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家长育儿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为何有些家长却不自知?

2023-07-24 14:03:37 条浏览

用大人的思想去想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比如: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你妈觉得你该困了……为人父母也很需要学习啊,我们父母缺的就是学习和提升自我!




公众号:创思童(公众号ID:gstone)

思维创造未来

我们的家长、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乖,听话,懂事……

我们在“正确答案”下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绞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虐杀孩子的创新意识,而不自知。

创思童今日话题——我们光明正大的把孩子教傻,却不自知!

01

创新是中性的武器

如果创新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脊梁;那么,创新教育就是这根脊梁的脊髓。

许多人以为,创新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

其实,就像核裂变一样,创新是一种中性的武器,好人可以拥有它,坏人也可以利用它。可惜,在正面创新举步维艰之时,负面创新却花样翻新。

据人民网报道,某日,某人在马路上拾到一信封,里面有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插入ATM机,竟然有30万余额。

信封里还有一封某公司的“行贿信”:

某处长: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公司的一点心意。

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160423),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05168701XXXX)。

虽然银行卡显示有余额30万元,但当小某取款时,ATM机显示“不予承兑”。

拨打信上的“银行”电话,“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卡上有5000元滞纳金,只要往里面转5000元,即可自由存取。

5000元vs30万,再说钱是打到这张卡里,能有啥问题?于是小某转了5000元。转账成功后,小某再输密码,仍是“不予承兑”,再拨“银行”电话,关机……

至于骗子是怎样创新的,在此不赘。总之,既简单又新颖,以致公安感叹:这个骗局从未见过,连银行都蒙了!

读了这个让人唏嘘的负面创新,让我们看一看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各国入围数量: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中国台湾、荷兰各1家。

唯独没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大陆。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02

我们是怎么把孩子教傻的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小男孩刚到上学的年龄,他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有点兴奋。

这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

小男孩心想:“好哇!”他喜欢画画。

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船儿……

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

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他。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

那男孩心里高兴。我喜欢画花儿,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

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再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

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西。”

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黏土。他会用黏土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货车——他开始捶揉那块球状的黏土。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

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

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你们可以照着做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

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就这样,小男孩学会了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地,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对这个老师,我想说,教孩子怎样用笔,比教他如何画花重要;教孩子熟悉黏土的脾气,比做一个像样的盘子重要。

教书,其实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而不是把他们教成老师的翻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说:“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

这是没有创新,方法的错误。而现在最让人诟病的是——应试教育还未消失。

就像明明考题问的是“你”(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什么?

而标准答案却是“我”(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

以僵化绞杀鲜活,以单一封杀多彩,以武断屠杀思想……

总之,以此“荒谬”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去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和独立思考。

迫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傻乎乎地去寻找“标准”——去捉摸“老师在想什么?”说其荒谬,是因为我们以老师的荒谬为标准去绞杀孩子的独立思考,去窒息孩子的审美意识,去扼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孩子想不傻都难!

其实,“误尽苍生”的不仅仅是语文,各门学科都是“帮凶”,只是语文课硬生生的“拉郎配”、活生生的“乱点鸳鸯谱”,显得更滑稽可笑罢了。

何况学生在枯燥的数理化中,有时毕竟还有发现“真理”的快感。

为了得高分去揣摩老师的心思,不但训练出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跟屁虫”,而且还培养出善于揣摩上意、趋炎附势的小人。即便得“高分”,也是以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枯萎为代价的。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让别人的脑袋为自己思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新意识,睁着眼睛说瞎话,跟着老师指鹿为马的孩子,不是被教傻了吗?

