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 11:59:17 条浏览
劳动力多的家庭不一定干别的,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挣工分,除个别年头外,有手艺的人是可以外出挣钱的,一般不可以做买卖,但货郎除外,一直都有,铁匠、木匠、修补家用器具的,泥瓦匠,都可以自由的走街串巷,舍小鸡小鸭舍刀的也常见,记得农闲时还有汤锅下村,五分钱一碗羊肉汤。
做房子的砖工,木工,在外干一天交生产队4毛,队里就给记工,然后按工分分口粮!
打砖,建房
当时我们队分粮是安人头7工分3分粮,劳动力多工分多的家可以分点钱,每十分大概两毛多钱。
钱的来原是人多劳动力少人家拿出来的,欠费每十分也就两毛钱。
那时候不许搞副业的.每个人都是要出工挣工分的,当时做木工的手艺人要多一点.
你说的那几种工作都有人干!除了往队上交钱,还需队长同意。我的亲身经历是:因为住在京广铁路旁,队上常派人到铁路上干活,有一种活叫:清筛,就是把铁路上的石子儿里边沙土清理出来,哪可是气力活!工资每天1,2元,交队里八角,自已剩4角。记的干了近一个月,买了一双军用胶鞋。
可能各地有所不同,就我们老家当时允许业余时间自己搞点副业!比如我的三大爷会木工,就经常利用一早一晚或者下雨下雪的空余时间做些家俱之类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卖,大到衣柜,橱柜,小到麻扎、锅盖、纺车以及一些农俱他都做。村里谁家修屋盖房他都出义工帮忙给做窗户门等。后来我的二个堂哥长大了,家里不缺劳动力,三大爷就主要以搞家庭副业为主了,比没技术的人日子过得明显好一些。当然村里也有搞铁匠埔,油坊,豆腐坊等副业的,也干杀羊宰猪卖肉的。另外各家普通养鸡鸭猪羊,这也是普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老百姓形象的比喻鸡屁股是银行,平时买盐打醋什么的就是靠卖几斤鸡蛋来换钱。当然如果家里没有在生产队干活的劳动力或劳动力少,必须要交所分粮食疏菜的钱。多少各社队不一,但一些因孩子多老人多,负担重交不起钱的“超支户”,多为挂帐处理,不逼着交钱。这些家庭也就只能靠生产队全体社员养着。总体讲农村农民在处理一些问题上还是普通善良和人性化的。
那个时候全国人的收入都差不多,生产队的工分是十分制一个劳动日一元钱左右,工人工资是八级工资制,最高工资七八十元,是真正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般情况下,有手艺的人,比如泥水匠(瓦匠)、木工、漆匠、箍桶匠、石匠、铁匠等,都外出做工,但要交每天1元6角的钱,那时泥工、木匠的工资是每天1元8角的钱。
那个时期,一直都有传统的匠人(手艺人)出去做工,但不局限于劳动力多的人家,有技术都可以。
匠人的行道不多,且多数是为本乡本土人们的居家生活服务的。最不可缺少的是木匠、房子匠、石匠、背蔸匠等。这里特别说一下房子匠(也包括泥工),它与木匠有分工。当时农村的房子基本是草房(土坯草房),造房时,木匠只负责木质部分,其余就由房子匠负责。这些就是那个时期农村的主要副业。
从业者一般每天能挣1.2一1.5元的工钱,但必须交给生产队0.8一1元(生产队给记工分10分)。
到70年后,不少生产队都发展了养猪,养鱼,养鸭,养蜂等副业,有条件的还发展了果树。特别是集体养猪,是队队都有的,且有几十上百头规模的。
那个阶段的农村,真正有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的。
75年我都去放松脂,到79年搞松园木就是铁轨下面那四方松枕木。
那个年代是不准搞副业的。首先由于粮户关系,你走不远,没有户口叫盲流,是打击对象,要受到城市清理。没有户口就没有粮吃,沒有各种票证,如粮票,肉票,布票,及烟酒糖茶等等购物票证。后来又有工业券,用于购买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等工业品。没有吃的在外地那也没法生存。
75年以后就有一些浙江,江苏等的人开始跨省摘副业了,最常见的是走街串巷的木工给打家具,刷油漆的,在后来陆续就有了其他行业外出!
在生产队期间,干农活计公分分粮,我回忆一下生产队过程。我家小孩多劳动力强每一年都有余支钱,我小的时候记得我爸是当过兵的,我爸是不干农活的,他当时是建房和做木工艺的。
六七时年代,有手艺的人岀去干活务工,主要的是木工瓦工为主,走村串户弹棉花,因为这事一项家庭收入,但必须向生产队里买工分,不然年底分不上粮食吃。
盖房子
生产队时期主要靠争工分,很少有外出地,付业靠打草袋,编筐和草席,养猪,那时差不多家家都养猪,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在一起,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很美满,快乐!
那个时代没有大的工业,地方的小工业也称谓铁业社,是有固定的工人的。那时的劳动力充足,想干点付业挣钱的,也都是邻里之间帮助的给点辛苦钱意思意思,也就一两角钱的样子。
弹棉花、竹匠(编箩匡、晒谷场蓆)做豆腐、年糕、等等。
做木匠和铁匠的比较多,再就是养殖
哪个时代出去搞水利建设铁路工程,比在家干活工资要高一点,人民苦点身体好,我们地方个说法一等劳力到丹江,二等劳力上铁矿,三等劳力在门上。生活没问题,干一天就不超五毛钱,在门上两毛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