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12:22:19 条浏览
题主,您好!我是一名整理咨询师,有两年上门指导整理的经验,同时也开展整理咨询。通过减法整理,帮助一些人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下面先介绍一下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三个字的含义如下: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最近几年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从整理行业来说,断舍离只是整理流派之一,通过舍弃家里没用的东西,从源头拒绝不需要的物品,最后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更加轻松地舒适生活。
除此之外,整理的流派的代表人还有近藤麻理惠、近藤典子、佐佐木文雄、佐藤可士和等等。
无论是哪个整理的流派,重点都是关注自己,活在当下。
2016年在线下分享的活动上认识小T(30岁左右),她和我分享了她当时的状况。她觉得自己家里应该要整理一下,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
先生希望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里,先不要去报名上课、参加社群之类的事情,同时,先生和题主一样的想法,家务就是家务嘛,搞什么“断舍离”(整理)。东西丢了还要重新买,浪费钱,什么东西都不能丢。
小T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大,报名很多的网课,下班忙完家里的事情还要拿着手机听课做作业,这让先生很不满,觉得她没把心思放家里,两个人关系陷入一种僵局。
趁着先生去上班的时候,和家里的阿姨把家里的客厅整理了一遍,原来零散的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的小物件,都集中在一起,然后分类归纳。
先生下班回到家里,看着家里和早晨出门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心里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小T趁着这个机会,告诉先生她整理的想法,先生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后来继续整理。
(图片)柜子上面是先生一直不想处理产品,占了客厅和卧室很多空间。后来有一天,小T告诉我,先生竟然主动把产品送了一台给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陆续送给身边的朋友。偶尔还问小T有没有什么心事,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他,不要自己憋着。
他们的生活也开始有改变,两个人的互动更多了,更加体量对方的付出。
整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空间里生活所有人的事情。
断舍离的理念来源于佛教,但并不是教人出家。所有物品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每个人对每件事情都会自动选择最优的路径,比如做家务和整理,做家务扫扫地、抹抹就好,整理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还要一件件去选,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但是,从长远的效果来看,有没有想过做了几十年家务的妈妈们或者自己身边的朋友,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生活品质年年如此,甚至一年比一年不好,因为长时间只用一种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家务)。
整理不一样,虽然一次整理麻烦,但是长期效果好,并且整理过程加入思考的话,整个家庭生活都会变得有趣、有生机,谁试谁知道!
最后,希望题主生活愉快。
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说自己的衣柜收纳方法~
我是整理咨询师一如,在行(广州)整理约见第一行家,帮助接近100个家庭改变居住环境提升家庭幸福感。定期在这里为您解惑,整理路上一起前行!好。断舍离的模式适合单身或者一家三口,小孩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和老人住一起,那就想都别想,老人会慢慢的把家里各个柜子,角落都放上东西,反正就是塞满。小孩比较小的花话,也办不到,小孩的东西一堆,而且到处乱扔,并且更换频率高。带孩子已经很累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断舍离了。
1,看看上面的绘本,一样的书,新书比老书涨了5块钱。很多上了30年的书,都有了收藏价值。老收音机,老自行车,老物件,老书都值钱了。
你扔掉的,可能是宝贝。
2,有位老人,家里所有的器物,形成作品巜物尽其用》,展示出中国城市平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物尽其用是一种态度。
3,老物件都有故事,一一追溯下去,会看到自己怎么成为自己的。
4,不必要的东西,自己扔了吧,免得家人为难。
对“物品”的执念太深是我们生活的一大绊脚石。有了以下几种想法,就说明你需要为自己断舍离一下了。
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舍不得扔,觉得扔掉“太可惜”
想买新的东西或留着旧物是因为“总会用到”、“可能有用”
有想整理自己所在空间的想法,却因为“太忙”、“麻烦”等原因迟迟没有开始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东西,甚至是不需要再维持的人际关系。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如果堆积多了,只会给自己带来繁杂和苦恼。静下心来对自已做一次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过上极简生活,为自己减负。
你的内在有多和谐、明了,你的外在就有多舒服、自在。
断舍离三个字是一种生活的指引,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想过什么样的生话时,快乐就变得简单了,极繁也能过得好,极简也能过得好,自己喜欢就好。
家庭是生活的道场,家中的模样,既是我不为人知的另一个模样,也是家庭成员为爱妥协的结果。怎样的家是最舒服的,自己肯定知道,实在无需哪个人、哪本书告诉我们哪个统一的式样对我最好。
屋子的整洁、舒服很重要;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流畅更重要。如果为了一个概念而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差了,那多半是我们弄错了。断舍离绝不是一个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的概念,而是自己开始的内在世界和外界环境的提升之旅。
所以,如果把断舍离只理解和执行为扔东西,多半不好。一来费钱,有些物件不要说半年不用,就是三年不用,其实也挺有用的,放在合适的地方比放去垃圾桶好。二来平添了把幸福外包的妄念,以为扔扔东西就能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更和谐了,忘了人是根本。
当然,如果把断舍离理解为内在成长和外在整理的和谐统一,通过对家中每个部分的整理来实现内心的清理:什么是真正要的?以行为来触碰内心,算是个简单有效的通道。
有些束之高阁不能碰也不愿意碰的东西,可能是曾经缺失的象征,可能是不愿意放下的过去,只有完成了内在的道歉、道谢,才能真正道别。
有些的混乱不堪,显示的是自己在时间安排和事务安排上的一团乱麻,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愿意面对自己乱如一团的心结,就算请专业人士整好了,那也只是断舍离的假象,打回原形比想象中的还要快。
当我们对自己更真实,更诚实时,极简的生活是好的,极繁的生活也是好的。只要人对了,世界就是对的。
关注《父母学点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既是育儿学,也是人格鉴赏学。
我觉得你们好搞笑,断舍离是让你把所有东西都扔掉?连含义都没弄懂的人,有什么资格来回答问题,颐指气使?
