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大人不懂孩子的心思?

2023-11-21 09:19:53 条浏览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来看待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要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询问,我们会慢慢了解孩子的。

多观察孩子

孩子的神态、言行,常常会流露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家小孩有段时间喜欢用上牙齿咬下唇。我看的第一感觉是容易引起龅牙,于是告诉宝贝,“孩子,下次别咬了,容易形成龅牙。”但是不论是给孩子讲道理还是,告诉他原因,孩子仍旧会咬。后来我发现,孩子在见到陌生人、陌生的环境、或者发生意想不到事情的时候,会出现咬嘴唇的现象。于是在每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会提前告诉孩子,我们会去哪里,会遇到什么人,可能会发生什么。慢慢地,孩子自信了,也就不咬嘴唇了。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有时他做的并非自己想的。需要家长及时引导,而非贴标签。孩子有时候可能突然打妈妈一下,或者打了自己的同学一下,很多家长可能就生气了,开始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坏呢,都学会打人了。”,这时,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坏”的标签,但是我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昨天,孩子在玩的时候正好被人打了,或者刚才不小心跌倒了,孩子心里愤怒的情绪需要找一个地方发泄一下。那么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加以引导,“是不是不开心了?可以告诉妈妈哪里不开心吗?如果下次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抱抱小熊,也可以拿笔出来把不开心的东西画出来,不可以打人哦。”这样孩子会慢慢理解。如果是贴标签,孩子下次还会再打人。

睡前和孩子沟通

睡觉之前是孩子最放松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会在睡觉前讲自己的心里话。我们家孩子上幼儿园时,很少和我分享幼儿园的事情,我也没有勉强孩子。有一天晚上睡觉前,我躺在宝贝身边问,“今天在幼儿园睡了多长时间呀?”孩子说,“老师今天给我唱歌、睡觉的时候拍拍我,我没有睡着,老师看其他小朋友睡着了,就让我跟她一起离开了睡眠室。”孩子中午在幼儿园没有睡觉,本身就担心妈妈知道了会不会说他,所以一般都不愿意说。但是睡前,妈妈预期缓和,亲亲孩子的脸庞,问问“今天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情呀?”也许孩子就愿意多说了。

我这些方法也只是抛砖引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家庭也是独特的,也许在细心观察中,你们会发现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孩子的心思怎么会有大人难猜呢?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私人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目的,比如,在课堂上调皮又让老师发现的孩子,通常是在寻求老师的关注,如果你学会寻找这个逻辑就会更容易了解心思,倘若不会,还不如学会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猜不出,问就好了!

建议可以看一些育儿书籍,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为什么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想法

一个孩子(00后)在电视节目上做的一个演讲:我们喜欢怎样的父母。

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抱怨: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就是不理解我们的心呢。

孩子举了一些事例,表达了对妈妈的“不满”。

比如,下雪天,孩子忍着寒冷在雪地里花了一小时写上对妈妈的生日祝福,满以为妈妈看到会感动,没想到换来的是却是妈妈的轻描淡写:这有什么了不起!

又比如,孩子因为虚荣心,在书包里装了很多练习册,结果导致书包带总是断裂,爸爸说:没关系,断了我给你缝。妈妈却说:这孩子就是倔,欠揍!

所以,在这个孩子眼中的妈妈不如爸爸理解自己。

这个视频分享出来,引起了群里家长们的发言:

1.惭愧!我就是那男孩口中那样的妈妈!难过!家里的爸爸却不是男孩引以为豪的那样的爸爸。

2.不是我们不幸,没有理想中优秀的孩子,乃是孩子的不幸,没有摊上优秀的父母。

3.孩子的确是父母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因为他们的到来,看似种种“判逆”行为,不合我们心目中的标准,实际上都是在提醒我们父母,需要自我成长。

有一首歌唱:白天不懂夜的黑。

有一句话说: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

这个孩子说这样的“妈妈”让人难受。这是真的难受。这样的难受,不仅00后,我相信90后,80后……不管什么后,我们在小的时候,或多或少,内心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苦闷。这样的苦闷和难受,有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还有老师,校长,甚至是社会中的那些不曾俯下身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大人”们。

我清楚地记得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写过的那篇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个题目的作文,或许凡是当过学生的人都写过吧。

