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3 09:27:51 条浏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陪葬与烧毁是两个概念。纸钱产生之初可能并不是用来烧的,埋葬、抛撒、悬挂等方式可能要早于焚烧,但由于纸钱焚烧时化作烟雾的形象能使人产生进入冥界的想象,故焚烧马上成为最常用的纸钱处理方式。依此看来,烧纸钱由来传说产生时间的上限,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纸钱产生的同一时代———魏晋。并在西域高昌王国旧址等佛教国家遗址出土过冥币。
看看!
烧纸起源的典故有好几个版本。
我比较相信的是西汉蔡伦的那个版本。
当然,不代表就一定是事实。
话说西汉蔡伦改善造纸术之后。
纸的生产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怎么办?
当时也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哪有那么多人需要纸。
于是乎蔡伦就想了个主意。
让人把蔡侯纸剪成铜钱形状。
并且用这种铜钱形状的纸去坟上祭奠。
说这种纸钱在阴间是流通货币。
一传十十传百。
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
蔡伦的造纸工厂也就越来越兴旺。
中国人在祭祖的时候都会烧纸钱,现在已经发展到烧纸手机、房子、车子,有甚者都烧纸女人了!那么烧纸钱这个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蔡伦造纸的故事,但是蔡伦的哥哥蔡莫还有个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纸的时候,生意火爆,那可是日进斗金。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如何造纸,但是蔡莫造的纸非常粗糙,质量非常差,根本卖不出去。这可把两人急坏了,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有天半夜,慧娘假装因猝死,蔡莫悲痛欲绝,在慧娘的棺材前一边烧纸一边痛哭。烧了一整子之后,听见棺材内有声音,慧娘在棺材内喊道:“把门打开,我回来了!”这可真是我伙惊呆,小伙伴们都吓坏了。大家把棺材打开,慧娘说道:“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了。大伙莫怕,我到阴间,阎王爷让我推磨,我丈夫给我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们帮我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后来三曹也向我要钱,我就把钱全给他,让他放我回来了!”
于是乎在场的人都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这件事情越传越广,大家都来买蔡莫的纸烧给死去的亲人。因此,蔡莫的纸被抢购一空,而慧娘“还阳”的那天正是十月初一,同时人们把这天称作祭祖节。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传说造纸太多,一时卖不出去,想个办法让变相购买,当然我们听到的只是传说
纸钱是在西汉“瘗【音yì】钱”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根据颜师古的解释:“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由此见,瘗钱是一种埋葬于陵园内的用以祭奠先人之钱。最初的瘗钱,为实打实的货币,在民间则多用铜钱。然而,使用铜钱随葬和祭扫,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存在着被盗的风险。
为了防盗和节约成本,古人想出了用一些相对廉价的材料来制作替代品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便有人用纸来剪成铜钱样式,并用纸钱来代替实物货币。不过,最初的纸钱并非用于焚烧,而是同瘗钱的使用方式一样,被埋葬在墓园。
那么,烧纸行为又起源于何时呢?这个问题已经很难考证。根据学界的研究,多倾向于认为早期的烧纸出现于唐代,最初是民间的一种祭扫方式,后为皇家所采纳。在《旧唐书·王玙传》曾提到:
“(王玙)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旧唐书·王玙传》
就此来看,唐玄宗时民间已经有烧纸的做法,只是违背社会上层采纳。由于唐玄宗崇信鬼神,王玙则投其所好,在祭祀时加入了焚烧纸钱的做法。