03

可怕的是被教傻而不自知

然而,危害更大的“被教傻”,是在正确答案下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绞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虐杀孩子的创新意识。

这里有个美丽的陷阱。

要揭开这个陷阱的迷人面纱,得从我的“四区理论”说起。

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认为,人的行为有两元性(图示):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各种角色。例如,和A碰面,你是作为家长与A这个老师交谈;碰到B,你又成了B的上司;与C在菜市相遇,你们又是邻居好友……

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为各种社会角色制定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但人又有自己的思想,人与所扮演的角色既和谐又冲突。

比如,作为一名教师,你在公开场合和大多数教师一样,会倡导素质教育,会说要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但在自己的课堂里,你可能又在塞应试教育的私货。

这就是人的行为的两重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现象。

在汉语中,几乎所有人称都直接与人有关,唯独第一人称例外:“他”是“人也”,“你”是“人尔”,“她”是“女人也”,都与“人”直接有关。

但“我”的古代象形字,根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是一尊刑具。其部首是“戈”,是惩罚人的工具。

中国文化把“我”看作“自私”(连日本也受影响,把“我”写成“私”),即为万恶之源,得动用“刑具”。

然而,社会是由一个个的“我”组成的,如果把“我”赶尽杀绝,连对“我”施用刑具的社会都不复存在。

对这个两难命题,中国文化巧妙地把“我”分为“自我”和“角色”,然后鼓励“角色行为”,抑制“独立行为”。

人的行为同时又具有两重性:

有意识行为指主动的、有预谋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无意识行为指下意识的、没有预谋的本能动作。

当我们把人的行为的二元性和两重性交叉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时,就呈现出“人的行为的二元性与两重性交叉图解”:

第1区是“直觉行为”(即“独立无意识行为”):指那些正常的“下意识”行为。如学生在课堂上讲话,常常是无预谋、没经深思熟虑、未考虑到“学生”角色的行为。

第2区为“习惯行为”(即“角色无意识行为”):是一种无预谋、未经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比如,许多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连想都不想就放弃自己的看法去认同老师的想法,因为Sageonthestage(至尊的讲台上站着圣人)。

第3区为“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有预谋、有目的、有计划的角色行为。与上述例子相反,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做一个“好”学生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去“附和”老师。

第4区是“自主行为”(即“独立有意识行为”):是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行为。例如,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娜拉出走时说:“我相信在我是妻子和母亲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弃“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去……

这四个行为区的划分仅揭示人的不同行为及特点,并不表示某一行为比另一行为好。例如,上述设计银行卡的骗子就是在第4区设计的;而课堂秩序是在第3区运转的。

另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从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循序发展的。

例如,第一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用直觉和本能感知世界,热食烫人,哭叫引来安慰等。

第二阶段:当孩子会叫“爸妈”后,就进入“角色无意识行为”。

尽管还不完全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但乐意在父母的指导下做“好孩子”。

第三阶段:小孩理解“好孩子”的含义,愿遵循有关角色期待,即“确认行为”。

第四阶段:待他能反思某些角色期待时,已可能产生“自主行为”。

当然,这个成熟过程是复杂的、因人而异的,甚至是不断反复的。然而,如果一个人不愿或不能进入“第4区”,因为缺乏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其人格必然是有缺陷的。

同时,这四个区又是相互联系的。

以第3区和第2区为例。

在《日本、中国和美国三种文化的学前学校》一书(美国学者拿着录像机到日、中、美幼儿园录下真实镜头,然后邀请有关人员观看,再把镜头和评论汇集成书,由耶鲁大学出版)中,有个在中国幼儿园拍下的镜头:

“十分钟后,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积木造型。老师们过来检查,如果有一个造型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与图片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被告知去把造型一片一片地拆下来,然后又重新建构这个造型。”

当孩子按照图片去造型时,这是“确认行为”;但当造型完成得与图片一模一样,孩子又被要求去拆掉造型,再重新构造它,老师就是在推动孩子从“确认行为”回到“习惯行为”。

黄全愈谈过去读书时:“一写作文就有人在马路边捡得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还经常得到老师表扬。

我也想捡呀,可是总捡不到……”

现在,连老师都知道交一分钱给警察有点滑稽,老师套路变了,就得再揣摩着写……

如果老师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第3区和第4区的桥梁,这就是一种可怕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动力定式驱使的定向思维。

虽然,从第2区到第3区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但如果人只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没有对角色本身的批判性思维(比如,教育者一味推行应试教育),人还只是社会的工具。

这种“养成教育”使得孩子乃至成人仅仅在第2区和第3区徘徊。

以正确的标准答案为诱饵,把人囿于第3区的“框框”内——这就是陷阱,但美丽而迷人,被教傻了都不自知。

04

离“钱学森之问”,只差这一步

避免孩子被教傻,就要引导学生跨越第3区,进入第4区!要进入第4区,我们就必须在第3区和第4区之间,搭建一座“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桥梁。

我们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

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史实后,让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知识点,何错之有?

