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16:03:50 条浏览
馆阁体只是书法字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跟功底深不深没半毛钱关系,是人都可以学,写的好不好另当别论。
我觉得是属于的,可能相较于书法的艺术趣味美缺少一些,但能写出馆阁体也需要下一定功夫的,这种字体比较实用,比如现在的硬笔楷书,以规范为主,想规整也需要下功夫。
写馆阁体书法的人,在书法技艺上是功力深厚的,但看他是否能“达变”,如果在馆阁体的基础上能融汇变通,那他在艺术上也是功力深厚的。如不能变通,只是技术上功力深厚,不能代表他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我上传这四副图片,前两副是王羲之的字(传说)后两副字我写的,请多指教)。
馆阁体相当于现在的印刷体,也就是古代的通用字体。几乎每个读书人都需掌握的字体,没有什么书法艺术可言。
馆阁体属于实用写字,所谓的功力和书法无关。
馆阁体当然是书法,书写法度如此之严谨,不称为书法的人,一定是思想有问题。现代很多人对于馆阁体和流行书风都有一定的褒贬,而且分歧很大。其实每个人侧重点不同,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我觉得大家都没错。错就错在我们对文字书写这种文化缺乏准确的分类而已。
比如馆阁体,我们可以称为书法,就是书写文字的标准方法。毕竟馆阁体法度结构严谨,学习写字的规范,馆阁体是必须选择的,这也是古代特定年代,特定作用下产生的书写门类。
再说流行书风,流行书风具有一定的抽象表达感,是是抛弃具体实际作用的一种书写表现,而非实用书写。所以不能称为书法,应该称为“书艺”,就是书学艺术表现范畴。每个人研究方向和喜好不同,流行书风的文字线条技法水准要求不低于书法线条水准,二者几乎同等,没有谁高谁低,谁丑谁美一说。所以大家要正确看待流行书风在艺术范围内存在的必要。而非一味的褒贬。是否过于偏激?也不要拿什么传统文化如何如何,传统是好,你能用它影响万世万代吗,这是不现实的。
最后,在简单概括几句书道,书道的水准是很难达到的,首先基础雄厚就不说了,而且必须对馆阁体及流行书风的创作全部通晓,用笔如用心用脑一样随意,并无太多的刻意,此时用笔表达的并不是书法和书艺,而是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字势也会表达出个人的文风和性格取向,这就是书道层次。现代社会能达到书道水准的恐怕极少吧。
写馆阁体的人,都是在传统书法领域下过很深功夫的人。他们追求的是字要美观好看,便于交流,因而他们的书法经常能得到皇室的重视,常常用他们写作公文、国书等。
在过去,馆阁体是工作需要,是写字的基础,也就需要基本的功夫。写馆阁体的人,肯定有不错的功夫,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写或写好馆阁体的。
哪个体和功力深厚是两回事[偷笑],无论什么体,写好都不容易,长年累月,勤学苦练,才能功力深厚。馆阁体是当年官员行文多用的公文体,一定是功力深厚!因为字写的不好,就考不取进士,也就当不了官,用不上馆阁体[笑]。
馆阁体应该说和我们平常说的书法作用会有些区别。馆阁体主要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更方便看内容,而书法则更多从艺术的角度是欣赏文字的优美,包括了书写,章法,甚至用印等等方面,有些书法字甚至不经过锻炼都看不出是什么字了,如狂草,但也有给人这幅作品很美,因为其气势也会吸引人。
而馆阁体更多的是端正,清哳的表现出文字的笔画和结构来,少了文字的艺术气质。但单从某些角度来说能写好馆阁体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就以我个人学习书法来说,感觉楷书是最难的,笔法,间架结构远比其他书体要严谨,也更难比其他书体展现出书写的特点来,这也大概是各类书展中写楷书的作品最少的缘故吧。甚至很多行书草书大家也都写不好楷书。
这就像写一篇漂亮的文字,和写一篇漂亮的文章一样。他们是不同的定义,写馆阁体的人,也可能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馆阁体在形式上太局限,不能过多表达书法家的情感,所以单单写好馆阁体的古人很多却并不是书法造诣深厚的书法家
能写好肯定是功力深厚,这点无可置疑!如果有人对此置疑那么就好有一比,猪对人为什么穿衣是置疑的,它认为应该睡在烂泥巴水里最好!