不过,当时不少人对王玙的做法都十分排斥,可见最初社会上层是十分反对焚烧纸钱的。而且,反对烧纸钱的做法一直在宋代时还非常强烈,如司马光便在《资治通鉴》中对唐玄宗和王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时上颇好祀神鬼,故玙专习祠祭之礼以干时。上悦之,以为侍御史,领祠祭使。玙祈祷或焚纸钱,类巫觋,习礼者羞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事实上,关于烧纸的争论,在南宋时还十分激烈。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时,就打算焚烧纸钱,曾招致大臣的反对。不过,宋高宗似乎对焚烧纸钱情有独钟,故而没有听取
烧纸时候的纸称为纸钱,又称冥纸、冥钱、冥镪、阴司钱、阴司纸、金银纸,大多数纸钱是必须用火焚烧。
纸钱起源于南北朝时,南齐废帝萧昭业好鬼神,剪纸为钱用来陪葬。史料记载:
“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
另有记载是说在五代后周世宗出殡发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纸制作金银钱宝之样并雕印文字乃是金银纸形制之始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纸起源于东汉时期,和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有关。
蔡伦有个弟子人称尤秀才,他看着老师造出的纸张滞销,于是想出个推销“纸”方法:
他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所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尤妻一烧,尤果然立刻复活。
尤秀才施展方法之后,“纸”立刻成为畅销品,同时成为烧纸的源头。但是这个说法有些荒诞不经,很多人不同意。
烧纸钱起源于中国人原始时期祭拜祖先的习俗。
原始祭祖的习俗是为了悼念祖先的亡灵,祈求祖先保佑家族。传统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当人死后要如生前般侍奉他,因此有给予金钱让他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钱陪葬,后因发生盗墓,改为以陶制或其他材料的假钱陪葬,到最后改以烧纸钱。
由于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从烧纸给祖先,演变出烧金纸给神明的习俗,意味着烧给他们享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烧符箓(符咒纸)的宗教仪轨,尤其是认为烧纸钱就像烧符咒纸一样具能够传递给祖先,或神鬼的神圣作用。
符箓最先在东汉时期天师张道陵创立正一道时就有了,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箓的发展又非常兴盛,烧纸钱已经开始成为葬礼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烧纸钱已经相当普遍
起源于刚开始造纸业的时候,古候有兄弟两造纸,有一个造的纸很好!可是有一个呢就产不出好纸来,生产的纸特别多卖不出,他理论这可怎么办?后来他想怎么也卖不岀去,他就想着给老人钱花吧!才有了烧纸钱的一说。
民间烧纸钱,起于汉兴于唐。古时候富贵人死了陪葬真钱,穷人家没有钱在纸上画钱烧给死人。说他们到了阴间可以当钱用。后人传承了下来。
中国的烧纸起源于: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哥哥————蔡莫发明的。
相传,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不仅自己成了名人,家境富裕了起来。他还将这门技术教给了哥嫂,希望他们也能发家致富。然而,心性急燥的蔡莫(蔡伦的哥哥)刚学到了皮毛,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店做生意了。当时,人们对纸的重视不够,加之蔡莫的纸张粗制滥造,所以,店里生意十分冷清。
望着已经积压的纸张,蔡莫夫妻俩终日茶饭不思。一天夜里,正在熟睡的左邻右舍听到蔡莫家传出哭声,纷纷赶过来一探究竟。刚一进门,就看到大堂上放着一口棺材,蔡莫跪在棺材前,泪如雨下。蔡莫一边哭一边往火盆里放纸。邻人上前询问方知,蔡莫的妻子慧娘突染疾病,刚刚离世。
众人听了,都感叹不已,劝蔡莫节哀。就在这时,棺木中发出咚咚响声,还在迷梦中的邻人顿时睡意全无。只听棺内有人说道:“相公,给我开门,我回来了”。蔡莫早已吓得魂不守舍,哪里敢近前丝毫。“相公,真的是我,你开门我再与你细说”。棺材里又传出话来。在邻人的帮助下,蔡莫颤抖着打开棺木,慧娘容光焕发地走了出来。