陷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冠冕堂皇。

撩开其迷人的面纱……

哦!

错就错在仅限于对权威的“注疏解”;错就错在仅囿于已有的现成答案去翻来覆去地“炒旧饭”;错就错在以正确的答案冠冕堂皇地把孩子限制于“确认行为”的第3区。

“西安事变”是有正面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那些有负面意义的历史事件,诸如“甲午战争”等,我们总是消极地让学生去反复确认:战争哪年爆发?

签了什么条约?

割让了多少土地?

赔偿了多少银两?

然而,据说(葛小琴,《杂文月刊》),有的日本教师却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中日之间100年有一战(19世纪的甲午战争;20世纪的抗战);那么,21世纪呢?

若战,远因和近因?

或胜或负的原因?

我无意于煽动仇恨,也对横店拍的神剧把战争娱乐化不以为然,但在我们的孩子忙于并乐于做已知答案的“录音机”时,这道题不让你觉得有点“瘆”吗?

黄全愈先生认为,中美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概括为两字之差:“考”生或“学”生。或者说,是第3区和第4区的一区之隔。

两字之差,一区之隔,却是云泥之别啊!“考”生总是在第3区确认已知的现成答案;“学”生却能跨进第4区去探索未知的答案。

因此,在第4区里,特别好的老师不像老师;同样,特别好的学生也不像学生。

还是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

关于这一课,老师可以有很多种教学设计。

比如:老师什么都不教,只给出几个关于西安事变的辩论题目,每一个议题都有三组学生:正方、反方和评判。

孩子们先进行研究,然后辩论,再对辩论进行评判。

学生要辩论,无论是正方、反方或评判,都必须熟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

教师采取这种“不教是为了教”(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相反)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破“Sageonthestage”的思维,就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而不是“被动灌输”。

在学生主动认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并进行辩论、评判后(当然,很多知识点可能是在辩论和评判中或辩论与评判后认知的),老师可以再用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启发孩子们的创新性思维: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

如果共产党没有派周恩来去处理“西安事变”……

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

如果张学良被日本或亲日派的特务刺杀……

如果国民党内的亲日派用飞机轰炸西安,把蒋介石炸死了……

如果历史上没有张学良这个人,还会有“西安事变”吗?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

……

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想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已知的,另一类是未知的。

上述关于“西安事变”的教学设计,除了采取“不教而教”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它用许许多多的“如果”,把学生逐步引入到“第4区”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去批判、去审视、去抗挫、去反省、去推理、去归纳……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索意识、独立思考等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核心素质。

我在中美教育比较的报告中,总要着重对照:美国教育喜欢“破局”——破除现有格局去探索未知世界(即“自由意志的超越”);中国教育维护“格局”——恪守赢在现有格局内的思维。

所谓“破局”,就是“打破”第3区,跨进第4区。

“钱学森之问”并非遥不可及……

其实,我们离这个“世纪之问”,只差这一步!

创新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注:配图来自网络




摇晃宝宝入睡

哄宝宝睡觉不知累煞了多少妈妈,好多妈妈都喜欢摇晃宝宝睡觉,甚至还得满屋子走着摇晃。以前看到过一位爸爸用力摇晃宝宝导致宝宝大脑受损,当然实际情况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如果养成了习惯,受累的还是你自己啊,每次摇到胳膊要断掉,人家还是在哭闹。怎么办?可以用一个可以轻轻摇晃的小床,或者是轻拍宝宝,播放舒缓催眠音乐等。

2.夜里喊宝宝起来吃奶

很多妈妈都担心宝宝吃少一点会饿,于是经常在夜里把宝宝叫醒喂奶。其实,宝宝饿了醒,醒了吃,吃了睡是正常的作息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干预。频繁半夜叫醒宝宝,很容易打乱宝宝的睡眠规律,把宝宝变成夜猫子,受苦的还是宝宝,大人也睡不好觉!

