有一段时间也曾经超标)。
三军的统帅与副统帅就是晋国的实权阶级,而三军中的中军元帅就是晋国最有权势的人。在这种体制下晋国形成了六大家族,他们在不断的斗争之后只剩下了,赵、魏、韩、智氏四家。
智氏在战国初期作为中军统帅,家族的势力最大。他借助晋侯的名义要求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给自己。
韩魏都割让了土地,只有赵氏不愿意。于是智氏要求两家和他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将赵氏围困于城内,可惜赵氏早有准备他们久攻不下。
最后他们想到了一招――水攻。
水攻果然起了效果,赵氏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于是赵氏秘密派人跟韩魏联系说“智氏灭了我之后下一个就是你们”。
韩魏醒悟之后临阵倒戈,他们秘密将河水改了方向冲向了智氏的营地。
从此赵魏韩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三家分晋实际形成。
二,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不是三家联合就能阻挡的。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强大,又通过几代人的发展;最后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了六国。
秦国想要统一六国第一个要搞定的就是三晋,但是秦国并没有一味蛮干,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分化策略;秦国要攻打韩魏的时候就会稳住赵国、齐国。
要攻打赵国的时候就会威胁韩国,收买楚国。
长平之战因为韩国而起,但是秦赵决战的时候韩国却不敢动手就是最好的写照;长平之战之后即使赵魏韩三家联合也不是秦国对手了。
三,赵魏韩并不是没有合作过。
战国初期,魏国首先通过李娌的改革成为了战国首霸。
除了经济实力与军事的提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联合了赵、韩两国,使三晋团结一致共同进退。赵国初期秦国更本不敢入侵赵魏韩除了魏武卒的强大之外就是忌惮三家的联合。
后来魏国即留不住人才,又昏招百出终于彻底破坏了三家和睦的关系,在庞涓战死之后开始没落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赵魏韩通过一次临阵倒戈就消灭了智氏,他们的齐心协力也是被逼无奈,战国初期通过魏国的协调三家也曾经齐心协力过,只是最终还是因为利益而相互攻伐。
历史一直都在告诫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三家因为利益而联合对抗智氏,同样也因为利益而产生隔阂,因为利益而相互攻伐,在秦的离间计之下要想恢复到齐心协力的状态基本以是不可能。
三家分晋的时候,赵魏韩三家非常团结,齐心协力将晋国最强大的家族智家给消灭了。可问题是,到了赵魏韩三家建国以后,他们怎么就不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呢?
赵魏韩三家击败了智家以后,分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诸侯国,春秋霸主晋国宣布亡国。别人都是因为弱小而亡国,晋国是因为体量太大,实力太强而亡国。
赵魏韩建国以后,彼此之间的战争,几乎充斥着整个战国时期。从而让秦国渔翁得利,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如果他们团结起来,还有秦国什么事儿吗?
01三家分晋,是赵魏韩三大家族的自保选择。
为什么赵魏韩三家要把晋国给分了?因为当时晋国最大的家族智家,想要瓜分其他三家的土地,而且是合理合法的瓜分,这让赵魏韩三家感受到了灭族的危机感。
其实晋国原本不止有这四大家族,此外还有范家和中行家,他们是晋国六卿,各自手握兵权,掌管着自己的封地。
而且这六大家族之间,常常发生斗争。因为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所以甚至会上升为夺取地盘的战争。结果赵家灭了范家和中行家,结果就剩下了赵魏韩智这四大家族了。
越国取代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以后,智家提出,应该让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给晋国,以此作为提升国力的资本。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各大家族的土地和百姓,都是他们私有的,这就相当于周天子下面各国诸侯王一样。智家率先拿出了一个万户邑给晋公,希望赵魏韩也捐献一点。
结果韩国和魏国都委曲求全,割让了土地和百姓。唯独赵家死都不答应,从而惹怒了智家,成为了晋国国内最大的敌人。
智家首领智伯瑶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攻打赵襄子,结果智伯瑶水淹晋阳城,使得韩康子和魏桓子都战战兢兢。
因为今天智伯瑶可以这么对付赵襄子,将来也可以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们。所以在赵襄子的劝说下,韩康子和魏桓子决定联合赵襄子一起灭了智伯瑶。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史记》
智家被赵魏韩三家给灭了以后,他们果断侵吞瓜分了晋国的所有领土,从而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三家。
三家分晋的时候,赵魏韩之所以团结了起来,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为求自保,只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对手。
02赵魏韩各怀鬼胎,想要吞并彼此的地盘。
灭了晋国以后,赵魏韩强行让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王。这么一来赵魏韩三国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从臣子变成国王,他们完成了完美的逆袭。不过等待他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么点艰难。因为当时瓜分晋国的时候,每一家所占的便宜不甚相同,所以每一家都觉得自己吃亏了。
这或许就是分赃不均的道理,这三家之间从一开始瓜分晋国的时候,就已经心有芥蒂。后来在边境问题上,时常产生摩擦。
为什么呢?因为边境的归属权,是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不是你树一块界碑,就能解决问题的。而赵魏韩三国,还紧紧地贴在一起。
就算是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更别说赵魏韩三家是三个实实在在的中原大国了。
所以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本身,就爆发了各种各样争夺地盘的战争。他们每一家都想成为晋国,一统整个三晋。
这三家当中除了韩国实力较为弱小以外,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国经历了李悝变法和吴起练兵,所以实力都非常强大。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史记》
两个大国之间的交锋,必然会成为渔翁得利的事情。秦国就是在赵魏之争的过程中,实行了商鞅变法,慢慢恢复了元气,逐渐强大了起来。
03过秦论说的一点也不错,灭六国者六国也。
在赵国和魏国变法之前,秦国勉强还能跟他们平起平坐,毕竟也是老牌诸侯国了。可是在赵国和魏国变法以后,情况完全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魏国变法在前面,李悝变法后,魏国的经济军事都得到了提升,吴起练就魏武卒以后,魏国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
魏武卒将秦国大军摁在地上,摩擦了数十年之久,秦国为此丧失了几百里的河西之地,可以说是丧权辱国。
可是这个节骨眼上,魏国偏偏就是没有趁着自己强大的时候,一举灭亡秦国。他收兵回来,开始了对赵国和韩国的侵略。
秦国得以喘息以后,开始努力实施变法,他们知道,只有趁着这个时候变法强国,才能够挽救危亡的秦国。
当赵魏韩三国争斗不休的时候,秦国已经在悄悄崛起。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即使与商鞅政见不合,却也能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商鞅变法的所有政策。
等到秦武王时期,已经可以和赵魏韩一分胜负。而秦国真正威震天下的时候,是在秦昭襄王时期。
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冉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
谁也想不到,一个当年被魏武卒摁在地上摩擦数十年的落后王国,居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历经三代国王的努力,变成了战国最强的诸侯国。
其实从秦国逐渐强大的这个过程,就能够看得出,其他诸侯国根本就无所作为。他们忘记了秦国在暗自努力,所以必然也会被秦国给抛弃。
总结: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会产生真正的信任和朋友。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却不可能有永久的朋友,因为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非常大。
赵魏韩三家,过去是晋国的公卿,他们在晋国一起共事,共同面对强大的敌人智家。这个时候他们可以结成联盟,甚至成为朋友。
可是在灭了智家以后,赵魏韩三家各自建立了诸侯国,每一个家族都有很强的实力。这个时候他们没有共同的威胁者,所以他们自然就开始产生矛盾。
没有必要为古人感到忧伤,其实任何时期,都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永远不会将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