在鬼门关绕了一圈的慧娘说道:“我本来已经到了地府,阎王要我受苦受罪。我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小鬼接到阎王令放我回到人间。询问了才知道,原来是相公送了阎王很多金银财宝”。蔡莫惊诧道:“我未曾见过阎王,如何给阎王送财宝了?”慧娘说道:“你所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财,阎王看你送了那么多,才如此开恩的”。
众人一听,纷纷抢着买蔡莫家的纸,准备在鬼节焚烧,以求死去的亲人起死回生。一时之间,蔡莫家的纸供不应求。
原来,这是蔡莫和慧娘演的一出戏,并非真的转世还阳。后来,民间便流行起了烧纸钱的习俗。
有观点认为,为死者烧纸送钱,送盘缠是源自佛家,道教的生死轮回说:人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为了让死去的亲人能在阴间少遭些罪,心诚的人们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好日子。
烧纸送钱亡者自然不会收到。但是,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对亲人的相思之苦,并借助这种方式,继续尽着世间没有完成的孝道,以安自慰的心态、心情和心境。
感谢邀请:
民间传说,烧纸钱的习俗源自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徒尤秀才。据说这是他为了推销「纸张」而想出来的手法:尤秀才先假装重病死去,再让其妻告诉所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尤妻一烧,尤果然立刻复活。于是「纸」立刻成为最畅销的产品。这些说法,都被认为是乡野传说,娱乐可以,却不太可信。
在不少朋友的印象中,上坟祭扫时烧纸钱,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甚至有老年人指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可实际上,烧纸的流行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演变过程。显而易见,既然是烧纸,就必须建立在有纸的基础上。所以,在造纸术出现以前,是没有纸钱一说的。
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了纸便出现了纸钱呢?答案是否定的。纸张出现之初,虽谈不上特别珍贵,却也不会轻易用于焚烧。毕竟,物以稀为贵,大规模的烧纸是很不现实的。就民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现实,纸钱出现的时间要晚于纸的出现,而烧纸钱的行为要出现的更晚。
纸钱是在西汉“瘗【音yì】钱”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根据颜师古的解释:“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由此见,瘗钱是一种埋葬于陵园内的用以祭奠先人之钱。最初的瘗钱,为实打实的货币,在民间则多用铜钱。然而,使用铜钱随葬和祭扫,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存在着被盗的风险。
为了防盗和节约成本,古人想出了用一些相对廉价的材料来制作替代品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便有人用纸来剪成铜钱样式,并用纸钱来代替实物货币。不过,最初的纸钱并非用于焚烧,而是同瘗钱的使用方式一样,被埋葬在墓园。
那么,烧纸行为又起源于何时呢?这个问题已经很难考证。根据学界的研究,多倾向于认为早期的烧纸出现于唐代,最初是民间的一种祭扫方式,后为皇家所采纳。在《旧唐书·王玙传》曾提到:
“(王玙)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旧唐书·王玙传》
就此来看,唐玄宗时民间已经有烧纸的做法,只是违背社会上层采纳。由于唐玄宗崇信鬼神,王玙则投其所好,在祭祀时加入了焚烧纸钱的做法。
不过,当时不少人对王玙的做法都十分排斥,可见最初社会上层是十分反对焚烧纸钱的。而且,反对烧纸钱的做法一直在宋代时还非常强烈,如司马光便在《资治通鉴》中对唐玄宗和王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时上颇好祀神鬼,故玙专习祠祭之礼以干时。上悦之,以为侍御史,领祠祭使。玙祈祷或焚纸钱,类巫觋,习礼者羞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事实上,关于烧纸的争论,在南宋时还十分激烈。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时,就打算焚烧纸钱,曾招致大臣的反对。不过,宋高宗似乎对焚烧纸钱情有独钟,故而没有听取劝谏,反而一意孤行。