不管任何体,必定有传承和发扬这二大主题,只有传承和发扬了,才能成就心目中理想的书法。脱离了传承,就流走于江湖体,没有了发扬,那只是先人的影印件。
馆阁体是楷书中的一种特殊范例,但又有别于楷书,是各朝各代爱好者演变而来,可算书法功力深厚之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馆阁体,是一种实用书体,用于记文,甚至是一些重要文献。本来就不能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妨想想,如果国家文献用大草来记录,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馆阁体的书写者,都必须有扎实的手上功夫才能胜任。
也正因为如此,于是有人说馆阁体的书者,只能是书匠,而不是书家。这个说法非常片面。并非所有馆阁体都“匠气”侧漏,如果追本溯源,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的《洛神赋》也可以归为馆阁体。
书法在古代,有两方面的价值,一个是记文,一个是创作。这两方面都有经典的作品。所以,书法鉴赏和评论,首先应该以水平来衡量,而不是单纯地以书体来衡量。就像不能说写草书的就一定比写楷书的水平高是一个道理。
其实馆阁体就像八股文,或者说是打印机字体,千篇一律,它的价值就是看着容易看懂。没有什么感情,艺术性可讲。所以为大家所不屑,三希堂法帖里面很多都是这样的字体。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写馆阁体的人,是否属于书法功力深厚的的人,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所有写馆阁体的人书法功力都深厚,书法功力深厚与否,与他写什么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书法功力深厚了,写什么字体都有功力,可是,书法的好与否,也不完全是由功力来衡量的。
关于书法功力的说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边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功力的说话。
狭义之说,书法的功力就是写作的功底,也就是对线条书写的功底,因为书法的艺术,追求线条的艺术,同样这一个线条,练习五十年的和你练习一年的就有着本质的区别,深厚显得老辣,苍茫,浅薄显得油滑,肤浅。有的人一下笔就能看出功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狭义的功力。
广义之说,关于书法功力深厚的广义之说,就不仅仅是线条质量之说了,它包含着书法技法的表达,个性的表达,精气神的表达等多个方面。狭义的功力深厚随着正确方法的深入练习,就会慢慢达到,技术的表达也是可以增强的。但是,个性的表达,精气神的表达却不完全是学到的。
所以,题主中的功力深厚也是有很多种说法的。当然,写馆阁体的也有功力肤浅的,也有功力深厚的,写其他风格书体的,也有功力深厚和肤浅之说。
元好问: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有了楷书乐毅论才有了蘭亭序,有了楷书多宝塔才有了祭侄稿,有了楷书表忠观碑才有了寒食帖。
孙过庭书谱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张芝如无楷书而点画杂乱无章。
张旭有了楷书《郎官石記》才有了狂草《古诗四帖》。
楷书产生了张芝张旭,晋楷产生了羲之献之,唐楷产生了怀素過庭,颜楷产生了苏黄米蔡王铎傅山,
馆阁体就是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一种书写风格,也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明代称作“台阁体”,清代又称为“馆阁体”。
馆阁体它尤其强调楷书的共性特点,就是既规范又整洁,既美观又大方。但并不强调如今书法所谓的个性化,这一点倒是和那些丑书大师很不一样,想必他们对这种风格更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吧!
馆阁体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就在于程序化地写字,就是说字体要按照规定的格式来写,并且太过于死板,还不如我们传统的书法中楷书和隶书等。虽然我们传统书法也强调格式和突出主笔,但是没有像馆阁体那样,对字体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得人的书法水平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人都对馆阁体痛斥有加,但是却也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馆阁体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这些人显示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工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馆阁体虽然繁琐难以书写,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只要你能够潜下心来,钻研上一年半载,大概也能写的像模像样的。而且写这种字最能够看出来一个人在书法上所投入的时间,因此那些参加科举的考生们,都把馆阁体看得格外重要,因为说不定他们的字写的好看一些,就能够博得阅考官的好感更多一些。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可以分享给大家,明代的大书法家董其昌,他当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是因为写字太差、又写不好馆阁体而被淘汰。后来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苦练书法,最终竟然成为了明清两代书法馆阁体的模板。董其昌他这一生都在和馆阁体较劲,没想到的是,最后竟然戏剧性地成为了馆阁体的代表人物。
总而言之,馆阁体虽然存在着那么多的缺陷,但却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它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平,一级对待书法的态度,从而成为了高书法素养的一种象征。因此历来也有很多的书法家苦练馆阁体,为的就是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书法功底究竟有多深
把字亮出耒才可评价,对空说不清。不过挂出耒的字不管什么体都应表现有功夫。现在全中国著名景点的亭台楼阁佛道观庙书联和题字大都不太好。