自己喜欢囤积,做不到简单生活,看见别人做到了,就口出恶言。
断舍离,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
断舍离概念创始人山下英子认为,留在身边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少量,最适合,最好的。要放弃不舍心,剔除身边不再合适的东西。一但形成自动机制,你就会自觉开始清理身边和内心的杂物,进而澄清自己的人生,体会前所未有的轻盈。“断”,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掉没用的东西。“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境界。
减法生活认为断舍离有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物为中心,以“扔”为方向。中级层次以关系为中心,以物人和谐相处为目的。高级层次以精神为中心,以灵魂的自由为出路。人生,需要做减法。减法生活就是尽可能地处理掉那些没有必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为重要的东西留存空间。而什么是重要的是因人而异的。你应该考虑什么是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通过去除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为你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间来。
足够少,足够好。做减法,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赘,才能把更多更有价值的事物请进生活中来。有时候,幸福的人生并不是累积而成的,而要通过割舍来获得。
比物质的断舍离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断舍离。清空自己的空间,清空自己的思想,清空自己的身体,清理身边的一切,才能轻松前行。当一个人对价值观及生命意义有过深刻的思考,精神自然就会“自我归位”。而精神的归位,才是真正高层次的断舍离。断舍离不仅仅是扔,而是奢侈地爱惜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
感谢邀请,相关问题文字青蛙已经在回答过了,欢迎点击头像查看!
文字青蛙,和您一起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我们共同进步!
我觉得挺好,很多一年也用不上一回,穿不上一次的衣服赶紧扔了或者送人吧。我家里两个小孩子,再加上一个不干活的爸爸,玩具衣服一堆,跟着屁股后面收拾都收拾不过来,刚收拾完不用半个小时就一塌糊涂,每看到屋里乱糟糟心里就烦躁到极点,每次一收拾的时候就鸡飞狗跳,不是骂这个就是骂那个,早也知道断舍离,但以前很多东西不舍得扔,以至于自己一边收拾屋子一边骂人,自己的心情也不好,年前有看到关于断舍离的文章,下定决心该扔掉的扔掉,不舍得扔的就打包送给愿意要的人,清理出去好几麻袋,现在还有一麻袋在屋里放着没送出去的(因为快递过年不收货,还好是合作快递,快递费很便宜),一下子还下定不了决心都扔掉,慢慢来吧,明天星期天、继续收拾整理不要的东西,家里东西少了,不用老干活心情也愉悦了很多,相比于好的心情、不要的东西就扔掉吧,环境真的很影响心情,能做到断舍离,最主要的还是尽量要少买些不太需要的东西,我就是爱买东西,有些东西买回来用处真的不大,不要这边扔,那边买,那就没有意义了。
我学习断舍离一年多了,最开始是因为购物欲望强烈,衣柜里衣服太多,有些标签都没有取下来。每次陪朋友买衣服,朋友没买到,我买了一大堆,后期有个孩子,开始大量购置玩具等。家里堆得满满的,导致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维护物品上,打扫卫生,收纳整理,导致心烦焦虑!偶尔接触断舍离,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物品,我们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人是主体。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然后就先从扔东西开始,一年多扔了几千件大大小小的东西,衣柜也成了极简衣橱。孩子的玩具也大量送人,培养她的专注力。慢慢从舍弃东西到人际关系断舍离,不喜欢的人舍掉,朋友圈负能量的人舍掉等。现在每天心情轻松,时间金钱精力放在健身读书陪伴孩子。对我的生活有很大改变,而且通过断舍离认识了几个简友,她们每天正能量满满,对我的工作生活等提供了很大帮助。
一种生活的理念好不好,一定要自己去试去体验。
但是,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是讲究一个度的。
所谓人情练达既文章,你自己要去把握这个度。
我认为断舍离很好。1.减少物品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进而有目的性的购物;2.减少物品可以减少在已有物品上维护保养花费的时间;3.减少物品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专注一件事,达到精要的效果;因此,断舍离对我来说真的很好。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直觉,断舍离是【方法】,要挖掘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我的假设是【找出自己人生的范围】以最简单的方式活着。