在皇家和民间都逐渐接受祭扫烧纸的风俗后,佛教也流行起来烧纸钱的做法。比如在佛教中,举行盂兰盆会时,会有信徒准备大批纸钱、纸人和纸马,法会结束后便大肆焚烧。这使得“烧纸”的做法日益流行。
当然,即便唐宋时烧纸的行为日渐流行,可反对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比如,一些佛教人士对于烧纸的做法还进行了尖锐批判,比较著名的便是净土宗的王日休,他曾直言不讳的讲到:
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龙舒净土文》,转引自夏金华:《纸钱源流考》
在王日休看来,举行法会或是烧香礼佛时焚烧纸钱,完全就是一种荒谬的行径。可是,当一种行为获得了社会上层的认可后,又势必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就这样,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烧纸钱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以至于家家户户在上坟祭扫时,都要焚烧纸钱,而寺院中同样也兴起了烧纸的做法。
以上便是关于我国古代纸钱及烧纸风俗的发展梗概,是具相关研究梳理而成,如果有朋友对此比较感兴趣,建议阅读夏金华的《纸钱源流考》一文,该文讲述的较为全面。
关于纸钱,来源已久,纸钱一般是用来烧的,但有些也不烧,比如死者出殡的时候,家人就会在路上撒纸钱,这叫“买路钱”,是阴间的过路费,不收买小鬼的话,会受到小鬼的报复。
还有一种“墓纸”,也是纸钱的一种,一般用于清明节扫墓是,压在坟上,也有一种墓纸是剪成条状挂在墓上,这种被称为“挂钱”。
但大多数纸钱还是用来烧的,为什要烧纸,说法很多,我所知道的就有4种,跟大家分享一下。
1、起源于南北朝
这个说法记载于南宋人叶寘所著的《爱日斋丛钞》,说南齐废帝特别相信鬼神,他经常把纸剪成钱的样子,于是就有了纸钱:
“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束帛,就是把五匹帛捆成一束,作为礼物用。
2、起源于盛唐
明朝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有一段纸钱起源于唐朝的记载。
唐朝时期经常发生一些鬼神之事,于是人们就用纸钱替代帛用来焚烧,被称为“火纸”: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3、起源于东汉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名利双收,于是她嫂子就眼红了,挤兑着他哥蔡莫去学习。谁知道蔡莫学艺不精,做出来的纸十分粗糙,跟蔡伦做的完全不能相比,根本没有人买。
嫂子急了,心生一计,她假装自己死了,蔡莫就在她的“尸体”旁边烧纸(自家做的),一连烧了几天,嫂子一咕噜坐了起来。
她跟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她本来都死了,被几个小鬼押着去阴间报道,蔡莫烧的纸到了阴间,都变成了钱,她用钱收买了小鬼,放了自己一马,所以活了过来。
人们一听,这简直是续命良药,便争先恐后地买纸烧给亡人,这样就形成了烧纸的习俗。
4、起源于原是崇拜
中国人本来就有祖先崇拜,你可以不信鬼神,但是一定要信自己的祖先。
在最开始人们祭祀的时候,就会用一些有价值的物品放在坟前,以表敬意。甚至会有一些陪葬,帝王家陪葬丰厚,普通人家也会放些日用品,以免祖先到了阴间没法生活,这些陪葬品中,就有钱,或是真金白银,或是几个铜板。
那毕竟是普通人居多,哪有那么多钱去陪葬呢,于是人们就把陪葬改为烧一些东西来替代,先是烧帛,但是帛也很珍贵啊,后来有了纸,人们就开始烧纸钱了。
时至今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地方不流行或禁止烧纸了,而是采用献花等方式祭奠先祖,这称得上是一种进步,但是不论烧纸还是献花,都是人们心中对于先祖的一种祭奠和敬畏,这个传统是不变的。
有些人说,人都死了,你还祭奠什么,真是迷信,我想说,记住一句话,祭奠亡魂,慰藉的是生人。
中国的好多风俗是从当时当地比较有地位,有名气的人土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者贴身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迷众取利而来的,当然一部分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绕纸钱这是迷众取利而來的。据说蔡伦弟子尤秀才为销售滞压的纸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从此人们很认真地把″烧纸钱延续到今天。是从汉兴时期盛行起来的。