3.不让宝宝吃手

吃手是宝宝正常发育的表现,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宝宝口的敏感期到来时抓到什么吃什么,当宝宝吃手的时候,很多妈咪感觉不卫生,强行阻止孩子吃手。其实,这样的阻止大可不必,两个月的宝宝喜欢吃手是正常的,这是宝宝智力发育的一大进步,说明宝宝聪明了,此时手是宝宝最好的玩具,一岁以内的宝宝吃手不需要特别去矫正。

4.频繁的把尿

把尿对孩子的脊椎、括约肌发育都不好,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不要强迫把尿,宝宝1岁以前,主要用尿布和尿不湿,另外可以观察宝宝大小便的规律,比如喝奶之后的5---10分钟,睡醒以后等,如果找到了规律,宝宝配合,一岁左右可以把一下,等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等,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以上呢,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对本文有什么见解,欢迎关注、转发或者留言评论。




至于第二种讨好型人格,就容易看别人脸色行事,别人一不高兴就觉得是自己的错,也是父母带偏的后果。




这个问题太大了,每个家长一辈子都在各种犯常见的错误,我自己错太多了一下子想不起来,你养着孩子就体会到了。




最常见的错误做法——贴标签:

孩子找借口找理由——说谎

孩子没经过同意带回了别人的东西——偷东西

孩子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笨蛋

。。。。。

贴不完的标签,而最后,孩子就成了你最不喜欢的样子。




感谢邀请。

据中国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2003年,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世界之首。中学生48.18%,高中生71.29%,大学生达到了8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上过大学的人,100个当中至少会80个以上会是近视眼,现在大学开始普及,也就代表着,近视眼也要普及了。

现在呢?这些数据都在上升,而更可怕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滥用抗生素的国家,在美国可以随便买到枪,而在中国可以随便买到抗生素。

国人的健康就应该从孕妇与宝宝开始,最重要的健康是从知识开始,所以,作为母婴营养师、儿童健康管理师的我们,需要把关于孕妈妈与宝宝相关的营养知识都传授给每一个孕妈妈与宝宝妈妈,让她们自己学会选择,自己照顾宝宝,学会科学育儿,才能轻松育儿。

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营养学会,以及专家团队与我多年的经验总结更多的,现在还不为孕妈妈与宝宝妈妈所知的事。

第一、关于错误的育儿观念:为什么我们把健康问题交给医生,是大错而特错

1、为了快速治病,医生和家长们往往求快,就给宝宝打抗生素药物,只要打抗生素,对宝宝的肠道与自身免疫系统的危害是非常明显,会出现拉肚子,并持续很长时间,反复的生病,免疫系统很长时间很难恢复,这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都是由抗生素的副作用产生的。我们只知道抗生素的其中一个副作用是耐药,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会毁坏,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发育,而连很多医生都不知道的医学常识,打抗生素两小时内,必须要补充乳铁蛋白冲剂,防止抗生素对宝宝自身免疫系统的破坏;在两个小时后,一定要补充优质的益生菌,而非药源性益生菌,防止宝宝肠胃功能紊乱,补充时间至少30天以上。我们一般建议用药期间和停药之后的一个星期,要用益生菌。其实,宝宝的抵抗力差,原因很多,环境中的毒素,重金属,饮食中的蛋白质,主要是体内的维生素、矿物质铁与锌储备不足造成的,正常情况下,在宝宝4个月时,会出现缺铁、缺锌时,就会陆续有疾病产生,及时补充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就可以预防。当然孕期的铁、锌储备最为重要!

