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画法的用笔用墨有区别吗?

2025-01-01 14:02:12 条浏览

书法和中国绘画中使用的墨水有一些共同之处。一些常用的书写方法在中国国画的首都赛杜梅,并经常引用在首都用墨水笔画。如果区别的话,应该是国画的笔墨意味要比书法多。

中国用笔讲究笔的中心、侧前方、顺前方、反前方等变化,也要用纸来承载笔的运动变化,才能出现轻、虚、厚、转等笔形。这些也出现在书法中。当然,尤其是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要看正文是写什么的,有些字体不适合正面,反面。

中国画用墨讲究浓、淡、焦、湿、破、积、溅等变化。各种油墨方法,在画面中要综合运用,浓、淡、干、湿形成对比。这也是在书法上,但大多数都不是那么精致,体现也不是那么明显,但也会因人而异。

中国绘画从宋代的梁楷、牧溪到明代的徐渭便开创了书法直接入画的时代。尤其是没有书法力量的工笔花鸟画更是难画,因为没有笔没有墨也很粗糙。赵是著名的书画大家,书画同源的多,书里有画,画里有书。

但书法和中国画都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心中是一个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晚清绘画大师吴昌硕。吴昌硕的三大艺术特色中有两个都与笔有关,他的画笔方法与他的书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一个特点是金石气。所谓金石气,指的是铸在钟上的金文和刻在石头上的有味道的文字。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二个特点是笔力强劲。所谓笔强,指的是画中的笔触简单、广阔、苍老、滚烫、非常圆润、力量感强。

吴昌硕对自己说:“我的生活在绘画方面很有成效。”

吴昌硕因为把“草书”融入绘画中,不求实物的形式写实,在现代中国画舞台上形成了一种影响很大的率直的“京师”笔墨形式。他用钢笔给梅兰写信,还做了葡萄。花木石,笔力老而辣,力量强。

他酷爱梅花,为它写下了大坚忍和草书的笔法,墨梅、红梅兼备,画出的红梅水分和色彩和谐恰到好处。也喜欢做兰花,喜或浓或淡的墨汁,用书的书写方法来画,强烈而有力。




经常有人提到书画同源,说书和画,都来自于自然物体的形,然后又说书法和国画的工具都是毛笔。我想如果这么简单,用得着赵孟頫,石涛,八大,吴昌硕去发现?这不是小题大做的事情吗?




有区别




古人说:“书画同源”,是有根据的。从历史分析,应该是先有画,后才有书法。远古时代,我们祖先还没有文字交流,却发明了用简单的线条画,鸟,兽之类,在石壁上记录生活,的而产生了人类文明史。后来,智慧的人类祖先,又从线条简笔画的基础上,创造了象型字,字数日渐丰富,文字就产生了。秦将蒙恬发明了毛笔,以后,书,画就有了创作工具。

“书画同源”,从另方面讲,就是有了毛笔,才有了相同的表现方法,用毛笔划出的线条,来完成各自的型体。经过历代的书家画家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创造了起笔,收笔,转折,顿,挫,暢,涩,枯,润等许多运笔方法。并且因形用笔,为各自表现的对象服务。书画用笔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还是有不少的具别。书法是单用各种线条表现的,而绘画为了能够更完美地表现物象,必须要有更丰富的用笔方法,除了象书法那样,中锋用笔,还须辅以侧,卧,顺,逆,拖,推等笔法,并且在用水得当的基础上,使要表现的物象,产生形神兼备的自然美。所以说中国书法和国画用笔,还是有很多不同点。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其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使用毛笔,古人讲“书画同源”,但是同源不用理,同理不同法。书法和国画都是用毛笔的中锋,侧锋,逆锋,托笔等等,形成的各种线条来作为表现的手段。书法用墨比较单一。中国画用墨比较讲究墨色的变化,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进行造型的,有笔有墨。在使用毛笔这个工具方面其变化更多,在墨色的运用方面更复杂和变化更多更巧妙。所以说它们之间在用笔用墨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书画(主要水墨画)肯定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展开,因为大家都懂。

关于区别当然有,就说水墨画为了某种意韵或某一效果,根据画面设计的大小首选工具、小笔画大画一般不会吧,说明工具使用于书法书写过程有点区别,书法无非落款时根据实际调换工具。如大泼墨画盛墨的盘子盛水多少等也是考量的,甚至于在关键处手指也用上去⋯还有更多的与书法区别不同。