在中国,人们每逢祭奠日,都要缅怀祖先,祭祀去逝的亲人,烧纸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什么要烧纸?烧纸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为死去的亲人烧纸,也称烧纸钱,送纸钱。纸钱就是冥钱,就是在另一个世界里让逝去的亲人使用的钱。每次祭祀时烧一些纸钱,就是让死者在另个世界里一直有钱花。烧纸钱包含了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思想,不让死者受穷。
关于烧纸的来历,也是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辛孝堂的秀才,家里不富裕,贫穷。他的母亲去世以后,他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沒办法,母亲的尸体只能放在家里。
他的一位好朋友见状就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赶紧把母亲下葬,他很要面子,不想说没钱下葬母亲,只点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几十年,虽然母亲去世,但他舍不得离开母亲,想在家多陪母亲几天,多尽尽孝心。
朋友见他这样说,就认为他的确是一个大孝子。很快他是大孝子的事广为流传。大家也都向他学习,每当亲人去世山后,也都要把尸体停在家里放几天,放的越长,就说孝顺。
有一天,县官的母亲大人不在了,正值暑天,没法在家里长放,但如果不放,怕人们说他不孝顺,想了想,想出一主意,把老母的遗体放到庙里去让和尚给守着,而他就去看几次,不也算尽了心吗。
他派人将母亲的遗体抬进了庙,他对庙里的主持说他母亲一生信佛,到这里来是为了满足她的心愿,也好超度。主持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和尚。小和尚见到死人,心里害怕,沒几天,尸体上发出臭味,让他受不了,就找点草在房内烧,熏熏恶臭。
很快草完了,可天黑着,他只好胡找了些黄纸烧。天亮时,主持陪着县官一起来了,见他烧纸,就问他为什么烧。小和尚不敢说,主持一见赶紧告诉县官这烧的不是纸,而是给他母亲往另一个世界送的钱,阴间用的钱,就是阳间的纸,县官一听很是高兴。
所以,以后人们上坟祭祀亲人都要烧点纸钱给送过去,让他们在阴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据说用纸钱给死者送葬是从我家魏晋才有的,而为死者烧纸钱大概从唐朝开始的。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始,都流行这种烧纸钱送葬的习俗。
注:图片来自网络
烧纸,俗称烧纸钱,而纸钱又称冥币、楮钱等,是指供人焚化以敬礼天地诸神、先祖以及礼葬亲人等的习俗,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信俗之一。
虽然,对于烧纸我们多有见闻,但烧纸习俗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经过了哪些发展过程,现状又是怎样的,又包涵了哪些历史典故等,可能了解的人并不多。
烧纸考古溯源
理论上,烧纸起源于魏晋时期,但根据后世考古发现来看,这一说法存在质疑。
天津博物馆黄娟博士,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研究后,在《战国秦汉时期泥质冥币的发现与研究》一文指出,冥币早在楚墓中已经出现,是专为丧葬而作,模仿当时的流通钱币,其质地有泥、铜、铅、金等。这应该是烧纸钱最早的雏形了。
据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记载,在杭州市萧山区黄家河的东晋墓(M7)中出土了16件遗物,其中就有“冥币”。
在晚清时期,也曾在西域高昌王国(今吐鲁番)旧址等佛教国家遗址出土过“冥币”,而高昌王国又正好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同时,在新孤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也出土有“纸钱”。
以此来看,烧纸的雏形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而烧纸的习俗则兴于唐朝时期。
烧纸历史探源