这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话题,我记得当时我在作文中磕磕巴巴,欲言又止,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数学老师,请您别占用我们的美术课、体育课、音乐课……

当时的情况是,我们的数学老师非常喜欢占用这些课程来给我们补数学课。比如,上午本来两节数学课,一节体育课,一节美术课的,我们的这位数学老师,就总是“无情”地把后面两节“非主科”的课程占用,连上四节数学课。一整个上午,老师口水横飞,讲得口干舌燥,而下面的孩子,一脸茫然和不满,昏昏欲睡。可是,这样的老师,在我们今天看来,那是一位多么令家长们喜欢的负责、无私奉献的老师!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当时孩子们的内心真实的感受。一个星期可能就盼着这么一节“好玩有趣”的课呢,却被无情的剥夺。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忙碌了一整天,本打算下班后带孩子去吃顿好吃的,结果你老板告诉你要加班,这时候的你即使表面不说,内心一定是那千万匹什么马奔腾而过的吧。

当年我那篇作文写好以后,非常忐忑地交给语文老师,然后祈祷这篇作文一定不要被数学老师看到。

多年以后,当我的很多同学们回忆起这位数学老师的时候,评价得委婉的,说这是一位尽心尽责无私奉献的老师;评价得直接的,说这年轻刚毕业的新老师为了急于表现自己的业绩,全然不管学生的死活。

我怎么评价?我当然会跟这视频里的孩子一样:老师,你肯定是爱我们的,只是你爱我们的方式跟别的老师不大一样。当然,我也非常爱你。如果你能不占课,我会更爱你。

其实,类似这样的,大人和小孩之间无法“沟通”的情况真的很多的。但可悲的是,我们的大人,总是不以为然。

有人说过,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共情“的能力。

什么是共情?就是任何时刻,你能否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某个问题。视频中的这位妈妈,我想大概就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注意,是能力的问题,不是态度的问题。

我们很多大人,互相之间都很难”共情“,更何况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更难跟他们共情。因为我们不屑,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俯视他们,他们的感受,他们想法,都是不对的,不成熟的,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看,是父母对孩子的”欺凌“。

当一个孩子放学回家时,高高兴兴地本来想要跟你分享他这一天在学校的见闻,而此时的你来一句:滚开,别吵我,没看我正忙着吗,你就不能懂点事儿?

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很懂事地走开。可是他这一”走开“,就可能真的从你的心里走出去了,你想再拉回来,可能永远都不可能。

别小看这样的细枝末节的事情。

它其实就是发生在很多家长身上的种种”不懂事“和“不成熟”。当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再愿意跟你交流的时候,你再数落他叛逆,那就真的不应该了。

很多家长总是说,孩子越大,就越不跟父母亲了。仿佛是一种普遍现象。

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子女跟父母之间的融洽交流,却不受年龄的限制。那是因为从孩提起,父母就懂得怎么跟孩子“共情”。

所以,俯下身去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吧,站在他们的角度,你们会发现世界原来可以那么简单,纯美。而这种简单和纯美,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值得去珍惜和回味的。

毕竟童年,是每个人都出不来,却又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三岁之后就可以教宝宝开始识字啦,我闺女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认字的,用了很多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猫小帅学汉字】挺不错的,我闺女用了1年多了,特别喜欢,现在还经常给我讲故事,棒棒哒。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中国式父母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他还是个孩子,能有什么心思。其实都是父母懒得去了解的托辞罢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思,通常是因为这些原因:

1、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权威来控制孩子。经常能在超市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赖在玩具区哭着闹着要买,父母经常会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再不走你就自己回家。”他们善于利用孩子的弱点,逼迫孩子乖乖听话。

2、大人们总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能和自己平等对话的独立个体。父母会认为自己赋予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而忘了孩子首先是他自己。

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是没有和大人平等对话的权利的。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顺,不顺着自己的想法就是忤逆,只有乖乖听话、百依百顺,才是好孩子。

3、大人们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父母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句“为你好”,就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他们的安排,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更别说尊重孩子的意愿。

若是孩子不想听从不愿意配合,有的父母甚至都不会听孩子解释,直接就搬出“爸妈都是为你好,你应该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听我们的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他们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小想法太幼稚,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对自己的经验主义盲目自信,一点都不尊重孩子们的需求。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