再说调墨吧,为了画面需要的效果,将笔先浸入清水中,然笔尖醮墨调匀后再醮墨或醮色,当笔触纸时除了节奏,笔侧、提,涩,扫,笔短意长,笔长意短自由在掌控中,随时保留意外的效果,随时上下左右移动调整、补救,这一过程书法当然也要上下左右把控即章法整体,笔画不到位可用点一下之类补救,如描就不行了需一次成型,因书法是从复训练成型,而绘除形外还要有相对创作能力。再者书法醮墨一般调匀或再醮一次但都是有限的。就唠叨二句,在看文章的读者都是方家里手,打住。




书画圈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书画同源,就是说明书法和国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书画同源表达出两层含义,一是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的源头上是一样的,因为最早的文字叫“文字画”,是按照万物的外在形态写出来的具有造型趣味的象形文字,在特征上既是文字又是图像。

二是指书法在国画在用笔上是通用的,书法上的笔法完全可以用在国画创作里。

从本质来看,国画除过比书法多了用墨的方法之外,在笔法上跟书法完全一致。

国画因为要塑造物象的质感和体积感,要用到皴、擦、点、染一系列的墨法,而书法中不需要这些,仅仅用线条来体现汉字的结构和造型。

来体现线条的质感,表现书法家对汉字造型的把控能力,乃至书法家喜怒哀乐的情感,熟练运用笔法很关键。

笔法就是用线的具体方法,依靠指力和腕力,指挥笔锋在纸张上写出富有变化,具有审美趣味的线条,就是笔法的直接提现。

书法的笔画线条有点、横、竖、撇、捺、勾、折等,这些线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态,如果使用一种笔法很难写出它们的独特性,这就牵扯到使用不同笔法才能如愿,像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回锋等用笔方法,都属于笔法的具体范畴。

这些笔法能让线条生发出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比如,轻重、粗细、刚柔、快慢、虚实,在对比中能感受到字体被写活了,变得灵动自然了,让人看起来舒服,并能引发一些审美联想,这就是笔法的价值。

当然,不同的笔法要对应具体的字体,才能让字体如虎添翼,表现出更突出的艺术价值。像行书、草书,使用侧锋多,是因为行草书对节奏的变化要求更多,更讲究气韵流畅,侧锋用笔如利剑出鞘,正好适宜表现节奏和气韵。

书法上的所有笔法应用到国画里,完全可以无缝对接。

国画里需要线条来造型,为了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在画线时要对笔锋进行提按顿挫,一会儿中锋,一会儿顺锋和侧锋,只有如此,线条才能体现出有刚有柔、有虚有实、生动自然的艺术趣味。

试想一下,如果用一种笔法和节奏给画中所有物象来造型,肯定会给观者带来呆滞、死板的感觉。

历史上那些大师,如米芾、赵孟頫、文征明、八大山人、徐渭、吴昌硕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耐看,是因为他们在书法和国画上都是高手,懂得融会贯通,让两种艺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画从技法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怎样用笔用墨的问题!

笔墨”两字,在中国画中,它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工具的名称,已经成为中国绘画技法的代名词。

正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书法讲究用笔之时,要做到起笔、落笔、运笔、转笔都要规范,不能随便的涂描添改,书法艺术讲究的是笔墨韵采,气脉相连,正如《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同样的,无论是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抑或是花鸟技法,实际是也是用笔用墨的独特方法,它对如何握笔,如何落笔,如何运笔以及快慢转折都有一定路数,也是强调法度。都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笔用墨的方法就是中国画的规矩,师承了前人的经验。

