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10:46:05 条浏览
观点:
作为班主任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育人导师制,但是仔细了解后,只能说是哭笑不得。所谓全员育人导师制不过是班主任工作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内容也一样是教育教导学生。没有增加人员,增加内容,换的只不过是个名,一些育人工作中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只能说最近流行给教育起新名字对教育毫无帮助。
分析:
1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其实就是育人,不需要育人导师的称谓加持
班主任当下的工作除了注意观察学生平时学习变化,还有学生心理状态生活情况,个别情况单独讲,群体情况班会讲,无所不包,啰里啰嗦,所以也有“班妈”之称。既然依然是班主任来做“育人导师”工作,做的内容一样,换个名字有什么变化?育人工作真正问题不是名字,而是缺人。
2当下育人问题关键是班大,老师紧缺照应不过来
教师群体已经到新老更替的时候,人数有很大缺口,每年招聘也是杯水车薪,所以分配给每个老师工作都比较多。
而很多地区依旧是大班制,比如我们这里初中一个班百人左右,所以当下育人关键问题就是老师精力有限顾不过来。这就导致班主任很难清楚及时把握每一个人情况。
所以与其换一个新的名字,还不如增加教师招聘,拆分大班,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细致到位。
3育人,家庭为主,学校为辅,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合作
学校以教书为主,家庭以育人为主,这是有不同分工的。不少学生身上的问题根子其实在家庭,需要学生家庭配合。
比如我所在农村学校发现不少有网瘾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学校一放假孩子就进到网吧发泄学习的压力,爷爷奶奶也管不住。而一些学生存在的处事不讲究方法,暴躁易怒,这样光靠学校能行吗?所以育人更需要家庭配合。
佩弦教育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事,需要涉及到的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单单靠换一个名字,比如“县管校聘”“共享教师”“育人导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是实实在在解决些实际问题吧。
反复看这个导师制,从理论上来讲确实非常有创新意义,但是就现实的层面来讲,以目前的学校编制,班级学生员额,老师的授课任务,应对上级下达的随机任务等来看,几乎是不可能落实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谈谈。
首先从导师制工作任务量来看。按着导师制工作任务目标来看,任务是很繁杂的,即便老师不从事教学活动,仅完成导师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就拿我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来讲,每周安排个案咨询指导,最多也就十多个。具体工作包括咨询指导前的信息收集,方案的制定,咨询过程中的方案实施,咨询结束后的文案整理归档等,一周下来,感觉非常累。而如果放在学校里呢,学生多,老师少,且又不能占用上课时间,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那老师几乎无法承受。
其次从导师完成任务的必备素养来看。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任务核心需要导师必须是全能型人才,需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并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导师育人目标。试想,从目前教育体制来看,学校老师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学理论,搞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缺乏良好的导师职业素养,在完成导师任务过程中,必然达不到实际效果,最后会流于形式。
最后从导师角色定位来看。其实,搞导师制设计的人,完全脱离了目前学校教育的本质,更没有考虑到怎样给学校教师合理的定位。从这个导师制内涵我们不难看出,主要是为追求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品质好习惯,但是这些恰是家庭教育的职能所在,光在学校里搞形式化的东西,为何不让家庭教育职能回归本位呢?现在很多家长完全忽视家庭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在家里除了做衣食父母外,就是做一个督学工作。当一个孩子家庭教育从根本上缺失时,让老师来替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完全是荒诞之举。
以上三点意见,希望能引起倡导导师制的有关人士注意,教育来不得半点空想,该谁对孩子教育负责,必须要将责任明确到位,不能什么事都交由老师来干,老师就是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以做到。
希望未来能有一个专门管理学生的班主任,而不是由任课老师来当班主任,并不是说班主任必须是任课老师,我觉得有一个专门的因材施教的人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能关注的还是极少数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不断完善的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现在附着在教育上的“功利性目标”太多了。“职称”、“继续教育”、“公开课表演赛”,把教师用于“育人”的精力分散了。真教科研罕见!因为没有能值得推广的研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科研成果。教育管理文件“禁止”频繁,只规定“不许干什么”,很少指示“应该怎么办”、“怎样办效果比较好”。
我的理论水平不高,也上升不到什么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只谈一谈我们学校的做法和效果,和大家做个交流。
好像是两年前,我们领导外出学习,回来后就开始在全校推广“导师制”。我们学校班容量较大,而且还分重点班和普通班,领导就要求,在重点班任课的教师每人分包5名学生,普通班任课教师每人分包2名学生,作为这些孩子的导师。至于所分包的学生由班主任参照历次成绩,按高到低自行选拔。最后要把学生及导师情况汇总好交到年级部,年级部负责检查督促。对,就是检查!检查什么?检查老师是否经常关注学生成绩和关心生活,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怎么检查?要求老师把每次和学生交谈的过程记录下来,每段时间有固定次数要求。结果怎么样?因为我们学校几乎没有什么自习课,要么是学生没时间,要么是老师没时间,再加上本来三言两语抽空就能做的事,还需要有记录,老师们平时就很忙了,没人去配合。最后大家都不交记录,不了了之。
其实,时时处处都能教书育人,班主任也好,任课老师也好,看到孩子们进步都会给予鼓励;看到他们犯错,都会去纠正。哪个学科不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哪位老师不是在教书中育人?没有导师制老师就不管学生了吗?就不育人了吗?何必费此周折,结果“导师制”反倒把简单的事情变繁琐了,或许“县级普通高中、没见过什么世面”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或许是我们学校没有真正领会到“导师制”的精髓,反正,我感觉“导师制”没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