1、医生诊断的标准:生病状态与不生病状态。不生病即是正常;很多的孕妈妈及宝宝家长都会接受医生这种建议,“没事,孩子没有病,回去好好吃饭”就是这句话,让很多的家长尝尽了苦头,宝宝出生后,或是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各种营养元素严重缺乏现象,营养缺乏一旦出现,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病症跟随,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后果产生,对宝宝的危害已经形成。

3、去了医院治疗,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药物本身并不能够治愈疾病。医生也无法治愈伤口,只是在此过程中起帮助的作用,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帮助缓解身体的疼痛、支持治愈的过程------治愈和健康维护是身体自身防御系统的责任。

免疫系统是我们孩子最好的医生,人体主要的防御系统之一,它是人体内医生,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

2、药品只能缓解病疼与帮助治疗疾病,而不能让我们的宝宝得到健康与聪明,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病症主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行自愈,只有满足我们每天身体所需的充足营养素,我们才能更健康。除此之外,别为它法!

3、很多家长过分相信医院的检测报告,还有很多家长觉得各种营养元素的检测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为此而高兴。但很少家长在意,各种营养元素在标准值低值、中值、高值?并且觉得,不缺就可以不补充,言外之意,难道是想在等到缺了某种营养元素,再补充吗?这样反复缺,反复补,不但会让宝宝的大脑与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会耽误宝宝的生长发育。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非等到问题发生再去解决。让宝宝更健康聪明的最好办法是补充宝宝每日所需的充足营养素,而非等到缺的时候再补充。

4、我们的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就象我们每天需要吃饭一样,是不断循环的,落实在每天。营养补充与流失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不是搭积木,越积越高。因为人体每天都在消耗各种营养素,对于孩子来说,挑食偏食,胃容量小,很难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使身体的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一旦长期缺乏某种或几种营养素,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与各组织器官就会弱化,细胞会病变,进而就会产生各种病症,受到外界等病菌与毒素的攻击,这也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成因。

5、不知道孕妈妈与宝宝家长相信医生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一个健康的宝宝日常的营养补充必须是绝对天然的、安全的、无副作用的;谁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品能让宝宝得到健康与聪明吗?任何一个懂医学常识与营养学常识的人都懂得,医院的药源性补充剂是宝宝得了严重的相关营养缺乏病症才能使用,并且是短期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中毒。

6、药源性营养素除了吸收率很差,并且会对孕产妇与婴幼儿造成很多的胃肠道刺激、副作用、毒性作用,但很多的妈妈却选择了做广告的药物性营养素。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用药源性的营养素给孕妈妈与宝宝用。除非是重症治疗!

8、大多数家长觉得,营养补充剂,这么贵,不给宝宝补充,宝宝也会健康的成长,这种侥幸心理要不得。宝宝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素支持健康成长。

很多的家长认为营养补充剂很贵,但却不知,一旦宝宝因为长期缺乏某种或几种营养素的话,就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有些病症的产生对宝宝的危害是巨大的,并且,所花费的金钱要比日常补充营养还要多。我见过太多的孕妈妈与宝宝家长,由于认知有限,没有及时补充各个阶段所必需的营养素,最后导致的是:导致宝宝的哮喘、肠道消化功能退化、经常性的病毒感染、感冒发烧、湿疹等等婴幼儿常见病症,每次去医院都是几千元钱,还治标不治本。到最后,还是必须以营养补充、修复的方式,增强修复的自身免疫系统,到最后,花费不但没有节省,还严重影响了宝宝的大脑发育与身体发育,而有些危害是看不到的,更是不可祢补的。在接受咨询的宝宝家长,我发现都多少有这种心理,而得出的结果是,全面均衡补充营养素的宝宝,各方面的发育,特别是大脑发育都明显优于没有得到全面补充的宝宝。

7、看不到的症状与危害,往往是最大的危害,大脑的发育是我们看不到的,如果不及时补充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素,不但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更会造成宝宝的智力低下与视觉障碍。谁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记忆力、智力与视力都比别的宝宝低呢?

