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唐玄宗为什么一直在提防自己的儿子?

2023-09-24 09:41:49 条浏览

越是强大的君王,往往越担心来自于身边枕旁的篡位者和野心家,令其防不胜防。特别是在其步入老年之后。从秦代开始,皇位一方面要防范来自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对于皇位的觊觎,各种分权措施令百官失去了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可能,而各种将百姓约束在土地上的政策也让他们对于更上一层的政治没有兴趣,也防止了来自民间的刺杀行动。这样皇帝的对手就只剩下了时间和自己的继承人。

始皇帝沙丘之变,汉高祖吕后摄政都在提醒着后世之君,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可能会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甚至篡夺窃取自己的权位。因而汉武帝有巫蛊之祸,对于自己的儿子下手也绝不留情。就是因为越是步入晚年的强人皇帝,越担心自己身故后人亡政息,甚至会有人趁着自己衰弱之时谋朝篡位。这是一种复杂而病态的心理,既希望后人才能卓著,又担心卓越的才能会滋生他们的野心和叛逆。这就是皇帝与臣子的囚徒困境。

唐玄宗也不例外,他自己就是经历了复杂的宫闱斗争而艰难上位。平定韦氏,扫平太平公主都是李隆基的政绩,而面对兄长宋王的主动谦让和父亲李旦的禅位不放权自然也就助长了李隆基对于权力的把控力度。他并非是提防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唐代的皇帝眼中,不听话的儿子远比不听话的臣子更具有危险性。李渊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贞观十七年的承乾谋反,还有唐中宗时期的太子李重俊的景龙政变,这些夺皇位的人都是皇帝的儿子,而不是皇帝的大臣。唯一由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也是有太子李显的支持,所以皇帝宁可相信大臣,也要提防儿子,这就是唐代可悲的父子关系。




唐玄宗为什么一直在提防自己的儿子?

1、悲剧式的唐朝太子

自从大禹打破禅让制,决心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开始,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模式便取代了公天下,成为古代君王们挑选继承人的标准。

提起太子,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会觉得这孩子未来有钱途,毕竟他要继承的可是一个国家呢。

正常情况下,太子这职业妥妥的金饭碗。

不过这凡是吧,都有万一二字撑着,就连这金饭碗,放在唐朝都是特别容易失业的职业,甚至于一不小心,还会出现生死危机。举起例子来,也是一大堆,像李建成、李承乾、李贤、李瑛等等,都是比较悲剧的太子典例

【剧照】

唐朝的君主们防备起自己的继承人都已经成为了惯例,其中尤为出众的又要数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他甚至因为自己宠妃武惠妃的挑拨,竟然一天之内杀死了太子在内的三位亲儿子。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可以感受到剧中唐玄宗对自己的儿子防备到了何种程度,其实现实中这种现象,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这位曾复兴唐朝的李隆基,为何会做出这种父子相残的惨事呢?他防备儿子是为了什么

2、做男人难,做太子更难

父子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平时处理这种事,一般父子俩准备几个小菜,然后小酒一喝,心里话那么一说,矛盾通常就消除了。

可唐玄宗很绝,《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记载:后李林甫以寿王母爱,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废死

【武惠妃和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一生经历了无数政斗,素来小心谨慎,可他却唯独在面对自己儿子的事件中,不仅没有详细调查事件真相,反而给人他迫不及待想要除掉太子李瑛的感觉。

比如,武惠妃得势后,她的女婿杨洄揣摩她旨意后: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

瞧瞧唐玄宗的反应实在过于激烈,甚至不给太子辩解的机会,便采取了惠妃一党的台词,想要废除太子,幸好张九龄以晋献公、汉武帝他们造成的父子相残的悲剧,才让太子李瑛暂时逃过一难。

但这结局显然不是惠妃一伙想看到的,《新唐书》记载,她后续的报复: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

【武惠妃和唐玄宗剧照】

3、唐玄宗为何要防备自己儿子

唐玄宗的做法,明显不是一位父亲该对儿子的那种慈爱的态度,他的防备里隐藏着四种原因:

一、唐玄宗担忧儿子夺取自己的皇位

唐玄宗是个权力欲很重的人,而太子便是能够夺取他权力,最大的竞争对手,有句话叫做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便反映出了君王和太子之间迟早要完成权力的交接。

子承父业,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唐太宗李世民逼宫李渊、李承乾逼宫李世民的事件,都影响了唐玄宗对权力交接的恐慌感。

换言之,他担忧儿子们为了获取权力,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惜迫害他来达成目的。

二、唐玄宗个人情感上,崇尚孝道,他不喜欢儿子做出和自己意志不同的事情

《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明皇注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条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过不孝

这条唐玄宗的批注其实相当有意思,因为以往的大儒们,在评注这条时,都表明“不孝”是圣人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并不在五刑之属的三千条律法当中。唐玄宗一改常态,否定了所有名儒的评注,自己添加上了对于不孝的看法和严惩的态度。

这种观点,最终影响了他对于父子关系的判断、问题处理上。

【武惠妃剧照】

三、妻子的枕边风,导致他对儿子们的印象逐渐变坏

前文提过,武惠妃为了让唐玄宗废除太子李瑛,想方设法,几次构陷于他,最终让唐玄宗对太子动了杀心。

可见,唐玄宗对儿子的防备当中,少不了武惠妃推波助澜。

四、奸臣李林甫对太子的陷害

唐玄宗时期的宠妃、奸臣们似乎跟太子杠上瘾了,武惠妃想着害死太子李瑛,而李林甫又对太子李亨不依不饶。

天宝五载的景龙观事件中,李林甫便弹劾太子李亨私会朝臣,结交党羽,使得唐玄宗将边疆大吏皇甫惟明和太子大舅子韦坚两人都给贬落地方,最终悄悄迫害致死。

在这些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唐玄宗其人,成了一位对儿子非常苛刻的父亲,这也为他晚年唐肃宗李亨与他保持冷漠状态,并将其软禁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唐朝的王室内斗可以说是唐朝的传统剧目了,从唐朝建国开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清除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从自己老爸李渊手里夺得王位之后,唐朝的内斗就一直没断过。从玄武门之变到唐隆政变大唐的皇室内斗已经延续了接近百年。

在这百年中,每次权力的交替几乎都会引起诸位皇子、外戚、皇亲的争锋。

包括唐太宗之子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最后李治登基;

李治登基后宠爱武则天,废王立武,晚年病重武后夺权。太子李弘病逝后立李贤为太子,李贤涉嫌谋反(疑为武后诬陷)被废,后死于巴州;李贤被废立李显为太子,登基后重用韦后外戚,在位55天后被武则天废,贬出长安;李显被废后李旦继承为唐睿宗实为武则天的傀儡,不久后被废(此时李隆基五岁)。后武则天得“天授圣图”改唐为周。登基之后剪除李唐皇室,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后更是在武氏贵族和李唐王室之间内斗不断,李旦被诬告几乎被杀,户婢团儿诬告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诅咒武则天,被武则天秘密处死,尸体不知所踪。(此时李隆基九岁)为了缓和矛盾武则天召回曾经被废的儿子李显回京仍为太子(此时李隆基十四岁),并将李显的女儿李裹儿(安乐公主)先后下嫁给两位武家贵族,但这并没有缓和两家的矛盾,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发动兵变,复辟唐朝,继承大统。(此时李隆基二十岁

李显登基后,加李旦为安国相王,为了巩固势力重用韦后集团,但膨胀的权力欲望使韦后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安乐公主则要求李显立自己为皇太女。最后李显被韦后和李裹儿联合密谋毒死;李显死后韦后妄图效法武则天,立李重茂为帝,后称唐殇帝,成为了韦后集团的傀儡。

但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及其子薛崇简抢先发难,覆灭韦后集团,男性凡高于马鞭者全部处死,史称唐隆政变。(此时李隆基二十五岁)李重茂退位,让位李旦,后称唐睿宗,因功立李隆基为太子。之后太平公主感到李隆基阻碍自己参政与太子矛盾加剧,一年后太平公主预谋废除太子李隆基被拒,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再一年,李旦担心国家动乱果断让位给太子李隆基,登基后不久,魏知古密报太平公主即将发动政变,并预谋毒杀李隆基。于是李隆基再次先发制人,召集多位皇亲重臣及高力士等人擒杀太平公主党羽,并不顾父亲李旦求情赐死太平公主与家中。此时李隆基二十七岁,改元开元。