据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又据《新唐书·王璵传》记载:汉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称瘗钱,魏晋以后则演变为用纸钱。再据清代《燕京岁时记·清明》记载:魏晋以来,由于佛教的傅入,因此佛家葬俗也开始在民间广为传播开来。佛教宣尊茶毗火葬法,故改为烧纸钱。还据洪喜庆的《杜诗辩证》记载: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纸为纸,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对此,素有“风云才子”之称的乔冠华在年少之时,也曾写过一首诗:“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
根据以上史料综合分析,烧纸钱的源头来自于蔡侯纸的发明,而随着佛教传入魏晋或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烧纸钱的现象。结果,烧纸习俗又兴起于唐朝。毕竟,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
不过,有学者认为,虽说从埋钱到烧纸钱的转变缘于佛教,但是纸钱本身却出自我国本土。
烧纸习俗形成探源
据朝代《封氏闻见记》记载: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对于烧纸钱,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徐凝在《嘉兴寒食》诗中写道:“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王建在《寒食行》诗中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又据《旧唐书·王玙传》记载,唐玄宗和唐肃宗皆好神仙事,常做“法事”,耗资巨大。对此,王玙谏言将民间的烧纸祭祀法引入宫中,以应对宫中祭祀耗费严重的问题。但是,当时却遭到了书法家颜真卿和诗人张藉的公然抵制。对此,张藉在《北邙行》中写道:“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树上。”
同时,宋朝的司马光也曾批评王玙的烧纸钱的做法是“巫术,让习礼者羞耻。”
以此来看,烧纸钱在唐代已极为盛行。
到了后来的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现代,对于烧纸钱也多有诗句记载。如:《宋史·寇准传》:“县人皆设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挂纸钱。”元朝袁桷:“丛竹雨留银烛泪,落花风飙楮钱灰。”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陈毅《梅岭三章》诗之二:“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等。
可见,烧纸钱的习俗从魏晋时期开始,兴盛于唐代,先后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烧纸习俗的寓意探解
据唐代封演着《封氏闻见记》记载:烧纸钱是为了祭祀鬼神。
而据《事物原会》记载,在烧纸钱的习俗中,还有一个“散掷纸钱”的过程,也就是出殡时,沿路边走边抛撒纸钱,名曰“买路钱”,希望下葬者顺顺利利到达坟地。
同时,也有诗云:“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
以此来看,早期的烧纸钱多代表“祭祀鬼神”的意思。
不过,后世也有观点认为,烧纸钱源于佛家的生死轮回说,人们相信通过烧纸钱,能让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日子。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烧纸钱是与死去亲人沟通的桥梁,既能缓解对亲人的相思之苦,也能借助这一形式继续向去世的亲人再尽孝道或悼念。
看来,烧纸钱也起到一种维系与去世亲人亲情连通的作用。
烧纸习俗的发展分析
据宋人人陶彀《清异录》记载:周世宗柴荣葬日,所烧纸钱的形状似碗口,“金元宝”(黄纸)上印文“泉台上宝”,“银元宝”(白纸)上印文“冥游亚宝”字样。这也说明,在五代时期,纸钱已能通过板刻批量印刷了。
同时,在浙江金华地区考古发现了一张冥币雕版,桃木质地,呈长方形,长约64厘米、宽约32厘米、厚约1.1厘米。据推断,该雕版属于明清时期。
显然,自唐代后,不但烧纸钱的习俗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纸钱也成了一项产业,直到现在。
此外,还有史料记载,在唐宋以后,葬礼上从单纯的烧纸钱,已发展到了烧纸马、纸房屋等纸品。只是到了后世,有些人更夸张,除了烧纸钱外,还给先人烧“名车”、“豪宅”、“美女”等纸祭品,却受到了舆论的谴责。