8、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孕产妇每天必须补充α-亚麻酸1300mg以上、DHA、ARA各300mg以上,避免宝宝的脑发育不足与视力发育不足造成的危害。而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家长还在缺乏这种认识,大脑发育与视网膜发育的关键期是孕期至宝宝6岁前,补充越早,越重要,因为,大脑与视网膜的发育都是不可逆转。

铅中毒:铅是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儿童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吸入或吃进去的铅,比成人更容易进入脑组织,长时间即使是低水平的铅污染,都会损害神经网络的早期形成和后期的发育。这种影响往往发生在脑细胞增殖期、神经纤维的延伸期和神经突触的形成期,并对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准妈妈孕期钙摄入不足,积蓄在骨骼里的铅会随血钙转移释放入血,导致宝宝出生后行为紧张、易激惹、敏感、情绪不稳定。研究发现儿童8岁时出现行为异常及学习困难问题与胎儿期、出生时脐血铅水平过高有关。

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汽车尾气、电池、报纸、油漆、劣质玩具等等,都有铅。

婴幼儿肾脏排铅能力为成人的1/30。铅在儿童呼吸道的吸收率是成人的1.6---2.7倍。空气中的铅多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75---100厘米空间正是婴幼儿的呼吸带。儿童口手连接行为频繁,更易把铅吃入口中。城市空气中的铅含量是农村的26倍。

铅毒对儿童各器官各系统都有损害,尤其影响智能与体格发育,表现为食欲差、腹部隐痛、矮小、不明原因贫血、免疫力下降、肥胖甚至高血压等。

血铅超标时,会影响同为二价金属离子的钙、铁、锌的吸收和利用。

宝宝以及成人,特别是孕产妇一定要做到,每年用专业排铅产品,排铅3到4次,每次1至2个月。

准备怀孕的妈妈必须要先排铅,否则,只补充α-亚麻酸与叶酸,也避免不了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并且会导致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障碍。所以,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每一个时期都需要排铅。同样,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婴幼儿更需要定期排铅,否则会影响大脑与身体发育。

12、很多家长都认为,有没有一种营养补充食品,能补充所有的营养素,而不是这么多种营养素单独补充。我也能体会到家长的难处与疑问,如果额外补充这么多的营养素,每一个小时就得吃一种。事实上,真的没有一举多得的事。很多的营养素不可能同时补充,会造成吸收上的浪费与抑制。另外,很多的家长是从自身喂养的方便性考虑的,而不是从宝宝吸收营养的角度去想,这是心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各种各样的食物,多样化的饮食,就是为了补充多种营养;而对宝宝的营养饮食却只是求简单,求方便。甚至用营养补充剂代替日常膳食。却不知,宝宝的成长的各种营养素却跟不上。

9、很多时候,孕妈妈及宝宝家长的选择道听途说,往往与身边的朋友与亲人有关。但却不去想,如果我们的朋友与亲人的做法错误,那我们自己是否也就跟着他们在做错误的事呢?我看到太多的孕妈妈与宝宝家长在听从朋友们的建议,而朋友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与认知,或者寻求百度获取信息,是不是权威人士发出来的专业知识,不得而知。往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而这后果却要我们自己去承担。

10、很多的孕妈妈与宝宝家长,有很强的学习与查询意识,但相信的来源却是错误的。大多数的人相信网络的传言与网上宝宝家长的感受;网络成为现在是商家攻击竞争对手,宣传自我产品的工具。网络上的传言不但不具有权威性,更不具有可信性。美国FDA,美国儿科学会,在营养补充方面,最具权威的就是: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

11、关于商品品质与问题,最具有权威就是卫生部、中国质监总局、美国FDA,中国海关等权威部门的红头文件。但现在的孕妈妈与宝宝家长却在相信没有任何依据与根据的网络。

现代年轻父母,既无老一辈丰富生活经验,又无现代医学、营养学知识,所以照书带,按照网络的方法,孩子带的一塌糊涂,老是出各种问题。

不能把孩子的健康交给医院,交给医生,交给药物,要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要学习,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营养师。