用笔之道

中国画用笔主要分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

中锋

中锋是指握笔与纸面成九十度直角运笔,笔尖在所画线条的中央。

中锋所产生的线条圆润厚重。由于运笔时快慢、转折、顿挫和手的压力大小,画出的线条便产生各种变化。

侧锋

侧锋则是手腕转动使笔与纸面成一定倾斜度,即小于九十度直角,笔尖在所画线条的一边,根据绘画所表现对象的不同要求,以不同的用笔去表现。

侧锋所产生的墨线粗犷毛糙,有时一边光一边毛,有着笔势的飞白变化。

注意的是:书法宜用中锋,绘画则看需要,宜用中锋则用中锋,宜用侧锋则用侧锋。

顺锋

笔锋运动的方向而言,笔杆倾斜,与行笔的方向一致。运笔时指腕放松,既有按又有拖的动作。

如果笔身倾斜大,笔杆在前拖着笔锋行进,拖的力量大于按的力量,称之为拖笔。

顺锋的线条光润、流畅,适于画竹竿、柳条、荷梗、虾须等。

拖笔舒展、自由,但弹性不强,多作辅助用笔,不可用得过多。

逆锋

又称戳笔,笔锋在前,笔杆在后,笔杆倾斜方向与运行方向相反,逆向前进。

这种笔法常与捻笔、翻笔动作想配合,线条富于变化。

笔锋受阻较大,笔豪时聚时散,产生一种苍老、粗糙的效果,适合于画石头、枝干、粗藤等。

用墨之道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摘自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中国绘画在唐以前较长的历史时期,是非常强调墨色的重要性的。中国画同书法一样,最初也是用墨线造型,通过墨线的浓淡、粗细以及用笔轻重、转折等变化去塑造形象。到后来,又发展到通过水墨变化表现物象的向背、凹凸形象变化,同时又通过墨线的轻重、疏密变化来表现画面的韵律和节奏,逐渐形成以墨的黑色为画面的基调。宋代以后,中国画的水墨发展到极为成熟阶段,墨色的变化就更丰富了,追求“质有而趋灵”的境界。画家不仅用水墨去表现物象表面形象的变化,而且深入探索画境寓意的刻画,表现画面的意境和形式上墨韵节奏的变化,创造了水墨写意画,使“墨分五色”的要求得到更全面的发挥。

随着国画艺术发展,即使后来受到了西方画的影响,色彩上有了更丰富的表现,但并未改变以墨色为基调的绘画风格。墨色已经成为中国画中重要的造型的手段,这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在世界上各种造型艺术中所特有的。

归纳起来,用墨的方法就是通过巧妙用笔的方法,使笔上的水分与墨相融合反映在纸上所得的视觉效果。墨色要求光辉耀目,变化细微,充分表现对象的形神刻画,而又有形式上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中,一个山头、一条衣纹甚至是一片花叶,要达到如意的墨色效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画者必须经过长期锻炼,不断实践,掌握用笔用墨的基本功才能达到所谓的”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




笔力劲道有共同之处。中国画中“骨法用笔”,我认为应该就是按照对象的结构进行概括用笔,而中国字恰恰就是骨架结构,不管写还是画,尤其写意,也是一个写字阐述用笔,意字为艺术概括加工,这是用笔的劲道想通,并且要比例恰到好处,才有艺术之美感。书法是顺着笔画而写,绘画中,却有破形而塑的用笔,打个比方,画树干,树干是竖直长条,如果横向用笔来塑造,似乎更加有劲道,这在油画中得直接画法也类似。其实不管什么材料,绘画中得笔墨价值都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工笔画,勾线部分也是撑起整个画面的骨架部分,这与用笔劲道和结构穿插都是密切联系的。

不管什么艺术,古代当代还是抽象形式等,都少不了画面结构的支撑,除了小结构具体结构,还有整个画面构图的结构,书法亦是如此。

所有的艺术规律,都应该是如出一辙。




肯定有差别,画画讲究皴擦点染等各种笔法来表现物体,而写字讲究的是提按顿措来用线条的美来表现字的古美。




大家都知道书画同源,中国画融入书法用笔用线之精髓,以线造型,因此形成独特面貌,立于世界。

因为都是使用毛笔,都是用黑墨,都要用到线,所以使两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的相通之处。但是书法是只用线构建作品,但画不一样,虽然也用线,这个线却担负着更加复杂的造型任务。因此我想两者之用笔用线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有时甚至会很大,你怎么看呢?能举例说明吗?




国画可借鉴书法的线条功力,书画同源、气韵生动,也有不同的地方,如用墨中的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色破墨,浓淡干枯等,有些不同之处。




书法与国画的用笔用墨有相通之处。国画大写意里常用到书法的一些笔法,书法里又常会引用大写意里用墨的方法。如果说区别,应该国画写意的用笔用墨手段要相对书法多一些。

中国写意画用笔讲究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变化,又以笔着纸以提按运腕动作的变化,可出现轻重、虚实、粗细、转折等用笔形态。这些在书法中也会出现。尤其一些大家,当然也要看写的是什么体,有些字体是不适合侧锋、逆锋的。

中国写意画用墨讲究浓、淡、焦、湿、破、积、泼等变化。各种墨法,在画中要综合运用,浓、淡、干、湿要形成对比。这点上书法也有,但大多数没那么讲究,体现的也不是那么明显,不过也会因人而异。

中国写意画从宋朝梁楷、牧溪到明朝徐渭便开创了书法直接入画的时代。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没有书法功力简直没法画,强硬为之也是粗中有粗无笔无墨。赵孟頫以书画盛名,更有书画同源之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但书法和国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在我的心里就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晚清民国时期绘画大师吴昌硕。吴昌硕的三大艺术特色里其中两个都和笔法有关,而他这种绘画的笔法又和他的书法脱不开关系。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气息。所谓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二大特色是笔力雄浑。所谓笔力雄浑,指的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

吴昌硕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

他酷爱梅花,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又喜作兰花,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刚劲有力。

我是爱写、爱画、爱拍的青寒,喜欢关注我吧!@青寒1919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