烧纸文化的流行探析
如今,烧纸钱不仅在我国流行,而且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据媒体报道,有一外国网友在烧纸钱后感叹道:“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天堂和地狱,但爸爸既然是火化的,那么我只能相信,烧,是把东西送到他手里的唯一途径。”
同时,在一些国外网站上也出现了许多的烧纸钱的流程视频课。如:烧纸钱的正确方法;如何让纸钱存入祖先的帐户等。
或许,这些习俗与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的文化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烧纸习俗与文明祭祀的碰撞
虽说,烧纸文化已影响了我们上千年,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如今的烧纸钱已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结局,主要是烧纸钱与火灾、环保等问题发生了较大冲突。因为,许多的山林火灾都是“烧纸钱”引发的。
但是,毕竟烧纸钱是祭祀和悼念先人的一种习俗,又岂能断了人们的这份亲情活动。所以,多数地方提倡文明祭祀,引导人们用鲜花代替香烛、纸钱、鞭炮等祭祀先祖的形式,而且效果明显。如:每到清明时节,花店的白菊、黄菊、百合等鲜花就极为畅销。
可以说,烧纸钱文化传承到如今,在城市已很少见了,只不过在农民依旧较为普遍。
纸钱的历史种类
烧的纸钱,还有冥纸、冥钞、冥镪、冥币、金纸、银纸、纸楮、阴司纸等名称。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纸钱主要有三类。即:
打钱类: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在土纸上。
剪钱类:就是俗话说的“买路钱”,以土纸裁成方块,贴以金银色的纸箔,或折成元宝的锭状,以像金银。
印钱类:是仿近代的纸币、银元,印上“冥通银行”以及各种数字的金额。目前,人们所用的纸钱多属于此类。如:前面印有玉皇大帝的肖像,后面则有“冥通银行”(或“冥都银行”)等字样,或者阎王、玉帝的签署印章字样。同时,还有的纸钱上印有“冥通银行信用卡”的字样,极具时代特征。此外,纸钱面额多为5元、10元、50元、100元。但也有数万和数百万或数千万面额的纸钱。因此,有人打趣说这样容易引起阴间的通货膨胀。
不过,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9条和44条规定,纸钱图案若是“仿真”人民币,则会受到法律处罚。同时,偷盗“纸钱”数量较大者,也是会受到相关法律处罚的。
烧纸典故探源
典故一:传说东汉蔡伦的学生尤秀才为了将老师的“蔡侯纸”推销出去,而假装病死。于是,尤秀才的妻子告诉左邻右舍,如果将蔡侯纸剪成“孔状”焚烧,以此敬拜神祇,死者即可复活。对此,大家当然不信。结果,尤秀才的妻子一烧纸钱,尤秀才便活了过来。因此,“蔡侯纸”很快成了畅销产品。
虽说,该传说版本较多,但基本大同小异。只不过,在东汉初年为避讳武帝刘秀之名,将秀才改为“茂才”。也就是说,在东汉没有“秀才”一说,而是称“茂才”。所以,这个典故是不可信的。
典故二:据《南史》记载,赵僧严临终遗言弟子:“我今晚要走,壶中有大钱一千,是去阴府的买路钱;蜡烛一支,照七尺之尸。”当晚,赵僧严就去世了。因此,后来便有了出殡时一路撒“买路钱”的习俗。
这应该是可信度较高的关于纸钱的应用的一个典故。
典故三:据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个县令的母亲去世。当时,正逢炎夏,而民间习俗需将遗体放在家里一段时间,方可下葬。否则,会被人指责为不孝。
但是,县令又担心遗体放在家中会腐烂,自己又不忍心看到母亲遗体腐烂。于是,他将母亲的遗体放到了一座寺庙,拜托寺庙的老和尚为母亲念经超度,以显示自己的孝道。谁知,老和尚佛事繁忙,便将看管县令母亲遗体一事交给小和尚打理。
三日后的一个晚上,小和尚突然闻到了县令母亲遗体发出的臭味,感到很难受,又很害怕,便找来一些稻草在房内焚烧,以冲淡尸臭。结果,天亮了老和尚也没有回来,而稻草又烧完了,他只好将佛龛上的黄纸拿来接着烧。就在这时,老和尚陪着县令回来了,县令好奇地问小和尚为何要烧纸,小和尚不知如此回答,老和尚则机智说道:“缘主,这不是烧纸,是给老夫人往阴间送钱,免得老夫人在阴间缺钱花。”
此后,为死人烧纸钱的习俗便渐渐传开了。
总之,无论烧纸的典故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毕竟代表了后人对先人的一份情感寄托,这应该才是烧纸习俗能够传承下的主要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