12、Tomorrowistoolate,是的,明天已经太晚了。在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的父母;所有问题都是源于父母意识不足,知识空白,观念落后。要知道,未来要面对更多挑战的不只是父母,孩子要在以后的成长中费力地追赶别人,身体的不健康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体能、智力的不足,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出生没有附带说明书,家长需要学习

我们购买任何一件商品,都会附带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书,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如何操作,即便操作有误导致商品坏了,也会有商家及时提供维修服务。可养育孩子就不同了:我们每个人出生时手中都没有拿着说明书,告诉父母我们出生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告诉父母我们在一出生时就具有的能力。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父母没有试验期,因此家长需要学习,一方面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另一方面要自我学习。

孩子出生没有附带说明书,专业人员需要学习

专业的工作人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和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帮助,而非用测评、指标来“量化”孩子,同时关注整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即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环境等,一定关注家庭的秩序性。

孩子出生没有附带书明书,需要给与孩子特殊的关注

给孩子特殊的关注,并不是对孩子过度保护,而是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和在各阶段心灵的表现,并据此进行引导,提供帮助。

尤其要把握孩子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培养孩子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关键期是“过期不候”的,各种行为的关键期只有一次,并且时间很短。关键期行为发展不佳,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心理行为。当然,孩子不会告诉我们:“爸爸妈妈,我的关键期来了,我需要…….”。但孩子的行为会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在发展什么能力,需要我们如何做。因此给予孩子特殊的关注,是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生理和心灵表现。

所以说,无论父母还是专业人员,都要关注到孩子成长的每个细节,关注到孩子的心灵需求.保力母婴营养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每一个母婴家庭分享,原因很简单:一、我们爱孩子,而且坚持认为父母对孩子早期的影响大过于其他任何教育机构;二、也许这是您的第一个孩子,而我们接触的孩子成千上万。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让您科学轻松育儿,少走弯路。

以上内容源于我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营养专家教你轻松育儿》,《100节轻松育儿智慧妈妈必修课》的课程分享,让你科学轻松育儿,让天下没有难养的儿,是妈妈学院的动力。欢迎点赞、转发、分享。

关于育儿健康问题的内容太多太多,具体的不在这里详细讲解了,大家想要继续了解的可以点我头像➡️关注我➡️查看我以前的文章/回答,里面讲解的很清楚,找不到内容的也可以私信我。




我们中国的父母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学习然后就成为了父母,待孩子出生后各种育儿问题接踵而来,部分家长是知道自己的错误育儿方式导致,还有些家长是不知道问题出自自己,总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最困恼的事情,莫过于父母不懂我,爱我,带不知道如何爱。

最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

1、过于严厉,经常惩罚、打骂

只要孩子一犯错,或者做得不如父母意时,有的父母就用惩罚对待孩子。孩子得不到理解,压抑的情绪得不到调节,从而自卑和自暴自弃的个性就形成。

2、过度骄纵,事事包办

不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帮孩子做所有孩子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独立的自理能力。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过度满足所有的物质需求,造成任性、自私的个性。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分享,无法与人合作等。

无论是惩罚还是骄纵,过于严厉和过于溺爱,都无法让孩子获得应有的能力,抗挫力弱,脾气暴躁等。

3、过于冷漠,无法沟通

由于父母很少陪伴孩子,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办法和父母亲近。特别是在0-6岁阶段,错误了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期,再来挽回就显得非常无力。长期的分离导致父母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冷漠地对待彼此的关系,这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各种问题。

这类型大多属于留守儿童家庭,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有爱的缺失,孩子无法获得爱,也无法学习如何爱,体会爱,亲子中断是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需要引起重视。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父母会用到许多其它的错误育儿方式,例如:威胁、诱惑、表扬、说教、唠叨,给孩子贴标签等。这些方法让孩子感觉都不好,但家长不经过系统学习是无法察觉自己的错误的。

做孩子不容易,做父母也不容易,找对方法方能体会育儿的苦与乐。如果你已经是为人父母,说说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育儿经验,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