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16:19:21 条浏览
陈寿父亲因受马谡牵连受了削发之刑,视为奇耻大辱。常对陈寿发表不满,从小对陈寿极为严格。因此陈寿从小对诸葛亮常怀怨怼之心,所以对诸葛亮评价明显有所降低。另外记载三国时期的史书不止《三国志》一本。
陈寿基本上是公正的,诸葛亮军事上确实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
本来就是神话的
只能说这是受局限性的影响
都已经单独立传了。还想怎么样?难不成把他列入刘备孙权曹操一样吗
陈寿自己就是事后诸葛亮
主要是三国演义里描述得多智而近妖了。历史上也是大牛人一个,不过没演义里夸张而已。毕竟诸葛丞相进了文庙和武庙。而进武庙应该是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且是武庙十哲之一。应该是对诸葛亮的最高认同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褒贬,怎么能说对诸葛亮的评价低呢?关键是读者心态有意拿陈寿的评价有意贬损诸葛亮。
诸葛亮是能人,不过就当时形势,三分天下之论恐怕不止孔明一人。治理国家方面,孔明以身作则,清正廉明,但孤家寡人,后继无人。在军事上孔明没有大的作为,小打小闹,没有出奇占例,多是失败告终。最值得赞赏的是出师表。
因为陈寿的父亲陈式被诸葛亮以违抗军令处斩了!陈寿有怀恨在心的成份在内
诸本来就没有那么神
说事实也要有疑问[捂脸][捂脸]
尊重史实,敢讲真活,不是人云亦云……!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是不高,而是客观地看待了诸葛亮的才干,并且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三国志》里面,诸葛亮传中的最后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篇类似于写给皇帝看的汇报型的总结文章。
比如这段: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段是在描述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成就,是一个很高评价,是在肯定诸葛亮在国家治理方面,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成就。
再看这一段: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一段是在说诸葛亮北伐的事情,陈寿给出的评价就是,诸葛亮很擅长治国理政,管理军队,但是不擅长军事谋略。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析,同时陈寿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北伐遇到的对手都是当世人杰,也就是说,诸葛亮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手过于强大。
其二,就是说诸葛亮确实更擅长于治国理政,治理军队,但是打仗需要的军事谋略和奇正之谋,诸葛亮不擅长,所以失败了。
第三个就是有点迷信的感觉,说可能真的是天命有数,诸葛亮再强的智谋也斗不过天。
最后还有一段: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这一段对诸葛亮的人品给了很高的评价,诸葛亮病逝后,蜀国百姓怀念之深,既肯定了他的人品,又对他治理蜀国的成就给了很高评价。
其次是对他的文采,文学方面的成就也给了很高的评价。
总的来说,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充分肯定了诸葛亮治蜀成就,给了较高评价,同时对他的军事能力只是说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事情而已,并没有否定他的才能,其次还说因为诸葛亮遇到的对手也是当世人杰,另外还扯上了天命说,这个其实一定程度是在为诸葛亮北伐失败做正面辩解。所以总的来说,他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你确定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不高?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接近完美,你找找在三国志里还有比对他评价更高的吗
实事求是
都单独出传了评价不高?
如陈寿不以真实历史为据,《三国志》就成三不象了!
一边是历史,一边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