李隆基的前半生几乎是在宫廷政变中长大的,因政变父亲被废几乎朝不保夕,因政变生母被杀尸首不知所踪,因政变被禁足七年从没踏足皇城外一步,他眼看着政变导致宗室遭到屠戮、国家混乱、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但也因为政变他平步青云成为太子,也因为政变他看到他能独揽大权成就帝业,开创盛世。

或许在他看来,政变反而是皇家王室的常态,在这皇室之中没有父子亲情,为了权力他看到了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相杀,曾经的同伴可以成为死敌。没人会记得他们在政变中用了什么手段,天下只记得胜者。因此在年老之后他尤其记得,当年武则天年老之时被亲儿子李显夺权,在李显年老之时被亲女儿毒杀。在权力面前父子没有亲情,反而在父亲死后儿子才是最光辉的受益者,这么说来,天下人皆可信,唯独自己的子嗣最需要提防。

为此李隆基亲手去平衡他们,用宰相,用军权,用后宫,用节度使,用继承权……用了一切去搭建了一个精密的仪器达到了平衡,而自己是这个仪器的顶点,每个零件都可以作为替换以保证他自己的稳固。但越精密的仪器越容易损坏,当大厦崩塌的时候,他也记不起究竟是那里先出的问题了。




因为唐朝及以前,对皇帝来说,太子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从李渊开始,基本上每个太子都造反了。

李世民不是太子造反,但是是为了让李世民制约太子李建成才导致的李世民权力过大。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造反,结果被老司机李世民提前解决了,(李世民“这都是我玩剩下的”)。

李治的两个太子不明不白的死了,这就不说了。

武则天的太子李显,造反成功,就是“五王政变”。

李显的太子李重俊造反,发动“玄武门之变”,造反失败被杀。

李旦的太子(当时已经做了皇帝)李隆基造反,李旦就成了太上皇。

李隆基做了皇帝,他的太子李瑛晚上带兵冲击皇宫,历史书写的是“林冲带刀白虎堂”的翻版,被武惠妃骗去抓贼的,反正我是不信的,唐玄宗自然更知道什么事了。

你说,你是唐玄宗,你怕不怕太子造反呢?

相对于朝臣来说,太子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唐玄宗自然是爱太子的,希望太子顺利接班,坐稳皇位。

但是,太子想提前接班了,老皇帝怎么办呢?

星爷有个电影,老大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解决了,对儿子说,“我为你铺好了路,把威胁解决了”,然后儿子把他宰了,“你才是我最大的障碍”。

同样,对太子来说,皇帝才是最大的障碍,皇帝不死,太子的位子永远都不稳。

韩非子说了,皇帝必须提防那些最想他死的人,而最想皇帝死的,恰恰是他最爱的太子,你说他提不提防?




谢谢您的问题。唐玄宗为什么一直在堤防自己的儿子?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担心太子谋反。

俗话说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就拿李渊说吧,太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水火不容,兵戎相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后李世民反噬李建成,逼迫李渊让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渊成为了太上皇,郁郁而终。李世民看好的太子李承乾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兄弟间生出嫌隙,互相中伤,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骨肉相残,兄弟父子之情在巨大的权利诱惑面前形同摆设,这都是唐玄宗堤防儿子的初衷。

李隆基画像

反思登基方式,害怕重蹈覆辙。

李隆基功劳卓著,但是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左右为难。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起来,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进行夺权。先天元年(712年),李旦被迫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随后,太平公主被赐死,李荣基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李隆基反观之前唐朝的权利迭代和自己的上位的方式,很担心自己的儿子兄弟相残,或者谋反篡位,逼迫自己退位。

综上所述

李隆基处处堤防自己的儿子,出于有前车之鉴加上自己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登基的,所以他才担心自己也会被以这样的方式替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注我,持续更新历史故事。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