一个人想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活着,断舍离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考方法。
减法思考也是其中的一种思考方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什么颜回能做到安贫而乐道呢。
心中有一个范围。
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吃饭是为了满足肚子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眼睛,这是一种舍,舍掉了眼睛的欲望。
这种舍很难,一旦舍了就简单了。
为什么要断舍离呢?为了【得一】,为了找出一个范围。
不【得一】会什么样呢
人生没有中心,就失去了【范围】,疲役而不知所归。
再回过头看看颜回,颜回得一了。
这就跟尼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心中真知道想要什么,它就可以忍受一切。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是【1】的外围,是可以忍受的。
他心中要得是那个【1】。
断舍离,好不好,不在断舍离。
而在断舍离背后的那个【1】。
没有了那个【1】,再断,再舍、再离,也是无用的。
如果不能理解那个【1】,就不敢再做【加】法思考了。
只是断舍离是不够的,还要不断、不舍、不离那个【1】,为了那个【1】还要做加法,把那个【1】养大、养正。
人生有了那个【1】,一切才会简单。
我不断舍离,我一直极简,四十多岁了,我从小就是极简主义,和影响无关,必需品必须买,不需要的不买而不是扔。或者去闲鱼买掉。我楼下有地下室,邻居一处的不错的人问我买不买,我说我有啥垃圾值十几万?家里只有衣柜沙发餐桌床书柜床头柜书桌换鞋凳,因为有点小洁癖,所以尽量让家里好打扫。人不可能断了和物质的联系,比如我换鞋凳上面有一个抽屉,里面有针线盒尺,剪子,胶水,胶带改锥钳子乱七八糟一时用不到,也有可能永远用不到的东西,但是临时用到时候我不可能下楼去买。这些东西我保持它干净整齐的状态就好。不要被断舍离标签化,提倡断舍离,是针对那些家里沉积了太多脏,用不到,淘汰的东西的人。自己认为怎么舒适怎么活就好,我不反对囤积,不反对东西多,但是我受不了脏。
今天我才跟妹妹聊到这个话题,我觉得断舍离挺好的,把一些不用的东西都定期清理,对心情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心情舒畅。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知道该不该扔的东西,比如有些时候很好看的盒子不舍得扔。
妹妹说她的做法是先留着,没有当场去扔,但是如果说这个盒子隔了两三个月没有被利用起来,再次搞卫生的时候就一定会处理掉,我觉得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话是挺有利的,以前我有很多盒子也是堆积在一起,其实很多都是没有用的,但现在我有可能就是会预留一两个,两三个月后没作用,果断扔。
每次打扫卫生都要去触碰这些没有用的东西真的很浪费时间,而且有一些柜子之类的我都会定期打开来看,比如说衣橱,冰箱或者药箱等等这些东西,我都定期清理,看一下有没有过期的东西要扔,因为有些时候你一旦东西过多,其实你自己也会忘记的,所以尽量还是简约生活会好一些。
记得小时候,我妈特别喜欢把各种东西都堆积在家里,从不舍得扔,甚至可能20年前的一些物品她都不舍得扔,包括一些旧衣服之类的,我小学时候的衣服她还收藏着,东西越来越多,空间是越来越少,长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每次在家都感到莫名的烦躁感。
后来现在有了自己的家,我经常性的会有意识的去做整理,或者是说规避一些不用买的东西,旧的东西我也会比较舍得去扔,如此旧的衣服一般捐出去或者扔了,公司送的一些礼品,我有时拿到闲鱼上去卖,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一些方法。
好多东西两三年不见天日,留着占地方干啥
和老辈人破家值万贯的理念背道而驰。都有道理,适当就好。
断舍离,是一门学问,是我们人一生每个人都会遇见以及经历的。它很难很难,一断感情你分开了,舍去了,最后彼此离开了,证明你长大了,有时候放弃了,也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但是也有多少人不能断舍离,有多少人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我老婆一年买了七八包茶叶,就喝了一次,扔吧不舍的,没地方放,家里三个柜子都是她的衣服,真想把她扔了
肯定是的。相信你家是什么都有,但你找这物品的时间成本会大大超过该物品的自身价值。所以,若杂物太多,我宁愿去新买一个。
一般只要超过三个月还没用到的(除春夏秋冬应季之物)就应当考虑舍弃,超过6个月的直接丢弃!这样都会有一个高效的环境,工作上你肯定用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